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探讨左心室假腱索与室性期前收缩(PVS)、左心室高电压、T波倒置的关系。方法:选择心电图异常患者115例,随机法选择健康人97例(对照组),应用超声心动图分别检测其是否存在左室假腱索,并对左室假腱索的发生率,数目构成比,左室假腱索的长度、宽度及位置分型(横型与纵型)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PVS组与对照组相比,左室假腱索发生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左心室高电压组、T波倒置组与对照组相比,左室假腱索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左室假腱索的数目病例数构成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PVS组、T波倒置组与对照组相比,长度、宽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电压组与对照组相比,长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宽度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心电图异常组与对照组相比,左室假腱索的位置分型构成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横型左室假腱索者在心电图异常组中所占比例约60%,对照组仅35%。结论:左室假腱索与心电图异常相关。左室假腱索是健康人PVS的独立危险因素,假腱索位置及与室间隔的夹角是导致上述几种心电图异常的主要因素。除位置分型外,左室高电压的发生还受假腱索宽度影响。  相似文献   

2.
心腔假腱索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心腔假腱索(false tendons,FT)是指存在于右室之外于心房、左心室内除同时连接左室乳头肌和二尖瓣叶的腱索外、心腔内的纤维样或纤维肌肉样结构,因此又被称为纤维肌束、异位腱索、异位乳头肌。自1981年Nishimura等发表了第1篇有关左室假腱索的超声研究报告以来,左室假腱索的作用被逐渐重视起来,人们发现左室假腱索可能与期前收缩、心电复极异常、心脏杂音等多种临床现象有关;左室假腱索的蒲肯野细胞也被广泛作为心肌电活动的研究模型进行基础研究。  相似文献   

3.
刘振华 《海南医学》2005,16(12):95-96
目的探讨左室假腱索对左室收缩功能的影响.方法对彩色多普勒超声检出的左心室假腱索200例,观察假腱索的位置与走向及测量左心室收缩功能,并设对照组加以对比分析.结果左室假腱索对左室收缩功能的影响与有无症状无关,而与假腱索的形态分布有关,当假腱索是沿着室间隔走行终止于左室流出道时心脏指数、心输出量、射血分数、心轴缩短率与对照组比较有着显著性差异,非沿室间隔走行者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左室假腱索是有临床意义的解剖学变异,且左室收缩功能与左心室假腱索分布位置有关,与有无症状无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确诊左室假腱索,再与心电图进行对照,探讨左室假腱索与室性期前收缩有无关系。方法:采用回顾性总结的方法。统计学处理采用χ2 检验。结果:12 5例左室假腱索中74例心电图提示室性期前收缩,统计学处理有显著性差异(P <0 . 0 0 5 ,χ2 =8. 4 6 4)。结论:左室假腱索与室性期前收缩有密切的关联性,是导致室性期前收缩的一个生理原因。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左心室假腱索与室性期前收缩的关系。[方法]选择超声心动图检出的左心室假腱索(LVFT)的健康人60例(左室假腱索组),随机选取无左心室假腱索的健康体检者60例(对照组),所有病例均行24 h动态心电图记录,分析比较两组室性期前收缩的发生率。[结果]左室假腱索组60例中有45例发生室早,发生率为75%,对照组60例中12例发生室早,发生率为20%,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而45例发生室早的假腱索中,横型的左室假腱索者30例,发生率为66.7%,纵型的左室假腱索者15例,发生率为33.3%,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左室假腱索是健康人室早的独立危险因素,左室假腱索横型者室早发生率较纵型者高。  相似文献   

6.
