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目的观察肿瘤坏死因子-(TNF-)、白介素-1(IL-1)、干扰素-(IFN-)及白介素-4(IL-4)培养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内皮细胞蛋白C受体(EPCR)和磷酸化P38(P-P38)的表达。方法分别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WESTERNBLOT技术测定正常对照组、TNF-组、IL-1组、IFN-组及IL-4组培养的EPCR mRNA、蛋白及P-P38蛋白的表达。结果TNF-组、IL-1组EPCR mRNA含量均较正常对照组低(P〈0.01)。IL-1组、TNF-组EPCR蛋白含量较正常对照组低(P〈0.01或P〈0.05)。TNF-组、IL-1组磷酸化P38蛋白含量均较正常对照组高(P〈0.01)。结论细胞因子TNF-、IL-1可以从基因、蛋白水平减少HUVEC上EPCR的表达,其调节机制可能是通过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途径实现的。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参附注射液对失血性休克大鼠血清和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中血栓调节蛋白(TM)、内皮细胞蛋白C受体(EPCR)表达的影响。方法将50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假休克组、失血性休克组、林格注射液治疗组(林格组)、林格注射液加参附注射液治疗组(参附组),分别检测各组可溶性TM(sTM)、可溶性EPCR(sEPCR)水平及TM、EPCR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结果与假休克组比较,休克组和林格组sTM、sEPCR及TM、EPCR mRNA含量均增高(P〈0.05),TM和EPCR蛋白含量均降低(P〈0.05)。与林格组比较,参附组sTM、sEPCR含量和TM、EPCR mRNA含量均下降(P〈0.05),TM和EPCR蛋白含量均升高(P〈0.05)。结论参附注射液可从基因、蛋白水平影响人血清和HUVEC中TM和EPCR的表达,从而阻止失血性休克的进展。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脂多糖(LPS)培养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内皮细胞蛋白C受体(EPCR)和核因子-B(NF-B)的表达,并探讨参附注射液对其的干预作用。方法分别在12、24及48h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蛋白免疫印迹技术测定正常对照组、LPS组、参附干预组培养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EPCRmRNA、蛋白及NF-B的表达。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LPS(24h)组EPCRmRNA、EPCR蛋白表达水平均低(均〈0.01),LPS(48h)组EPCRmRNA、EPCR蛋白表达水平亦均低(均〈0.05);与LPS(24h)组比较,正常对照组、参附(12h)组EPCRmRNA、EPCR蛋白表达水平均高(均〈0.01),LPS(12h)组、参附(24、48h)组EPCRmRNA、EPCR蛋白表达水平亦高(均〈0.05)。与正常对照组比较,LPS(24h)组NF-B蛋白表达水平显著增高(〈0.01),LPS(48h)组NF-B蛋白表达水平亦高(〈0.05);与LPS(24h)组比较,正常对照组、参附(12、48h)组NF-B蛋白表达水平均低(均〈0.01),LPS(12h)组、参附(24h)组NF-B蛋白表达水平亦低(均〈0.05)。结论 LPS可以从基因、蛋白水平减少人脐静脉内皮细胞上EPCR的表达,可能是通过NF-B途径实现的;参附注射液可以调节LPS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上EPCR的表达的影响,从而对脓毒症起到防治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参附注射液对失血性休克大鼠肾脏血栓调节蛋白(TM)及内皮细胞蛋白C受体(EPCR)基因表达的影响及可能的机制。方法成年健康SD大鼠50只,随机分为5组:正常对照组、实验对照组、失血性休克组、林格液复苏组、参附复苏组,每组10只。建立失血性休克大鼠模型。林格液组用3倍失血量的林格液复苏;参附组用含参附注射液(10ml/kg)和林格液组成的3倍失血量的液体复苏。休克后4h及复苏后3h处死大鼠,留取肾组织,用RT-PCR法检测TM及EPCR的基因表达。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实验对照组肾组织TM和EPCR的mRNA表达升高(P〈0.05),休克后明显升高(P〈0.01);林格液组和参附组复苏后肾组织TM和EPCR的mRNA表达较休克组均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林格液组下降更明显(P〈001);林格液组与参附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失血性休克时大鼠肾脏组织TM和EPCR表达增加,这与休克时存在内皮细胞功能损伤有关,参附注射液可以从基因水平影响大鼠肾组织TM和EPCR的mRNA表达,保护内皮细胞功能。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参附注射液对脓毒症患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6(IL-6)、心肌钙蛋白I(cTnI)及血浆N末端脑利钠肽前体(NT-ProBNP)水平的影响.方法 按随机原则将64例脓毒症患者分为参附组(34例)和对照组(30例).对照组给予西医常规治疗,参附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参附注射液静脉滴注,50 ml/d,连用14d.