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从理论层面梳理不同支付方式对医疗卫生服务整合的激励机制。传统的支付方式如按服务付费、按人头付费、DRGs、单个机构的总额控制等难以建立促进卫生服务整合和提升服务质量;而结余共享支付、捆绑付费和基于人口的总额预算对于整合医疗卫生服务具有正向促进作用,有助于提高服务效率,控制医疗费用,提升医疗服务质量,促进医疗卫生服务整合;整合医疗卫生服务体系需要实施支付范围广泛的支付方式。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不同支付方式对住院分娩服务费用的影响,以及是否可以降低个人自付费用。方法:使用双重差分的方法,以按项目付费为对照组,分析按人头付费、单病种付费一剖官产控制、单病种付费在住院分娩补助项目实施前后对不同分娩方式分娩费用的影响。结果:按人头付费和单病种付费可以有效降低顺产的住院分娩费用和个人自付费用,但按人头付费对剖宫产的住院分娩费用无影响。结论:支付方式改革确实可以控制医疗费用和个人自付费用,但同时必须注意服务类型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医疗服务支付方式对医疗费用的影响。[方法]文献综述法。[结果]数据表明我国医疗费用不断上涨,文献综述显示不同医疗支付方式对医疗费用有不同程度的影响。[结论]不同的医疗服务使用不同的支付方式,才能有效地控制医疗费用。[建议]单一支付方式不能有效地控制医疗费用的增长,多种支付方式综合应用,才能把医疗费用的增长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又能激励定点医疗机构提高服务效率,促使医疗保险与医疗服务健康协调地发展。  相似文献   

4.
正医疗保险按病种付费目录的推荐,是医疗保险付费方式改革的重要步骤,要把这项工作落实到位,需要处理好按病种付费与按服务质量付费之间的关系,进行包括医保支付标准在内的各项配套改革。单病种定额付费和病种分值付费按病种付费,就是将诊疗方案和出入院标准比较明确、诊疗技术比较成熟、临床路径稳定、综合服务成本差异不大的疾病,制定相应病种支付标准,由医保基金按病种(病例)向医疗服务机构支付费用的一种付费方式。  相似文献   

5.
本文通过收集临床医学及其他相关医学专业学生的调查问卷,从总体水平、3种健康类型、15种患者类型以及最优服务量决策4个方面,以医学生在不同医保支付方式下的医疗卫生服务提供量的决策模拟分析按病种分值付费对医生行为的影响。结果显示,两种支付方式下医生的医疗卫生服务提供量具有显著差异,按项目付费使得医生提供过多的医疗服务数量,而按病种分值付费能够有效规范医生医疗服务提供行为,做出更多适合病人的最优决策。建议继续完善按病种分值付费,支付方式应更具灵活性;医生薪酬标准多元化,健全医生激励补偿机制;建立健全医疗服务监测评估机制。  相似文献   

6.
探讨支付方式改革在医疗质量提升及医疗费用控制中的作用,以成都市门诊特殊疾病血液透析(门特血透)为例,分析了支付方式改革的必要性。目前,门特血透支付方式已从传统按项目付费过渡到按病种定额付费,以2014年成都市内两家收治患者情况类似的三级医院为例,模拟门特血透支付方式改革后的医院运行情况。探讨支付方式的改革可以间接督促医院医疗质量的提升和服务效率的提高。应在广泛准确收集数据的基础上,根据门特血透质效评价结果对医疗机构实行按医疗质量付费。  相似文献   

7.
编读往来     
合理确定病种费用标准回应支付方式改革刍议(2011年第7期P38专栏)要对不同的医疗服务实行不同的支付方式。对住院患者实行按病种付费的方式,对门诊患者实行总额预付或按人头付费(也可二者结合使用)相结合的支付方式。这两种支付方式实际上都是针对每种疾病支付固定的治疗费用的支付办法。科学合理地确定病种费用标准是能否顺利推开病种付费的关键。目前不少地方也在推行单病种付费改革,但效果  相似文献   

