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探讨吉兰巴雷综合征发病早期不正常的神经电生理特点,从而了解其最频繁和敏感的共同神经传导模式。方法回顾性研究意大利费拉拉市S.Anna医院在2001-2007年中被诊断为吉兰-巴雷综合征并早期接受过神经电生理检查的33例患者。结果26(81%)例患者的F波不正常,II(34%)例患者的感觉动作电位波幅下降或消失,13例(41%)复合运动动作电位波幅下降,传导速度减慢、末端潜伏期延长和传导阻滞的患者相对比较少,分别为12.5%、25%和6%。仅有I例电生理检查均为正常。结论在吉兰-巴雷综合征患者的早期,F波测定较神经传导研究更加敏感,不正常的F波(如出现率下降、潜伏期延长)出现的最早也最常见。  相似文献   

2.
安梅 《中国临床康复》2004,8(25):5357-5357
对14例吉兰-巴雷综合征患进行了肢体近、远端肌肉记录的运动诱发电位(motor evoked potential,MEP)检查,并与同时进行的肌电图检查结果作了相互比较,MEP检查阳性率为94%,而传统肌电图检查阳性率为86%,提示MEP检查可作为早期病例筛查的有效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吉兰-巴雷综合征(GBS)患者心电图改变的临床特征及发病机制.方法 观察102例GBS患者心电图改变的临床表现,以及与病情轻重,转归的关系.结果 102例GBS患者中49例(48.04%)出现心电图异常,以窦性心动过速(27.45%)和T波改变(18.63%)最常见;病情越重,心电图异常发生率越高;心电图异常者预后不良.结论 GBS患者心电图改变可能与心脏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等多种因素有关.心电图检查对估计GBS病情和预后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4.
吉兰-巴雷综合征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力 《新医学》2002,33(4):236-237
1引言 吉兰巴雷综合征(GuillainBarrésyndrome,GBS)由Guillain、Barré在1916年首先描述.本病在我国较常见.数十年来,国内外学者对这种原因不明的综合征做了大量的病因学、病理学研究,现认为是由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共同介导的神经系统自身免疫性疾病.近年来,随着研究手段的不断发展与完善,对本病的研究有了较大进展,主要有以下方面. 2吉兰巴雷综合征的病理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5.
吉兰-巴雷综合征为周围神经系统疾病。基础和临床研究都支持吉兰-巴雷综合征是周围神经系统的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因而广泛地采用各种免疫调节治疗,血浆吸附便是其一。近年来,血浆吸附的基础研究和临床实践均有新的进展。本文就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吉兰-巴雷综合征(Guillain-Barré syndrome, GBS)的脑脊液(cerebrospinal fluid, CSF)细胞学特点及其诊断意义。  方法  回顾性分析北京协和医院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收治的GBS患者的临床、神经电生理和CSF检查资料。入组病例均符合《中国吉兰-巴雷综合征诊治指南》(2010年)诊断标准。CSF细胞学检查采用CSF细胞沉淀器(自然沉淀法)制片, MGG法染色。采用χ2检验比较CSF常规计数和CSF细胞学的阳性率。  结果  共28例GBS患者纳入研究, 其中男19例, 女9例, 平均年龄39岁(8~69岁)。均急性起病, 肢体无力22例, 感觉减退13例, 感觉过敏3例, 球麻痹7例, 需要呼吸机辅助通气3例, 尿潴留5例, 体位性低血压1例, 眼肌麻痹5例, 面瘫10例, 共济失调4例。