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刘正法 《安徽医学》1998,19(5):49-49
<正>本院从1985年以来,先后检查围产期心肌病28例,对其检查结果分析如下.临床资料一、病例选择标准28例围产期心肌病均符合下列临床诊断标准:(1)在妊娠最后3个月或产后5个月内出现充血性心力衰竭症状和体征;(2)既往无其它心脏病史;(3)能排除可引起充血性心力衰竭的其它心脏疾患或原因.二、一般资料28例均系本院住院及门诊患者,年龄21~39岁,平均27.5岁;其中1胎8例,2胎16例,3胎4例;产前发病4例,产后发病24例.三、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2.
患者郑××,女,27岁,妊娠28周,主因胸闷、气短,不能平卧5天来院就诊。查体:T36℃,P106次/分,R25次/分,BP13.5/9 kPa,神清合作,重症面容,半卧位,口唇轻度紫绀,双肺(-),腹(-)、宫底脐上6寸,肝、脾未触及,双下肢无水肿,心电图示:心肌供血不足,超声心动图检测:左房内径2.6cm,左室内径 3.96 cm,左室内径 2.6 cm,主动脉内径 2.2cm肺动脉内径2.8cm,于肺动脉左右支分叉处至左支内可探及5.02 × 2.2 cm的条索状略强回声附着,随血流而飘动,彩色多…  相似文献   

3.
4.
心肌病是指主要侵犯心肌的病变,不包括由于心脏瓣膜病、先天性畸形、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体循环或肺循环高压引起的心肌病变。临床上可分为原发性与继发性两种,原发性心肌病简称心肌病,是一组原因不明的心肌疾病,可分为扩张型、肥厚型、限制型三种。超声心动图对心肌病有重要的诊断参考价值。一般资料和检查结果一般资料:我院超声心动图室近3年多来共发现心肌病32例,其中扩张型25例,肥厚型7例。  相似文献   

5.
6.
目的了解超声心动图在评价肥厚性心肌病中的应用。方法应用二维及M型超声心动图频谱与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分析35例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室间隔及左室后壁收缩期、舒张期厚度,及其比值、峰值运动速度和血流速度等一系列参数。结果超声心动图表观:左房扩大≥35mm 34例,室间隔16~20mm 28例,室间隔≥21mm 12例,向心性间隔肥厚21例,左室内径≤46mm 30例。结论超声心动图能实时、直观、准确地记录和测量心肌厚度、左室流出道宽度以及心肌舒缩运动情况,可为临床诊治提供十分有价值的信息.  相似文献   

7.
王霞  苏学高 《中原医刊》1996,23(8):44-45
超声心动图对缺血性心肌病的诊断价值王霞,苏学高,郭金明缺血性心肌病(ICM)是由冠状动脉疾病引起的某些状态和充血性心力衰竭组成的综合征。临床上ICM与扩张型心肌病(CM)又不易区别。冠脉造影为可靠的鉴别方法。201铊心肌灌注显像对鉴别也有帮助,但是基...  相似文献   

8.
9.
目的 探讨超声心动图对扩张型心肌病与缺血性心肌病的鉴别诊断的临床意义。方法 本文采用二维超声心动图对35名扩张型心肌病(DCM),35名缺血性心肌病(ICM)以及35名正常人从心脏形态学、血流动力学和心功能三个方面进行鉴别研究。结果 ①DCM组心脏多个房室腔扩大成球形,室壁变薄及动度弥漫性减弱;ICM组以左房室腔扩大为主,多呈葫芦状,室壁活动呈节段性障碍。②反映左室充盈流量状态的EPSS,DCM组显著高于ICM组;DCM组多瓣膜返流发生率较高且程度较重,ICM组多为单瓣膜返流且程度较轻。③DCM组以收缩功能降低为主,舒张功能可表现为“正常”;ICM组则主要以舒张功能障碍为主,收缩功能可表现为正常。结论 超声心动图能为临床鉴别DCM与ICM提供较为可靠的指标。  相似文献   

10.
林慧  吴强 《基层医学论坛》2006,10(6):532-533
林慧,女,31岁,本科学历,毕业于汕头大学医学院,主治医师,曾获市级科技进步奖。科技进步奖荣誉证书号为:2001030703。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围生期心肌病(PPCM)的临床特点,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对我院2004年1月至2010年6月间诊治的6例围生期心肌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6例PPCM患者经积极治疗后,效果良好,均好转后出院,新生儿无1例死亡。结论:加强孕期监测,积极预防及治疗PPCM的高危因素,及时诊断,正确处理,可以改善妊娠结局。治疗以强心利尿,必要时扩血管治疗,选择正确的分娩方式,适时终止妊娠。  相似文献   

12.
欧艳勉 《中国现代医生》2012,50(9):28-30,33
综述目前围生期心肌病(PPCM)的发病率、发病机制、诊断方法、治疗方法的研究进展。围生期心肌病的发病率,在不同地区和种族之间存在比较大的差异;围生期心肌病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其发病机制学说有很多;目前,围生期心肌病的诊断主要依靠超声学和临床,也会结合部分新的检测技术。随着围生期心肌病发病机制研究的深入.针对病因来治疗和控制围生期心肌病患者的症状会更有效更安全,一些新的途径将会为围生期心肌病患者带来希望。  相似文献   

13.
心尖肥厚型心肌病(apical hypertrophic cardiomyopathy,AHCM)是一种较少见的原发性肥厚型心肌病,表现为局限于左室乳头肌水平以下的心尖部心肌肥厚。本病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常于体检时心电图异常而进一步检查发现,诊断主要依靠超声心动图检查。普通二维超声心动图心尖部位常受肺、胸壁等影响,无法得到清晰的图像,往往造成误诊或漏诊。  相似文献   

