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前临床上广泛运用中药注射剂治疗各种类型冠心病(CHD),包括心绞痛、不稳定型心绞痛、老年CHD、心力衰竭、心律失常等,均收效满意,且中药注射剂在治疗CHD合并病、兼夹症方面也较西药有一定的优势,对CHD介入术后及伴非心脏手术患者的心肌缺血有明显的改善和保护作用。目前对中药注射制的药理药效研究也取得了一定进展,但其在临床使用中仍存在一些问题,提示中药注射剂在治疗CHD方面值得临床进一步实践与研究。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中医临床路径护理对脑血管介入术后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对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60例行脑血管介入术后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治疗组采用中医临床路径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焦虑及抑郁情况、生活质量、术后并发症。结果:两组护理后SAS、SDS及QOL-C30各维度评分均低于同组护理前(P0.05),且治疗组均低于对照组(P0.05)。并发症发生率对照组为46.67%,治疗组为26.67%,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血管介入术后采用中医临床路径护理,可有效降低术后并发症,改善焦虑及抑郁状况,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oronary heart disease,CHD)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术后证候要素的变化情况及变化规律。方法:对200例CHD患者进行证候要素辨证分型,比较PCI术前与术后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证候要素分布情况。结果:CHD患者PCI术后不同时间点中医症候要素的变化规律是:术后1周:血瘀证气虚证痰浊证;术后1月、3个月:气虚证血瘀者痰浊证;术后6个月:血瘀证气虚证痰浊证。CHD患者PCI术前与术后1周、1个月、3个月证候要素分布情况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HD患者PCI术前与术后6个月证候要素分布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HD患者PCI术后患者证候要素的转化可能始于术后1周,在术后3个月、6个月时证候要素与术前之间的差异逐渐减小。  相似文献   

4.
随着冠心病介入治疗总体数量的增加,冠心病介入术后再狭窄及术后各项心血管事件发生率逐年增高,对介入术后患者生存质量造成了一定影响。近年来,中医药治疗冠心病支架植入后状态已有大量成果,但关于中医证型变化的研究缺乏标准化依据。本文以"本虚标实"为病机特点的指导性理论,从气血虚实及脏腑辨证角度认识,结合现代医学对冠心病术后再狭窄发病机制的研究,综述近年来冠心病经皮冠脉介入术前后中医证型演变的特点,发现冠心病介入术后多以气虚血瘀、心阳不足、气滞血瘀、痰浊瘀结为主,为临床应用中医药治疗冠心病介入术后提供客观化思路。  相似文献   

5.
从中医的不同辨证分型论治的角度,回顾了近十余年来国内在中医药治疗冠心病介入术后患者以及中医药防治介入术后再狭窄方面的动物实验及临床研究情况。冠心病介入术后的中医治疗针对其本虚标实的病理特点,扶正祛邪,补虚祛实,辨证施治,取得好的临床效果。介入治疗术后正虚以阳虚气虚多见,邪实以瘀血浊为主。中医药对地防治介入术后再狭窄具有确切作用于再狭的多个病理环节。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中医临床路径护理对肝癌介入术后临床疗效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104例行肝癌介入术治疗的原发性肝癌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及治疗组。对照组予肝癌介入术后常规护理,治疗组予中医临床路径护理。比较两组干预前后患者焦虑及抑郁情况、生活质量、术后并发症及护理满意度。结果:两组干预后SAS、SDS评分均低于同组干预前(P0.05),干预后治疗组SAS、SDS评分均低于同期对照组(P0.01)。两组干预后QOL-C30各维度评分均高于同组干预前(P0.05),干预后治疗组QOL-C30各维度评分均高于同期对照组(P0.05)。总并发症发生率对照组为46.1%,治疗组为17.2%,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总满意度对照组为82.7%,治疗组为98.1%,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肝癌介入术后采用中医临床路径护理,护理效果满意,可有效降低患者术后并发症、改善其焦虑及抑郁情况、提高其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7.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如今已经成为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重要手段,但PCI目前还没有完全解决术后再狭窄(IR)、支架内血栓和慢血流等问题,部分患者术后心绞痛症状仍然持续存在。沈宝藩教授在多年心血管疾病的中西医临床治疗实践中,探索研究中医药有效防治PCI术后再狭窄等并发症之思路与方法,认为气阴两虚、血瘀痰阻可能是再狭窄形成的中医基本病机,强调应及早配合中医药治疗,采用益气养阴,活血祛瘀通络作为冠心病介入术后中医药基本治法,自创的养心通络汤和补气脉通片用于防治冠状动脉介入术后的再狭窄,取得显著疗效。  相似文献   

