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背景:采用经椎旁肌间隙入路应用于胸腰椎爆裂骨折的手术治疗实现了经椎旁肌间隙入路行椎弓根钉棒植入及整复固定。目的:比较经椎旁肌间隙入路与传统后正中入路手术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纳入53例无明显神经损伤且后凸大于20°和/或椎体前缘高度塌陷大于50%的胸腰椎爆裂骨折患者。分别采用经椎旁肌间隙入路(n=28)及传统后正中入路(n=25)进行治疗。结果与结论:与传统后正中入路比较,经椎旁肌间隙入路治疗的患者疼痛目测类比评分明显降低(P<0.05),而在伤椎Cobb角改善、椎体前缘高度恢复和椎管正中矢径变化方面两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说明经椎旁肌间隙入路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可以达到与传统后正中入路治疗相同的效果,且可促进患者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2.
目的应用椎旁肌间隙入路进行脊柱后路手术,减少对正常脊柱的生理特性的损害。方法用电刀围绕关节突,在多裂肌的外侧,显露出准备植入椎弓根螺钉的入点,即"人字脊",入路确认后,就可进行椎弓根螺钉植入的内固定操作。结果无1例发生骨折复位消失,内固定物的松动断裂,所有病例切口全部一期愈合,无感染,无明显腰背疼痛,活动、工作自如。结论只要适应证把握准确,解剖知识扎实,操作清晰,经椎旁肌间隙入路在脊柱外科后路手术中与传统入路相比,优势明显,是值得临床应用的一种实用手术入路。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经椎旁肌间隙人路单侧椎弓根固定结合改良后路经椎间孔椎间融合(TLIF)术与后正中入路后路腰椎椎间融合(PLIF)术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的疗效。方法腰椎退变性疾病患者38例中18例行经椎旁肌间隙入路单侧椎弓根固定结合改良TLIF术(单侧改良TLIF组),20例行后正中人路后路腰椎椎间融合(PLIF)术(PLIF组),比较两种术式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手术前后JOA评分、腰痛及腿痛VAS评分,末次随访采用改良Macnab标准评估比较两组疗效。结果随访28~35个月,平均33.6个月,末次随访单侧改良TLIF组优良率94.4%;PLIF组85.0%;无融合器移位、下沉及钉棒松动、断裂发生。两组手术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JOA评分较术前两组均有明显降低(P〈0.05)。术后1周腰痛VAS评分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V〈0.05),腿痛VAS评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腰痛及腿痛VAS评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种术式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均可达到满意的疗效,比较而言,经椎旁肌间隙入路单侧椎弓根固定结合改良后路经椎间孔椎间融合(TLIF)术有手术切口小、术中出血量少、术后腰背肌疼痛缓解快等优势。临床应用中需严格掌握手术适应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极外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不同手术入路的适应证及优缺点。方法:突出位于椎间孔内的3例采用椎管内入路,其中2例保留关节突,1例切除椎弓峡门路及上下关节突。突出位于椎间孔外的3例采用椎旁肌间隙入路。结果:6例均得到随访,其中优5例,良1例,效果满意。结论:位于椎间孔内突出和合并后外侧突出或椎管狭窄的椎间孔内突出应选择椎管内手术入路。向上移位的椎间孔内突出和位于出口区及椎间孔外突出应选择椎旁椎板侧方入路或椎旁肌间隙入路。椎旁肌间隙入路避免了椎板侧方入路骶棘肌过多剥离的缺点,值得推荐。  相似文献   

5.
背景:脊柱后路手术是胸腰段椎体骨折最常用的治疗方法,传统后路手术显露过程中,大范围椎旁肌的剥离和牵拉,容易发生腰椎手术失败综合征。 目的:比较椎弓根螺钉椎旁肌间隙入路与传统后正中入路内固定修复胸腰椎骨折的复位情况及稳定性。 方法:对62例无神经损伤胸腰椎骨折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椎旁肌间隙入路并GSS内固定系统治疗22例,传统正中入路并GSS内固定系统治疗21例,传统正中入路并AF内固定系统治疗19例。通过比较3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毕切口内残腔体积、腰背痛目测类比评分、切口并发症、伤椎高度、Cobb角等各项临床指标,对比3种内固定方案的治疗效果。 结果与结论:3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毕切口内残腔体积、内固定后引流量比较,椎旁肌间隙入路并GSS内固定组优于传统正中入路并GSS内固定组及传统正中入路并AF内固定组(P〈0.05)。3组内固定后3 d椎体高度、Cobb角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腰痛目测类比评分内固定后1周3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内固定后3,6个月椎旁肌间隙入路并GSS内固定组明显低于传统正中入路并GSS内固定组及传统正中入路并AF内固定组。3组患者均未见切口感染。提示椎旁肌间隙入路显露方式与传统后入路显露方式比较,具有创伤小,出血少,术后恢复快、患者满意度高等优势,GSS内固定系统与AF内固定系统修复胸腰椎骨折内固定效果相近,但GSS内固定系统操作简单,具有省时、出血量少、固定牢靠和复位良好的优点,结合椎旁肌入路,是目前修复胸腰段脊柱骨折较好的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6.
