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比较氧气雾化湿化法和持续微量注射泵气管内滴注湿化法在气管切开术病人气道湿化效果及并发症发生情况。[方法]将60例气管切开病人随机分为实验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实验组采用氧气雾化湿化法,对照组采用持续微量注射泵气管内滴注湿化法。观察两组气道湿化效果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气道湿化效果、吸痰次数和并发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间断氧气雾化湿化法在气管切开病人气道湿化中效果明显优于持续微量注射泵气管内滴注湿化法。  相似文献   

2.
谭玫 《全科护理》2009,7(35):3198-3199
[目的]探讨气管切开术后微量输液泵持续滴注法湿化人工气道的效果。[方法]将102例气管切开病人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采用输液泵持续向人工气道滴注湿化液,对照组采用传统的间断气管内滴注法湿化气道。[结果]实验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湿化效果优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输液泵持续向人工气道滴注湿化液优于传统的间断气管内滴注法。  相似文献   

3.
两种气道湿化法在气管切开术病人应用中的效果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建芬  季玲  朱滨 《护理研究》2008,22(36):3350-3351
[目的]比较氧气雾化湿化法和持续微量注射泵气管内滴注湿化法在气管切开术病人气道湿化效果及并发症发生情况.[方法]将60例气管切开病人随机分为实验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实验组采用氧气雾化湿化法,对照组采用持续微量注射泵气管内滴注湿化法.观察两组气道湿化效果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气道湿化效果、吸痰次数和并发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间断氧气雾化湿化法在气管切开病人气道湿化中效果明显优于持续微量注射泵气管内滴注湿化法.  相似文献   

4.
气管切开病人两种湿化方法的效果比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气管切开病人气道的最佳湿化方式。方法50例气管切开病人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25例,用输液泵将湿化液24h持续泵入气管内实施气道湿化;实验组25例,用输液泵将湿化液泵入经过改良的氧气驱动雾化器,以持续氧气驱动雾化吸入的方法湿化气道。比较两组在湿化效果、并发症、每日吸痰次数、气管切开置管时间的不同以及对血氧饱和度的影响。结果实验组在湿化效果方面优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少(P〈0.05);实验组每日吸痰次数少,气管切开置管时间缩短,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种湿化方式对血氧饱和度的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持续氧气驱动雾化吸入对于气管切开病人气道湿化效果优于持续湿化液泵入。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持续氧气雾化吸入在气管切开术后非机械通气患者气道湿化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8例气管切开术后非机械通气患者按机械通气停用顺序编号分为对照组(单号)和实验组(双号)各14例,对照组采用持续滴注气道湿化法,实验组采用持续氧气雾化吸入法进行气道湿化.观察、比较两组气道湿化效果.结果:实验组刺激性咳嗽、气管黏膜出血发生率及痰液黏稠度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持续氧气雾化吸入法进行气道湿化可提高人工气道管理质量和工作效率.  相似文献   

6.
人工气道持续氧雾化湿化的临床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持续氧雾化人工气道湿化在重型颅脑损伤、脑出血行气管切开病人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将92例重型颅脑损伤、脑出血行气管切开、气管插管病人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6例,观察组采用持续氧雾化温化法和对照组采用持续滴注湿化法。观察并比较两组病人气道湿化效果。[结果]观察组病人痰液黏稠度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气道湿化并发症发生率(包括刺激性咳嗽、痰栓形成、气道黏膜损伤出血、肺部感染)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病人血氧分压(PaO2)、血氧饱和度(SaO2)明显升高,心率、呼吸频率明显减慢(P〈0.05)。[结论]持续氧雾化人工气道湿化能安全、有效地提高重型颅脑损伤、脑出血行气管切开、气管插管病人的气道湿化效果。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两种气道湿化方法对气管切开后昏迷患者气道的湿化效果。方法将58例气管切开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研究组患者采用氧气面罩进行气道湿化,对照组采用人工鼻进行气道湿化,比较两组痰液黏稠度、湿化效果、痰培养阳性率与肺部感染率。结果研究组患者痰液黏稠Ⅰ度18例,Ⅱ度8例,Ⅲ度3例,与对照组16,9,4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u=0.55,P〉0.05)。研究组患者湿化不足8例,良好20例,过度1例,与对照组9,18,2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u=0.06,P〉0.05)。研究组患者痰培养阳性2例,阴性27例,对照组分别为8,21例,两组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35,P〈0.05)。研究组患者肺部感染阳性3例,阴性26例,与对照组10,19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86,P〈0.05)。结论两种气道湿化方法在患者痰液黏稠度和湿化效果方面的效果相同,但在降低痰培养阳性率和肺部感染率方面,氧气面罩气道湿化法优于人工鼻。  相似文献   