8.
从中医辨证分型论治的角度,探讨冠心病介入治疗术后及再狭窄的中医证型变化的规律;并回顾了近几年来中医药治疗冠心病介入术后,以及防治术后再狭窄方面的动物实验及临床研究情况,提出介入术后正虚以阳虚气虚多见,邪实以瘀血痰浊为主,且中医药对防治介入术后再狭窄各病理环节具有确切作用。  相似文献   

9.
荣杰  许颖智  张军平 《中医杂志》2012,53(23):2027-2030
目的 通过分析近30年相关文献,探讨冠心病介入术前后中医证候分布及演变.方法 检索中国知网近30年冠心病介入术前后证候研究的相关文献,提取文献信息,采用证候要素归纳冠心病患者介入术前后的证候特点.结果 共纳入文献22篇,涉及病例4211例.冠心病患者介入术前中医证候分布主要以血瘀证(33.33%)、气虚证(20.98%)、痰浊证(18.74%)为主;介入术后中医证候分布亦主要以血瘀证(28.48%)、气虚证(22.98%)、痰浊证(20.64%)为主.介入术前血瘀、气滞、寒凝、热蕴等实证明显多于介入术后(P<0.01),而介入术后的气虚、阴虚、阳虚等虚证明显多于介入术前(P<0.01).结论 冠心病患者介入术前后均以血瘀、痰浊和气虚证为主,但总体介入术后较介入术前有从实转虚趋势.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不稳定型心绞痛(UAP)冠脉介入前后中医证候动态演变规律。方法:采用统一的临床研究观察表,对112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从冠脉介入术前到术后1、4、12周的中医证候分布特征及动态演变规律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气虚血瘀证是不稳定型心绞痛介入前后(术前-术后12周)最多见的中医证候;术后4周内,实证(气滞血瘀证、痰瘀互阻证、阳虚寒凝证)不断减少,虚证(气阴两虚证、心肾阴虚证)不断增加,随着治疗时间的推移,实证可再次升高并重新成为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主要病机;术后4周和术后12周是不稳定型心绞痛介入术后虚实证候转化的关键时期。结论: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在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前后,虚实证候处于复杂的动态演变之中,各时点气虚血瘀证分布最多,益气活血对于不稳定型心绞痛介入术后临床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张迪  梁繁荣 《辽宁中医杂志》2014,(10):2249-2253
冠心病是一种因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而致管腔狭窄或阻塞,从而导致心肌缺血缺氧所引起的心脏病。传统中医疗法中,针灸已被国际公认为冠心病的有效治疗手段之一。本文参考以往文献资料,结合临床,从中医穴位基本理论,效应机制,配穴原则、操作方法等方面对冠心病特别是心绞痛的针灸治疗情况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2.
冠心病患者多数合有糖代谢紊乱。经过西医标准化治疗,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的预后虽然有了明显改善,但是其死亡率及不良事件的发生率仍明显高于非糖尿病患者,且糖尿病患者冠脉弥漫性病变、小血管病变均较重,其病理生理学机制也具有特殊性。本文从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的冠脉病变特点、病理生理学特点、中医证型及治疗方面进行了概述。冠心病合并糖尿病仍然存在主要证型不明确、统一辨证诊断标准的缺乏、临床试验研究方案欠严谨等问题,中医药治疗冠心病合并糖尿病的临床疗效及对远期预后的影响仍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3.
中西医结合防治冠心病研究的难点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医学在冠心病病理生理、诊疗技术等方面的突飞猛进,给中医及中西医结合防治心血管病的阵地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尽管近年来中西医结合防治冠心痛研究取得了较大进展,但仍存在许多问题和难点,本文就此提出对策及展望。  相似文献   