8.
要对不同的医疗服务实行不同的支付方式。对住院患者实行按病种付费的方式,对门诊患者实行总额预付或按人头付费(也可二者结合使用)相结合的支付方式。这两种支付方式实际上都是针对每种疾病支付固定的治疗费用的支付办法。  相似文献   

9.
支付方式从单一的按项目付费向以病种付费为主的混合支付方式转变已经成为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而支付方式改革的效果依赖于医疗服务提供方对支付方式的反应,因此亟待查明混合支付方式对供方医疗服务影响的作用机制和激励强度。通过理论和实证两方面对国内外混合支付方式对医疗服务行为影响的研究进行梳理,并结合我国医疗服务体系特征深化这一问题的探讨,为完善支付方式改革提供可借鉴的依据。  相似文献   

10.
目的:检验支付方式结合竞争“双机制”对医生行为的影响,为家庭医生签约制度的完善提供实验经济学证据。方法:通过受控实验研究,设计非竞争和竞争场景,结合按人头付费(CAP)和按项目付费(FFS)支付方式,开展实验经济学研究。利用随机效应模型分析竞争机制对医疗服务数量和患者健康效益的影响;通过费舍尔组合检验,探讨不同支付方式引入竞争机制对医生行为影响的差异。结果:竞争机制引入后会减少CAP(FFS)支付方式下服务量供给不足(供给过度)的程度。对于健康状况差(好)的患者,竞争机制在CAP(FFS)支付方式下对医生行为改变程度更大。竞争机制组间系数比较显示,相比于FFS,“CAP+竞争机制”患者健康效益损失更少。在竞争转为不竞争场景下医生提供服务量与患者健康效益最优服务量的偏移程度增加。结论:引入竞争机制可以改善家庭医生医疗服务质量,按人头付费结合竞争的双机制设计具有一定的优势。  相似文献   

11.
目的:考察住院死亡患者医疗费用负担的影响因素。方法:使用2017—2021年深圳市西医医院住院死亡患者的病案首页数据,构建分位数回归模型,估计不同医疗费用水平下,年龄、性别、医疗付费方式等变量对医疗费用的影响。结果:在0.5分位数水平下,男性、年龄越低、三级医院就诊、疾病数量和住院天数越多的住院死亡患者医疗费用负担越大;随着分位数水平的提高,医疗保险支付对住院死亡患者医疗费用负担的影响由负向转为正向。结论:女性和高龄住院死亡患者的医疗费用负担更低;医疗保险参与可能促进了无效医疗与过度医疗行为的发生;罹患疾病数量的增加促进了住院死亡患者医疗费用负担。应当发展和完善临终关怀服务,促进死亡观念的转变,同时关注罹患多种疾病对住院死亡风险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构建整合型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医疗卫生服务支付方式是促进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医疗卫生服务整合、控制医疗费用、提高服务效率和质量的关键举措。文章系统梳理了美国、英国、德国、荷兰等国家整合型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医疗卫生服务支付方式的最新进展,总结了按绩效支付、按协作支付、捆绑付费支付方式的设计思路和实践应用,为研制适应我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整合型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医疗卫生服务支付方式提供科学合理的建议。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北京市医药分开综合改革按床日付费对某精神病专科医院住院服务的影响,为医保部门健全和完善相关政策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自身同期对照方法对改革前后数据进行配对t检验并统计分析.结果 改革控制了住院总费用的增长,降低了患者的经济负担,提高了住院服务效率,达到了改革预期效果.但也存在医保补偿不足问题,未来可能会对医保基...  相似文献   

14.
通过分析我国现有的医疗保险支付方式及其效用,明晰其支付标准不合理、转诊制度不明显、支付方式缺乏监督、精细化管理不足等问题,从而有针对性地提炼出优化医疗保险支付的建议和对策,控制医疗费用不合理增长、缓解人民群众看病就医困难等问题,以提高医疗保险基金的使用率,进而提升医疗服务质量。  相似文献   

