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1 毫秒
1.
目的:探讨共焦显微镜与组织病理检查对真菌性角膜炎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有色实验兔24只建立曲霉菌性角膜炎的模型,分别在接种后的第3,7,10,15日行角膜共焦显微镜与组织病理检查.结果:曲霉菌接种后的第3,7,10日角膜共焦显微镜与组织病理切片(HE,PAS染色)检查均可见曲霉菌菌丝及孢子,呈垂直、斜形生长,周围伴有较多炎性细胞(中性粒细胞、巨噬细胞)浸润,第15日角膜共焦显微镜可见到少量稀疏分布、短小的真菌菌丝,组织病理切片未见明显菌丝生长.结论:角膜共焦显微镜与组织病理对曲霉菌菌丝、孢子及生长方式的检测一致.角膜共焦显微镜是一种无创、快速的检查方法,为真菌性角膜炎的早期诊断、治疗用药、手术时机及手术方式的选择提供重要客观的依据.  相似文献   

2.
兔曲霉菌性角膜炎动物模型建立及角膜共焦显微镜检查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杜蕊  吴洁  马吉献  朱秀萍  刘先宁  尹琳  程燕 《医学争鸣》2006,27(21):1925-1928
目的:建立有色实验兔真菌性角膜炎动物模型,角膜共焦显微镜进行早期诊断. 方法:应用内皮面作"#"形划痕的角膜植片,用10-0尼龙缝线将其固定于受体角膜上,将曲霉菌混悬液注入植片与植床间,建立模型. 并在接种后第3,7,10,15日作裂隙灯、角膜刮片、角膜共焦显微镜、角膜组织病理切片检查及培养. 结果:兔眼真菌性角膜炎动物模型成功建立,并经角膜刮片、角膜共焦显微镜、组织病理切片染色检查及培养证实. 共焦显微镜检查早期(接种3 d)见较直、短、分支比较少的高反光的菌丝及孢子,菌丝以斜行、垂直生长方式为主,伴有少量的炎症细胞浸润. 中期(接种7,10 d)共焦显微镜检查除可见高反光的菌丝外还可见大量的炎症细胞(中性粒细胞、巨噬细胞)浸润. 后期(接种15 d)在角膜刮片和组织病理切片检查均未见明显真菌菌丝时,共焦显微镜检查仍可在基质深层见到少量稀疏分布、短小的真菌菌丝. 结论:应用角膜植片成功建立兔曲霉菌性角膜炎模型,共焦显微镜为曲霉菌性角膜炎早期诊断提供了重要的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3.
目的 了解早期圆锥角膜共焦显微镜的影像特征,评价共焦显微镜(confocal microscopv)对早期圆锥角膜(keratoconus)的临床检查意义和诊断价值。方法 对Orbscan角膜地形图检查诊断为早期圆锥角膜的患者18例(19只眼)进行共焦显微镜检查,同时对正常人14例(28只眼)进行共焦显微镜检查,比较两组之间共焦显微镜形态学特征、角膜基质、内皮细胞的密度以及角膜厚度的差异。结果 共焦显微镜下,早期圆锥角膜患者18例(19只眼),有8例(9只眼)的角膜组织结构出现变化,表现为后基质层出现微小皱折,上皮层、前基质层及内皮层未发现异常改变。与正常组比较,早期圆锥角膜的角膜中央厚度轻度变薄(P=0.000),角膜基质、内皮细胞密度与正常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共焦显微镜可活体检查早期圆锥角膜组织结构和细胞的病理改变,为早期圆锥角膜的诊断及研究提供一个新的手段.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角膜共焦显微镜在真菌性角膜炎诊断中的优势。