14.
陈作  梁勇  郝征  高克俭 《天津中医药》2018,35(6):404-407
冠心病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中医中属于胸痹范畴。高主任认为,随着疾病谱和诊治技术的进步,古代中医对胸痹的认知远远满足不了现代胸痹的整体辨证需求。现代医学的飞速发展虽然显著降低了冠心病的发生率和病死率,但冠心病的预防以及介入后治疗仍然是中西医结合治疗的难点、热点问题。在临床中,针对与冠心病相关胸痹的病因病机,总结了高克俭主任大量辨证论治的经验,旨在对高克俭主任治疗冠心病的学术经验进行初步总结,以利于对临床诊疗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5.
目的:对冠心病不同临床分型的中药应用情况进行专家调查,把握其用药特点和规律。方法:运用Delphi 法在全国范围内对冠心病不同临床分型(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心力衰竭、心律失常、PCI 术后、CABG 术后)常用的中药汤剂及口服中成药、中药静脉制剂进行两轮专家调查。结果:冠心病心绞痛常用中药包括血府逐瘀汤、瓜蒌薤白半夏汤及通心络胶囊、复方丹参滴丸、麝香保心丸、丹参注射液、丹红注射液等;急性心肌梗死常用中药包括血府逐瘀汤、瓜蒌薤白半夏汤及复方丹参滴丸、麝香保心丸、速效救心丸、生脉注射液、参麦注射液等;冠心病心力衰竭常用中药包括真武汤、芪苈强心胶囊、芪参益气滴丸及参附注射液、生脉注射液、参麦注射液等;冠心病心律失常常用中药包括炙甘草汤、天王补心丹及稳心颗粒、参松养心胶囊、生脉注射液、参麦注射液等;PCI 术后常用中药包括血府逐瘀汤、通心络胶囊、复方丹参滴丸及生脉注射液、丹参注射液等;CABG 术后常用中药包括血府逐瘀汤、补阳还五汤及通心络胶囊、麝香保心丸、复方丹参滴丸、生脉注射液、丹红注射液等。结论:冠心病不同临床分型的中药应用存在共性与个性特征,基于专家共识的调查结果对于冠心病临床辨证治疗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冠心病不同中医证候及冠心病脾虚痰浊证与冠脉造影所反映的血管病变分布及狭窄程度的关系。方法:对81例经冠脉造影检查确诊为冠心病的患者进行中医辨证,观察冠心病不同中医证候与冠脉病变分布及病变程度之间的关系。结果:在81例中,以血瘀证病变支数最多,以寒凝证血管狭窄程度最重,气滞证及阴虚证冠脉病变程度较轻,但各证候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在81例中,脾虚痰浊证(38例)与非脾虚痰浊证(43例)对比,在病变血管分布及血管狭窄程度上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表现为脾虚痰浊证在右冠及回旋支分布较多,狭窄程度较重。结论:冠心病不同中医证候与冠脉病变分布及狭窄有相关性;冠脉血管病变可能与脾虚痰浊的临床表现有因果关系。  相似文献   

17.
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是当前诊断冠心痛公认的金标准。为探讨冠状动脉造影在冠心痛中医辨证研究中的应用情况及价值,推进冠心痛的中西医结合病证研究,通过对2000年以来冠状动脉造影在冠心痛中医辨证研究中应用情况的回顾,对冠状动脉病变情况与中医证型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探讨。研究表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及病变支数与中医证型之间有一定的关系,随着冠心痛程度的加重(冠状动脉狭窄较重或病变支数较多),中医辨证更加复杂化。既往的检测指标和冠心痛中医辨证分型与临床实际存在差距。冠状动脉造影对探讨冠心病的辨病与辨证结合的规律有重要价值,应按照循证医学的方法,借鉴现代最新的医学检测技术进行综合观察研究,病证结合,宏观辨证与微观辨证相结合,在全国组织开展冠心痛的大样本、多中心、中西医结合辨证研究。  相似文献   

18.
通过阐述体质因素的内涵及其在中医辨证中的意义,提出冠心病辨体质与辨证相结合的思路与方法,即促进和规范体质分类研究,改进体质辨证研究方法;挖掘体质与证候关系内涵,探究冠心病同病异证的实质;运用藏象理论及证素辨证理论将辨体质与辨病及辨证融为一体;利用差异蛋白质组学技术为手段,揭示不同体质冠心病同病异证的病理基础,并积极开展冠心病中医体质理论与临床的多学科交叉研究,从而更好地指导冠心病的临床科研实践。  相似文献   

19.
冠心病稳定期因毒致病的辨证诊断量化标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中医学认为,血瘀是冠心病发生发展过程的一个主要病机,但冠心病急性心血管事件发生所表现的临床表征和病理变化,似非单一“血瘀” 病因病机所能概括。根据传统中医学因毒致病特点的认识,冠心病急性心血管事件发生当存在因毒致病或“瘀”、“毒”从化互结致病的病因病机。利用临床流行病学方法,制订符合循证医学理念的冠心病因毒致病的辨证诊断及量化标准,对早期识别冠心病高危人群,促进中医在冠心病防治领域发挥既病防变相关干预措施的优势,提高临床疗效,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2013年度冠心病中西医结合临床研究及基础研究均取得可喜进展:冠心病中医病因病机有所创新;中医证候研究取得多方面进展;多项临床试验证实中医药在冠心病预防及患者预后改善方面的作用;中西医结合防治冠心病的基础研究也逐渐深入,作用靶点及作用机理被进一步阐明。在此基础上,本文亦指出了研究发展趋势以及目前研究的不足,为更进一步的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