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胸腔镜辅助手术(video-assisted thoracic surgery,VATS)与机器人辅助手术(robotassisted thoracic surgery,RATS)肺段切除术后肺功能的变化。方法纳入2017年7~10月于青岛大学附属医院行肺段切除术患者59例,男30例、女29例,其中VATS组33例,男18例、女15例;RATS组26例,男12例、女14例。分别在术前、术后1个月、术后6个月及术后12个月进行肺功能检查。对两组患者肺功能保留值进行组内和组间比较,分析VATS及RATS肺段切除术后肺功能保留方面的差异。结果 VATS组与RATS组的一秒用力呼气容积(forced expiratory volume in one second,FEV1)、用力肺活量(forced vital capacity,FVC)均在术后1个月较术前显著下降(P值均0.05),而在术后6个月内明显上升(P值均0.05),6个月后恢复不明显,且低于术前(P值均0.05)。此外,组间比较发现VATS组与RATS组在术后1个月、6个月及12个月的FEV1、FVC保留相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微创肺段切除术后1个月肺功能下降显著,术后6个月内恢复明显,此后逐渐平稳,术后12个月两组患者FEV1分别恢复至术前的93%与94%。VATS与RATS肺段切除术后肺功能保留方面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肺功能检测对胸腹部手术患者手术危险性评估的意义.方法:利用MASTER+APS肺功能测量仪对282例病人进行术前肺功能测定,主要指标包括用力肺活量(FVC)、FVC%,1s用力呼气量(FEV1),FEV1%,每分钟最大通气量(MVV),MVV%.分析肺功能与胸腹部手术危险性的关系(包括术后并发症、住院时间等).结果:随着肺功能的下降,手术危险性增加,并发症的发生率上升,住院天数增加.结论:对接受胸腹部手术的病人进行术前肺功能测定,可以了解病人的呼吸系统功能状况,对病人的手术耐受性和术后并发症做出恰当的判断,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最大限度的利用肺功能,有效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缩短手术时间,减少创伤,提高治愈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腹腔镜胆囊切除和下腹部妇科腹腔镜术后患者肺功能改变的不同。方法:30例女性患者分为3组:腹腔镜胆囊切除组(A组),下腹部妇科腹腔镜手术组(卵巢囊肿、宫外孕)(B组)和微创妇科腹腔镜手术组(诊断、输卵管结扎)(C组),每组10例。手术后第3、6小时和第1、2天各做1次肺功能检查。结果:A组患者术后肺功能明显改变,肺活量、第1秒用力呼气量和最大通气量均下降,B组术后当日肺功能有轻微改变,C组术后肺功能无改变。结论:下腹部妇科腹腔镜手术后肺功能的改变少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腹腔镜手术部位对术后肺功能变化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术后引流量及肺功能预测值对非小细胞肺癌(NSCLC)病人胸腔镜肺叶切除术(VATSL)后肺部并发症(PPCs)的预测价值。方法 2017年6月~2022年6月间我院收治的NSCLC病人80例,均行VATS治疗。根据病人术后PPCs的发生情况分为发生组及未发生组。所有NSCLC病人均于术前1周检查病人肺功能指标,记录术后3天引流量,Logistic回归分析VATSL后发生PPCs的影响因素,根据ROC曲线分析术后引流量及肺功能对NSCLC病人VATSL后发生PPCs的预测价值。结果 80例病人VATSL后57例未发生PPCs, 23例发生PPCs, PPCs发生率为28.75%;两组病人性别、年龄,BMI,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临床分期,糖尿病史,高血压史,吸烟史及肺功[肺活量(VC),用力肺活量(FVC),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FEV1/FVC,最大通气量(MVV)]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发生组呼气流量峰值(PEF)水平低于未发生组,术后3天引流量多于未发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P...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微创Nuss矫治术对漏斗胸患者手术后肺功能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8月至2014年11月期间应用微创Nuss矫治术治疗的676例漏斗胸患者资料,其中182例具备完整的术前和术后1、3年肺功能数据.按年龄分为儿童组(6~12岁,34例)、青少年组(13~18岁,80例)、成人组(〉18岁,68例),其中71例具备完整拆除钢板后1年肺功能数据,分组为儿童组(20例)、青少年组(22例)、成人组(29例).分析不同年龄段的患者术前、术后1、术后3年、拆除钢板后1年的肺功能指标,探讨微创Nuss矫治术对术后肺功能的影响.结果 儿童组术前、术后1年、3年肺功能均无明显差异(P〉0.05);青少年组及成人组术后1、术后3年用力肺活量、1 s用力呼气容积较术前降低(P〈0.05),术后1年、3年最大呼气中段流量、用力呼出肺活量50%时的流量、用力呼出肺活量75%时的流量较术前有改善(P〈0.05);拆除钢板后1年,3组病例肺功能数据均较术前有提高,其中以儿童组肺功能改善最为明显(P〈0.05).结论 微创Nuss矫治手术后拆板前儿童患者肺功能与术前类似,青少年及成人患者部分肺通气功能受损;拆除钢板后各年龄段患者肺通气功能均有不同程度改善,其中12岁前施行手术者肺功能改善效果最明显.  相似文献   

6.
