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农进标 《广西医学》2000,22(2):362-363
川崎病是由日本医生川崎于 1 976年首次报道的一种以发热、皮疹、粘膜炎、颈淋巴结肿大及肢端病变为临床特征的急性血管炎 ,可累及全身器官 ,以心血管系统为著 ,可发生冠状动脉炎、动脉瘤、全心炎、心肌梗塞等。我国川崎病患儿有逐年增多的趋势 (1) 。为提高对本病的认识 ,现将我院儿科近几年收治的 1 0例分析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1 0例患儿中 ,男性 6例 ,女性 4例。年龄~ 1岁 4例 ,~ 3岁 3例 ,~ 6岁 2例 ,~ 1 3岁1例。1 .2 临床表现 :( 1 )一般症状 :全部病例均有高热 ,体温最高达 41 .5℃ ,≥ 39℃ 6例 ,<39℃ 4例 …  相似文献   

2.
川崎病 (KD)又称皮肤粘膜淋巴结综合征 (Muco -cuta -neouslymphnodesyndcome ,MCLS)是一种以全身性血管炎为主要病理的急性发热性出疹性小儿疾病。 196 7年日本川崎高医生作首次报道。近年发病例数增多 ,川崎病已取代风湿热为我国小儿后天性心脏病的主要病因之一。由于川崎病病因不明 ,诊断缺乏特异性 ,本文综合分析 6 2例KD患儿临床特点 ,以期发现其中对早期诊断和确定诊断有提示价值的临床特征。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6 2例KD患儿均为 1998年 6月— 2 0 0 2年10月在我院儿科和北京儿童医院住院治疗者 ,均符合 1984年日本川崎…  相似文献   

3.
川崎病78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川崎病(KD)以急性发热、皮肤粘膜病损和淋巴结肿大为临床特点,治疗不及时可遗留冠状动脉损害等并发症。现将自2001—09~2002—12收治的78例KD患儿情况总结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4.
王爱民 《河北医学》2004,10(3):270-271
川崎病(KD)是一种以全身血管炎为主要病变的急性发热性疾病。冠状动脉病变是本病严重并发症,我科自1999年1月至2003年12月收治的46例KD分析报导如下:  相似文献   

5.
莫园园  尹永日 《吉林医学》2015,(7):1284-1286
目的:总结川崎病的临床特征,探讨KD预后与治疗的关系,以指导临床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51例住院患儿临床资料,总结分析其临床特征。结果:本组KD患儿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为发热,口唇潮红及皲裂等,并且均为KD的最早期症状。不典型比典型的KD临床表现少,但其临床炎性反应指标(血沉、C-反应蛋白和白细胞)显著增高有一致性。不典型KD组与典型KD组在平均年龄、临床表现、AST、ALT平均值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冠状动脉扩张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凡具有持续发热、KD面容、ESR、CRP及WBC明显增高,要警惕KD。对典型与不典型KD丙种球蛋白均有良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6.
川崎病18例误诊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川崎病,亦称皮肤粘膜淋巴结综合征(KD),是一种以免疫系统活化和广泛的血管炎为主要特征的小儿急性发热性疾病.由于病因不清,病初缺乏特异的诊断方法而极易误诊.现将我院1993~2001年误诊的18例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7.
小儿川崎病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提高对小儿川崎病诊断和治疗水平,方法:对15例川崎病患者儿进行临床分析。结果:本病以发热、粘膜炎、皮疹、颈淋巴结肿大和肢端改变为其临床特征。本组早期误诊率高达70%。结论:本病需与化脓性淋巴结炎、传染属于单核细胞增多症、猩红热、风湿热等鉴别。主要用口服阿斯匹林及静脉注射丙种蛋白治疗,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8.
9.
10.
11.
川崎病31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柳文美  刘洁 《广州医药》2002,33(1):41-42
川崎病是一种原因不明的急性发热性疾病 ,川崎病主要的危险是其心脏并发症。近年来亦出现不典型川崎病 ,为了进一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 ,现将我院 1992年 9月~ 2 0 0 0年 5月间收治的 31例川崎病患儿临床特点及治疗情况分析如下。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男 2 5例 ,女 6例 ,年龄 2月 8天至 6岁 ,其中 4岁以下有 2 8例。1 2 临床表现 :均有发热 ,皮症 2 6例 ,眼结膜充血 30例 ,口唇潮红 ,皲裂 2 4例 ,杨梅舌 13例 ,颈部淋巴结肿大 2 1例 ,手足硬肿 18例 ,指趾脱皮 ,肛周脱皮 2 0例 ,精神差 19例 ,易激惹 16例 ,咳嗽 12例 ,咽痛 8例 ,阵发…  相似文献   