临床分型:急性炎性脱髓鞘性多发神经根神经病20例, 急性运动轴索性神经病1例, 急性运动感觉轴索性神经病1例, 急性感觉神经病1例, Miller Fisher综合征4例, 抗GQ1b抗体阳性的眼肌麻痹1例。CSF蛋白0.39~4.23 g/L, 蛋白升高26例, 其中11例蛋白>1.0 g/L; CSF白细胞计数:(0~5)×106/L 26例, (6~10)×106/L 2例。CSF寡克隆区带阳性者14例, 髓鞘碱性蛋白升高者18例。抗GM1抗体阳性3例, 抗GQ1b抗体阳性2例。CSF细胞学检查异常12例, 其中9例为淋巴细胞为主的炎症, 3例为单核细胞与淋巴细胞为主的炎症, 1例见2%的中性粒细胞, 6例可见激活的淋巴细胞, 2例可见激活的单核吞噬细胞, 3例可见浆细胞。病例中CSF细胞数超过5/μl者2例(7.1%), CSF细胞学提示炎性改变者12例(42.9%), CSF细胞学阳性率高于常规细胞计数(P < 0.01)。  结论  GBS的CSF细胞学检查可见淋巴细胞性炎症等炎性改变, 与GBS的多发性神经根炎的病理机制相一致。与CSF常规细胞计数相比, CSF细胞学能够更敏感地显示CSF的炎性状态, 因此对于GBS也更具诊断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吉兰-巴雷综合征患儿神经电生理各项参数的异常分布情况和影响因素。方法回顾分析50例吉兰-巴雷综合征患儿,神经电生理检查的各项参数及检测时间、疾病严重程度对其影响情况。结果50例患儿运动传导速度异常296条,占74.0%;感觉传导速度异常108条,占54.0%;F波异常173条,占86.5%;H-反射异常91条,占91.0%。结论神经电生理检查对吉兰-巴雷综合征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其中H-反射在儿童中尤为重要,是早期诊断儿童吉兰-巴雷综合征最敏感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8.
吉兰 -巴雷 ( Guillian- barré)综合征是一种少见的神经内科疾病 ,因尿潴留首诊泌尿外科更是罕见。我院 1996年 8月~ 1998年 7月先后接诊尿潴留患者 2例 ,完善各项检查后 ,最终确诊吉兰 -巴雷综合征 ,报告如下。1 病历简介例 1:男 ,2 1岁。于 1996年 8月 12日 5 :2 0感觉头昏乏力 ,6:0 0起床后不能自行排尿。来我院急诊治疗。查体 :神志清楚、精神差 ,下腹膨隆 ,叩诊浊音 ,膀胱上界脐下一指 ,予导尿 1次 ,导出尿液 60 0 m l,口服抗生素治疗 ,8月 13日实验室检查 ,尿常规红细胞 2~ 3 / HP,白细胞 1~ 2 / HP,行双肾、输尿管、膀胱 B超…  相似文献   

9.
吉兰-巴雷综合征(Guillai—barre Sydrome,GBS)是神经系统疾病。GBS的周围神经损害主要有两种表现:髓鞘脱失和轴索变性。其临床表现四肢迟缓性瘫,严重者累及呼吸肌,造成呼吸肌麻痹,甚至危及生命。以往我院收治的GBS患者多为散发病例。2007年6月29日-7月2日,我院收治了来自同一居住地的GBS患者30例。在同一时间收治群发GBS患者尚属首次,现将治疗与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0.
吉兰-巴雷综合征脑神经损害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吉兰 巴雷综合征患者脑神经损害的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 182例住院吉兰 巴雷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5 3.3%的患者有脑神经损害 ,其中以舌咽、迷走神经受损最为常见 ,其次为面神经。老年人较青年人和儿童易表现出脑神经受累 (P <0 .0 1)。夏季发病的患者舌咽、迷走神经受损较秋、冬季节常见 (P <0 .0 5 ) ,冬季面神经受累显著低于春、秋季 (P <0 .0 5 ) ,而春季动眼神经受损发生率显著高于冬季 (P <0 .0 5 )。结论 脑神经损害在吉兰 巴雷综合征患者中常见 ,年龄和发病季节可能对其有影响。  相似文献   

11.