肺癌术后呼吸功能衰竭高危因素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肺癌术后发生呼吸功能衰竭的高危因素。方法 实验组采用肺癌术后呼吸衰竭21例,并以同期肺癌手术未发生呼衰的84例作为对照组,用x~2检验。结果 术后呼衰组的术前肺功能指标,如肺活量占预计值百分比(VC%)、最大通气量占预计值百分比(MVV%)、第一秒呼气容积(FEV1.0)、第一秒呼气量占用力肺活量百分比(FEV1.0/FVC%)等均明显低于无呼衰组。根据手术方式分析,袖式肺叶切除、肺叶切除组的呼衰发生率均低于全肺切除组。肺癌术后肺部感染亦导致呼衰发生率增高。结论 肺功能下降、术后肺部感染是肺癌术后呼吸功能衰竭的高危因素。肺功能较差的病人应尽量避免全肺切除。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比研究腹腔镜Roux-en-Y胃旁路术(laparoscopic Roux-en-Y gastric bypass,LRYGB)与腹腔镜袖状胃切除术(laparoscopic sleeve gastrectomy,LSG)对肥胖患者术后肺功能及氧合的影响。方法:选择2011年2月至2011年12月30例26~48岁的患者,其中男18例,女12例,按术式分为LRYGB组与LSG组,每组15例。分别于术前、术后24 h、术后48 h抽取患者股动脉血行血气分析,并记录动脉血氧分压(Pa O2)、二氧化碳分压(Pa CO2)、p H值;测定用力肺活量(forced vital capacity,FVC)、一秒用力呼气容量(forced expiratory volume in one second,FEV1)、最大呼气中段流量(maximal midexpiratory flow curve,MMF)等肺功能指标;应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对患者术后疼痛程度进行评估。结果:两组患者术前动脉血气、肺功能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Pa O2、FVC、FEV1及MMF均较术前明显下降(P<0.05),p H、Pa CO2无明显变化(P>0.05)。术后24 h、48 h,LRYGB组Pa O2、FVC、FEV1及MMF明显低于LSG组(P<0.05);VAS评分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LRYGB相比,LSG对肥胖患者肺功能、氧合影响较小,术后肺功能恢复快。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上腹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LC)、下腹部腹腔镜阑尾切除术(laparoscopic appendectomy,LA)、腹腔镜经腹腔腹膜前疝修补术(transabdominal preperitoneal,TAPP)对患者术后肺功能改变的影响。方法:将50例患者根据疾病分为3组,A组行LC(n=20),B组行LA(n=14),C组行TAPP(n=16)。分别于术后6 h、12 h、24 h、48 h检查一次肺功能。结果:A组患者术后肺功能明显改变,用力肺活量(forced vital capacity,FVC)、一秒用力呼气容积(forced expiratory volume in one second,FEV1)、最大呼气中段流量(maximal midexpiratory flow curve,MMF)等肺功能指标均明显下降,B、C组患者术后当天肺功能仅有轻微改变。3组间,术后6 h、12 h、24 h、48 h痛觉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腹腔镜下腹部手术(LA、TAPP)后肺功能的改变小于上腹部腹腔镜手术(LC),腹腔镜手术部位对肺功能的改变情况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静脉和硬膜外自控镇痛对肺叶切除术后肺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比较静脉与硬膜外病人自控镇痛 (PCIA与PCEA)对肺叶切除术后肺功能的影响。方法  44例择期行单肺叶切除病人 ,随机分成PCIA组和PCEA组。分别于术前、术后 2 4、48h用脉冲振荡肺功能测定仪 (IOS)测定肺功能。结果 PCEA组与PCIA组术前肺功能无统计学差异 ;术后 2 4h两组与术前比较用力肺活量 (FVC)、1秒用力呼气量 (FVE1 )降幅较大 (P <0 0 5) ,呼吸总阻抗 (Zrs)、共振频率(Fres)、35Hz时呼吸阻力 (R35)、5Hz时呼吸电阻 (X5)升高显著 (P <0 0 5) ;术后 48h两组FVC、FEV1 、Zrs、Fres、R35、X5较术后 2 4h有所恢复 ,但PCEA组恢复更好 (P <0 0 5)。结论 胸科手术后用PCEA、PCIA均能获得较好的镇痛效果 ,但PCEA对病人早期肺功能的恢复作用积极明显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颈髓损伤晚期患者损伤程度及损伤后瘫痪时间对肺功能的影响。方法:对40例颈髓损伤晚期患者进行ASIA运动评分,并测定最大肺活量(VCM AX)、时间肺活量(FVC)、第一秒最大呼气量(FEV1)、呼气高峰流量(PEF)及损伤后瘫痪时间,观察各项肺功能指标变化。