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寰枢椎脱位多见齿状突相对于环椎前弓向上、向后脱位,导致颅颈交界区不稳定,产生延颈髓压迫及严重的继发损伤。我科自2006年6月至2014年1月采用颈枕后路减压复位内固定手术,结合三维塑型技术,治疗合并寰枢椎脱位的复杂颅颈交界区畸形患者21例,疗效较为满意,初步总结临床经验如下。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组患者22例,男性13例,女性9例,年龄13~53岁,平均38.6岁;先天性寰枢椎脱位18例;前路齿状  相似文献   

2.
椎板钩内固定治疗齿状突骨折并寰枢椎脱位(附5例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2003-02~2005-10笔者采用寰枢椎椎板钩内固定治疗齿状突骨并寰枢椎脱位5例,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5例。均为男性,年龄19~41岁。交通事故伤3例,重物砸伤1例,坠落伤1例。伤后就诊时间,最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颈前路单枚中空螺钉治疗枢椎齿状突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枢椎齿状突骨折2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ⅡA型16例,ⅡB型8例.所有患者术前牵引复位,手术均采用Ⅰ枚空心加压螺钉固定,术后均行头颈胸支具外固定3个月.结果 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14个月,平均8.5个月,2例患者行齿状突螺钉固定后骨折移位,骨折畸形愈合,但无神经症状;其余22例患者骨折均获骨性愈合,未出现螺钉断裂、移位等并发症.结论 前路齿状突螺钉治疗改良ⅡA型和ⅡB型齿状突骨折安全、有效,能最大限度保留寰枢关节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后路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固定术在齿状突骨折治疗中的应用及疗效。方法本院2007年8月~2011年2月,选择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固定术治疗齿状突骨折的患者共18例,对其采用寰椎椎弓根螺钉置钉技术以及枢椎椎弓根螺钉置钉技术治疗。结果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8~24个月,平均16个月,经X射线、CT复查示螺钉无松动,无断钉,均获得骨性融合。1例螺钉偏内致左椎弓根内侧皮质破裂,1例螺钉穿破寰椎左侧椎弓根外侧壁,余螺钉位置良好,无脊髓、椎动脉损伤。3例术中在行寰椎后弓下方操作时损伤静脉丛,但无临床影响。4例骨折脱位完全复位,1例不完全复位;术后切口均愈合良好无感染;Frankel脊髓功能分级5例D级均恢复至E级,13例E级无变化;患者不同程度的颈枕区疼痛均完全恢复,旋转功能稍受限。结论后路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固定术为短节段固定,直视下置钉、复位,对颈椎影响小,寰枢椎的稳定性良好,提高了植骨融合率,脊髓功能恢复满意,是治疗齿状突骨折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回顾性分析齿状突骨折手术治疗的临床经验。方法2007年5月—2009年3月治疗齿状突骨折7例,其中AndersonⅡ型骨折6例,5例新鲜骨折,1例陈旧性骨折(伤后8个月)。齿状突矢状位纵行粉碎骨折1例;行颌枕带牵引复位满意后,5例行前路中空螺钉内固定术,1例后路寰枢椎融合术,1例仅行Halo-vest架外固定。结果所有患者均受到随访,随访期7~28个月。所有患者均获得满意复位,经CT三维重建或拍X线片证实新鲜齿状突骨折3~6个月愈合;后路手术者5个月时证实获得骨性融合;齿状突矢状位纵行粉碎骨折患者6个月时愈合。7例患者均无并发症发生。结论根据齿状突骨折的类型以及病程选择恰当的治疗方式,可获得良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6.
创伤性寰枢椎不稳定是可能引起颈脊髓受压而导致病人生命危险的一类损伤。以往的治疗方法是枕颌牵引、颅骨牵引、头颈胸石膏固定,因其有卧床时间长、并发症多、固定不确实且不易行融合术等缺点,现已少用。我科自1997年11月至1999年8月应用Halo-Vest架治疗创伤性寰枢椎不稳12例,疗效满意,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男9例,女3例,年龄20~58岁,平均年龄33岁。包括齿突骨折6例,枢椎椎弓骨折(Hangman骨折)4例,寰椎椎弓骨折(Jefferson骨折)2例;其中合并寰枢椎脱位或半脱位6例。行后路枕颈或寰枢椎融合术9例,全部病例均有不同程度颈…  相似文献   

