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与宫颈癌相关的人乳头瘤病毒的持续感染与免疫逃逸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曹雪芹 《国外医学:病毒学分册》2005,12(6):181-185
人乳头瘤病毒是宫颈癌的病原体。机体的免疫应答不能清除上皮细胞内整合感染的乳头瘤病毒,该病毒持续感染是宫颈癌发生的原因。免疫逃逸是病毒自身因素和机体免疫因素综合的结果。病毒隐匿、病毒癌蛋白、细胞因子、粘附分子等参与病毒的免疫逃逸。 相似文献
2.
机体可对人乳头状瘤病毒蛋白或病毒样粒子产生抗体,表皮细胞可产生多种细胞因子参与对病毒的非特异性细胞免疫反应,而机体对人乳头状瘤病毒的特异性细胞免疫反应要经过识别和效应阶段,人乳头状瘤病毒通过几个可能的机制逃逸机体的免疫反应。 相似文献
3.
4.
机体可对人乳头状瘤病毒蛋白或病毒样粒子产生抗体,表皮细胞可产生多种细胞因子参与对病毒的非特异性细胞免疫反应,而机体对人乳头状瘤病毒的特异性细胞免疫反应要经过识别和效应阶段,人乳头状瘤病毒通过几个可能的机制逃逸机体的免疫反应。 相似文献
5.
人乳头瘤病毒感染检测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探讨宫颈癌及癌前病变、尖锐湿疣与人乳头瘤病毒感染的关系,为早期防治宫颈癌提供临床依据.方法 标本来源于2004年1月至2005年8月期间重庆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皮肤科、妇产科和解放军三○二医院皮肤科就诊的1086例患者,在未接受任何检查及治疗、无任何干预措施的情况下,采用荧光定量PCR技术对病变标本HPV-DNA进行检测;用上述方法无法明确HPV型别的标本,采用基因芯片技术检测.结果 CIN Ⅰ、CINⅡ和宫颈鳞癌的标本中,HPV的检测率均为100%,以HPV16型感染为主,但存在两种以上HPV型别感染.在子宫内膜癌中主要是HPV18,仍然存在HPV多种型别混合感染.636例女阴尖锐湿疣中,HPV阳性率为96.70%,其中以HPV6(44.97%)和HPV11(29.40%)为主,少数患者是HPV16和(或)HPV18感染,也有少数为两种以上甚至四重HPV感染.结论 子宫及宫颈瘤变主要以高危型HPV16和18为主,外阴生殖道的尖锐湿疣以低危型HPV6和HPV11为主,但两者都可合并有多种型别的HPV混合感染,给临床治疗和患者机体病理生理改变造成一定的复杂性.对HPV感染型别进行早期鉴定和监测,对提高广大妇女的生活质量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6.
7.
人乳头瘤病毒是一种常见的双链闭环DNA病毒,主要引起皮肤黏膜的良恶性增殖性疾病,高危型HPV的持续感染已被证实是宫颈癌发生的必要因素。病毒进入人体后,机体启动固有免疫、细胞免疫、体液免疫来清除病毒。树突细胞、朗格罕氏细胞、自然杀伤细胞等参与抗病毒免疫反应中的抗原提呈、吞噬。T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在清除HPV感染中发挥重要的作用。然而,HPV也可以通过多种逃逸机制逃避机体的免疫清除,使得HPV感染持续存在,从而导致宫颈病变。因此,进一步深入明确机体感染HPV后所诱导的固有免疫、细胞免疫、体液免疫等免疫反应及免疫逃逸机制,对于下一步研发新药物、新治疗方法和新疫苗具有重要作用。本文就HPV感染的机体免疫反应变化进行系统性综述。 相似文献
8.
9.
人乳头瘤病毒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邓燕飞 《国际病理科学与临床杂志》2000,20(2):157-159
人乳头瘤病毒 (HPV)是一种小DNA病毒 ,不仅感染十分普遍 ,而且可能与人类多种肿瘤的发生密切相关。HPV的分子生物学研究对了解其感染机制、致瘤机制、免疫机制及指导相关疾病的防治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宫颈癌(cancer of cervix)是女性最常见的妇科恶性肿瘤之一,在世界范围内其发病率仅次于乳腺癌居女性恶性肿瘤第二位,在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则居第一位。据统计,世界范围内每年约有50万左右浸润性宫颈癌的新发病例,每年约有25万妇女死于宫颈癌,其中80%来自发展中国家,其原因是发展中国家没有建立有效的宫颈癌筛查体系,它已成 相似文献
11.
