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 吴氏《温病条辨》,于上焦篇秋燥门之末,附上《补秋燥胜气论》,自言“详言正化、对化、胜气、复气”,并引沈目南先生《医征温热病论》,将秋燥分为凉燥、热燥。谓燥即“次寒”,“秋燥之气,轻则为燥,重则为寒,化气为湿,复气为火”,  相似文献   

2.
夫阴阳之道,必贵于平。天地阴阳气偏则病外感; 人身阴阳气偏则病内伤。《医门棒喝》【注】 (1)天地阴阳气偏:指自然界中气候有所偏盛。如从温度来说,或偏寒。或偏热,从湿度来讲,或偏湿,或偏燥。又或湿热偏盛,或燥热偏亢,或寒湿太过,  相似文献   

3.
西宁海拔2.260米,气候燥而寒,人多病燥,医者易识,论之较多,然对湿证,临证屡见不乏,论之者殊少。其实,西宁夏秋雨水亦多,地气潮湿,民罹湿邪,理所当然。《内经》曰:“必先岁气,勿伐天和”,西宁虽地处高原,然对此岁气岂可视而不见,避而不谈?岂可只论燥而不言湿乎?以临证疾病为例:挟湿之表证、  相似文献   

4.
古法用药如用兵。用兵有战有守,有奇有正,用药亦然。以六淫之性论之,其作用变化,不外开合。寒湿偏于合,燥火偏于开。风无定体,兼寒湿则合,兼燥火则开。暑本天之热气,地湿上蒸,天暑下降,故偏于暑之热者多开,偏于暑之湿者多合。药虽有四气五味之殊,而其性能之表现,亦不外乎开合。大抵气薄者多开,味厚者多合。气温气热多开,气寒  相似文献   

5.
温病按其病症的性质可分为温热,湿热两大类。湿热类温病中的湿温病多见于夏秋雨湿较盛的季节。发病较缓,传变较慢,病势缠绵,病程较长,脾胃证候显著。湿热病邪是这类湿病的主因,祛湿清热为其主治。湿为阴邪,得阳(温药)则化;热为阳邪,得阴(凉药)则清。温燥祛湿之药,易于助热助火,耗伤阴液;寒凉清热之品,易于损伤脾胃,“留湿致困”,所以正如陈光淞说:湿热病“所感之气最杂,湿多热多,治法迥异,化热化燥,传变无定。清热太过,留湿致困”,“开之以温,则又助其热”,  相似文献   

6.
<正>中医在养生方面,都要考虑个人体质状况,在饮食方面,体质偏阳者,进食宜凉而忌热;体质偏寒者,进食宜温而忌寒;形体肥胖者多痰湿,食宜清淡而忌肥甘;胃酸偏多者,则不宜酸咸食品;阴虚之体,饮食宜甘润生津之品,忌肥腻厚味、辛辣燥烈之品;阳虚之体宜多食温补之品。以常见的阳虚体质与阴虚体质为例,阳虚者可进补热量食物,如牛、羊肉,要尽量少  相似文献   

7.
秋燥与秋湿是 2个不同的概念。《内经》云“秋伤于湿” ,有人认为是错简误字。或释为长夏之延续。明末医家喻嘉言创秋燥论 ,是以秋燥之说盛行。笔者认为秋燥与秋湿因时、因地、因人在临床上同时并行。因时者 ,因时令气燥 ,干旱少雨 ,特别是反秋燥气偏重 ,则秋为燥气所主 ,天干气燥 ,地干水少 ,则秋多燥病 ,多发热不退 ,干咳少痰 ,唇舌皮肤干燥 ,咽痛声嘶。若因秋雨绵绵 ,天阴气湿 ,顺秋凉气早袭 ,地湿雾浓 ,则秋多湿病 ,多泄泻、痢疾、呕吐之病。因地者 ,因地处平原城廓 ,秃山荒丘之地 ,则燥热气盛 ,则秋多燥病 ,多鼻干咽燥、发热少汗、干渴…  相似文献   

8.
关于便秘之因,《圣济总录》认为有风、冷、虚、热之别;李东垣认为有热燥、风燥、阳结、阴结之分;《济生方》则进一步提出风、气、湿、冷、热五秘。其后医家论便秘均提及“风秘”。而“风秘”一词始出何处?  相似文献   