F波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的早期诊断意义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F波在糖尿病周围神经病 (diabeticperipheralneuropathy ,DPN)早期诊断中的意义。方法 糖尿病 (diabetesmellitus ,DM)患者 10 6例 ,男 64例 ,女 42例 ,平均年龄 ( 5 4.8± 13 .2 )岁 ;平均病程 ( 10 .2±4.8)年 ;另有 75例健康志愿者作为正常对照组 ,男 45例 ,女 3 0例 ,平均年龄 ( 5 4.2± 11.7)岁。 2组对象间年龄、腿长等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 (P >0 .0 5 )。采用Nicolet VikingIV电生理仪测定胫神经F波最短潜伏期(Fmin)、时限 (Fdur)、波幅 (Famp)、面积 (Farea)以及M波负峰波幅 (Mamp)和M波面积 (Marea)。结果 发现对照组Fmin上限 (Y)与腿长 (X)的函数关系为Y =12 .3 +4 8.8X2 。无神经病变患者组 (n =3 0 )Fdur增宽 8例 (异常率2 7% )、Fmin延长 4例 ( 13 % )、Farea/Marea增大 2例 ( 7% )。有神经病变组患者 (n =76)Fmin延长 ,Famp/Mamp及Farea/Marea增大 ,与对照组比较 ,差异均有极显著性意义 (P均 <0 .0 1)。轻型DPN患者与重型DPN患者比较 ,其Fdur异常率显著增高 ( 96%vs 2 1% ,P <0 .0 1) ;Fmin异常率降低 ( 5 1%vs 76% ,P <0 .0 5 ) ;其余参数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P >0 .0 5 )。结论 F波 (尤其是Fdur)可作为早期诊断DPN的敏感指标 ,并有助于发现亚临床DPN患者。DPN患者的远、近  相似文献   

12.
细胞因子在急性格林-巴利综合征(GBS)发病机制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尤其是白介素(IL)在急性格林-巴利综合征发病过程中所起的促炎、抑炎作用越来越重要。近期研究表明IL-12、IL-17、IL-22在急性GBS的发病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促炎作用,IL-35、IL-37起着重要的抑炎作用。本文对IL-17、IL-22、IL-35、IL-37、IL-9在急性GBS发病机制中所起的作用加以总结。  相似文献   

13.
F波检测在腰骶神经根压迫征的诊断和康复评定中的价值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目的:进一步拓展F波检测的临床应用范围。方法:对42例确诊为L5/S1腰椎间盘脱出症的患者进行胫神经F波时限、波幅、相位、出现率和传导速度的检查,并对其中38例患者进行住院综合物理治疗2个月后,复查F波传导速度并作CT。结果:患侧与健侧胫神经F波的时限、波幅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患侧F波的相位明显增多,传导速度减慢与健侧对比差异显著(P<0001);患侧F波的出现率降低,与健侧对比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治疗有效的病例F波传导速度比治疗前明显改善(P<001)。而全部病例治疗前后CT检查椎间盘无形态学改变。结论:F波的相位、出现率和传导速度均能反映神经根的功能状态,但波幅、时限变化意义不大。认为F波传导速度是腰椎间盘突出症理想的定量评定指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F波反应频率检测在运动神经元病(MND)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对38例MND患者及19例健康者进行F波反应频率、相同和不同形状F波反应频经、F波潜伏期、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CV)和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CV)检测并作比较分析。结果病例组总F波反应频率正中神经和尺神经分别为15.1%和27.8%,明显低于对照组(U=89.86和58.91,P=0.00);病例组正中神经和尺神经相同形状F波出现率分别为65.7%和72.8%,明显高于对照组(U=47.29和70.47,P=0.00);病例组正中神经及尺神经F波潜伏期较对照组明显延长(t=3.70和4.91,P=0.00);正中神经和尺神经MCV均明显减退(t=4.98和2.45,P=0.00和0.01),而SCV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96和0.50,P=0.17和0.31)。结论F波反应频率检测以MND的诊断和损伤程度判断可提供客观的电生理学依据。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脊髓后根损伤对F波的影响。方法  15只Wistar大鼠于窝下游离并刺激坐骨神经 ,在短展肌记录M波与F波 ;将大鼠分为 2组 ,暴露腰脊髓后 ,一组依次切断L3 、L4、L5、L6前根 ;另一组依次切断L3 、L4、L5、L6后根 ,分别观察记录切断前、后根后F波的波幅和潜伏期。结果 切断前根组均表现为F波波幅显著降低 (P <0 .0 1)直至消失 ;切断后根组均表现为F波波幅显著降低 (0 .0 0 1

相似文献   


16.