8.
气管切开患者持续气道湿化的观察与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田景华 《天津护理》2009,17(4):230-231
目的:保证气道有效湿化,降低痰堵及肺部并发症的发生。方法:将气管切开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35例采用微量泵持续气道湿化法,对照组35例采用传统的间断定时气道湿化法。结果:试验组形成痰痂、发生刺激性咳嗽、气道出血的例数明显少于对照组(P〈0.01),痰培养阳性率亦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微量泵持续气道湿化法可以明显减少气管切开患者刺激性咳嗽、痰痂形成、气道出血及肺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对比研究探讨微量注射泵对人工气道持续湿化的效果。方法将80例插管或气道切开患者随机分为2组:研究组40例采用微量注射泵持续推注湿化气道,对照组40例采用传统的气道滴注湿化法。观察﹑比较2组的湿化效果、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吸痰次数、吸痰前后的血氧饱和度。结果研究组的湿化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相关并发症发生率及吸痰次数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对患者血氧饱和度的影响明显小于对照组(P〈0.01)。结论微量注射泵对人工气道持续湿化的效果明显优于传统气道滴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持续氧气雾化法与间断氧气雾化法对气管切开患者气道湿化的效果。方法将该院64例气管切开非机械通气患者按入院先后顺序随机分为对照组(持续氧气雾化法)和观察组(间断氧气雾化法),比较2组患者气道湿化满意度和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湿化满意度(65.5%)略优于对照组(51.4%),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观察组患者刺激性咳嗽、痰栓形成、气管损伤、肺部感染、痰痂形成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种雾化方法进行气道湿化均可取得较为满意的效果,但间断氧气雾化法在湿化效果、并发症发生率及节约雾化液方面略优于持续氧气雾化法。  相似文献   

11.
喉癌患者气管切开术后精密持续气道湿化法的效果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精密持续气道湿化法对喉癌患者气管切开术后的护理效果。方法将96例喉癌行气管切开术的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50例和对照组46例。实验组采用精密持续气道湿化法持续湿化气道,对照组采用传统的气管内间断滴药湿化的方法,观察两组的护理效果。结果精密持续气道湿化法在刺激性咳嗽、痰痂形成、痰液粘稠不易吸净、气道黏膜出血、下呼吸道感染等方面的护理效果明显优于传统的气管内间断滴药湿化法,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P〈0.01)。结论精密持续气道湿化法效果好,患者感觉舒适,并发症少,方法简单,减轻护理工作量,可应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间断气道湿化法与微量注射泵持续气道湿化法在严重外伤患者人工气道湿化中的运用效果。方法将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的180例严重外伤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9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定时间断气道湿化法、研究组患者采用微量注射泵持续气道湿化法。比较两组患者的气道湿化效果和相关并发症发生率。结果研究组患者的湿化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患者血氧分压显著高于对照组而二氧化碳分压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研究组患者发生痰栓堵塞、拔管附着痰痂、刺激性咳嗽、气道出血以及肺部感染的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 P<0.01)。结论微量注射泵持续气道湿化运用于严重外伤患者的人工气道湿化效果良好,可有效湿化患者气道、增加患者血氧水平并降低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两种不同湿化方法对气管切开气道湿化效果的影响。方法将60例气管切开并无使.用机械通气的患者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实验组采.用持续氧气雾化进行气道湿化,对照组采.用常规滴入方法进行气道湿化。比较两组患者刺激性咳嗽、痰痂形成、吸痰次数、湿化气道护理花费时间及肺部感染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刺激性咳嗽、痰痂形成、吸痰次数、湿化气道护理花费时间及肺部感染发生情况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实验组气道湿化效果优于对照组。结论持续氧气雾化湿化方法能提高气管切开患者气道湿化效果,降低肺部感染发生率,提高护理工作效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脑出血气管切开术后患者应用2种不同气道湿化方法的临床效果。方法将125例脑出血气管切开术后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65例,对照组60例,观察组采用雾化器接面罩半封闭持续氧气雾化吸入气道湿化法,对照组采用持续滴注0.45%生理盐水气道湿化,比较2组肺部感染、痰痂形成、气道黏膜出血、刺激性咳嗽情况。结果观察组肺部感染、痰痂形成、气道黏膜出血、刺激性咳嗽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雾化器面罩半封闭持续氧气雾化吸入气道湿化法效果优于持续滴注0.45%生理盐水气道湿化法。  相似文献   