9.
高华 《中国医刊》2000,35(11):55-55
组方 :泽泻 2 0~ 30 g、白术 9~ 1 2 g、半夏 9~ 1 2g、茯苓 1 5~ 2 5g、橘皮 1 2~ 1 5g、胆南星 9g、天麻 9~ 1 2g、钩藤 1 5~ 2 0g(后下 )、生石决明 2 5~ 30 g(先煎 )、枳实 9~1 0 g。本方是在《金匮要略》的“泽泻汤”与《济生方》的“涤痰汤”基础上加减而成。方中泽泻性平偏寒 ,味甘而淡、淡能渗泄 ,气味俱薄 ,渗去其湿 ,且湿壅气滞日久所化之热亦可随之而去。为此 ,土气得令 ,清气上行 ,故能止眩晕 ,聪耳目而为君药。半夏味辛散湿 ,性燥去湿 ,为治湿痰之要药 ;南星辛温亦能燥湿涤痰祛风 ,尤宜清涤阻络之痰 ,消除…  相似文献   

10.
湿温是由湿热病邪侵袭人体引起的急性热病。四时皆有,但多发生在雨湿较多的夏秋季节。天暑下逼,地湿上腾,人处气交当中,则易感受湿热病邪。壮者气行则已,怯者着而生病。临床表现具有湿热两方面交杂证候。辨证要在湿热之偏盛程度。该证变证颇多,便血最为常见。传统认为湿温便血病机乃湿热化燥化  相似文献   

11.
#附子入心、脾、肾经,大辛大热,有毒,其性走而不守,通行十二经。善补下焦元阳、温中止痛,散寒燥。其回阳救逆之力最强,为峻补元阳、温经散寒之要药。陈修园称它“火性迅发,无所不利,故为回阳救逆第一品药”。附子的临床应用甚为广泛。一般认为附子与补气药合用能救散失之亡阳;与温阳药同用能暖下元、祛里寒;与补血药同用能温养营血之不足;与发散祛风药同用能温理、通经络及祛散在表之寒。所以,只要临证辨证准确,皆能获得显著疗效。现举病案三则论证之。  相似文献   

12.
1.问:如何应用化痰止咳平喘药? 答:由于痰的产生及引起咳嗽喘息的原因较多,而性质也有寒、热、虚、实的不同,在使用化痰止咳平喘药时,首先要根据痰的性质不同,选择有针对性的药物。如寒痰、湿痰,选温化寒痰的半夏,天南星等治之;热痰、燥痰,选用清热化寒的贝母、瓜篓等治之;若为风痰,则选用祛风化痰的白附子、南星等治之;而咳嗽气喘者,则选用止咳平喘的杏仁、苏子等治之。其次,根据引起咳嗽的原因及兼证不同,适当配伍相应的药物治疗,如外感咳嗽,与解表药同  相似文献   

13.
何丽萍 《河北医学》2002,8(2):181-182
三仁汤见于吴鞠通《温病条辨》 ,方由杏仁、白蔻仁、薏苡仁、厚朴、半夏、滑石、通草、竹叶八味药组成 ,甘澜水煎服。原书指出 :本方运用于“头痛恶寒、身重疼痛、舌白不渴 ,脉弦细而濡 ,面色淡黄 ,胸闷不饥 ,午后身热”等湿恋气分之证。湿邪伤人 ,留恋气分 ,郁遏不达 ,常波及三焦 ,而致上焦肺气不宜 ,中焦脾气不运 ,下集肾和膀胱之气化失常 ,病证繁多 ,故施治用药 ,当细心揣摩 ,若用苦辛温燥之剂 ,则每易助热化燥 ,如用苦寒清燥之品 ,常致脾伤湿留 ,惟宜芳香苦辛 ,淡渗化气利湿并进 ,方能使三焦通畅、湿邪分消 ,湿去而脾不伤 ,邪除正安。三…  相似文献   

