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建立以肋间后动脉外侧穿支为血供的带蒂腹部皮瓣覆盖上肢电损伤创面的手术方法,观察其应用效果。方法应用以第7~10肋间穿支血管供养的腹部皮瓣,修复6例电损伤患者肘部、前臂、腕部、手掌部创面。皮瓣面积16.0cm×12.0cm~9.0cm×7.0cm,移植皮瓣18.21d后断蒂。观察皮瓣的成活情况及外观。结果肋间后动脉外侧穿支蒂皮瓣血供可靠,手术操作简便、耗时短。5例皮瓣移植后全部成活;1例皮瓣因切取时超过脐旁线,致远端边缘3.5cm×2.0cm部分坏死。术后外观满意。结论肋间后动脉外侧穿支蒂皮瓣适用于前臂、肘部及手部损伤创面的修复。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采用腹部带蒂皮瓣修复上肢皮肤软组织缺损的临床疗效和皮瓣类型选择.方法 自2017年1月至2020年11月,苏州市立医院北区烧伤整形科对收治的34例上肢皮肤软组织缺损患者采用腹部任意皮瓣(含真皮下血管网皮瓣)、腹壁浅血管为蒂的轴型皮瓣、脐旁穿支为蒂的穿支皮瓣进行修复,切取皮瓣面积为4 cm×3 cm~45 cm...  相似文献   

3.
带蒂脐旁轴型皮瓣修复上肢皮肤缺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带蒂脐旁轴型皮瓣是以腹壁下动脉的脐旁穿支为蒂的皮瓣。应用该皮瓣修复5例上肢瘢痕创面均获成功。其中2例修复手背瘢痕,1例修复肘部瘢痕,1例修复手掌瘢痕,1例修复肘部创面。皮瓣最大面积23cm×10cm,最小面积16cm×7cm,蒂部形成管状。术后石膏固定,3周后断蒂,皮瓣全部成活。该皮瓣血管恒定,切取容易。适用于修复手掌、手背、腕部及前臂近端,特别是肘部的瘢痕或创面。  相似文献   

4.
目的总结应用游离腹壁下深动脉穿支皮瓣(DIEPF)修复上肢较大创面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6月至2022年3月徐州仁慈医院手外科应用游离DIEPF修复肘部、前臂、手腕部较大创面9例,其中男3例,女6例,年龄36~65(平均50)岁;创面面积6.0 cm×7.0 cm~25.0 cm×33.0 cm,其中合并桡、尺骨骨折7例,腕骨骨折4例,掌骨骨折4例,肱骨骨折1例,均有不同程度肌腱、血管和神经损伤。共切取10块皮瓣,皮瓣切取面积7.0 cm×8.0 cm~12.0 cm×35.0 cm,吻合单侧血管蒂6例7块皮瓣,吻合双侧血管蒂3块皮瓣,动脉端端吻合1块皮瓣,端侧吻合8例9块皮瓣,静脉均为端端吻合。腹部供区行脐重建3例,所有供区创面均一期闭合。术后定期门诊、微信随访。结果 8例9块皮瓣顺利成活,1例1块皮瓣远端部分皮肤坏死,经植皮修复愈合。术后随访6~60个月,平均12个月,所有皮瓣末次随访时皮瓣色泽与周围皮肤相近,轻度臃肿,质地柔软,5例皮瓣感觉恢复至S2,另外4例皮瓣感觉未测出。结论 DIEPF穿支相对恒定,可供切取面积大,供区创面可一期闭合,适合上肢较大创面修复使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以肩胛下血管为蒂的侧胸皮瓣带蒂转移修复上肢较大面积组织缺损的可行性及临床效果. 方法 2003年6月至2009年9月,我们对5例上肢较大面积组织缺损的患者,应用以肩胛下血管为蒂的侧胸皮瓣带蒂转移修复,皮瓣切取面积为23 cm×8 cm~40 cm ×20 cm.术中将肩胛下血管、胸背血管和胸背血管外侧支及其皮穿支等营养血管均包含于皮瓣内.为了减少肌皮穿支的损伤,应在其周围携带2~3 cm宽的背阔肌袖.供瓣区创面直接缝合或移植皮片修复. 结果 单纯侧胸皮瓣带蒂转移4例、侧胸-脐旁联合皮瓣带蒂转移1例.转移的皮瓣除1例远端小部分坏死外,其余全部成活.4例患者获得2~14个月的随访,皮瓣色泽、质地及厚薄较满意,供、受区外形与功能恢复也较满意. 结论 带蒂转移的以肩胛下血管为蒂的侧胸皮瓣血供可靠,转移方便,供瓣区损伤小,是修复上肢较大面积组织缺损的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 总结胸背动脉穿支带蒂皮瓣修复前臂残端创面临床应用结果. 