《陕西医学杂志》2017,(7):888-891
目的:探讨128层CT检查和超声心动图检查心肌桥-壁冠状动脉患者左室局部心肌的收缩功能和整体心功能指标相应数据相关性及其应用价值。方法:将104例心肌桥患者,按检查方法分为CT组和超声组,测量评估指标分别为:左心室收缩末期最大内径、舒张末期最大内径和短轴收缩率(FS),腱索水平室间隔(IVS)收缩末期厚度、舒张末期厚度、收缩率、运动度,腱索水平左室后壁(LVPW)收缩末期厚度、舒张末期厚度、收缩率和运动度,左心室收缩末期(ESV)、舒张末期容积(EDV)和射血分数(EF)。将CT和超声各相关数进行两样本的t检验及相关性比较分析。结果:CT和超声的左心室功能各指标值具有较好的相关性,r均大于0.7。结论:128层CT与心脏超声在评价心肌桥患者腱索水平左心室肌段的收缩功能、EDV、ESV和EF等指标具有较好的一致性,可将CT作为客观评价该类患者常用的检查手段之一。在CT组和超声组腱索水平IVS运动度、LVPW收缩末期厚度和EF各自的相关性显著高于其他指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Tei指数评价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甲亢)患者左室收缩及舒张功能的临床价值。方法:将临床确诊为甲亢的63例患者根据临床表现和辅助检查分为单纯甲亢组(n=35)和甲亢心组(n=28),进行常规超声心动图检查,测量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DD)、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SD)、室间隔厚度(IVST)、左室后壁厚度(LVPWT),测算出左室射血分数(LVEF)和左室短轴缩短率(LVFS);二尖瓣瓣口血流频谱舒张早期血流峰值速度E,舒张晚期血流峰值速度A及E/A;Tei指数。并与正常对照组(n=34)进行对比分析。结果:①与正常对照组和单纯甲亢组相比,甲亢心组的LVDD、LVSD显著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与正常对照组和单纯甲亢组相比,甲亢心组的LVEF及LVFS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甲亢心组的E峰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和单纯甲亢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甲亢心组的A峰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和单纯甲亢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甲亢心组的E/A值降低,与正常对照组和单纯甲亢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④甲亢各组的Tei指数较正常对照组均升高,甲亢心组高于单纯甲亢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甲亢患者早期即有收缩及舒张功能改变;Tel指数能敏感、客观、无创、早期评价甲亢患者的左室收缩功能和舒张功能的异常。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超声心动图评价PAH患者左右心功能的应用价值,进一步观察PAH患者心功能变化。方法:选取我院诊治的PAH患者(PAH组)及门诊健康体检者各60例为研究对象(对照组),采用超声心动图测量患者左心室及右心室相关指标。结果:PAH组心肌做功指数(Tei指数)、右心室收缩末期面积(RVESA)、右心室舒张末期面积(RVEDA)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右心室面积变化率(RVF—CA)低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AH组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左心室收缩末期容积(LVESV)、收缩期峰值运动速度(Sin)、二尖瓣口舒张早期血流速度(Em)、舒张晚期峰值流速(Am)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左心室射血指数(LVEF)、左心室输出量(CO),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AH患者采用超声心动图对患者左右心功能能进行有效评价,患者心功能表现为左心室舒张功能及心肌收缩功能受损、右心舒张及收缩功能降低。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早期康复疗法对急性心肌梗死的疗效。方法:比较20例接受康复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患和对照组20例患的临床疗效。结果:两组在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左室收缩末期内径、左定室射血分数、Holter中LownⅢ级以上室性心常及ST段压低时限,心室晚电位阳性及梗死后心绞痛,再梗死,住院期死亡等的构成在统计学上差异均无显性(P>0.05);康复组坠积性肺炎的发生率和平均住院天数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显(P<0.05),康复组出院时达到生活自理18例,对照组9例,差异显(P<0.05)。结论:无合并症AMI患实行早期康复治疗可以促进康复,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二维超声结合脉冲组织多普勒成像(PW-TDI)在评价婴幼儿心内膜弹力纤维增生症(EFE)中的价值。方法:心内膜弹力纤维增生症组(EFE组)和正常对照组各31例。应用常规二维超声观察心室壁运动的幅度及心内膜回声强度变化,同时获取以下指标:左室舒张末期前后径(LVED),左房舒张末期前后径(LAED),心内膜厚度,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短轴缩短率(LVFS),二尖瓣舒张早期峰值流速(E)、舒张晚期峰值流速(A)及等容舒张时间(IVRT)。应用脉冲组织多普勒获取心尖四腔切面二尖瓣环侧壁缘收缩期峰值运动速度(Vs),二尖瓣环舒张早期峰值运动速度(Ve),舒张晚期峰值运动速度(Va)及舒张早晚期速度比值(Ve/Va)。结果:EFE患儿心内膜增厚、回声增强,室壁运动幅度明显减低;LVED、LAED及IVRT不同程度增大,LVEF、LVFS、E、Ve及Va明显减低,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峰呈下降趋势,Ve/Va变化不明显,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二维超声心动图能客观显示EFE心腔大小变化,心内膜厚度及瓣膜室壁活动情况,PW-TDI可较准确反映左室的收缩及舒张功能变化,两者结合应用评价EFE较可靠。