方法门诊诊断为真菌性角膜炎的患者32例均行病灶角膜组织刮片、真菌培养及角膜共焦显微镜检查,比较结果。结杲32例角膜炎患者,共焦显微镜检查检出率为94.3%;刮片查到茼丝或孢子,检出率为42.8%;真菌培养发现真菌菌落,检出率为54.3%,共焦显微镜检出率明显高于刮片及真菌培养。结论在真菌性角膜炎的诊断中,角膜共焦显微镜具有操作简便,检查快捷,可在活体直接进行检查,可重复性高,扫描结果可直接同步显示到电脑屏幕,图像清晰,直观、无创等优势,对临床诊治真菌性角膜炎有极大的帮助。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Fleck角膜营养不良的临床特征和共焦显微镜下角膜各层组织的形态学改变.方法:对来自2个不同家系的9例(18只眼)Fleck角膜营养不良患者进行裂隙灯显微镜、角膜知觉及共焦显微镜检查,应用NAVIS软件测量和分析角膜各层细胞、神经纤维及角膜内沉积物的大小、密度和累及厚度.结果:Fleck角膜营养不良患者经裂隙灯显微镜检查发现,角膜基质全层呈散在、灰白色斑点状或花冠状混浊,累及角膜中央和周边部,混浊间的角膜透明.共焦显微镜图像表现为角膜基质层内油炸圈样或肾形异常沉积物,平均大小为70.6μm×110.3μm,密度为(1.6±0.4)个/幅图像,累及基质层厚度为(438.4±22.0)μm.异常沉积物内充满直径约2-18μm的点状高反光物质.9例患者有1例双眼角膜知觉减退,共焦显微镜下角膜上皮下神经纤维的分支和密度减少,前弹力层处发现异常高反光的沉积物.其余病例角膜知觉和神经纤维的形态和密度均正常.结论:Fleck角膜营养不良有其特征性临床表现,结合活体共焦显微镜角膜内沉积物的形态学特点,有助于对疾病的临床诊断和病情评估.Fleck角膜营养不良患者的角膜知觉减退可能与角膜基质层内的异常沉积物累及到前弹力层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 应用激光共焦显微镜活体观察腐皮镰刀菌、黄曲霉菌感染小鼠角膜的过程,为真菌性角膜炎的临床和基础研究提供影像学资料。方法 20只C57BL/6小鼠随机分为两组,右眼分别接种腐皮镰刀菌和黄曲霉菌,采用角膜划痕法制作真菌性角膜炎动物模型,在造模后不同时间点行激光共焦显微镜观察。结果 激光共焦显微镜图像显示:在感染早期,腐皮镰刀菌表现为短线状或蚯蚓状结构,中期为长而支挺、分支极少的长线状结构,病变部位角膜形态结构破坏明显;黄曲霉菌在早期为短小、弯曲的蠕虫状结构,中期为走行更加弯曲,分支较多呈树枝状或簇状结构,病变部位角膜形态结构消失。后期均未真菌结构。结论 不同菌种感染所致真菌性角膜炎激光共焦显微镜下菌丝有不同的影像学特点,且同一菌种不同时期在角膜组织中菌丝形态也有较大差异。  相似文献   

7.
目的应用激光共焦显微镜活体观察腐皮镰刀菌、黄曲霉菌感染小鼠角膜的过程,为真菌性角膜炎的临床和基础研究提供影像学资料。方法20只C57BL/6小鼠随机分为两组,右眼分别接种腐皮镰刀菌和黄曲霉菌,采用角膜划痕法制作真菌性角膜炎动物模型,在造模后不同时间点行激光共焦显微镜观察。结果激光共焦显微镜图像显示:在感染早期,腐皮镰刀菌表现为短线状或蚯蚓状结构,中期为长而支挺、分支极少的长线状结构,病变部位角膜形态结构破坏明显;黄曲霉菌在早期为短小、弯曲的蠕虫状结构,中期为走行更加弯曲,分支较多呈树枝状或簇状结构,病变部位角膜形态结构消失。后期均未见真菌结构。结论不同菌种感染所致真菌性角膜炎激光共焦显微镜下菌丝有不同的影像学特点,且同一菌种不同时期在角膜组织中菌丝形态也有较大差异。  相似文献   

8.