方法 2001年9月至2006年5月,应用胸背动脉穿支带蒂皮瓣修复5例同侧前臂残端软组织缺损.其中男4例,女1例,年龄20~44岁(平均37岁).右侧3例,左侧2例.皮瓣切取范围:30 cm×9 cm~40 cm×9 cm,平均34 cm×9 cm. 结果 1例术后发生小的受区切口表浅感染,经换药逐渐愈合,改良的穿支皮瓣全部成活,术后经过顺利,随访1.5~5.0年,平均2.8年.受区外形满意,没有发现明显的供区功能障碍,取得了较满意的效果. 结论该皮瓣以胸背动脉穿支为血供,具有血供丰富,血管解剖恒定,血管蒂长以及皮瓣较薄等优点,带蒂移植适宜修复同侧前臂软组织缺损.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带蒂髂腹部真皮下血管网皮瓣修复手前臂软组织缺损的应用价值。方法:2008年8月至2011年1月,对16例手前臂软组织缺损的患者应用带蒂髂腹部真皮下血管网皮瓣进行修复,皮瓣面积9.0cm×5.0cm~15.0cm×20.0cm。供瓣区直接缝合。术后7~18天断蒂。结果:16例皮瓣全部成活,1例皮瓣远端起水疱,表皮坏死脱落,经换药自行愈合。10例获得3~10个月随访,皮瓣外形美观,无继发挛缩,受区外形和患肢功能恢复较满意。结论:带蒂髂腹部真皮下血管网皮瓣血供可靠,应用形式灵活多样,是修复手前臂软组织缺损的一种较理想选择。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带肌瓣的嵌合穿支皮瓣修复合并深部死腔难愈性创面的临床效果。方法2015年2月至2019年2月,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四○医院全军烧伤整形外科中心收治22例合并有深部死腔的难愈性创面患者,男17例,女5例,年龄17~72岁,平均36.4岁。6例位于足底,6例位于小腿及踝关节,5例位于会阴部,2例位于肘部,2例位于背部,1例位于眼眶处。缺损创面:5 cm×4 cm^16 cm×11 cm,死腔范围:3 cm×2 cm^10 cm×4 cm。14例采用股前外侧嵌合穿支皮瓣游离移植修复,5例采用股前外侧嵌合穿支皮瓣带蒂修复,1例采用腓动脉嵌合穿支皮瓣带蒂修复,1例采用腓浅动脉嵌合穿支皮瓣带蒂修复,1例采用胫后动脉嵌合穿支皮瓣带蒂修复。术后对创面和功能进行随访。结果本组22例,皮瓣面积为6 cm×5 cm^17 cm×12 cm,肌瓣面积为3 cm×2 cm^10 cm×4 cm。1例腓浅动脉穿支嵌合皮瓣术后皮瓣边缘拆线后裂开形成创面,经换药后二期手术植皮愈合;1例股前外侧嵌合穿支皮瓣术后出现皮下窦道,换药清创后创面愈合;其余20例嵌合穿支皮瓣均成活良好。随访3~18个月,创面外形、功能均恢复满意。结论带肌瓣的嵌合穿支皮瓣中肌瓣填充死腔,皮瓣覆盖创面,可同时修复深部死腔和体表创面,是修复合并深部死腔的难愈性创面的良好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上肢毁损性电烧伤的救治方法及其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观察性研究方法。2014年7月—2020年12月, 武汉大学同仁医院暨武汉市第三医院收治20例符合入选标准的上肢毁损性电烧伤男性患者, 其年龄为21~57岁, 其中7例患者行急诊手术, 共对20个患肢行保肢治疗。对5个患肢坏死骨行切除处理, 将1例患者左侧患肢远端残余手及腕部交叉异位再植至右前臂残端, 对2个尺桡骨远端坏死患肢行截骨后短缩再植。彻底清创后, 拟用组织瓣修复的创面面积为12 cm×7 cm~58 cm×13 cm。根据创面大小和分布, 采用带蒂背阔肌肌皮瓣联合吻合血管的游离腹股沟皮瓣移植修复2个患肢创面;游离移植背阔肌肌皮瓣、股前外侧皮瓣、脐旁穿支皮瓣修复其余17个患肢创面, 其中创面较大的10个患肢联合移植腹股沟皮瓣或另一侧脐旁穿支皮瓣。移植组织瓣总面积为20 cm×8 cm~52 cm×20 cm。组织瓣移植术中, 根据患肢血管缺损长度, 分别用组织瓣血管蒂远端、患侧无损伤静脉、腹壁浅静脉、大隐静脉等桥接14个患肢远端动脉, 并对其中3个远端回流不畅患肢行大隐静脉移植再通肢体远端静脉。对供瓣区创面行直接缝合...  相似文献   

10.
