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0 毫秒
1.
目的了解宁波市中学生家长对伤害的知识、信念和行为情况,为伤害干预提供依据。方法选择宁波市4所中学,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对4 401位家长进行问卷调查。结果93.2%的家长听说过伤害,且伤害知晓率城市家长高于农村家长,父辈明显高于祖辈。82.0%的家长认为伤害对孩子的影响很大,95.9%的家长认为有必要对孩子进行各种安全教育,97.0%的家长认为学校应该开设预防伤害的知识教育。城市和农村分别有71.3%和68.3%的家长认为有必要给孩子投伤害保险。家长们认为学生最容易发生伤害的类型是跌伤和车祸。结论在制定中小学生伤害的预防干预措施时,应充分发挥家长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为了解宁波市中小学生伤害的认知情况。为开展伤害干预提供依据。方法:选择宁波市鄞州区5所中小学,对7~17岁6234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81.6%的中小学生的听说过伤害,64.9%的学生认为伤害是可以预防的,不是意外,小学生对伤害知识的掌握程度最差,90%以上的学生伤害防制知识来自学校教育、大众媒体宣传和父母亲教育。结论:应加强中小学生和家长防制伤害知识的健康教育。开展提高自我保护能力的技能培训,以减少伤害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北京市中学生伤害相关行为流行状况   总被引:19,自引:11,他引:8  
目的 了解北京市中学生伤害相关行为流行状况,为制定中学生伤害的防制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对北京市11所中学初一-高二年级学生4006名进行匿名自填问卷调查。结果 分别有10.5%,7.4%和16.7%的中学生有骑车违章、到非正规游泳场所游泳和校内打架行为,男生和普通初中生报告率较高。17.4%的中学生有自杀意念,女生、重点初中生和重组/单亲家庭报告率较高。结论 不同社会特征中学生伤害相关行为发生特点不同,应早期开展生活技能教育和自我教育。  相似文献   

4.
中学生再发意外伤害危险因素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 了解马鞍山市中学生再发意外伤害流行病学特征,探讨伤害再发的危险因素,为伤害干预措施提供线索和依据。方法 采用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对马鞍山市4所中学的4042名在校学生过去一年的伤害发生情况进行伤害回顾调查。结果 发生各种类型伤害1134人次,共有657名学生发生伤害;其中再发伤害组的265名学生发生742次伤害,占伤害总事件的65.43%;父、母亲化程度、家庭类型、人均收入、儿童饮酒行为、学校类别、儿童注意力易分散以及学生安全意识等因素与中学生再发伤害有关。结论 可以通过健康教育干预和健康促进手段提高儿童安全意识及自我保护能力,从而改变与再发伤害密切相关的因素,以预防儿童意外伤害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北京市西城区中小学生意外伤害现况调查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张东  鲍晨辉  冯春荣 《现代预防医学》2005,32(11):1470-1472
目的:了解中小学生意外伤害发生情况、中小学生及家长对意外伤害相关知识的认知程度,研究导致意外伤害的主要原因,为开展中小学生意外伤害预防提供科学的依据。方法:采用两阶段分层整群抽样对学生及家长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意外伤害发生一次发生率为12.6%,11岁儿童发生率最高为18.0%,5~6岁发生率最低为0.0%;男性儿童发生率为14.1%,女性为11.0%,在统计学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7.7%和95.4%的家长听说过意外伤害和认为意外伤害是导致14岁以下儿童死亡伤亡的主要原因。家长、学生对安全知识的认知均存在不同程度的不足。结论:多数中小学生及家长均需要进行有关安全知识的培训.减少中小学生意外伤害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  相似文献   

6.
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与意外伤害发生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了解百色市中学生意外伤害的发生现状及其与心理健康状态的关系,为制定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采取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随机抽取1855名百色市中学生,对其意外伤害的发生及心理健康状态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中学生意外伤害的发生率为31.81%,初中生伤害的发生率高于高中生;意外伤害的发生与年龄及SCL-90中的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精神病性的心理因子有关。结论 不健康的心理状态是中学生意外伤害的危险因素,应对中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及安全训练,预防和控制中学生意外伤害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小学生伤害发生情况,为制定儿童伤害预防控制策略和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多阶段抽样法选取宁波市城区6所小学1887名学生及其家长,问卷调查学生伤害发生相关情况.资料采用Epi Data3.02软件建数据库并进行双录入核查,用SPSS 13.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小学生伤害发生率11.8%,伤害人次发生率16.3%,伤害发生密度为1.38;男生伤害发生率高于女生,随年级升高,伤害发生率呈上升趋势,男女生及年级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伤害前3位分别是跌落、锐器伤和钝器伤;伤害主要发生在校园和家庭中;77.3%伤害是在有人陪伴下发生的;伤害发生后,45.5%的同学去医院门诊就诊,37.7%的同学由家长或老师处理;平均每例伤害需住院0.65 d,缺课1.66 d,家长累计陪同2.72 d,家长平均误工1.11d,平均花费医疗费用572.4元.结论 预防儿童伤害的重点应放在校园和家庭,关注男生和小学四~六年级中高年级段学生;重点防治跌落(跌、摔、滑、绊).  相似文献   