郑彩慧  朱学军 《医学综述》2008,14(2):301-303
共焦显微镜作为一种新型的、无创伤的光学显微镜,已应用于角膜营养不良的研究。由于具有无创伤性、高放大倍数、高分辨率等优点,其能在三维空间观察活体角膜各层结构、各种细胞成分及角膜沉淀的形态学变化,对角膜营养不良的诊治具有临床意义。本文主要介绍了共焦显微镜的原理、正常角膜和各种角膜营养不良的共焦显微镜图像特点。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角膜共焦显微镜检查与角膜刮片检查在真菌性角膜炎患者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选取2022年2月~2022年7月在我院诊治的角膜炎患者73例(73只眼),分别行角膜共焦显微镜检查和角膜刮片检查,对比分析2种检查方法的阳性检出率。结果 73只眼中,确诊为真菌性角膜炎者43例,其中,角膜共焦显微镜检查阳性30眼,检出率为69.77%;角膜刮片检查阳性20眼,实验室检出率为46.51%,两种方法的阳性检出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9)。结论 角膜共焦显微镜检查具有非侵入性的优势,可以帮助确定受累深度,将角膜刮片检查与角膜共焦显微镜检查相结合,对提高真菌性角膜炎患者的诊断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 通过观察我院真菌性角膜炎患者临床治疗资料,探讨分析采用共焦激光角膜显微镜早期诊断该疾病的临床价值.方法 将我院收治的42例患者均进行共焦激光角膜显微镜、组织涂片法与真菌培养法诊断,对比分析使用三种方法检测真菌的检出率情况.结果 三种方法检测真菌的检出率情况对比,使用共焦激光角膜显微镜检测率最高,共检测出40例菌丝,与其他两种方法相比具有明显的差异(P<0.05).结论 共焦激光角膜显微镜于早期诊断真菌性角膜炎患者,更有利于提高患者真菌检出率,方法 具有快速、无创伤且有效等优点,对早期治疗与诊断真菌性角膜炎疾病患者,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值得临床上推广与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1.
姜丽丽  王勇  史春生  詹邶  李晶 《安徽医学》2018,39(6):659-661
目的 探讨角膜共焦显微镜检查在真菌性角膜炎患者诊疗中的价值.方法 选取2016年1月至2017年1月在安徽省第二人民医院诊治的真菌性角膜炎患者21例(21只眼),分别行角膜刮片实验室镜检和共焦显微镜检查,对比2种检查方法的检出阳性率.结果 21例(21只眼)患者中,实验室检查与共焦显微镜检查双阳性患者11例(52.38%),单共焦显微镜阳性患者7例(33.33%),单实验室检查阳性患者1例(4.76%).共焦显微镜检出率为85.71%,实验室检出率为57.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3).8例(38.10%)患者药物治疗效果不佳,治疗好转13例(61.90%).4例(19.05%)患者在症状体征阴性时,角膜共焦显微镜检查仍可见基质层菌丝残留.结论 共焦显微镜检查可提高真菌性角膜炎的诊断率,并可根据共焦显微镜实时检查结果指导用药.  相似文献   

12.
目的:报道Francois综合征患者中,中央云雾状角膜营养不良的角膜共焦显微镜活体检查结果。方法:两例无亲缘关系的Francois综合征患者,1例为78岁男性,另1例为75岁女性,均有中央云雾状角膜营养不良,对其行常规裂隙灯生物显微镜和共焦显微镜检查。结果:两例患者的裂隙灯生物显微镜检查表现为双侧角膜多边形混浊,其间被透明角膜区域分隔。角膜混浊在中央区最明显,累及后弹力层前的基质层深部。用共焦显微镜观察,两例患者的角膜表面和上皮层基底部,基质层中部和内皮细胞层正常。但是,两例患者的前基质层都可以看到小的高折光性颗粒和沉积物。另外…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共焦显微镜下Fuchs角膜内皮营养不良患者角膜各层的活体形态学特征。方法:对16眼Fuchs角膜内皮营养不良患者的中央部角膜进行活体共焦显微镜检查,应用NAVIS软件测量、分析角膜各层组织细胞形态和密度、以及滴状赘疣和角膜神经的直径。结果:①有症状组:9眼的角膜内皮层均见到滴状赘疣,直径20~60μm,内皮细胞密度低;4眼后弹力膜增厚;6眼角膜后基质层有长条形暗区结构;9眼角膜基质反光普遍增强;7眼Bowman膜有局灶性高反光区域;5眼显示正常的角膜神经结构;②无症状组:7眼的角膜内皮层均见到滴状赘疣,数目较有症状组者少,直径15~40μm;内皮细胞密度正常;角膜其余各层未见异常。