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稳心颗粒联合尼可地尔治疗缺血性心肌病合并房性心律失常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103例缺血性心肌病合并房性心律失常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以电脑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研究组51例和对照组52例。两组均开展常规基础治疗,在此基础上,对照组采用尼可地尔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稳心颗粒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心功能指标[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左室射血分数(LVEF)]水平、P波最大时限、P波离散度、6 min步行试验(6MWT)距离和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治疗后,研究组LVEDD和LVESD水平均低于对照组,LVEF水平高于对照组,6MWT距离长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P波最大时限和P波离散度均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稳心颗粒联合尼可地尔治疗缺血性心肌病合并房性心律失常患者可改善心功能指标水平,延长6MWT距离,减小P波最大时限和P波离散度,效果优于单纯尼可地尔治疗。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增强型体外反搏联合曲美他嗪治疗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3月至2019年8月该院收治的74例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治疗方法不同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7例。两组均进行常规治疗,在此基础上,对照组采用曲美他嗪治疗,观察组采用增强型体外反搏联合曲美他嗪治疗。比较两组疗效,治疗前后心功能指标水平、血清炎性因子水平和6 min步行试验(6MWT)距离。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7.30%(36/37),高于对照组的78.38%(29/3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左室射血分数(LVEF)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和左室收缩末期内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肿瘤坏死因子-α、超敏C反应蛋白和白细胞介素-6水平均低于对照组,6MWT距离长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增强型体外反搏联合曲美他嗪治疗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的效果显著,可提高LVEF水平,降低血清炎性因子水平,延长6MWT距离,且安全性良好。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阿托伐他汀治疗慢性充血心力衰竭的疗效。方法选取2009年4月~2011年4月治疗的60例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两组患者均进行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常规治疗,治疗组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阿托伐他汀20mg,1次/d,口服,疗程3个月,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左室射血分数(LVEF)、6分钟步行距离(6-MWD)、左室舒张末内径(LVDD)、左室收缩末内径(LVSD),并观察患者的不良反应。结果经过3个月的治疗,治疗组患者的左室射血分数(LVEF)和6分钟步行距离(6-MWD)增加(P<0.05),左室舒张末内径(LVDD)和左室收缩末内径(LVSD)减小(P<0.05),与对照组患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阿托伐他汀能改善慢性充血心力衰竭疗效患者的心功能。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孤立性房颤与非孤立性房颤患者临床特征及二维超声心动图相关数据,探究相应患者临床特点。方法 本研究为单中心回顾性性研究。连续入选2016年1月至2018年1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就诊的年龄≤60岁的房颤患者159例,依据患者是否合并心肺疾病、高血压、糖尿病等疾病分为孤立性房颤与非孤立性房颤两组,探究二者临床特征及二维超声心动图结果差异。进一步将孤立性房颤患者依据左心房内径男性是否大于4.0 cm,女性是否大于3.8 cm,分为左心房增大组与左心房正常组进行对比分析,探究两组患者临床特征及二维超声心动图结果差异。并通过二分类Logistic回归进行进一步分析。结果 孤立性房颤与非孤立性房颤两组相比,脑卒中发生率、左心室射血分数、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左心房内径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年龄、性别、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进一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两组患者出现脑卒中事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R:3.781,95% CI:0.832~17.179,P=0.085)。孤立性房颤患者中左心房增大组与左心房正常组患者相比,年龄、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性别、体质量指数、吸烟史、饮酒史、脑卒中病史、左心室射血分数、右心室内径、房颤持续时间、升主动脉内径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进一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两组患者年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1.176,95% CI:1.007~1.372,P=0.040)。结论 孤立性房颤患者与非孤立性房颤患者相比,左心房内径较小,左心室射血分数较高,脑卒中等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较低,矫正后脑卒中事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孤立性房颤男性发病率较高,患者年龄与左心房内径呈正相关,左心房内径增大与脑卒中事件无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15.