结果:40例颈髓损伤晚期患者肺功能皆下降,ASIA运动评分与VCM AX、FVC、FEV1、PEF成正相关;完全性损伤组与不完全性损伤组间VCM AX、FVC、FEV1、PEF有显著性差异(P<0.05);本组完全性损伤组或不完全性损伤组中,C3~5与C6~8节段损伤患者的VCM AX、FVC、FEV1、PEF均无显著性差异;损伤后瘫痪时间与VCM AX无相关性,而与FVC、FEV1、PEF呈正相关。结论:颈髓损伤晚期患者肺功能均下降,肺功能改变与脊髓损伤程度及损伤后瘫痪时间有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围术期综合康复训练对改善老年肺癌患者术后恢复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内黄县中医院2018-02—2020-08行肺癌根治术的70例老年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围术期康复训练方法分为常规康复训练组(常规组)和常规康复训练联合综合康复训练组(综合组),每组35例。比较2组患者术前及术后3个月时的第1s用力呼气容积(FEV1)、用力肺活量(FVC)和最大肺活量(MVV)肺功能指标。采用6 min步行试验(6MWT)测定运动功能。统计术后4周内肺部感染、肺不张,以及呼吸衰竭并发症发生率。结果综合组术后3个月时FEV1、MVV、FVC和6MWT均优于常规组,术后肺部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常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围术期加强呼吸、运动等综合训练,能够显著改善老年肺癌术后患者的肺功能和运动功能,降低术后肺部并发症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I型神经纤维瘤病(NF1)合并脊柱侧凸患者肺功能损害的模式,以及影响其肺功能的影像学因素.方法 选取2003年1月至2009年6月间收治的NF1合并脊柱侧凸患者36例(NF1组),特发性脊柱侧凸(IS)患者64例(IS组),术前检测患者的肺活量(VC)、用力肺活量(FVC)、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最大呼气中期流量(MMEF)、最大自主通气量(MVV).比较两组肺功能参数的差异.按照弯型部位及有无萎缩性改变将NF1组患者分类并分类比较肺功能损害的差异,分析影响肺功能的影像学指标.结果 两组肺功能参数VC、FVC、FEV1、MMEF、MVV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NF1组胸弯患者肺功能显著低于非胸弯患者;营养不良型患者与非营养不良型患者肺功能损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顶椎位置以及Cobb角与肺功能参数显著相关(P<0.05).结论 NF1合并脊柱侧凸患者的肺功能损害模式与IS患者类似,胸弯患者比非胸弯患者肺功能损害严重,侧凸位置以及Cobb角大小是影响患者肺功能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评价蛛网膜下腔注射罗哌卡因对剖宫产术后患者肺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择拟行剖宫产术患者36例,ASA分级Ⅰ或Ⅱ级,年龄22 ~ 34岁,体重指数≤35 kg/m2,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2组(n=18):布比卡因组(B组)和罗哌卡因组(R组).于L3,4蛛网膜下腔穿刺成功后,B组和R组分别注射0.5%布比卡因1.8 ml、1.0%罗哌卡因1.4ml,均用脑脊液稀释至3ml,注药时间10 s.于术前1 d(T0)及蛛网膜下腔给药后1 h(T1)、1.5 h(T2)、2 h(T3)时分别测定用力肺活量(FVC)、第1秒用力呼气量(FEV1)以及最大呼气峰流速(PEF),以FVC实测值低于预测值80%且FEV1实测值低于预测值70%为肺功能异常的标准.T1~3时记录运动阻滞评分.结果 与T0时比较,两组T1时FVC、FEV1下降,R组T1时PEF下降(P<0.05);与T1时比较,两组T2、T3时FVC、FEV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组T2,3时PEF升高(P<0.05).与B组比较,R组T1时PEF下降,T3时运动阻滞评分降低(P<0.05).两组术后均未见肺功能异常发生.结论 对无呼吸合并症的剖宫产术患者而言,蛛网膜下腔注射常规剂量罗哌卡因与布比卡因虽然对肺功能指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但患者肺功能仍维持在正常范围.  相似文献   

14.
选择30例全麻下进行择期胆囊切除的病人。其中10例作标准的助缘下切口(Ⅰ组);10例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使用麻醉性镇痛药止痛(Ⅱ组);另10例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继以0.5%布比卡因作胸段硬膜外镇痛(Ⅲ组)。所有病人均卧床24h;不作胸部物理治疗、呼吸锻炼、或激励性呼吸。24h期间,定时检测用力肺活量(FVC)、最大呼气流量(PEF)、及1s用力呼气容积(FEV_1)。取血测定血浆皮质醇和血糖,直至麻醉诱导后4h。24h内定期用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定疼痛级别。三组在一般资料方面无差异。所有病人术后FVC、  相似文献   