12.
川崎病(KD)近年发病呈增多趋势,对不完全KD的诊治有一定困难,回顾近4年我院诊治的不完全的KD,有4例属于误诊,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3.
麦贤弟  李文益 《广东医学》2002,23(7):665-666
川崎病病因迄今未明 ,也无特效的治疗方法。本病是一种全身性血管炎 ,血小板异常升高 ,故目前仍以抗炎、抗凝等为主要的治疗手段。而早期诊断、及早治疗对减少冠状动脉并发症至关重要。现就有关治疗方法作一简单介绍。1 急性期治疗川崎病诊断一旦成立 ,应立即给予有效的抗炎、抗凝治疗 ,治疗愈早 ,心血管合并症发生率愈低。大剂量静脉丙种球蛋白(HD -IVIG)及口服阿司匹林是首选方案 ,能迅速、有效地缓解症状 ,降低血液中细胞因子含量 ,减少冠状动脉疾病的发生率。1.1 HD -IVIG HD -IVIG治疗川崎病的效果己获肯定 ,其疗…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小儿川崎病的临床特点,提高诊治水平.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 ,对48例川崎病患儿的临床表现、实验室辅助检查及治疗效果进行临床分析.结果 典型川崎病34例,非典型川崎病14例.对早期诊断具有提示价值的有发热、眼球结膜充血、唇红干裂、口腔黏膜表现、皮疹、指(趾)端硬肿,其中以发热(100%)、结膜充血(75.0%)、唇红干裂(93.8%)最常见.肛周皮肤脱皮、卡瘢红对川崎病特异性较高,可列为参考诊断指标之一.川崎病发病早期就可发现冠状动脉病变,单剂丙种球蛋白(IVIG)1g/kg+阿司匹林治疗效果好,发生冠状动脉改变17例,对其中15例(3例失访)随访半年,冠状动脉内径均恢复正常. 结论 早期诊断、早期大剂量应用丙种球蛋白静脉滴注辅以抗凝治疗,是防止冠状动脉病变、减轻临床症状、提高治愈率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5.
李静 《华中医学杂志》2003,27(5):281-281
1990~2003年我院收治川崎病(KD)16例,疗效较好,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6.
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KD)又称皮肤粘膜淋巴结综合征.是一种病因尚不十分清楚的以变态反应性全身血管炎为主要病理改变的小儿急性发热性疾病。其发病率国内外近年均有增多趋势,成为小儿常见病之一。其严重并发症冠状动脉性心脏病的发病率已超过风湿性心脏病而成为小儿主要的后天性心脏病。由于本病早期缺乏确诊的检验手段,所导致的延误诊治是发生冠状动脉病变主要原因之一。为此,我们将10年来收治的63例KD患儿进行回顾性总结分析。以探讨临床早期诊断本病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小儿川崎病的临床特点,提高诊治水平。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对48例川崎病患儿的临床表现、实验室辅助检查及治疗效果进行临床分析。结果典型川崎病34例,非典型川崎病14例.对早期诊断具有提示价值的有发热、眼球结膜充血、唇红干裂、口腔黏膜表现、皮疹、指(趾)端硬肿,其中以发热(100%)、结膜充血(75.0%)、唇红干裂(93.8%)最常见.肛周皮肤脱皮、卡瘢红对川崎病特异性较高,可列为参考诊断指标之一。川崎病发病早期就可发现冠状动脉病变,单剂丙种球蛋白(IVIG)1g/kg+阿司匹林治疗效果好,发生冠状动脉改变17例,对其中15例(3例失访)随访半年,冠状动脉内径均恢复正常。结论早期诊断、早期大剂量应用丙种球蛋白静脉滴注辅以抗凝治疗,是防止冠状动脉病变、减轻临床症状、提高治愈率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8.
川崎病(KD)又名皮肤粘膜淋巴结综合征(MCLS).1967年日本川崎氏首先报告,此病属于免疫性疾病.其病因、发病机理不明,诊断缺乏特异性.本文综合分析35例KD患儿的临床特点,以期发现其中对早期诊断和确定诊断有提示价值的临床特征,以便于早期用丙种球蛋白(IVIG)治疗以预防冠状动脉病变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20.
川崎病 (kawasakidisease ,KD)在我国已非少见 ,诊断上虽有统一标准 ,但由于部份病例症状的不典型性 ,临床上极易误诊。现将我院自 1998年以来收治的不典型川崎病病例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10例中男 6例 ,女 4例。年龄最小的 4 6天 ,最大的 12月。1 2 临床表现 急性期 :发热 10例 (10 0 % ) ,均持续 5天以上 ;眼结膜充血、唇红干裂 10例 (10 0 % ) ,杨莓舌 9例 (90 % ) ,皮疹 4例 (40 % ) ,所有病例均无淋巴结肿大、手足硬肿。在亚急性期均出现手足端膜状脱皮。1 3 实验室检查 所有患儿白细胞总数升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