7.
邹伟  肖杰  龙浩  郭涛 《贵州医药》2012,36(2):135-136
齿状突骨折是临床较常见的上颈椎骨折,约占颈椎骨折的10%~15%[1].Anderson D' AlonzoⅡ型骨折常有不愈合,并可能导致寰枢椎半脱位并发脊髓损伤,常需手术治疗.2008年7月至2011年8月,我院对9例齿状突骨折施行了齿状突空心加压螺钉内固定,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前路术式治疗高位颈椎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搜集我院2006年-2010年高位颈椎损伤患者7例,男5例,女2例,年龄23~62岁。其中,齿状突骨折3例,齿状突骨折伴寰枢椎脱位4例。本组采用经颈前入路松解复位,中空螺钉内固定术治疗齿状突骨折。结果全部病例得到随访,时间6个月-4年,本组通过高位前入路显露完成内固定置入,无1例舌下神经、颈动脉分支、颈动脉鞘和喉上神经损伤以及咽后壁损伤,对术后颈椎生理旋转功能影响较小,无椎动脉和脊髓损伤,术后患者神经症状明显缓解。结论采用经颈前路中空螺钉内固定手术治疗齿状突骨折并寰枢关节脱位能明显改善高位颈椎的稳定性,固定确切,不影响c1、c2活动,且并发症少,临床效果满意。目前治疗高位颈椎损伤手术方式众多,各有其优点及缺点,选择不一样的术式需根据患者损伤特点及是否椎体间脱位,严格把握适应症,在解除症状的前提下给予稳定固定和不影响关节的活动。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颈前路空心钉内固定术治疗创伤性不稳定的寰枢椎齿状突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接受颈前路空心钉内固定术治疗创伤性不稳定的寰枢椎齿状突骨折的患者25例,术后颈围固定3个月,比较手术前后骨折复位、固定以及骨折愈合情况,考察头颈部临床症状是否消除以及术后并发症。结果所有25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24个月,平均15个月。齿状突骨折全部愈合,无内植物松动、断裂,伤口感染及其它并发症。6例肌力减弱及肢体麻木的患者于术后3~4个月内恢复。结论目前治疗齿状突骨折的方法很多,但颈前路加压螺钉内固定治疗齿状突骨折具有操作简单,固定可靠,愈合率高等优点,是该类型骨折的治疗首选。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颈前路单枚空心钉加压内固定治疗齿状突骨折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自2001年11月-2003年1月对8例成人新鲜Ⅱ型齿状突骨折患者在牵引复位成功后,C-臂监视下经颈前路行单枚空心钛钉内固定治疗。结果术后8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为11月-15个月,平均时间为13个月。骨折复位固定满意,均获得骨性愈合,无术后并发症出现,临床症状完全消失,无螺钉松动、滑脱、断裂。结论前路单枚空心钉内固定治疗齿状突骨折固定可靠,并发症少,愈合率高,保留了寰枢间运动功能,在具备手术适应症时应作为Ⅱ型齿状突骨折治疗的首选。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固定非融合治疗新鲜齿状突Ⅱ型骨折的疗效。方法2007年1月至2010年2月,共28例小于50岁的新鲜齿状突Ⅱ型骨折患者,其中男17例,女11例。均采用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固定,未植骨融合,骨折愈合后取出内固定观察颈椎旋转功能恢复情况。结果28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24个月,平均14个月,齿状突骨折均维持解剖复位。随访时均行CT三维重建以了解骨折愈合情况。术后3~6个月骨折愈合,平均5个月。骨折愈合后取出内固定,行颈椎功能位检查,所有患者稳定性良好。初期颈椎旋转功能明显降低,经指导功能锻炼及理疗3个月后,所有旋转功能改善接近正常。结论后路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固定具有稳定的三维固定效果,能满足年轻患耆新鲜齿状突Ⅱ型骨折愈合需要,而不需寰枢椎融合,骨折愈合后取出内固定有利于恢复上颈椎旋转功能。  相似文献   

12.
目的总结前路螺钉内固定治疗齿状突骨折的经验。方法采用前路螺钉内固定治疗成人齿状突骨折8例,其中男5例,女3例,Anderson-D’Alonzo Ⅱ型骨折5例,Ⅲ型骨折3例。结果随访1—5年,骨折均获骨性愈合。临床症状完全消失6例,明显减轻者2例,均无明显颈部活动受限。结论前路螺钉内固定技术的主要优越性在于保存了寰枢椎的生理活动,而术前骨折解剖复位是保证手术成功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3.
上颈椎(C1-2)损伤约占颈椎骨折的47%,占脊柱骨折的9.8%[1]。常见的创伤类型有寰椎前、后弓骨折,齿横韧带损伤,枢椎齿状突骨折及Hangman骨折等,易发生寰枢椎不稳。由这些原因引起的寰枢椎不稳,使高位颈脊髓处于危险状态,往往需要手术治疗以解除压迫,恢复上颈椎的解剖关系,重建其稳定性。  相似文献   