15.
目的对比肺叶切除术和亚肺叶切除术对老年早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病人的临床疗效、术后并发症、肺功能以及术后复发的影响。方法 2014年1月~2015年12月间我院就诊并接受手术治疗的老年早期(T1aN0)NSCLC病人164例,按手术方式不同分为两组,A组68例,接受亚肺叶切除术,B组96例,接受肺叶切除术。比较两组病人围手术期情况、肺功能指标的变化、术后3年累计复发率。结果 A组病人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胸管引流时间、术后前3天胸管总引流量分别为(140.83±32.17)分钟、(78.45±25.64)ml、(5.18±1.17)天、(786.31±157.42)ml,明显少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天,用力肺活量(FVC)、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第一秒用力呼气量%预计值(FEV1%pre)、最大呼气流量(PEF)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术后3年累计复发率略高于A组(35.25%vs 25.0%),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亚肺叶切除术与肺叶切除术病人的术后复发率基本一致,但是亚肺叶切除术并发症发生率更低,且老年早期NSCLC病人肺功能影响更小。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术后残余肌松发生率及其对全麻患者术后拔管早期呼吸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择择期全麻手术患者124例,术前测定肺功能,术毕保留气管内导管转入麻醉后恢复室(PACU).根据临床征象判断拔管,测定拔管后患者拇内收肌TOFr及拔管后10、40 min的肺功能.根据TOFr,将患者分为无残余肌松组(NR组,TOF≥0.9)和残余肌松组(R组,TOF<0.9),对两组患者肺功能指标进行比较.结果 124例患者中,NR组78例,R组46例,术后残余肌松发生率为37.1%.NR组和R组患者术前肺功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拔管后10 min,NR组的用力肺活量(FVC)、一秒钟用力呼气容积(FEV1)、最大通气量(MVV)分别可恢复至术前的(65.6±17.7)%、(63.3±18.4)%和(62.2±17.4)%,R组可恢复至术前的(56.1±17.6)%、(52.2±16.4)%和(53.3±15.9)%,NR组恢复程度显著优于R组(P<0.05).拔管后40 min,NR组患者的FVC、FEV1、MVV可恢复至术前的(73.3±16.0)%、(72.3±18.9)%和(72.2±17.2)%,R组可恢复至术前的(66.1±17.9)%、(61.3±17.1)%和(61.8±17.4)%,NR组恢复程度显著优于R组(P<0.05).结论 依据临床征象判断拔管的患者,拔管后残余肌松发生率较高,且拔管后早期呼吸功能明显受损.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完全电视胸腔镜手术(VATS)治疗早期肺癌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1年1月至2021年12月于本院行VATS的患者74例的临床资料,依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肺段切除组(37例,行VATS肺段切除术)与肺叶切除组(37例,行VATS肺叶切除术),所有患者术中均接受相应护理干预措施。术后3个月,比较两组手术指标、术前与术后肺功能指标[包括最大通气量(MVV)、用力肺活量(FVC)及第1秒钟用力呼气量与用力肺活量比值(FEV1%)]、皮肤受伤程度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两组患者术后引流量、淋巴结清扫数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肺段切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明显长于肺叶切除组,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明显少/短于肺叶切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两组MVV、FVC、FEV1%水平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肺段切除组MVV、FVC、FEV1%水平明显高于肺叶切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肺段切除组皮肤无反应率高于肺叶切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肺段切除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肺叶切除组...  相似文献   

18.