对96例陈旧性心肌梗塞心功能Ⅲ~Ⅳ级的病人随机分为压宁定组(A组,48例)和对照组(B组,48例)。两组均接受心力衰竭的常规治疗,A组在此基础上加用压宁定每晚15mg口服。结果显示,两组病人入选时的一般临床情况、心功能分级、彩色超声心动图测定的左室大小及左室射血分数均无显著性差异。治疗6个月后,两组NYHA心功能级别均明显降低,左室射血分数(LVEF 明显增加,左室收缩末内径(LVESV)及舒张末内径(LVEDV)缩小,A组LVESV和LVEDV缩小和LVEF的增加较B组更明显,但治疗后两组NYHA心功能分级的差异无显著性。提示小剂量压宁定口服可改善陈旧性心肌梗塞合并充血性心力衰竭病人的左心功能。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动态检测颈椎不稳症患者椎动脉(VA)血流的临床意义。方法收集我院颈椎不稳症患者100例,按年龄、性别分为5组,进行不同的保守治疗,于治疗前、治疗后即刻和治疗后2周运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VA血流,观察在颈椎前屈、中立、后伸动态体位下的椎动脉形态、内径、走行、血流等变化。并选择同期30例颈椎病(无颈椎不稳症)患者做对照。结果治疗前治疗组88.0%的患者发现椎动脉形态或各检测指标异常,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左右两侧收缩期最高血流速度(PSV)、舒张末期流速(EDV)、阻力指数(RI)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组治疗前后PSV、EDV及RI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结束后即刻和治疗后2周,不稳组中E组(综合治疗组)PSV、EDV、RI检测结果与其他4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颈椎不稳症患者的VA血流可进一步了解病情,并为临床治疗提供有价值的参考。颈椎不稳症患者采用综合治疗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7.
冠状动脉心肌桥的临床和预后分析   总被引:29,自引:1,他引:28  
Guo LJ  Tan TT  Mao JM 《中华医学杂志》2003,83(7):553-555
目的 分析心肌桥的临床表现和预后的关系。方法 对 35例心肌桥病例 (其中 2 4例为孤立性心肌桥 )的临床和冠脉造影资料 ,分析心肌桥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心肌缺血、预后及心肌肥厚的关系。结果 心肌桥在冠状动脉造影上的检出率为 1 2 2 %。心肌桥前段血管粥样硬化组的肌桥收缩期狭窄程度 (6 8%± 15 % )与无粥样硬化组 (5 4 %± 14 % )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 (P <0 0 1) ,心电图异常组的肌桥收缩期狭窄程度 (6 3%± 13% )重于心电图正常组 (4 9%± 13% ,P <0 0 5 ) ,但与心绞痛的典型 (5 8%± 15 % )与否 (5 4 %± 15 % )关系不大 ,左室肥厚者的肌桥收缩期狭窄程度 (6 9%±9% )重于非肥厚者 (5 8%± 16 % ,P =0 0 9)。 3~ 5 0 (2 6 6± 17 7)个月的随访期内无恶性临床事件发生。结论  (1)心肌桥的狭窄程度越重 ,造成的心肌缺血越严重 ,即出现心电图异常的可能性就越大 ;(2 )心肌桥有促发或加速其前段冠状动脉血管发生粥样硬化病变的倾向 ,且与心肌桥的狭窄程度有关 ;(3)左室肥厚可能促进本不严重的心肌桥的发生 ;(4 )心肌桥的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18.