两组于治疗前及治疗后1、3、7及14 d抽血检测TNF-α、IL-6、cTnI及NT-ProBNP水平.结果 与治疗前比较,参附组治疗3d后血TNF-α、IL-6、cTnI均明显下降(均P<0.05),治疗7d后血NT-ProBNP才有明显下降,治疗14d后变化更明显(均P<0.05);与对照组比较,参附组治疗3、7d后cTnI明显下降(均P<0.05),治疗7、14d后血TNF-α、IL-6、NT-ProBNP均明显下降(均P<0.05).结论 参附注射液可以抑制炎性因子TNF-α、IL-6的过量表达,降低血cTnI和NT-ProBNP水平,对脓毒症患者的心肌损伤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银杏叶注射液对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患者细胞因子的影响。方法:符合SIRS诊断48例,随机分成银杏叶注射液治疗(治疗组)和常规治疗(对照组)。分别在治疗前和治疗后第1、3、5天清晨空腹抽肘静脉血3ml,测定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6(IL-6)、白介素-1(IL-1)和C反应蛋白(CRP)。结果:治疗组TNF-α、IL-6、IL-1含量,治疗后第1天明显低于治疗组,治疗后各观察点持续降低(P〈0.05,P〈0.01);血浆CRP水平治疗后第1天有下降,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后第3天、第5天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P〈0.01)。结论:银杏叶注射液治疗SIRS患者,可降低TNF-α、IL-6、IL-1等细胞因子和CRP水平,能干预机体的过度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柿叶黄酮对同型半胱氨酸诱导的小胶质细胞表达白介素-1β(IL-1β)、白介素-6(IL-6)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影响,并与银杏叶提取物EGb761进行比较。方法将体外培养的小鼠小胶质细胞(BV-2细胞)分成空白对照组、同型半胱氨酸组(Hcy)、Hcy+EGb761组(100mg/L)和Hcy+低、中、高(12.5、25、50μg/mL)剂量柿叶黄酮组,培养72h。应用RT-qPCR方法评价各组IL-1β、IL-6和TNF-α的mRNA表达,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培养上清液中上述细胞因子的蛋白浓度。结果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同型半胱氨酸组细胞内IL-1β、IL-6和TNF-α的mRNA表达和细胞培养上清液中蛋白浓度明显增加(P〈0.05);与同型半胱氨酸组比较,Hcy+EGb761组和Hcy+低、中、高剂量柿叶黄酮组各细胞因子mRNA表达及培养上清液中蛋白浓度均降低(P〈0.05),尤其是高剂量柿叶黄酮组结果与Hcy+EGb761组作用相似。结论柿叶黄酮能抑制同型半胱氨酸诱导小胶质细胞表达IL-1β、IL-6和TNF-α,在一定浓度条件下其作用不亚于银杏叶提取物。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充血性心力衰竭(CHF)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核因子-kB(NF-kB)表达与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1β(IL-10)、白介素-6(IL-6)分泌的相关性。方法25例心力衰竭患者和15例健康对照组PBMCs NF-kB表达由免疫组化染色检测,血清细胞因子的含量由放射免疫法测定。对两组的指标进行t检验及相关分析。结果心力衰竭患者PBMCs NF-kB胞核染色阳性率和血清细胞因子(TNF-α、IL-1β、Ib-6)含量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且NF-kB胞核染色阳性率和血清细胞因子(TNF-α、IL-1β、IL-6)含量呈显著正相关(P〈0.05)。结论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NF-kB表达增高,细胞因子(TNF-αβ、IL-1β、IL-6)分泌增多。在充血性心力衰竭,可能通过NF-kB表达的上调促进细胞因子(TNF-α、IL-10、IL-6)的分泌。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参附注射液对老年患者手术后早期康复的影响,并探讨其可能的机制。方法:10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参附注射液(参附组),每组50例。参附组于手术前3天起至术后3天,每天用参附注射液100ml静脉滴注;对照组行常规治疗。术后每天观察并记录肠蠕动恢复时间、肛门排气时间、切口愈合情况,并作C-反应蛋白、皮质醇浓度、部分细胞因子及SOD、MDA的检测。结果:参附组与对照组比较,术后疲劳指数、C-反应蛋白、皮质醇浓度、TNF-α、MDA明显下降(P〈0.01或P〈0.05),IL-2、SOD水平显著提高(P〈0.01)。结论:参附注射液能降低手术后应激反应,减少炎症因子的表达,减轻组织损伤,在一定程度上促进老年患者手术后的早期康复。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 1β(IL-1β)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 (ECV304)蛋白C受体(EPCR)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通过体外培养ECV304细胞,分别以含 TNF-α和IL-1β的培养基孵育ECV304细胞,行剂量和时间依赖性实验。采用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 应(quantitative real-time PCR )技术测定 ECV304 细胞 EPCR mRNA 的表达。