15.
人工气道持续氧雾化湿化效果观察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 观察人工气道持续氧雾化湿化在重型颅脑损伤、脑出血气管切开病人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对65例需要人工气道湿化的颅脑损伤、脑出血气管切开病人按气管切开日期的单双日随机分为两组,单日32例采用持续氧雾化气道湿化法为氧雾化湿化组,双日33例采用持续滴注气道湿化法为滴注湿化组,对两组病人气道湿化的临床效果及氧分压、血氧饱和度、呼吸、心率变化进行观察比较.结果 应用持续氧雾化湿化法病人的刺激性咳嗽、痰阻、气道黏膜损伤出血、肺感染等发生率显著低于持续滴注湿化组,分别经x^2检验,有显著性差异(P<0.05);氧分压、血氧饱和度明显升高,心率、呼吸频率减慢,经t检验,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持续氧雾化人工气道湿化能安全、有效地提高重型颅脑损伤、脑出血气管切开病人气道湿化效果.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对带有人工气道危重患者采用持续加热湿化吸氧法的效果。方法随机将60例带有人工气道患者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各30例,观察组采用持续加热湿化吸氧法进行气道湿化,对照组采用人工鼻进行气道湿化,比较两组患者痰液黏稠度、管道痰痂形成、刺激性咳嗽、气道黏膜出血等情况。结果观察组在痰液黏稠度、管道痰痂形成、刺激性咳嗽、气道黏膜出血的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持续加热湿化吸氧法行气道湿化效果优于使用人工鼻法。  相似文献   

17.
喉癌术后气道湿化2种方法效果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微量注射泵持续给药在气管切开气道湿化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行喉癌气管切开60例患者分成2组,试验组(30例)采用微量注射泵持续定量气管内滴药(湿化液为0.45%生理盐水加糜蛋白酶加庆大霉素进行持续定量气道滴注),对照组(30例)采用一次性注射器行气管内滴药间断气道湿化(用传统50 mL注射器加0.45%生理盐水加糜蛋白酶加庆大霉素进行气道滴注),比较2种方法对患者的湿化效果。结果 2种方法从套管内口结痂、气道黏膜出血、刺激性咳嗽3个方面比较,持续性气道湿化组的并发症少于间断湿化组。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喉癌气管切开气道湿化持续湿化法明显优于间断湿化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气管切开术后微量输液泵持续滴注法湿化人工气道的效果.[方法]将102例气管切开病人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采用输液泵持续向人工气道滴注湿化液,对照组采用传统的间断气管内滴注法湿化气道.[结果]实验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湿化效果优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输液泵持续向人工气道滴注湿化液优于传统的间断气管内滴注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与对比机械通气患者两种气道湿化方法的效果。方法将100例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用蒸汽加温、雾化吸入、定时定量气管滴注湿化液、按需吸痰及配合医生定期行纤维气管镜检查气道湿化方法,对照组用蒸汽加温、雾化吸人、吸痰时气管滴注湿化液3-5mL湿化气道法,观察和探讨两种方法用于机械通气患者气道湿化的效果。结果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应用蒸汽加温、雾化吸入、定时定量气管滴注湿化、按需吸痰及配合医生定期行纤维气管镜检查气道湿化,可有效预防痰痂形成,减轻气道损伤和避免肺部感染等并发症。结论采用蒸汽加温、雾化吸入、定时定量气管滴注湿化、按需吸痰配合医生定期行纤维气管镜检查的方法进行气道湿化,方便、安全,能有效减少并发症,减轻患者痛苦,提高工作效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降低人工气道患者肺部感染的有效气道湿化方法。方法选取神经外科病房人工气道患者,包括气管插管和气管切开共84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42例。实验组:采用持续小剂量氧气雾化湿化;对照组:采用持续微量泵气道湿化。观察对比两组气道湿化效果及肺部感染情况。结果实验组刺激性咳嗽、气道内痰痂、黏膜出血、痰培养阳性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显著意义。结论采用持续氧气雾化吸入进行人工气道湿化,可明显降低肺部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