带蒂联合皮瓣移植修复上肢广泛软组织缺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上肢广泛软组织缺损皮瓣修复方法的选择.方法 12例肘部、前臂及腕掌部高压电烧伤、热压伤及碾压伤患者,清创后4例应用背阔肌肌皮瓣与髂腰部皮瓣联合修复,将背阔肌肌皮瓣部分形成岛状,胸背血管蒂通过腋窝,上臂内侧皮下,髂腰部皮瓣部分以旋髂浅血管为蒂,皮瓣的蒂部形成皮管,位于腹股沟处,3周后再行断蒂;2例背阔肌肌皮瓣与侧胸皮瓣联合,将胸背动静脉游离出置于侧胸皮瓣内后形成皮管.蒂部位于侧胸上部;6例以巨大胸腹部联合皮瓣带蒂转移修复,以脐旁血管及肋间血管外侧皮支为轴,形成巨大皮瓣包绕前臂环形创面.结果 1例皮瓣远端局限坏死2 cm及皮瓣下感染,余全部成活,效果满意.结论 上肢创伤广泛软组织缺损,早期清创,应用带蒂联合皮瓣、肌皮瓣修复是一种简单、安全、可靠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杨涛  李景云  高艳丽  王慧  李倩  李俊 《中国美容医学》2014,23(17):1408-1410
目的:研究胸廓内血管及其肋间穿支用作游离皮瓣乳房再造的受区血管的可能性及其应用。方法:新鲜成人女性尸体2具,自胸廓内动静脉起始处灌注乳胶颜料,观察胸廓内血管及其肋间穿支的基本走形、穿出点位置等。选择10例适合游离皮瓣乳房再造的乳腺癌患者开展胸廓内血管及其肋间穿支作为受区血管的临床手术研究,对患者的效果进行评估。结果:胸廓内血管走形稳定、血管直径较为理想,1~4肋间穿支直径达1mm以上,第3、4穿支较为粗大。10例乳房再造患者,随访6个月~1年,术后效果好,无严重并发症,无明显功能障碍,患者满意度高。结论:胸廓内血管及其肋间穿支是良好的游离皮瓣移植乳房再造的受区血管,解剖容易,不损伤重要组织,术后效果良好,值得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讨论中、小血管缺损的修复方法。方法 1997年3月一2001年5月,应用显微外科技术,采用冷冻处理后的同种异体胎儿济血管,修复腕部尺、桡动脉缺损25例25条血管。结果 修复后尺、桡动脉血流通畅,血管搏动良好,平均随访25.5个月,无不良反应,手功能恢复满意。结论 经冷冻处理后的同种异体胎儿脐血管是修复中、小血管缺损的安全有效材料。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严重肝外伤伴肝周大血管破裂手术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总结2000年12月至2008年5月解放军一零一医院收治的12例严重肝外伤伴肝周大血管破裂的临床资料,分析治疗效果.本组全部患者病例均为急诊手术.严重肝组织毁损行肝叶切除6例,其中肝右后叶切除1例,非规则性肝右叶切除1例,左半肝切除3例,左外叶切除1例,非严重的肝破裂处均以间断缝合修补.肝周血管破裂行修补术7例,其中肝后下腔静脉破裂修补术3例(经肝正中裂劈开、肝后下腔静脉修补术2例,直接行下腔静脉破裂修补术1例),门静脉破裂行间断缝合修补术2例,肝右静脉破裂行间断缝合修补术2例.肝静脉缝扎7例,其中肝右静脉并肝中静脉缝扎术1例,肝右静脉缝扎术1例,肝中分支静脉缝扎术2例,肝左静脉缝扎术3例.肝固有动脉结扎1例.肝周纱布填塞3例.结果 本组患者治愈9例,死亡3例,其中死于术中严重创伤伴出血性休克2例,死于重型颅脑伤及出血性休克1例.