14.
原发性颅底凹陷症的影像学诊断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原发性颅底凹陷症由先天性枕骨和寰枢椎骨骨质发育不良及畸形所致,是枕大孔区最常见的畸形,占位90%以上。主要是以枕大孔为中心的枕骨基部、颏部、鳞部及颅底组织内翻,寰椎向颅内陷入,枢椎齿状突高出正常水平进人枕大孔,枕大孔前后径缩短和颅凹缩小向上凹陷及齿状突上移畸形。由于在胚胎发生学上,神经管在寰枕部闭合最晚,所以本病常合并脑脊液和其他软组织畸形,如小脑扁桃体疝、脊髓空洞症及蛛网膜粘连等。同时该病多合并颅底颈椎交界区畸形,包括寰椎枕化与枕骨椎化、颈椎融合、寰枢椎脱位及齿状突发育不良。早期诊断、及时治疗是减少致残的关键,影像诊断水平的提高是正确诊断和治疗该病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正>上颈椎骨折脱位临床上常见,此类型的骨折常需要从前路进行内固定手术,处理不当可加重寰枢椎脱位,损伤颈脊髓造成瘫痪,甚至危及患者生命。2004-03~2006-06笔者所在科应用改造过的椎间盘镜器械辅助下进行齿状突骨折前路微创内固定术,同时注重围手术期护理,使得此类术式的应用更加安全、可靠,大大降低了并发症的发生,提高了手术疗效。现将围手术期护理浅析如下。  相似文献   

16.
第2颈椎齿状突Ⅱ型骨折是一种常见的上颈椎损伤,传统的治疗方法包括牵引、颈部石膏围领固定、Hallo架固定、颈部围领或支架固定及手术治疗。按照。Anderson-D'Alonzo分类^[1],Ⅱ型骨折即齿状突与枢椎椎体连接处的骨折,其晚期骨不连的发生率最高。我院自2000年以来应用齿状突螺钉内固定术治疗齿状突Ⅱ型骨折3例,临床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7.
枢椎齿状突骨折是引起颅椎区不稳定的重要原因,临床较常见,治疗不当可危及生命或引起迟发性截瘫。自1995年1月至2001年6月,我们采用寰枢椎后路植骨融合治疗齿状突骨折21例,取得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多排螺旋CT三维重建在颅颈交界区畸形诊断中应用.方法 004年5月至2011年12月进行多排螺旋CT三维重建在颅颈交界区畸形诊断病例72例进行总结.结果 72例经多排螺旋CT三维重建在颅颈交界区畸形诊断为3例蝶枕软骨未闭合,17例寰枢椎脱位,6例寰椎后弓未闭,4例寰椎前弓未闭合,18例寰枕融合,7例颈2~3 融合,3例颈5~7融合,6例齿状突型颅底陷入,4例扁平颅底,Arnold-chiari畸形8例,2例齿状突发育不全.结论 多排螺旋CT三维重建对颅颈交界区畸形诊断,可以从多切面、多角度对病变进行观察,充分的弥补普通CT的横断面图像的不足;通过三维重建可以对图像进行随意切割,对颅颈交界区局部骨结构和血管脊髓关系更清楚观察,为进一步临床诊断提供有力的影像学支持.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颈前路空心加压螺钉治疗齿状突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对21例齿状突骨折患者牵引复位后行前路单枚空心加压螺钉内固定方法治疗。结果随访12月至20个月,平均14个月,X线片检查19例(90%)骨性愈合,2例(10%)为纤维愈合,颈部平均18%旋转受限。无螺钉移位、断裂等并发症。临床症状完全消失13例,明显减轻2例。结论前路齿状突螺钉固定牢靠,同时最大限度地保存了寰枢椎的生理活动功能。严格控制适用证,术前良好的复位是本手术成功的重要前提。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经后路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融合术治疗上颈椎伤病的疗效。方法采用后路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融合术治疗12例上颈椎伤病患者,并行自体髂骨植骨。其中,先天性齿状突不连1例,陈旧齿状突骨折2例,新鲜齿状突骨折5例,寰椎横韧带断裂1例,颈1/2融合翻修2例,寰枢椎管内外巨大神经鞘膜瘤1例。结果手术时间2.0~4.0 h,出血量200~650 ml。术中未发生椎动脉和脊髓损伤。寰枢椎椎弓根螺钉位置满意。患者全部获5~24个月定期随访,3~6个月后患者均获植骨融合,螺钉位置良好。结论寰枢椎椎弓根螺钉系统内固定融合术治疗上颈椎伤病具有可行性及肯定的三维固定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