14.
夏律  李铁浪 《中医学报》2022,37(1):54-58
临床运用辛味药治疗肺燥证、肺外寒内饮证、脾胃阴虚夹湿证、肺气郁闭证、肝经寒凝证、肾阴凝结证达到润燥的目的。此处的燥主要是指体内津液代谢失常而出现的燥证。辛味药物能开腠理、致津液、通气,且能行、能散,具有动的特性。辛以润肺的机制与玄府理论密切相关。脾胃为水液代谢的枢纽,辛味药开发肠胃郁结,可打开通路,并有利于消除痰饮水湿等病理产物,从而解决因水津不布所致的燥象。辛润法治疗肾苦燥是取其味辛之性,除下焦阴寒,使津液得通,则燥自除。  相似文献   

15.
茯苓甘淡性平 ,补而不腻 ,利而不峻 ,与他药配伍成对 ,妙用无穷。配利药助祛湿之功 ,配补药益健脾之效 ;配敛涩之药则涩精止遗 ,配行散之药则利水行湿 ;配寒药则寒 ,配热药则热。茯苓的对药配伍 ,除形成药对外 ,主要是形成对药方。对药方是最简单的复方 ,最能体现方剂配伍中的阴阳、君臣、补泻等对药关系 ,且方只二味 ,药简力捷。茯苓的对药配伍研究 ,对于中药配伍、方剂研究以及指导临床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外感发热可有风、寒、燥、湿、热等不同的病因,常见的风寒、风热或实热证,辨证用药较易掌握,而湿与热结之湿热证则不像表证一汗而解,热证一凉而退,而需用清热化湿才能退热。本文列举几个临床上根据湿热的不同部位而用分消湿热的方法治愈高热不退的病例,对治疗湿热证型的发热患者可资参考。  相似文献   

17.
湿证难治,因其性缠绵,又每多兼寒;燥证亦然难治,因津液生成不足或消耗过多,亦或输布不调,燥湿不能相济,又每多兼火;再者,湿燥相兼似于理又不能成立,而临床每每每有之,代表证是真湿假燥之证,笔者用《河图》象、数理论为说理依据,用临床病例加以佐证,《河图》:一六北,一者一阳之象之数也,阳者火象燥也,六者六阴之象之数也,阴者水象湿也,北者北方之天地,玄武之星象,天寒地温之谓也,寒与水结合,冰坚之象呈现,冰天雪地是它的写照,是真湿假燥之证的原原本本的形态,笔者通过对《河图》象数的解读,将其鲜亮亮、活灵灵地展现于临床。  相似文献   

18.
无论何种咳嗽,皆可归为外感与内伤,其病因病机如下。外感咳嗽主要是由于风、寒、暑、湿、燥、火六淫之邪犯肺所致。风、寒、暑、湿、燥、火六气皆能致咳,但是由于四时气候变化的不同,人体所感受的致病外邪亦有区别,因而在临床上也就会出现风寒、风热及燥热等不同咳嗽。临床所见  相似文献   

19.
<正>三仁汤作为湿温之要药,在临床中应用广泛,方中杏仁宣利上焦肺气,气行则湿化;白蔻仁芳香化湿,行气宽中,畅中焦之脾气;薏苡仁甘淡性寒,渗湿利水而健脾,使湿热从下焦而去;三仁合用,三焦分消,是为君药。滑石、通草、竹叶甘寒淡渗,加强君药利湿清热之功,是为臣药。半夏、厚朴行气化湿,散结除满,是为佐药。全方共奏宣上、畅中、渗下之功[1]。导师认为湿热致病临床表现变化多端,而三仁汤治疗湿热病往往疗效显著,三仁虽三焦同治,但清化湿热更赖于宣肺气之功。现  相似文献   

20.
三仁汤来源于吴瑭《温病条辨》,由杏仁、飞滑石、白通草、白蔻仁、竹叶、厚朴、生苡仁、半夏组成,原为治疗邪在气分、湿重于热的湿温初起而设。方中杏仁宣利上焦肺气,盖肺主一身之气,气化则湿亦化;白蔻仁芳香化湿,行气宽中,畅中焦脾气;生苡仁甘淡性寒,利湿清热而健脾,可以疏导下焦,使湿从小便而去;配伍滑石之甘淡性寒,利湿清热而解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