结果:TNF-α和 IL-1β均能显著下调 ECV304 EPCR mRNA 的表达,并呈剂量和时间依赖性(P<0.05)。结论: TNF-α和IL-1β可能通过显著下调ECV304上EPCR mRNA的表达而成为损伤内皮细胞功能的一 个新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HSV-TK基因重组腺病毒(AdTK)旁杀伤效应的机制。方法:用MTT法计算细胞抑制率,数据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病毒感染过的肿瘤细胞和经AdTK/GCV系统处理的肿瘤细胞培养上清液与未感染的肿瘤细胞按不同比例混合均显示出对肿瘤细胞的抑制作用。前者的抑制率随感染AdTK细胞比例的增加而增高,后者随上清液浓度的增加而升高,结论:旁杀伤效应在TK自杀基因的治疗中起非常重要的作用。旁杀伤效应可能是基于多个环节的共同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中药溻渍治疗小儿肺部啰音难吸收方法及疗效,方法:将白芥子利用热湿敷装置溻渍敷背,疗效显著疗效.结论:疗效百定,临床取得满意疗效,无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帕罗西汀对氯胺酮镇痛效应的影响.方法 将40只昆明种小鼠随机分为4组(每组n=10):生理盐水(NS)组﹑氯胺酮(K)组﹑帕罗西汀(P)组﹑帕罗西汀+氯胺酮(P+K)组.利用甩尾实验测定各组小鼠用药前后的甩尾潜伏期(tail-flick latency,TFL).结果 与NS组相比,给药后10~40 min K组小鼠TFL提高(P<0.05或P<0.01).与P+K组相比,给药后10~40min K组小鼠TFL较长(P<0.05或P<0.01).结论 帕罗西汀能够拮抗氯胺酮的镇痛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比较被试对相同刺激在不同诱导条件下认知差异,探讨倒置效应和结构变化在面孔识别中的意义.方法 采用诱导启动范式,以16名正常大学在校男生为研究对象,给予其简化面孔和字母组合的相同视觉刺激,比较被试在不同认知条件下反应的准确率和反应时间的差异.结果 被试在加工面孔组比较刺激时受到倒置的影响而准确率显著降低[(79.03±10.53)%,(89.43±9.98)%,P<0.01];在加工面孔组的诱导刺激和比较刺激时均受到倒置的影响而使反应时间显著延长[(3720.40±607.71)ms.(2998.33±544.02)ms,(3521.80±1038.20)ms,(2750.87±867.13)ms,P<0.01],而倒置对字母组的两种刺激的反应时间无显著影响(P>0.05);反应时和准确率的相关均未达显著性水平(P>0.05).结论 激活诱导效应对认知加工具有重要影响,在面孔认知的结构编码之前有一个认知启动的阶段.结构变化时倒置效应在字母诱导组的缺失和在面孔诱导组的显现,印证了结构变化和倒置效应对于面孔加工的草要意义,且该效应不能用认知难度的变化来解释.
Abstract:
Objective To compare the cognitive difference of subjects'responses to the same visual stimuli under two different priming conditions,and to discuss the influence of inversion effect and configural changes upon facial recognition.Methods Priming pattern was employed,and subjects were induced to recognize the same stimuli as schematic faces or three English letters under different priming conditions.The participants'accuracy and reaction times were compared in two priming conditions. Results Participants'accuracy of the comparison stimuli in facial priming condition decreased significantly by inversion effect((79.03±10.53)%vs(89.43±9.98)%,P<0.01);reaction times of priming stimuli and comparison stimuli were delayed by inversion effect significantly((3720.40±607.71)ms vs(2998.33±544.02)ms,(3521.80±1038.20)ms vs(2750.87±867.13)ms,P<0.01),and there was no influence of inversion effect upon the reaction times of English letter stimuli(P>0.05).Correlations of accuracy to reaction times reached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under two conditions.Conclusion Priming effect make sense in the cognition,and there was a priming stage before the facial configuration.Inversion effect shows up in the face priming condition,and vanish in the English letter priming condition,which demonstrate the importance of configuration and inversion effect in the facial cognition.What's more,such effect can't be explained by the changes of cognitive difficulty.  相似文献   

15.