结论:本研究初步揭示了Fuchs内皮营养不良患者共焦显微镜下的形态学特征;活体共焦显微镜检查有助于Fuchs角膜内皮营养不良患者的诊断,特别适用于角膜水肿、角膜内皮镜无法成像的患者。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翼状胬肉是常见的眼表面疾病,活体显微结构的观察有助于治疗与随访. 方法 用海德堡角膜激光共焦显微镜观察了20例原发性翼状胬肉(翼状胬肉组)以及20例正常志愿者(对照组)的结膜和角膜缘.比较了2组角膜各部分细胞数及中央厚度,并对翼状胬肉的血管、树突状细胞数与对照组的的角膜缘进行了比较. 结果 角膜激光共焦显微镜扫描的图像能清晰地观察翼状胬肉患者眼表面的超微结构,包括翼状胬肉周围角膜浅层神经的形态、上皮及其与角膜交界的边缘,翼状胬肉的基质及其血管和浸润的炎性细胞.与正常眼表面相比较,翼状胬肉生长的眼表面,其角膜基底部上皮细胞、前基质细胞、后基质细胞、内皮细胞数量以及中央角膜厚度无显著改变,翼状胬肉基质中的血管密度显著高于正常角膜缘(P<0.05).翼状胬肉组织浅层及其边缘可见较多的树突状细胞,数量显著高于正常角膜缘(P<0.05). 结论 角膜激光共焦显微镜可对翼状胬肉进行精确活体观察.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运用激光共焦显微镜观察Fuchs角膜内皮营养不良患者角膜各层形态。方法:收集2014年12月-2015年8月在我院就诊的Fuchs角膜内皮营养不良患者8例16眼,全部患者行激光共焦显微镜检查,对比双眼上皮、基质及内皮细胞形态图像。结果:8例16眼角膜内皮均可见滴状赘疣;10眼内皮细胞结构不清,7例14眼存在双眼内皮损害程度不一;8眼角膜前部基质层细胞肿胀;6眼角膜观察到上皮基底细胞肿胀。结论:激光共焦显微镜能够清楚观察到Fuchs角膜内皮营养不良患者角膜各层细胞变化,尤其是内皮层细胞改变。特别适用于角膜水肿患者。  相似文献   

16.
激光角膜共焦显微镜观察真菌性角膜炎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真菌性角膜炎是常见的致盲性眼病之一,在我国发病率高,其早期诊断和治疗至关重要.本研究旨在探讨激光角膜共焦显微镜在真菌性角膜炎临床诊断中的意义. 方法:对37例(37只眼)经门诊诊断为真菌性角膜炎的患眼同时行角膜组织刮片、角膜真菌培养、激光角膜共焦显微镜检查,并观察菌丝和孢子的检出情况. 结果:真菌性角膜炎组织学表现为上皮细胞缺损、神经结构破坏、基质层结构紊乱和透光度降低,菌丝表现为角膜病灶在较暗的背景中折光很强,呈明亮、杂乱无章、相互交错的线状或短棒状结构,走形类似神经组织,但较其弯曲度明显增大.病灶处见大量炎性细胞浸润.所有受检眼角膜刮片、真菌培养、激光角膜共焦显微镜检查的阳性率分别为48.7%、62.2%和78.4%;16例检查前未进行抗真菌治疗的患眼的阳性率分别为75.0%、87.5%和100%;21例检查前已行抗真菌治疗患眼的阳性率分别为28.6%、42.9%和61.9%. 结论:激光角膜共焦显微镜对真菌性角膜炎的检出具有及时、无创和高阳性率的特点,可作为真菌性角膜炎诊断的一种新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本研究旨在观察共焦激光角膜显微镜检查真菌性角膜炎及治疗转归的图像特点,探讨共焦激光角膜显微镜在真菌性角膜炎的早期诊断和合理用药中的作用。 方法 2012年4月—2013年4月期间在丽水市人民医院眼科拟诊为真菌性角膜炎的38例(38眼)患者在治疗前同时行角膜刮片、角膜真菌培养及激光角膜共焦显微镜检查,使用那他霉素滴眼液、两性霉素B滴眼液及氟康唑抗真菌治疗,在治疗后7、14、21 d和停药后7 d再次行角膜显微镜检查,观察局部菌丝密度及炎性细胞密度,以此判断治疗效果,并根据检查结果调整治疗方案,治愈后继续随访1个月以观察有无真菌复发。 结果 共焦显微镜在34例患者中查找到菌丝,阳性率达到89.47%,真菌菌丝主要表现为高折光性的丝状物,有分支。显微镜下符合镰刀菌属特点(分支夹角多为90°)的有14例(41.18%);符合霉菌属特点(分支夹角一般为45°)的有10例(29.41%);符合酵母菌特点(表现为瘦长粒状)的有2例(5.88%)。经治疗后31例治愈,治愈率为81.58%,7例好转,无恶化及复发患者,平均病程19 d。经治疗后共焦角膜显微镜可及时观察到病灶中菌丝及炎性细胞数量逐渐减少,治愈后完全消失。 结论 共焦显微镜在真菌性角膜炎的早期诊断、菌种的初步鉴别及动态随访方面具有重要作用,能够为临床用药提供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18.
