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1195例胃大部切除术后残胃病变临床与内镜检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分析胃大部切除术后残胃病变的临床特点及内镜表现,探讨不同手术方式对病变的影响。方法将本院1984年4月至2008年10月检出的1195例残胃患者按毕Ⅰ式和毕Ⅱ式进行分组,对其临床症状、内镜表现、病理结果及随访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胃大部切除术后残胃病变发生率高达98.08%,毕Ⅱ式术后残胃及吻合口炎(90.77%)、胆汁反流(71.59%)、残胃原发癌(4.55%)的发生率均显著高于毕Ⅰ式(51.15%、34.48%、1.72%),P〈0.01,残胃及吻合口溃疡发生率则是毕Ⅰ式(28.45%)明显高于毕Ⅱ式(16.73%),P〈0.01,其余残胃病变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胃大部切除术是治疗胃恶性肿瘤、消化性溃疡及其严重并发症的主要方法,毕Ⅱ式较毕Ⅰ式术后更易发生并发症;近年来,残胃病变发病率有下降趋势;定期复查内镜及病理是防治残胃病变尤其是残胃癌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2.
328例残胃临床、内镜及病理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残胃病变的规律、特点及可能有效的检查、预防、治疗方法。方法 :对 1980年~ 2 0 0 1年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消化内科行胃镜检查残胃患者的临床表现、内镜及病理检查结果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结果 :内镜诊断残胃病变共 32 8例 ,BⅡ氏手术术后胆汁返流性胃炎和残胃溃疡、残胃癌发生率显著高于BⅠ氏手术 (P<0 .0 5 ) ,倒次全切术术后残胃复发癌的发生率显著高于BⅠ氏和BⅡ氏手术 (P <0 .0 1) ,贲门癌和食管下端癌术后的残胃复发癌发生率显著高于胃癌 (P <0 .0 1)。结论 :严格掌握胃手术适应症、注意术式的选择、术后定期复查胃镜和常规活检、常规口服抗胆汁返流和保护胃粘膜药物可能早期发现残胃癌 ,改善残胃病变预后。  相似文献   

3.
陈鸿  刘芸 《医学临床研究》2006,23(10):1611-1613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HP)感染及胆汁反流对残胃黏膜组织损伤的影响。【方法】1999~2005年间接受胃镜检查的201例残胃病人临床资料及同期进行胃镜检查而未接受手术的对照组176例,根据胃黏膜的慢性活动性炎症、萎缩性胃炎(CAG)、肠化生(IM)、不典型增生(DYS)进行分组,结合胆汁反流、HP感染、手术方式不同等因素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残胃组胆汁反流发生率较对照组明显增高(P〈0.01),HP感染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1)。有胆汁反流的残胃黏膜上述各种病变检出率较无胆汁反流组的明显增高(P〈0.05),同时存在胆汁反流和HP感染残胃黏膜损伤最为严重与无胆汁反流无HP感染残胃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胆汁反流是残胃黏膜组织损伤的主要影响因素,同时存在HP感染对上述残胃黏膜病变的影响有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铝碳酸镁对残胃炎疗效及残胃内24小时胆汁的影响。方法:25病例为胃大部分切除术后毕氏Ⅱ式吻合患者。所有患者均经胃镜证实为胃大部分切除术后吻合口炎及胃粘膜糜烂性炎症,并发现胃内粘液湖有黄绿色胆汁样染色,胃黏膜有胆汁斑。病理证实为残胃炎。胃内24小时胆汁测定证实有胆汁反流存在。铝碳酸美,每日4次,每次1.0g,餐后和晚上睡觉前服下,连服14天为1个疗程。服药前后检查胃内24小时胆汁变化,并观察患者腹痛、反酸、恶心及呕吐胆汁等症状改变。结果:铝碳酸美治疗2周后,总有效率为92%。治疗后患者腹痛、反酸、恶心、呕吐胆汁症状明显缓解。治疗前后胃内24小时胆汁变化中,可知胆汁反流次数及胆汁反流总时间百分比均明显下降(P值〈0.05)。结论:铝碳酸美为治疗残胃炎并胆汁反流性的有效药物。  相似文献   

5.