15.
医疗服务支付方式改革是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核心问题之一.支付方式能够影响医疗服务利益相关者的行为,从而对医疗费用、医疗质量、医疗服务效率和医疗保险资金使用的效益产生影响.通过对利益相关者在按服务项目支付、按诊断相关组定额预付、总额预付3种支付方式中的行为分析发现,按诊断相关组定额预付既能够切实控制费用增长,使医疗质量得到保障,又能够较好地满足支付方式改革中各利益相关者的诉求.但是,各利益相关者在按诊断相关组定额预付支付中,需要不断完善病案首页数据填报、临床路径使用、信息系统建设、成本核算、费用结构调整等方面.  相似文献   

16.
OBJECTIVE: To review the impact of payment systems on the behaviour of primary care physicians. METHODS: All randomised trials, controlled before and after studies, and interrupted time series studies that compared capitation, salary, fee-for-service or target payments (mixed or separately) that were identified by computerised searches of the literature. Methodological quality assessment and data extraction were undertaken independently by two reviewers using a data checklist. Study results were qualitatively analysed. RESULTS: Six studies met the inclusion criteria. There was considerable variation in the quality of reporting, study setting and the range of outcomes measured. Fee-for-service resulted in a higher quantity of primary care services provided compared with capitation but the evidence of the impact on the quantity of secondary care services was mixed. Fee-for-service resulted in more patient visits, greater continuity of care, higher compliance with a recommended number of visits, but lower patient satisfaction with access to a physician compared with salary payment. The evidence of the impact of target payment on immunisation rates was inconclusive. CONCLUSIONS: There is some evidence to suggest that how a primary care physician is paid does affect his/her behaviour but the generalisability of these studies is unknown. Most policy changes in the area of payment systems are inadequately informed by research. Future changes to doctor payment systems need to be rigorously evaluated.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六省部分县级公立医院医保支付方式与医院控费策略的实施情况,探讨医保支付方式与医院控费策略选择之间的相关性,为改进医保支付方式,优化医院控费策略提供建议。方法: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收集并描述样本医院医保支付方式和医院控费策略情况,采用Stata 14.0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和分析,探究二者之间相关性。结果:按项目付费、总额预付和按病种付费是最主要的支付方式。样本医院采取的控费策略主要有费用控制策略、限制供应策略、质量管理策略等,且其中更多的医院选择了质量管理策略,不同支付方式下的控费策略选择具有显著性差异。结论:医保支付方式和医院控费策略选择之间存在相关性,建议在制定支付方式相关政策时,配套合理医院控费策略降低医院费用超支风险。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我国农村居民在患病时就医机构选择的情况及其影响因素,为进一步提高居民卫生资源的利用率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基于2018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的调查数据,采用离散选择模型中混合Logit模型对我国农村居民医疗服务利用情况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回归结果显示,年龄越大、文化程度越高、居民支付能力越强、健康状况越差的居民更倾向于选择到大医院就诊(P<0.05)。在同等条件下,居民往往会选择到价格水平较低、医疗质量较高的机构就医(P<0.05)。[结论]年龄、婚姻状况、学历等社会人口学因素均会对我国农村居民就医机构的选择产生显著影响,居民的支付水平、健康状况、医疗服务价格与质量同样是影响患者选择就医机构的重要因素,医保对引导患者合理就医的作用仍不够明显,诊所在我国基层医疗服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分析三明市医共体总额预付改革对医疗服务下沉的影响。方法: 收集2016-2019年三明市医共体运行和医保收支数据,通过描述性分析和间断时间序列模型对医共体、医院及基层医疗机构的医疗服务数量及效率变化、医保基金运行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总额预付改革后,医共体内医院门急诊服务量占比由63.3 %下降至58.1 %,基层医疗机构占比呈上升趋势;2016-2019年医院住院服务量占比和每百人门急诊住院人次数显著减少。医保基金总体结余率由2016年的8.2 %降至2019年的2.6 %。结论: 三明市总额预付改革实施后医保基金总体运行平稳,医共体医疗服务效率有所提升,医疗服务逐步下沉,医院住院人次数下降,基层住院患者占比有所上升。建议各地开展医共体总额预付制改革时应合理制定医共体预算总额,完善医共体内部分配制度与协作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