消炎痛抗肿瘤作用及体外增敏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采用MTT法,DNA凝胶电泳,流式细胞仪分析技术,原位DNA末端脱氧核苷酸转移酶法(TdT)观察消炎痛对人结肠癌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结果:消炎痛可显著抑制细胞增殖和诱导细胞凋亡,呈剂量一时间依赖性效应,并可协同5-氟脲嘧啶(5-Fu)的抗肿瘤细胞增殖作用,提示消炎痛通过抑制细胞增殖和诱导细胞凋亡而发挥其抗肿瘤作用。  相似文献   

16.
红背叶根拮抗酒精性肝纤维化大鼠模型的作用机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研究红背叶根拮抗酒精性肝纤维化大鼠模型的作用机理.方法 制备酒精性肝纤维化大鼠模型,观察红背叶根对该模型动物血清中转化生长因子β1、基质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因子1的影响及透明质酸酶、层粘连蛋白、Ⅲ型前胶原、Ⅳ型胶原、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的变化.结果 红背叶根组血清中的以上8项指标与模型组相比显著减少.结论 红背叶根抗肝纤维化,可能是通过对转化生长因子β1、基质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因子1表达的抑制.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七氟醚复合瑞芬太尼靶控对于老年人顺式阿曲库铵肌松效应的影响。方法40例行择期手术的患者,ASAⅠ~Ⅱ级,按年龄分为老年组(≥65岁)和青年组(18岁〈年龄〈65岁)。麻醉诱导使用七氟醚、异丙酚、瑞芬太尼,麻醉诱导后所有患者经上肢静脉注0.15mg/kg顺式阿曲库铵。用TOFWATCH加速度仪进行肌松监测,采用4个成串刺激(TOF,频率2Hz,波宽0.2ms,串问间隔15S)。肌肉松弛效应观察指标包括:起效时间,T1恢复到25%、75%的时间,以及TOFr恢复至0.9的时间和恢复指数(T1恢复25%~75%的时间)。结果顺式阿曲库铵起效时间、恢复指数2组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1 25%、T175%、TOFr(T4/T1)恢复至0.9的时间2组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老年患者静吸复合全麻中顺式阿曲库铵肌松效果好、停药后肌松恢复较快,增龄对单次静脉注射顺式阿曲库铵的药效学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8.
效;检查其肝功能指标、肾功能指标、血液学指标在治疗前后的变化以探讨其可能发生的副作用。结果血脂指标在治疗前后存在明显改变(TC、TG的P<0.001,HDL-C、LDL-C的P<0.05),均具有统计学意义;而其肝功能指标、肾功能指标、血常规指标治疗前后大多无明显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0.05),虽然BUN之P<0.05,但其结果是得以改善,故视为没有不良反应。结论脂汰清对治疗高脂血症有较好的疗效,且无明显的副作用。目的探讨中药脂汰清治疗高脂血症的疗效及可能发生的副作用。方法抽取30名观察对象在治疗前后的静脉血,离心后留取血清,检查其总胆固醇(TC)、甘油三脂(TG)、高密度酯蛋白(HDL-C)、低密度酯蛋白(LDL-C)前后的变化,以观察其疗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研究右旋酮洛芬 (D KP)的抗炎作用。方法 采用二甲苯诱导的小鼠耳水肿、大鼠角叉菜胶诱发的足肿胀、大鼠棉球肉芽肿模型和大鼠佐剂性关节炎 (AA)模型。结果 D KP(5、10、2 0mg·kg-1)对二甲苯诱导的小鼠耳水肿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D KP(2 5、5、10mg·kg-1)对大鼠角叉菜胶引起的足肿胀和棉球诱导的大鼠肉芽肿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D KP(2 5、5、10mg·kg-1)对AA大鼠的继发性炎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结论 D KP可能具有良好的抗炎作用。  相似文献   

20.
D Perna 《JAMA》1969,209(7):1085-1086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