结论 及时手术,确切止血及正确的手术方式是抢救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严重肝外伤伴肝周大血管破裂手术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总结2000年12月至2008年5月解放军一零一医院收治的12例严重肝外伤伴肝周大血管破裂的临床资料,分析治疗效果.本组全部患者病例均为急诊手术.严重肝组织毁损行肝叶切除6例,其中肝右后叶切除1例,非规则性肝右叶切除1例,左半肝切除3例,左外叶切除1例,非严重的肝破裂处均以间断缝合修补.肝周血管破裂行修补术7例,其中肝后下腔静脉破裂修补术3例(经肝正中裂劈开、肝后下腔静脉修补术2例,直接行下腔静脉破裂修补术1例),门静脉破裂行间断缝合修补术2例,肝右静脉破裂行间断缝合修补术2例.肝静脉缝扎7例,其中肝右静脉并肝中静脉缝扎术1例,肝右静脉缝扎术1例,肝中分支静脉缝扎术2例,肝左静脉缝扎术3例.肝固有动脉结扎1例.肝周纱布填塞3例.结果 本组患者治愈9例,死亡3例,其中死于术中严重创伤伴出血性休克2例,死于重型颅脑伤及出血性休克1例.结论 及时手术,确切止血及正确的手术方式是抢救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严重肝外伤伴肝周大血管破裂手术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总结2000年12月至2008年5月解放军一零一医院收治的12例严重肝外伤伴肝周大血管破裂的临床资料,分析治疗效果.本组全部患者病例均为急诊手术.严重肝组织毁损行肝叶切除6例,其中肝右后叶切除1例,非规则性肝右叶切除1例,左半肝切除3例,左外叶切除1例,非严重的肝破裂处均以间断缝合修补.肝周血管破裂行修补术7例,其中肝后下腔静脉破裂修补术3例(经肝正中裂劈开、肝后下腔静脉修补术2例,直接行下腔静脉破裂修补术1例),门静脉破裂行间断缝合修补术2例,肝右静脉破裂行间断缝合修补术2例.肝静脉缝扎7例,其中肝右静脉并肝中静脉缝扎术1例,肝右静脉缝扎术1例,肝中分支静脉缝扎术2例,肝左静脉缝扎术3例.肝固有动脉结扎1例.肝周纱布填塞3例.结果 本组患者治愈9例,死亡3例,其中死于术中严重创伤伴出血性休克2例,死于重型颅脑伤及出血性休克1例.结论 及时手术,确切止血及正确的手术方式是抢救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严重肝外伤伴肝周大血管破裂手术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总结2000年12月至2008年5月解放军一零一医院收治的12例严重肝外伤伴肝周大血管破裂的临床资料,分析治疗效果.本组全部患者病例均为急诊手术.严重肝组织毁损行肝叶切除6例,其中肝右后叶切除1例,非规则性肝右叶切除1例,左半肝切除3例,左外叶切除1例,非严重的肝破裂处均以间断缝合修补.肝周血管破裂行修补术7例,其中肝后下腔静脉破裂修补术3例(经肝正中裂劈开、肝后下腔静脉修补术2例,直接行下腔静脉破裂修补术1例),门静脉破裂行间断缝合修补术2例,肝右静脉破裂行间断缝合修补术2例.肝静脉缝扎7例,其中肝右静脉并肝中静脉缝扎术1例,肝右静脉缝扎术1例,肝中分支静脉缝扎术2例,肝左静脉缝扎术3例.肝固有动脉结扎1例.肝周纱布填塞3例.结果 本组患者治愈9例,死亡3例,其中死于术中严重创伤伴出血性休克2例,死于重型颅脑伤及出血性休克1例.结论 及时手术,确切止血及正确的手术方式是抢救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18.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