人乳头状瘤病毒感染与宫颈癌前病变的关系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目的 探讨人乳头状瘤毒(HPV)感染与宫颈湿疣、癌前病变的相关性。方法 对179例宫颈细胞涂片异常患者行宫颈多点活检,病理形这观察,其中128例同时采用PCR方法检测HPV-DNA,10例行原位杂交分析。结果(1)形态学观察:宫颈湿疣多为扁平型(97.3%);除表现经典的诊断性控空细胞(39.7%)外,国可见异型性明显的非典型性控空细胞(60.3%);宫颈湿疣常伴宫颈上皮内肿瘤(CIN,42.5%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Bcl-2、Survivin和CD44v6在宫颈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细胞凋亡、HPV16/18感染的相关性,以探讨宫颈癌的发生机制,指导其诊断预后。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对宫颈组织石蜡标本进行Bcl-2、Survivin、CD44v6的检测,同时采用TUNEL和PCR技术检测细胞凋亡指数(AI)和HPVl6/18感染情况。结果 Bcl-2、Survivin、CD44v6的阳性率和AI在宫颈癌组织中与CIN、正常宫颈组织有差异,且随着临床分期、病理分级的升高阳性率有差异,其表达率与淋巴结转移有关。HPV16/18在正常宫颈组织、CIN和宫颈癌中的阳性率逐渐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Bcl-2、Survivin和AI均与HPV16/18感染有相关性。结论 宫颈癌组织中Bcl-2、Survivin、CD44v6的异常表达和HPV16/18感染有关,与宫颈癌的恶变程度有关,可作为宫颈癌筛查预后判断的有利指标。 相似文献
13.
BackgroundPersistent high-risk human papillomavirus infection precedes the development of cervical cancer. Here we evaluated the contribution of HPV16/18 viral load and the presence of infections with multiple HPV types to persistence and clearance of HPV16/18 infections.MethodsVaginal self-swabs were obtained from young women (16–29 y) with one year interval. HPV genotyping was performed using the highly sensitive SPF10-DEIA-LiPA25 system. HPV16/18 DNA loads were quantified via an adapted, highly sensitive qPCR protocol targeting the L1 gene.ResultsWe identified 227 HPV16 and 111 HPV18 infections with follow-up. For HPV16 132/227 (58%) were persistent and 95/227 cleared. For HPV18 49/111 (44%) infections were persistent and 62/111 cleared. Baseline viral load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in persistent infections than in clearing infections for both HPV16 (p = 0.022) and HPV18 (p = 0.013). At baseline, only HPV16 viral load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in multiple HPV infections compared with single infections (p = 0.003). In logistic regression analysis HPV16 and HPV18 viral load were found to contribute to persistency with OR = 1.279 (95%CI = 1.074–1.524) and OR = 1.256 (95%CI = 1.028–1.533) per log-unit increase HPV16 and HPV18 viral load respectively. The presence of multiple HPV type infections was not associated with higher persistency.ConclusionHPV16/18 viral load might be used as a marker for persisting infections and is affected by the presence of multiple HPV infections. Evaluation of these parameters at the population level may be of value to assess the presence of persistent or clearing HPV16/18 infections as an early marker, and may provide useful quantitative information in (epidemiological) vaccine monitoring studies.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检测研究表明女性在感染人乳头瘤病毒(HPV)后引起宫颈炎、宫颈上皮内瘤变(CIN)及进而发展为宫颈癌时其宫颈黏膜脱落细胞端粒酶活性量发生变化,探其对筛查和早期诊治女性宫颈癌患者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HPV检测阴性的正常对照组26例、HPV阳性组28例、HPV阳性宫颈炎组27例、HPV阳性CIN组26例、宫颈癌组24例、HPV阴性宫颈炎组26例、HPV阴性CIN组23例共七个检测组,采集宫颈黏膜脱落细胞标本以293细胞为阳性标准进行端粒酶TRAP实时荧光定量检测.结果 端粒酶活性定量值:正常对照组,范围0~3.15、平均0.36;HPV阳性组,范围0~21.6、平均1.98,>10的3例;HPV阳性宫颈炎组,范围0~71.5、平均4.88,>10的4例;HPV阳性CIN组,范围0~ 407、平均20.8,>10的5例;宫颈癌组,范围1.2 ~5.5×106、中位数346,其中<10的4例;HPV阴性宫颈炎组,范围0~66.6、平均4.19,>10的3例;HPV阴性CIN组,范围0 ~158、平均14.2.统计学分析宫颈癌组与其他各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HPV阳性CIN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各组间两两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女性在感染HPV并引起宫颈炎、CIN阶段,其宫颈黏膜脱落细胞端粒酶活性逐步增高,在宫颈癌阶段增高最为显著,因此对采取宫颈黏膜脱落细胞进行端粒酶活性定量检测,可作为对女性宫颈癌的有效筛查和早期诊断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15.