8.
宁波市城乡中学生伤害流行特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宁波市中学生伤害的流行病学特征及影响因素,为伤害干预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抽取宁波市4所中学的5612名学生进行伤害流行病学问卷调查.结果1年内有1204人发生伤害1859次,总发生率为33.13%,城市高于农村,男生高于女生,初中生高于高中生.前3位伤害依次为跌伤(发生率13.04%)、碰撞伤(5.35%)和刀割伤(4.40%).家庭成员关系、父亲文化程度、父亲经常吸烟和动手能力是伤害发生的影响因素.结论应针对伤害发生特点采用有效措施积极加以预防.  相似文献   

9.
鄞县中小学教师、家长意外伤害认知情况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教师、家长对学生意外伤害知晓情况,为开展预防伤害教育提供依据。[方法]采用随机群抽样,问卷调查了11所中小学702名教师和10452名家长。[结果]初中教师对意外伤害知晓相对较低(89.2%);有12.7%的家长未曾听说过;4.5%的教师和8.0%的家长认为意外伤害对孩子影响不大或很小;48.1%教师和58.2%的家长认为不会致残或不清楚。[结论]在学校开展预防意外伤害教育是必要的,可以通过学生对家长进行宣传,采取有效措施,共同预防和减少意外伤害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了解不同年级中小学生及家长、教师对意外伤害的认知程度和行为差别。方法 采用整群抽样对学生和家长教师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87.77% 的学生听说过意外伤害,70.73%和67.04% 的学生在玩耍和运动时会想到可能发生意外伤害,44.5% 学生认为骑自行车有必要戴防护帽。不同年级比较发现,某些认知和行为随年龄增长反而变差,尤以中学生为甚。1/3 的家长和教师认同意外伤害是不能预知的,因此是无法预防的。分别只有62.77% 、62.35% 和10.94% 的家长和教师把跌伤烧伤、烫伤及自杀与他杀当做是中小学生常见的意外伤害。结论 多数中小学生、家长和教师对某些意外伤害认识不足。  相似文献   

11.
鄞县中小学生意外伤害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了解我县中小学生意外伤害现况及常见的意外伤害种类和原因,为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采用随机整群抽样方法。调查11所学校10568名中小学生在过去1年中的意外伤害情况。[结果]1年内有1207名学生发生意外伤害1757次,总发生率为16.63%,发生率以跌伤(5.95%),碰撞伤(2.55%),刀割伤(2.40%)为高;初中生发生率最高,男生高于女生;意外伤害主要在运动和玩耍时发生,有39.04%的病例去医院门诊,1.35%病例住院治疗,平均每例需休息3.24天,活动受限4.53天,缺课0.91天。直接医疗经费约149元。其父母文化程度与职业对子女伤害发生率有一定关系。[结论]伤害在中小学生中常见,多发,应引起全社会的重视并积极预防。  相似文献   