14.
Fett  J.  D.  Christie  L.  G.  Carraway  R.  D.  喻银 《世界核心医学期刊文摘》2006,2(1):1-52
目的:海地妇女围生期心肌病(PPCM)临床发病率较高,估计每300例活产中就有1例,较美国妇女发病率高10倍。本研究旨在验证有些海地妇女有可能存在尚无临床症状的迟发型围生期心肌病的假设。方法:海地Dsechapelles Albert Schweitzer医院(HAS)产科记录中连续25例经过常规心血管临床检查,无心血管系统症状,看似健康的妇女纳入研究,进行一项病例对照预实验,用超声心动图监测左心功能不全。结果:25例患者中有4例(16%)存在无症状性左心功能不全,随后病情恶化或好转,证实了无症状性左心功能不全或迟发型围生期心肌病的存在。关于围生期心肌病病理生理学的假设可以说明出现临床心衰前存在长短不一的潜伏期。结论:在孕期的最后一个月及产后早期对海地妇女进行筛查,有助于检出无症状性左心功能不全。对已知高危人群进行围生期心肌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可降低母儿发病率和死亡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RT-3DE)在评价围生期心肌病(PPCM)治疗前后左心室收缩功能变化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40例PPCM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分别在入院7d、接受内科治疗3个月后和12个月后,进行RT-3DE和M型超声检查诊断,评定患者左心室收缩功能变化情况,并在入院7d内对同一患者左心室收缩功能进行重复性对比检验。结果与入院7d时比较,治疗3个月后、12个月后,患者的LVESV、LVEDV显著减少,LVEF显著增加,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3个月后和12个月后各指标对比结果发现并无明显统计学差异(均P>0.05);RT-3DE检测结果重复性要优于M型超声检测。结论M型超声检测结果情况与RT-3DE检测结果情况走势一致,但是M型超声重复性不如RT-3DE。RT-3DE可对PPCM治疗前后左心室收缩功能的变化情况进行科学准确评价。  相似文献   

16.
张丽娟  陈奕 《中国医药导报》2014,(17):163-166,F0003
围生期心肌病是一种特发性、妊娠相关的的心肌病,多发生于妊娠晚期至产后5个月期间,以左室收缩功能减低并引起心力衰竭为主要表现,是导致妊娠妇女死亡的重要原因,发病率有明显升高趋势,目前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清楚。本文较系统地综述了围生期心肌病的病因学研究进展,以期为临床诊治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利用核素心肌灌注显像观察围产期心肌病(perfusion of peripartum cardiomyopathy,PPCM)治疗前与治疗后左室形态大小及左室各壁心肌血流灌注的变化。方法:27例 PPCM患者,女性,年龄19~38岁。对其行控制心力衰竭及防止心室重构治疗,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1月[(29.41±2.95) d]行静息心肌灌注显像;其中11例患者进行了6月[(6.31±0.84)月]随访复查。将左室分为17节段进行评分,采用半定量分析方法评价治疗前、后左室大小,放射性分布稀疏缺损范围及左室各节段评分的变化。结果:治疗后早期与治疗前心肌灌注显像相比,23例患者(85%)左心室缩小,放射性分布稀疏缺损范围缩小(P=0.001),心肌各节段(除前间壁基底段及后间壁基底段外)评分增加(Pmax=0.024);治疗后半年与治疗后早期比较,其中7例患者(64%)左心室大小恢复正常,放射性分布稀疏缺损范围进一步缩小(P=0.009),放射性分布稀疏缺损节段评分进一步增加(Pmax=0.048)。结论:99mTc-MIBI SPE MPI心肌灌注显像可用于评价PPCM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围产期心肌病 (peripartumcardiomyopathy)的临床特征及其内科处理问题。方法 :总结分析11例围产期心肌病的发病特点、临床表现、心电图及胸部X线检查、超声心动图改变和治疗方法与转归。结果 :本组均有不同程度的左、右心衰竭表现 ,心功能 (NYHA分级 )Ⅲ级 7例、Ⅳ级 4例。心电图多表现为窦速和左室肥厚 ,X线检查心胸比率平均 0 .61± 0 .0 7。平均左室射血分数 0 .3 2± 0 .16。治愈出院 10例 ,1例因体循环多发性栓塞死亡。结论 :围产期心肌病相对少见 ,但心衰程度较重。在常规应用洋地黄、利尿剂和ACEI的基础上 ,应加用 β阻滞剂治疗。同时应注意抗凝 ,防止血栓栓塞并发症  相似文献   

19.
20例围产期心肌病的诊治及随访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谨  林碧英  张力 《华夏医学》2006,19(2):204-206
目的:分析总结围产期心肌病的临床特点及其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例围产期心肌病的产科临床和跟踪随访资料。结果:20例患者经治疗15例痊愈,5例死亡。新生儿无1例死亡。结论:围产期心肌病常发生在产后2个月内,临床表现以心脏扩大和充血性心力衰竭为主,多见于高龄妊娠和多胎生育者。治疗主要是控制心衰,首次治疗效果良好者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药物治疗围生期心肌病(peripartumcardiomyopathy,PPCM)的方法。方法收集新疆和田市人民医院内科2007年2月-2012年2月36例住院PPCM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6例患者经过强心、利尿和血管扩张剂治疗,适时加用β受体阻滞剂,产后予以ACEI或ARB,全部患者均获治愈,无1例死亡,治疗6个月后X线检查心脏基本恢复正常。结论PPCM的治疗仍以利尿剂、硝酸酯和洋地黄为主,但β受体阻滞剂、ACEI的使用也很重要,远期疗效显著;应用抗凝药物预防血栓治疗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