p53蛋白在宫颈鳞状上皮内病变与宫颈癌中的过度表达及其与HPV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宫颈鳞状上皮内病变(SIL)和宫颈癌中抑癌基因p53蛋白表达水平以及与HPV的关系。方法用免疫组化和PCR-RFLP方法,对268例宫颈石蜡包埋组织(29例慢性宫颈炎、68例SIL、171例宫颈癌)进行了p53蛋白水平及多型HPV检测。结果宫颈癌p53蛋白的过度表达率及强阳性过度表达率高于LSIL和HSIL,HPV18阳性的SIL及宫颈癌p53蛋白的过度表达率高于HPV16阳性和HPV阴性者。结论抑癌基因p53蛋白过度表达率与宫颈癌的发生发展有关,与HPV18的内在联系尚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检测细胞周期素D1(cyclin D1)、增殖细胞核抗原(Ki-67)在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患者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CIN)及宫颈鳞癌中的表达及其相关性,研究其在CIN及宫颈鳞癌发生及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方法: 研究组HPV阳性病理确诊CINⅠ17例、CINⅡ19例、CINⅢ23例、宫颈鳞癌23例,对照组HPV阳性病理确诊柱状上皮异位22例。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宫颈病变组织中cyclin D1、Ki-67蛋白的表达,杂交捕获二代检测宫颈分泌物中HPV感染的情况。结果: (1)Cyclin D1在5组宫颈组织细胞的细胞核内均有表达,CINⅢ组、宫颈鳞癌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CINⅢ组、宫颈鳞癌组与CINⅠ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宫颈鳞癌组与CINⅡ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2)Ki-67在5组宫颈组织细胞的细胞核内均有表达,对照组与CINⅢ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对照组与宫颈鳞癌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CINⅠ组与宫颈鳞癌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CINⅡ组与宫颈鳞癌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3)Cyclin D1、Ki-67在CIN及宫颈鳞癌中的表达强度呈正相关关系 (P<0.05)。结论: Cyclin D1和Ki-67在CIN和宫颈鳞癌发生发展及细胞增殖活动中起一定的作用;两者在CIN和宫颈鳞癌的发生发展中可能发挥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17.
p53 Arg72Pro多态性与新疆维吾尔族和汉族妇女宫颈癌发生的相关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p53 Arg72Pro多态性与新疆维吾尔族、汉族妇女宫颈癌发生及与HPV感染宫颈癌的相关性。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PCR—RFLP)方法检测152例维吾尔族妇女宫颈癌组织及110例非癌宫颈组织、120例汉族妇女宫颈癌组织及122例非癌宫颈组织中p53 Arg/Arg、Pro/Pro、Arg/Pro三种基因型的分布。结果比较维吾尔族妇女宫颈癌和非癌对照组中p53基因型总构成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196,P〈0.05),Arg/Arg所占比例在维吾尔族妇女宫颈癌组高于非癌对照组。比较汉族妇女宫颈癌和非癌对照组中p53基因型总构成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231,P〈0.025),Pro/Pro所占比例在汉族妇女宫颈癌组高于对照组。比较维吾尔族妇女宫颈癌中HPV16阳性组和阴性组p53基因型构成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177,P〈0.05),Arg/Arg所占比例在HPV16阳性组高于阴性组。结论p53 Arg/Arg基因型可能是新疆维吾尔族妇女宫颈癌发生的遗传易感因素,且与维吾尔族妇女HPV相关宫颈癌的发生有关。p53 Pro/Pro基因型可能是新疆汉族妇女宫颈癌发生的遗传易感因素。新疆维吾尔族妇女与汉族妇女宫颈癌的发生可能存在遗传易感性方面的差异。 相似文献
18.