目的:对比分析症状性心肌桥(myocardial bridge,MB)患者平板运动试验(treadmill exercise test,TET)心电图与运动-静息核素心肌灌注显像(myocardial perfusion imaging,MPI)的特点及差异。 方法:回顾性分析具有心前区疼痛、不适等典型心肌缺血症状经256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CT coronary angiography,CTCA)确诊为单纯左前降支(left anterior descending artery,LAD)MB,1周内进行TET心电图及运动-静息核素MPI检查 的97例(男59例,女38例)患者资料。依据MB形态分为不完全MB组(n=41)与完全MB组(n=56);依据壁冠状动脉 (mural coronary artery,MCA)收缩期狭窄程度行Noble分级,分为Noble 1级组(n=44)、2级组(n=31)、3级组(n=2);另外,根据检测方法将异常的检出者分为TET异常组(n=21)和MPI异常组(n=31)。比较总的、不同MB类型及Noble分级中TET与MPI的差异,以及TET及MPI异常者中完全MB厚度、长度的差异。 结果:总的MPI阳性率(39/97)高于TET(26/9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048,P<0.01)。不完全MB组TET(5/41)与MPI(8/41)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000,P>0.05)。完全MB组MPI阳性率(31/56)比TET(21/56)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333,P<0.01)。Noble 1级组TET(6/44)与MPI(12/44),2级组TET(11/42)与MPI(18/42)的阳性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分别χ2=4.500,P<0.05;χ2=5.444,P<0.05)。3级组TET(9/11)与MPI(9/11)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ET与MPI异常中完全MB组厚度分别为(3.4±0.6)和(2.9±0.8) 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29,P<0.05);MB长度分别为(16.6±5.5)和(15.7±7.1) m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489,P>0.05)。结论:在评价MB患者心肌缺血方面运动-静息核素MPI比TET更敏感,尤其对完全MB及MCA收缩期狭窄轻中度程度者。但两种检查方法对不完全MB患者心肌缺血检出阳性率均低,而对MCA收缩期重度狭窄者则均高度敏感。两种检查结果阳性中MB厚度有差异,而MB长度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左心室舒缩功能与血清NT-proBNP水平的关系。方法选择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84例,分为以舒张功能异常为主的Di组和以收缩功能异常为主的Co组,对照组选择体健老年人30例,检测三组血清NT-proBNP水平并分析其与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以及峰速度比值(E/A)之间的关系。结果与对照组比较,Di组及Co组患者血清NT-proBNP水平均显著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NT-proBNP水平与LVEF呈负相关(r=-0.677,P=0.018),与E/A亦呈负相关(r=-0.240,P=0.024)。结论血清NT-proBNP可用于判断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左心室舒张与收缩功能。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节律与左心室肥厚的相关性。方法根据动态血压监测结果将60例患者分为正常昼夜节律组(n=34)和异常昼夜节律组(n=26),并对患者行心脏超声检查,测定室间隔厚度(IVST)、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Dd)和左心室后壁厚度(LVPWT),按Devereux公式计算各自的左心室质量(LVM)和左心室质量指数(LVMI)。结果两组年龄、体质量指数、总胆固醇、甘油三酯、空腹血糖、全天平均收缩压、全天平均舒张压、白天平均收缩压、白天平均舒张压、IVST和LVDd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两组夜间平均收缩压、夜间平均舒张压、LVPWT、LVM和LVMI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异常昼夜节律组左心室肥厚检出率显著高于正常昼夜节律组(P<0.01)。结论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节律与左心室肥厚显著相关,异常的血压昼夜节律提示可能存在更严重的心室肌损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