胃大部切除术式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相关性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观察Billroth Ⅰ式和Billroth Ⅱ式术后、胆汁反流与残胃幽门螺杆菌(HP)感染之间的关系。方法残胃组患者101例,其中Billroth Ⅰ式58例,Billroth Ⅱ式43例,同期未手术患者4501例作为对照组。残胃组内又分别根据HP、胆汁反流与否、反流程度分层比较。以快速尿素酶试验法及改良Giemsa染色检测HP。结果残胃组HP感染率(21.79%)显著低于对照组(41.16%),两组之间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Billroth Ⅰ式组HP感染率为21.43%、Billmth Ⅱ式组HP感染率为22.22%,两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Billroth Ⅰ式组胆汁反流阳性率57.14%与Billmth Ⅱ式组的88.89%相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残胃胆汁反流阳性患者HP感染率为35.44%、胆汁反流阴性患者HP感染率为45.45%,两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残胃组患者不同程度胆汁反流的HP感染率之间无统计学意义;不同程度胆汁反流的HP现患比均〈1.0。结论残胃HP感染率低于未手术者,胆汁反流是HP感染的保护因素,但与HP感染严重程度无线性关系。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对残胃炎患者胃黏膜幽门螺杆菌(Hp)的检测,探讨Hp与残胃病变的关系。方法:研究对象为2015年9月~2016年9月收治的46例胃癌术后残胃炎患者及46例非残胃炎患者,按其疾病分为观察组(残胃炎)及对照组(非残胃炎),对Hp检测结果进行分析,探究胃癌术后残胃炎的发生与Hp之间关系。结果:观察组Hp阳性率(45.65%)与对照组(47.83%)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毕Ⅱ式手术方法 Hp阳性率(75.00%)显著比毕Ⅰ式(23.08%)高(P0.05);有胆汁反流者Hp阳性率(82.35%)显著比无胆汁反流者(33.33%)高(P0.05)。结论:Hp与胃癌术后残胃炎的发生无明显联系,但与胆汁反流及手术方式有关,临床应密切注意,采取相关措施,从而减少此病发生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 回顾分析老年残胃病变的临床特点及胃镜表现.方法 对105例老年胃大部切除术后残胃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105例患者中,34例(32.38%)采用毕Ⅰ(BI)式手术,71例(67.62%)采用毕Ⅱ(BⅡ)式手术,所有患者均行胃镜及组织病理检查.结果 所有患者中残胃癌15例(14.29%),吻合口及残胃溃疡14例(11.43%),胆汁反流42例(40.O%),吻合口及残胃炎34例(32.38%).并发息肉13例(12.38%),幽门螺杆菌阳性33例(31.43%).统计分析显示,BⅡ式术后残胃癌、吻合口及残胃炎、胆汁反流的发生率高于(BⅠ)式(P<0.05),而BⅡ幽门螺杆菌阳性率较BⅠ低(P<0.05).结论BⅡ式较BⅠ式术后更易发生并发症,老年残胃癌变、炎症和胆汁反流发生率均较高,应定期随防胃镜及病理检查.  相似文献   

8.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残胃病变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目的:通过检测残胃黏膜幽门螺杆菌(Hp)感染,探讨Hp与残胃病变的关系,方法:对163例因溃疡病行胃大部切术后的残胃行胃镜,病理检查和Hp检测,以同期163例非残胃病变为对照组,进行Hp感染率的比较。结果:(1)残胃组与对照组Hp检出率分别为27.61%,62.14%(P<0.01),(2)Billroth-I式,Billroth-Ⅱ式和Roux-en=-Y重建术残胃胆汁反流发生率分别为18.75%,61.2%和10.0%,前两者比较和后两者比较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意义(P<0.01),上述3种术式的Hp感染率分别为46.1%,29.4%,39.0%,前两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3)术后6个月-5年,-10年,-20年,>20年者Hp检出率分别为30.1%,24.3%,7.1%,0;前两个年限与后两个年限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P<0.01)。(4)不同年龄组Hp感染不尽相同,40岁以下组为55%,41-69岁组为42%,70岁以上组为26%,前两者与后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5)残胃黏膜异型增生Hp感染率为57.1%,对照组异型增生Hp感染率为61.5%,两者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结论:Hp感染是残胃炎发生的重要病因。Billroth-Ⅱ式较Birroth-I式的胆汁反流率,颃是伴有胆汁反流者的Hp感染率却较低,胃大部切除术后年限越长,Hp感染率越低,年龄越大,Hp 感染越少,残胃黏膜异型增生是Hp感染及其它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根治Hp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总结老年残胃病变的临床特点及胃镜表现。方法对145例老年残胃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145例患者均行胃镜检查,同时行病理检查。结果145例患者中,经胃镜和病理组织学检查证实残胃癌14例(9.7%),吻合口及残胃溃疡检出溃疡15例(10.3%),吻合口及残胃炎116例(80.0%)。合并胃息肉13例(9.0%)。BⅡ式术后胆汁反流、残胃吻合口溃疡、残胃癌的发生率均明显高于BⅠ式(P〈0.05或P〈0.01)。结论BⅡ式较BⅠ式术后更易发生并发症,老年残胃病变的溃疡病和癌变发生率高,应定期随防胃镜及病理检查。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感染与残胃胃液PH值及胆汁返流的关系。方法:对98例胃部份切除术后的残胃进行胃镜检查,同时检测残胃液PH值、幽门螺杆菌感染及观察胆汁返流。结果:HP阳性率为46.9%;BillmthI式组HP阳性率为64.3%,Billroth Ⅱ式组HP阳性率为33.4%,二者有显著差异性(P〈0.05);胆汁返流组中HP阳性检出率为34.9%,无胆汁返流组HP阳性检出率为68.6%,二者有显著性差异;残胃液PH值〈4共38例,其中近胃切除组7例,Billroth Ⅰ式组组23例,Billroth Ⅱ式组8例;HP阳性者有18例胃液PH值〈4,占39.1%,52例HP阴性者有20例PH值〈4。占38.5%;两者无显著差异(P〉0.05);胆汁返流63例,其中Billroth Ⅱ式组为82.3%(51/61),分别显著高于Billroth Ⅰ式组及近胃切除组;。结论:残胃胆汁返流与HP感染与呈负相关性,HP感染对残胃PH值无明确相关性,胆汁反流与残胃液PH值呈正相关性.  相似文献   

11.