12.
浙江省中小学生家长伤害认知情况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浙江省中小学生家长对意外伤害及相关知识的了解程度,为伤害干预提供依据.方法选择浙江省4个县区,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问卷调查41284位家长.结果 90%以上的家长听说过意外伤害,父母伤害知晓率明显高于爷爷奶奶外公外婆.93.34%的家长认为伤害对孩子的影响很大,97.28%的家长认为有必要对孩子进行各种安全教育,96.54%的家长认为学校应该开设预防意外伤害的教育.38.89%家长经常担心孩子发生意外伤害,75.18%的家长认为有必要进行意外伤害保险.家长们认为最容易发生伤害的前三位是跌伤、车祸和溺水.结论在制定中小学生意外伤害的预防干预措施时,应充分发挥家长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宁波市城乡接合部学龄儿童伤害相关知识、信念以及行为情况,为儿童伤害干预工作提供依据。方法采用随机分层整群抽样法,选取宁波市鄞州区5所中小学进行问卷调查,共调查7~17岁学生6 234名。结果 64.9%的学生认为伤害是可以预防的,90%以上的学生伤害防制知识来自学校教育、大众媒体宣传和父母亲教育。在调查前的30 d内,4.1%的学生承认有经常过马路不走人行横道行为,29.5%的学生坐在汽车副驾驶室时经常不系安全带;有49.78%的学生在运动时从来没有采取防护措施,不同年龄学生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宁波市城乡结合部中小学生的伤害防护意识薄弱,开展防制伤害健康教育和技能培训是预防和控制伤害发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北京市海淀区中小学生伤害的现状及其相关因素,为伤害的预防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多阶段分层抽样方法对北京市海淀区1008名在册中小学生及其家长进行问卷回顾性调查。结果1008名中小学生中,1年期间共有153人发生伤害,伤害发生率为15.18%;伤害共发生230人次,次数发生率为22.82%;伤害发生者中仅发生1次伤害(单发伤害)的报告率为11.01%(111/1008),发生2次及以上伤害(多发伤害)的报告率为4.17%(42/1008);跌倒/跌落为首位发生伤害类型,操场、体育馆、游泳馆等为伤害发生主要地点,手部/脚部是最常见的伤害部位。负二项回归分析结果提示,性别、年龄、肥胖、闯红灯、打架次数、家庭类型和父亲文化程度等是伤害频次的影响因素。结论中小学生的伤害仍然是一个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应针对学生伤害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减少儿童伤害的发生,促进儿童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15.
为预防与控制中小学生伤害的发生 ,于 1 999年 5月采用随机整群抽样 ,以一人一表问卷的方式对茂名市 63 71名中小学生进行伤害流行病学调查。一年间发生一种 (次 )以上伤害者 3 2 60人 ,伤害发生率为 51 1 7%。学生最常发生的前 5项伤害为跌伤、刀或锐器伤、碰伤、交通伤及烧烫伤。初中学生是伤害发生的高峰段 ,伤害发生率达 65 6% ,男生发生率高于女生 ,独生子女比非独生子女发生率低 ,父母文化程度低、无固定职业或从商者的伤害发生率较高。显示除学生生理及心理发育不成熟、活动量及范围增大与伤害发生率有关外 ,家长对保护子女安全的认识、关心及能否实施保护是学生发生伤害的重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6.
马鞍山市中小学生伤害调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了解马鞍山市中小学伤害发生的现状,探讨伤害的危险因素,以便进一步进行伤害干预。方法 采用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马鞍山市 6所小学、4所中学的所有在校学生作为调查对象,采用自编问卷进行调查。结果 2001年 5月至 2002年 4月,在校学生发生意外伤害 2 367人(男生 1 323人,女生1 044人),伤害发生率为 21. 58%;男女意外伤害发生率分别为 28. 39%、14. 26%;发生 2种以上伤害者 779人,发生伤害 3 591人次,伤害人平均发生伤害 1. 52次。各类伤害中以交通伤发生率最高,其次依次为跌伤、锐器切割伤和烧烫伤。结论 马鞍山市中小学生伤害发生率与其它地市相比较低。加强对中小学生安全教育,提高父母对儿童伤害的认识水平,努力消除不安全隐患,是今后采取干预措施的关键环节。  相似文献   

17.
广州市天河区中小学生意外伤害认知情况调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了解不同年级中小学生及家长对意外伤害的认知程度和行为差别。方法 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对学生和家长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5 0 5 %的学生表示知道伤害是儿童青少年最主要的死亡原因之一。64 2 %的学生表示知道年龄在 1 2岁以下的孩子不能骑自行车。不同年级比较发现 ,某些认知和行为随年龄增长反而变差 ,尤以高中学生明显。 96 9%以上的家长认为有必要经常对孩子进行各种安全教育 ;86 8%的人经常担心孩子会发生意外伤害 ;只有 1 6 1 %的家长填写接受过有关预防儿童伤害的培训和指导。结论 多数中小学生和家长对某些意外伤害认识不足 ,应根据不同年龄阶段中小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进行相应的安全知识健康教育 ,同时对家长也应进行广泛的宣传教育  相似文献   

18.
同伴教育在中学生常见伤害因素干预中的效果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同伴教育在中学生常见伤害因素中的干预作用和效果。方法于2006年3月在九江市属4所中学随机抽取48个班,按单纯随机的方法将其中24个班共计1236名学生作为实验组(同伴教育组),另24个班1320名学生作为对照组组。实验组采用同伴教育的方法进行干预,而对照组不采取任何干预措施。干预前后均运用自行设计的调查表进行现场调查,调查表内容包括一般人口学特征、伤害一般知识、态度、伤害发生情况及预防措施等。结果在伤害知识方面,同伴教育组各项答对率均有大幅度提高,答对率均在70.0%以上,与项目开展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而对照组答对率有六项在60.0%以下,同伴教育后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同伴教育前后总受伤率由51.92%下降到28.6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同伴教育后受伤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同伴教育前伤害发生伤害主要表现在运动伤(39.8%)和车撞伤(29.2%),同伴教育后运动伤和斗殴伤明显下降。同伴教育前后伤害发生的地点亦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表现在干预前伤害主要发生在校内(52.2%),干预后家中发生地伤害排在第一位。结论同伴教育在预防和控制中学生伤害方面可以起到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