不孕患者中宫颈HPV高危型别感染率及病毒载量的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调查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PV)在不孕患者宫颈细胞中的感染情况,探讨HPV病毒型别及其载量(viral load)对不孕发生的影响。方法对临床130份不孕患者的宫颈脱落细胞标本和在门诊体检的150份对照组的宫颈脱落细胞标本采用多通道实时荧光定量PCR仪进行八种高危HPvDNA分型及定量检测,该八种高危HPV型别为主要高危型:HPV16,18,45,31和次要高危型HPv33,52,58,67。结果不孕组阳性率为25.38%(33/130),对照组的阳性率为11.33%(17/150),两组间的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不孕组的33份阳性标本中病毒载量≥10^6为24例,病毒载量〈10^6为9例;对照组的17份阳性标本中,病毒载量≥10^6为4份,病毒载量〈10^6为13份,两组间的病毒载量有显著性差异。结论不孕组高危型HPV感染率比正常人群(对照组)高。对不孕组病毒载量的分析表明:不孕组人群中其病毒载量明显高于正常人群。此外,本研究还为分泌物核酸检测的定量设置了内标(β-球蛋白),提出可供临床使用的分泌物取样的核酸定量检测方法。 相似文献
19.
宫颈上皮内肿瘤及宫颈鳞状细胞癌组织中HPV16感染与hTERT、p21waf1和Ki67表达的关系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宫颈鳞状细胞癌(SCC)及宫颈上皮内肿瘤(CIN)组织中人乳头瘤病毒(HPV)16感染与端粒酶反转录蛋白(hTERT)、抑癌基因p21waf1和增生抗原Ki67表达的关系及其意义。方法在130例宫颈组织中利用组织芯片技术结合原位杂交技术检测HPV16感染及结合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hTERT、Ki67、p21waf1的表达。结果(1)HPV16杂交信号阳性率及hTERT、Ki67表达在CINⅡ~Ⅲ级、原位癌、浸润性鳞癌组织中都显著高于正常宫颈组织(P均<0.05),浸润癌也显著高于CIN(P均<0.05),CIN三级之间差异也具统计学意义(P均<0.05)。(2)p21waf1仅在浸润性鳞癌组织中的阳性率显著低于正常宫颈组织(P<0.05),其他组别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3)HPV16感染及Ki67表达与hTERT表达均呈正相关(P<0.05,r=0.339;P<0.05,r=0.398);HPV16感染、hTERT及Ki67表达与p21waf1表达均呈负相关(P<0.05,r=0.337;P<0.05,r=0.248;P<0.05,r=0.446);HPV16感染与Ki67表达无相关性(P>0.05)。结论宫颈上皮内肿瘤及宫颈鳞状细胞癌组织中hTERT、p21waf1、Ki67表达的改变可能与HPV16感染有关,且互相作用,共同影响CIN的发展及宫颈鳞癌的发生。这些指标综合分析可能为阐明HPV16的恶性转化机制以及为提高宫颈鳞癌及其癌前病变诊断率提供参考依据。组织芯片技术是高效的研究基因及其表达产物的技术平台。 相似文献
20.
人巨细胞病毒协同人乳头瘤病毒16型诱导宫颈上皮细胞癌变的研究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目的 探讨宫颈癌的发生发展与人乳头头瘤病毒(HPV)和人巨细胞病毒(HCMV)协同感染的关系。方法 应用我室建立的HPV16永化化的人宫颈上皮细胞系,转染HCMV即早基因(IE)。结果 HCMV整合在细胞染色体中,协同HPV16促进宫颈上皮细胞的恶性转化,在裸鼠中形成肿瘤。结论 HCMV IE基因可协同HPV16恶性转化宫颈上皮细胞,并对其协同机制进行了细胞和分子生物学的探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