《陕西医学杂志》2015,(11):1461-1463
目的:比较不同程度干眼患者共焦显微镜下角膜内树突状细胞的密度、活化细胞比例,以期进一步揭示干眼的炎症机制,为干眼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选择临床诊断为轻度、中度及重度干眼患者各20例,对其双眼进行共焦显微镜检查,对每幅共焦图片内角膜上皮下的树突状细胞进行计数,并换算成细胞密度(个/mm2)。比较不同程度干眼患者的树突状细胞密度的平均值。同时对不同程度干眼共焦显微镜下活化的树突状细胞比例进行统计比较。结果:轻度干眼上皮下树突状细胞密度为26.7±8.8个/mm2,其中活化细胞比率29.0±3.7%;中度干眼树突状细胞密度为69.6±11.1个/mm2,其中活化细胞比率83.5±7.6%;重度干眼树突状细胞密度为212.2±31.0个/mm2,其中活化细胞比率97.8±1.9%。干眼患者随其严重程度增加,角膜上皮下树突状细胞密度亦呈增加趋势,并且其上皮下活化的树突状细胞比例亦增加,具有统计学差异。结论:共焦显微镜下角膜内树突状细胞是干眼炎症的重要标志之一,其密度的变化和活化细胞的比例可作为评估干眼炎症程度的有效指标。  相似文献   

19.
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后早期共焦显微镜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目的】研究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矫正屈光不正术后角膜出现的变化。【方法】对屈光不正30例(60只眼)患者在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术前行共焦显微镜检查,与术后角膜共焦显微镜检查结果相比较。【结果】术后多数术眼出现前弹力层及浅基质层皱折,层间出现反光较强的颗粒,术后早期基质细胞激活,激活范围与角膜瓣厚度负相关犤(136.2±18.1)μm犦,角膜瓣的实际测量值低于角膜瓣预期值(160μm),手术前后最浅层和最深层角膜基质细胞及内皮细胞密度无差异。【结论】使用共焦显微镜检查发现LASIK术后层间出现微小皱褶和碎屑,角膜瓣实际厚度低于预期值,角膜基质细胞被激活,角膜瓣越薄反应范围越广。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总结应用激光共焦显微镜观察药物治疗真菌性角膜炎的效果. 方法 对23例23只眼临床确诊为真菌性角膜炎的患者行共焦显微镜检查,给予抗真菌药物治疗.用药后每周对患者检查,观察临床体征并记录病灶中央浸润区、周边上、下、鼻及颞侧4个位点菌丝密度及炎症细胞数量变化,调整临床用药. 结果 23例患者从开始治疗至上皮完全愈合、角膜瘢痕形成,平均时间48 d.其中13例患者上皮愈合、角膜瘢痕形成后仍可见菌丝,这部分患者从角膜全部瘢痕化至共焦显微镜检查未查到菌丝的平均时间22 d. 结论 激光共焦显微镜叮以对角膜进行无创的、实时的、活体的检查,具有高清晰的图像,能准确地判断药物治疗真菌性角膜炎的效果,为临床治疗调整用药提供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