血浆净化治疗格林-巴利综合征临床疗效分析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目的观察血浆净化(plasmapheresis,PP)在格林-巴利综合征(Guillain-Barresyndrome)(GBS)患者中的临床疗效,初步探讨不同净化方法疗效的比较。方法回顾1998~2004年6年间在中日友好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GBS患者38例的临床资料,所有病例均符合GBS诊断标准。PP治疗组23例,男18例,女5例,年龄15~76岁,平均(39.95±16.66)岁;非PP治疗组15例,男11例,女4例,年龄20~70岁,平均(44.07±14.70)岁。两组患者按Hughes分类进行分级。每次处理血浆量为1~2个血浆容量。观察治疗前后临床症状及肌力的改善程度,减少1个Hughes等级为GBS临床改善。结果疗效及转归:PP组患者进步1级的日数平均为(10.83±9.38)天,而非PP组为(32.13±11.30)天,P<0.01。呼吸机辅助呼吸者,PP组持续7天,而非PP组则持续18天。PP组死亡1例,非PP组无死亡。PP组23例中,单重血浆置换(PE)16例,双重血浆置换(DFPP)4例,血浆吸附(PA)3例;16例PE者进步1级的平均日数为11.44天;4例DFPP者进步1级的平均日数为7.25天;3例PA者进步1级的平均日数为12.33天。并发症:PP治疗84例次,发生不良反应13例次,发生率15.5%。PE治疗57例次,9例次出现不同程度的口周及四肢麻木、荨麻疹、寒战、发热和低血压等;DFPP治疗16例次,4例次发生血压下降;PA治疗11例次,无并发症发生。结论PP治疗能够迅速缓解GBS患者的临床症状,可显著缩短病程以及使用人工呼吸的间期,改善患者预后。不同方法并发症的发生明显不同,PE治疗并发症较多,DFPP和PA治疗并发症少。治疗方法上尽量寻求效果相当、并发症少而且费用较低者。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脑脊液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C(Cystatin C)及常规指标检测在吉兰-巴雷综合征(GBS)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1)对比分析脑脊液Cystatin C及脑脊液葡萄糖(Glu)、脑脊液氯化物(Cl)、脑脊液总蛋白(TP)、脑脊液微量白蛋白(mALB)、白蛋白熵(QALB)、脑脊液白细胞计数(WBC)及计算指标[白细胞计数与脑脊液总蛋白比值(WBC/TP)和白细胞总数与脑脊液微量白蛋白比值(WBC/mALB)]在GBS(n=20)及结核性脑膜炎(TBM)(n=54)、脑膜脑炎(MC)(n=24)、脑炎(Enc)(n=37)及正常对照组(NCG)(n=22)中的表达特征,并分别比较GBS和NCG组与其他观测组前述指标之间的差异;(2)将所有观测组按Cystatin C水平四分位分组,分析各疾病组Cystatin C分布水平;(3)将GBS组按急慢性及轻重程度分组,并分别观测其各组Cystatin C水平差异。结果 (1)157例受检者脑脊液前述指标检测结果显示:TBM及MC中Glu、Cl均值显著低于NCG(P〈0.05),GBS及Enc该指标与NCG无显著差异(P〉0.05);TBM及MC中TP分别高达(1615.4±992.8)mg/L和(1484.9±1746.5)mg/L,显著高于NCG组(P〈0.05),Enc及GBS中TP亦升高,分别为(427.9±245.5)mg/L,(1001.5±1364.9)mg/L,但与NCG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GBS和TBM中TP分布离散,该两组间差异显著(P〈0.05);MC、TBM、GBS中mALB分别为(731.4±653.9)mg/L、(773±521.3)mg/L、(484.9±667.9)mg/L,较NCG差异显著(P〈0.05),而Enc组mALB为(276.1±171.6)mg/L,与NCG无显著差异(P〉0.05);在MC、TBM、Enc中QALB均显著高于NCG(P〈0.05),而GBS与NCG差异不显著(P〉0.05),但GBS与TBM相比有显著差异(P〈0.05);MC、TBM、Enc中WBC分别为(81.3±117)×106/L,(726.4±862.8)×106/L和(18.8±29.7)×106/L,均显著高于NCG(P〈0.05),而GBS为(13.6±18.3)×106/L,各组中WBC分布均较离散;在TBM中WBC可高达数千,MC中达数百,Enc中超过100余,而GBS中低于100;各观察组WBC/TP与正常对照均有显著差异(P〈0.05),且GBS与TBM组间也有差异(P〈0.05);各观察组WBC/mALB均高于正常对照(P〈0.05),均较离散;除TBM中Cystatin C[(4.87±1.26)mg/L]较NCG[(5.4±1.15)mg/L]差异不显著外,MC、Enc、GBS均显著低于正常(P〈0.05),分别为(3.37±1.28)mg/L,(3.15±0.93)mg/L,(3.74±0.97)mg/L,另MC及Enc均与GBS组无显著差异(P〉0.05)。