胃大部切除术后残胃病变的内镜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 探讨胃大部切除术后患者的内镜及病理特点 ,分析不同术式对病变的影响。方法 将因胃及十二指肠良性病变行胃大部切除患者按BillrothⅠ式、BillrothⅡ式进行分组 ,对临床、内镜、病理及随访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残胃及吻合口炎者占 6 3.6 4 % (BillrothⅠ式、Ⅱ式之间有显著性差异 ) ;镜下见胆汁反流者 5 6 .82 % ;残胃及吻合口溃疡 9.4 7% ;不典型增生 12 .88% ;残胃肠化 14 .0 2 % (BillrothⅠ式、Ⅱ式之间有显著性差异 ) ;残胃癌 8.33% ,其中胃溃疡术后较十二指肠溃疡术后更容易发生残胃癌 (χ2 =12 .84 ,P <0 .0 0 1) ,BillrothⅡ式术后残胃癌发生率 (9.2 2 % )明显高于BillrothⅠ式术后 (4.2 6 % ) ,但统计学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胃及十二指肠良性病变行胃大部切除要严格掌握胃切除指征 ,且手术后应定期内镜检查  相似文献   

12.
陈浩  林李淼  郑君杰 《实用医学杂志》2005,21(15):1646-1648
目的:探讨残胃病变与幽门螺杆菌(HP)及胆汁反流的关系。方法:通过胃镜和病理学检查所获得的数据资料,对HP感染及胆汁反流情况进行分组研究。结果:伴胆汁反流患者HP感染率为6/44例(14%),无胆汁反流患者为9/18例(50%)。两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其余残胃病变、手术方式及术后时间与HP感染无明显关系(P>0.05),而与胆汁反流明显相关(P<0.05)。结论:胆汁反流是残胃病变的主要病因。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残胃病变与胆汁反流及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相关性。方法:对48例残胃病变的临床资料进行分组研究。结果:48例残胃病变中HP阳性者17例,感染率35.4%。伴胆汁反流组HP感染率14.3%,不伴胆汁反流组HP感染率65.0%,两组间差异性显著(P<0.05)。术后5年内组HP感染率20.0%,术后5年以上组61.1%,两组间差异性显著(P<0.05)。毕氏Ⅰ式术后16例,胆汁反流率25.0%,毕氏Ⅱ式术后32例,胆汁反流率75.0%,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胆汁反流及HP感染是残胃病变的重要因素,HP感染可能是毕氏Ⅰ式术后残胃病变的主要病因,而胆汁反流是毕氏Ⅱ式术后残胃病变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4.
张峥程  于爱军 《中国临床医学》2006,13(3):449-449,451
目的:探讨宫颈癌根治术中阴道残端开放对患者康复的影响。方法:在宫颈癌根治术中行阴道残端开放43例,行阴道残端闭锁40例,比较两组术后恢复情况。结果:阴道残端开放组术后平均发热天数4.6d,闭锁组6.3d(P〈0.05).两组术后淋巴囊肿发生率分别为4.65%,12.5%(P〈0.01),术后阴道长度分别为7.4cm及6.2cm(P〈0.05)。结论:阴道残端开放更有利于患者术后康复。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慢性胆囊炎与萎缩性胃炎相关性。方法:应用^99mTc—EHIDA核素十二指肠胃反流显相检查的方法,分析98例萎缩性胃炎患者胆汁反流发生率。结果:98例萎缩性胃炎患者,发生十二指肠胃反流46例,发生率为46.9%,其中伴有慢性胆囊炎46例,发生十二指肠胃反流34例,发生率73.9%,发生率高,与不伴有胆囊疾病者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萎缩性胃炎常伴有胆汁反流,尤其是伴有胆囊疾病者胆汁反流发生率高,慢性胆囊炎与萎缩性胃炎有一定相关性,HP感染对十二指肠胃反流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6.