进胸取膈神经移位术后肺功能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研究进胸取膈神经移位术后患者肺功能的变化。方法 对 5例进胸取膈神经移位患者术前及术后 (8~ 14个月 )肺功能的变化进行比较。结果  5例在术后均未出现供氧不足症状。 3例出现膈肌抬高 ;术后肺活量 (VC)、肺活量预计值百分数 (VC % )分别比术前减少 17.3 %和 3 2 .3 % ,两者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tvc=3 .49、tvc% =4.17,P <0 .0 5 )。其它项目如残气量 (RV)、肺总量 (TLC)、残气量 /肺总量比值 (RV/TLC)、用力肺活量 (FVC)、1s用力呼气量 (FEV1)、1s用力呼气量 /用力肺活量比值(FEV1/FVC)、5 0 %肺活量的最大呼气流量预计值百分数 (FEF 5 0 % )的变化 ,和术前相比均无明显差异。结论 进胸取膈神经移位术后成人的肺容量有部分丧失 ,但其丧失程度在机体可耐受范围内 ,不会导致呼吸功能障碍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右胸胸腔镜食管癌手术治疗对患者的肺功能的影响及其预后状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7年1月期间在本院行食管癌切除术的7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并根据手术方式的不同,随机均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临床常规右剖胸、上腹两切口食管癌根治手术,研究组采用经右胸胸腔镜食管癌手术。比较两组患者手术观察指标。分析比较术前和术后3个月两组患者的肺功能指标。观察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研究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引流时间、住院时间、术中出血量及疼痛程度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患者手术观察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的肺功能指标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1s用力呼出量(FEV_1)、FEV_1占用力肺活量比值(FEV_1/FVC)和呼吸峰流速(PEF)指标水平均改善,研究组患者的肺功能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肺功能差异具有统计学义(P0.05)。对照组总并发症发生率为12.82%(5/39),高于研究组的5.13%(2/39)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传统开胸手术相比,经右胸胸腔镜食管癌手术治疗的患者手术创伤小,痛苦少,手术指标明显改善,对肺功能影响明显较小,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临床应用价值高。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嗅鞘细胞移植治疗对肌萎缩侧索硬化患者呼吸功能的影响.方法:前瞻性研究2005年8月~2007年7月我院嗅鞘细胞移植肌萎缩侧索硬化患者术前术后肺功能资料115倒.其中女31例,男84例,年龄18岁~70岁(平均49.2岁),病程0.5年~12年(平均3.3年).按照El Escorial诊断标准确诊者98例,很可能者11例,有实验室教据支持很可能者6例.术前及术后6~32天(平均17.9天)对患者行肺功能检测,数据应用统计软件SPSS13.0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肺活量、最大呼气压与最大吸气压术后较术前增加有显著意义.(2)用力肺活量、第1秒用力肺活量、第1秒用力肺活量/全部用力肺活量、最大通气量术后较术前增加,但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嗅鞘细胞脑移植后近期可改善肌萎缩侧索硬化症患者的呼吸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