(2)各组脑脊液Cystatin C分布分析显示:高达60%以上的GBS、Enc及MC患者脑脊液Cystatin C处于较低水平(≤4.11 mg/L),其中≤3.08 mg/L者亦接近40%左右,而TBM及NCG组〉4.11 mg/L占极大部分,≤3.08 mg/L者TBM中仅接近5%,NCG中则无,卡方检验显示疾病分组与Cystatin C分布区间有一定关系(P〈0.05)。(3)急性GBS重症、轻症及慢性患者中脑脊液中Cystatin C分别为(3.91±1.28)mg/L,(3.70±0.92)mg/L和(3.36±0.75)mg/L,轻重症之间、急慢性之间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脑脊液Cystatin C及其他常规标志物在GBS、MC、TBM及Enc中的表达各有特征,脑脊液Cystatin C作为GBS诊治过程中的重要标志物值得期待,联合其他标志物可为临床提供诊断及鉴别信息。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实时剪切波弹性成像技术(SWE)在腕管综合征(CTS)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 选取90例CTS患者及20例健康体健者,测得正中神经的DW、DF、CSAW、CSAF、WEmean、FEmean及FRatio值,比较两组以上各值之间的差异并绘制ROC曲线。结果 CTS组CSAW、DW、WEmean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FEmean、DF 、CSAF 、FRatio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SAW、DW、WEmean诊断CTS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18、0.654、0.942,WEmean较CSAW 及DW诊断效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与CSAW呈线性正相关。结论 SWE成像可以提供正中神经平均弹性模量值,反应正中神经的硬度,为CTS诊断提供一种无创、简便的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应用剪切波弹性成像(SWE)分析乳腺肿瘤的成像特点,定量及定性评价SWE对乳腺良、恶性肿瘤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收集我院病理证实的乳腺肿瘤女性患者52例,共69个病灶,行剪切波弹性成像检查,采集肿瘤二维及SWE图像,获得乳腺肿瘤的弹性模量值E(kPa):平均值(Emean)、最小值(Emin)、最大值(Emax)和标准差(SD),对照病理结果,分析良、恶性肿瘤SWE成像特点,比较良、恶性肿瘤的弹性模量值。比较二维与弹性图像测量良、恶性肿瘤最大径。结果 (1)乳腺良性肿瘤SWE典型表现:蓝色为主,颜色较均一;恶性肿瘤SWE典型表现:红色为主,颜色较杂乱。(2)乳腺良性肿瘤的Emean、Emax及SD均低于恶性肿瘤,Emin高于恶性肿瘤,P<0.05。(3)弹性图像测量良性肿瘤的最大径与二维图像测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弹性图像测量恶性肿瘤的最大径大于二维测量,P<0.05。结论乳腺良、恶性肿瘤有各自典型的SWE成像特点,鉴别良、恶性有较好的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检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血清糖原磷酸化酶同工酶BB(GPBB)水平并探讨其早期诊断价值。方法选择ACS患者84例(ACS组)及同期健康体检者20例(对照组),根据胸痛发生时间将ACS组分为0~2、3~4、5~6、7~12、13~24 h 5个亚组。入选者均检测血清GPBB、肌钙蛋白T(cTnT)、肌红蛋白(Mb)。结果 ACS组GPBB、cTnT、Mb水平分别是(5.74±2.67)、(1.10±2.18)、(276.30±378.26)ng/mL ,对照组分别是(3.25±0.77)、(0.01±0.01)、(35.85±10.73)ng/mL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CS组中0~2 h组GPBB阳性率(76.47%)明显高于cTnT (35.29%)及 Mb(41.1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0~4 h组GPBB ROC曲线下面积(AUC)比cTnT、Mb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UC分别为0.922、0.732、0.823)。结论 GPBB可以用于ACS患者的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