远端胃切除术后毕I式和Roux-en-Y手术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远端胃切除术后行Billroth I(B-Ⅰ,毕Ⅰ)式重建手术和Roux-en-Y(RY)重建手术病人的术后结果及临床疗效。方法选择53例病人分为B-Ⅰ重建组(n=28)及RY重建组(n=25),对其并发症、术后住院时间进行比较;术后6个月随访内镜评估残胃的胆汁反流及感染和食管下端的状况。结果两组在手术时间、失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行RY重建手术的25例病人术后住院时间为(18.00±5.20)d,B-Ⅰ组病人术后住院时间为(32.80±23.60)d,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内镜检查显示术后残胃的感染程度RY组低于B-Ⅰ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然而,B-Ⅰ组中和RY组中出现食管下端感染的病人分别有8例(28.57%)和8例(32.00%)。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RY重建手术能有效地阻止十二指肠胃反流及其引发的残胃炎,但不能阻止食管炎,同时RY重建手术增加了诱发梗阻的发生频率,导致术后住院时间延长,因此远端胃切除术后行RY式重建方法与B-Ⅰ式相比优势有限。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胃远端部分切除术后患者泌酸功能及其与黏膜病理改变、胆汁反流和幽门螺杆菌(Hp)感染的相关性。方法:采用24hpH监测仪测定51例残胃患者空腹胃内pH值,根据24h胃内平均pH值分为低泌酸组(pH≥3)和正常泌酸组(pH〈3)。胃镜观察残胃黏膜以及Hp检测。结果:低泌酸组患者35例,其中29例黏膜呈重度萎缩;正常泌酸组16例,其中4例呈重度黏膜炎症(P=0.006)。胆汁反流率在低泌酸组和正常泌酸组分别为37.4%和18.7%(P=0.014)。两组间Hp感染率无明显差异。62.7%的患者胃酸分泌减少,但却接受抑酸药物治疗。结论:24h动态胃pH监测可有效评价残胃患者胃黏膜泌酸功能。胆汁反流和残胃炎程度与黏膜泌酸功能有明显相关性。约1/3残胃患者保持正常冒酸分泌功能,临床卜有大量患者接詈了不必要的抑酪治疗.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促动力药多潘立酮(吗丁啉)和胆盐结合药铝碳酸镁对胆汁反流性胃炎的疗效及胃内24h胆汁的影响。方法25例胆汁反流性胃炎患者,经胃内24h胆汁监测证实,记录上腹痛、饱胀、恶心、呕吐症状的积分后,予以口服吗丁啉10mg,每日餐前15min服用,3次/d,铝碳酸镁0,5g,每日餐后60min服用,3次/d。治疗4周后观察上述症状积分的变化,并复查胃内24h时胆汁反流情况。结果治疗2周后4种症状积分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4周后腹痛、饱胀症状进一步改善,24h胃内胆汁反流总时间百分比由治疗前的(30.4±20.2)%降至(15.6±6.6)%(P〈0.01),反流次数由治疗前的(104.9±57.6)次降至19.6次。结论吗丁啉与铝碳酸镁合用能有效缓解胆汁反流性胃炎的症状,降低胃内胆汁反流指标,是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的有效方案。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管状胃食管吻合术与全胃代食管吻合术对食管癌患者术后食管反流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将收治的60例食管癌患者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30例,研究组采用管状胃食管吻合术,对照组采用全胃代食管吻合术;术后随访24周,对比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胃食管反流及肺部功能的变化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术后主要并发症有肺部感染、胸腔感染、吻合口瘘、残胃瘘等,其中研究组发生率为10.0%,对照组为13.3%,两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529,P >0.05)。术后12周及24周研究组生活质量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间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研究组术后4周、12周 RDQ 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 <0.05),术后两组患者肺功能各指标均明显降低,其中研究组最大通气量(MMV)、一秒钟用力呼气容积(FEV1.0)、肺活量(VC)显著优于对照组,两组间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管状胃食管吻合术可以显著改善患者胃食管反流和肺部功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残胃病变125例内镜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内镜检查在胃大部切除术后残胃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对125例胃手术后的病人以奥林巴斯GIF-V胃镜进行检查。结果残胃及吻合口炎者占72.8%(91/125),残胃及吻合口溃疡者占15.2%(19/125),残胃癌者10.4%(13/125)。结论内镜检查是诊断残胃病变的主要手段,能及早发现残胃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