脊柱后路固定手术已发展多年 ,内固定器种类繁多 ,但内固定是暂时的 ,骨性融合才是永久的。后路手术常忽略这点 ,故长期随访常发现缺乏可靠支撑而断裂失败而需再手术的病例。笔者改进国外的TFC、BAK等系列产品和器械 ,研制出了JR型脊柱腰椎融合器。本研究的目的在于研制用于治疗椎间盘退变之脊柱常规椎板切除减压、关节突切除、椎孔扩大成型、脊柱二次手术或脊柱不稳施行固定手术、腰椎间隙变窄、腰椎假关节、复位不理想 (仍有 1°滑脱 )及峡部裂滑脱的纠正等的脊柱融合器 ,从而改善患者术后疼痛的症状 ,提高骨融合率 ,降低并发症的…  相似文献   

7.
背景:应用Wiltse椎旁肌间隙入路可减少手术对椎旁肌的损伤,但目前对于最长肌与多裂肌间隙解剖位置的确定仍无精确的标准。目的:通过对国人尸体解剖和腰椎MRI影像的观察测量,熟悉椎旁肌间隙入路的局部结构特点,确定腰椎不同节段椎旁肌间隙的具体位置,为此入路的临床应用提供经验和参考。方法:采用10具经防腐处理的成人尸体标本进行解剖观察,寻找并钝性分离双侧最长肌与多裂肌间隙,测量L2和L4棘突水平最长肌与多裂肌间隙距后正中线距离。采用400例患者腰椎MRI的影像资料进行观察,测量L2/L3-L5/S1各椎间盘水平双侧最长肌与多裂肌间隙至后正中线距离,分析其与性别、年龄的关系。结果与结论:10具尸体最长肌与多裂肌间隙表面均未见重要血管、神经分布,间隙底部可见上关节突及横突根部,L2棘突水平最长肌与多裂肌间隙距后正中线距离为(2.3±0.3)cm,L4棘突水平最长肌与多裂肌间隙距后正中线距离为(3.4±0.6)cm。400例患者腰椎MRI影像资料中,L2/L3-L5/S1椎间盘水平最长肌与多裂肌间隙至后正中线距离依次为(19.71±1.93)mm、(23.49±2.49)mm、(27.49±2.84)mm和(31.36±3.15)mm,与患者性别、年龄无显著相关性。实验为Wiltse椎旁肌间隙入路的临床应用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建议在进行椎旁肌间隙入路手术之前常规进行MRI测量,减少医源性损伤。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经肌间隙入路或后正中入路行腰椎融合术的治疗效果以及对椎旁肌损伤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2013年我院相关科室收治的进行腰椎融合术的患者60例。将其分为肌间隙入路和后正中入路两组各30例,分别进行手术。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以及患者术前和术后外周血肌酸磷酸激酶值(CK)。结果两组患者手术前后外周血CK值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肌间隙入路组术中出血量明显少于后正中入路组。肌间隙入路组与后正中入路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两种方法中,经肌间隙入路手术的效果明显好于经后正中入路手术的效果。该方法对椎旁肌的损伤较小,患者手术过程中出血量较低,术后恢复较快。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椎旁肌间隙入路在胸腰椎手术中的优越性和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将93例胸腰椎骨折患者分为两组,两组均给予手术治疗,试验组47例选择椎旁肌间隙入路,对照组46例选择后正中入路。结果相比于对照组,试验组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及术后VAS评分较少,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胸腰椎手术中选择椎旁肌间隙入路,具备明显的优越性,其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及VAS评分较少,应用价值高。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椎旁肌间隙入路和传统后正中入路腰椎融合术治疗腰椎疾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量化两种手术入路对肌肉的损伤程度。方法将2012年12月至2014年12月于该科住院的184例需手术干预的腰椎相关疾病患者纳入该研究,按照随机数字表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分别接受椎旁间隙入路和传统后正中入路行腰椎融合术。观察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引流量、术前术后腰背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外周血磷酸激酶(CK)水平变化、卧床时间、并发症及远期生活质量满意度等指标。结果试验组(椎旁肌间隙入路)平均手术时间和卧床时间均低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术中出血量和引流量均低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和对照组术后VAS评分分别为(2.06±0.43)分和(3.26±1.12)分;术后外周血CK水平分别为(315.1±91.5)U/L和(574.5±197.6)U/L,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至少1年的随访后发现,两组患者腰背痛VAS评分分别降为(1.76±0.76)分和(3.15±1.1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椎旁肌间隙入路行腰椎手术治疗腰椎疾病安全、有效,较传统后正中入路具有明显优势,值得临床广泛推广。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退行性变腰椎滑脱和椎间盘突出患者关节突关节和椎板的结构变异,以揭示腰椎骨、关节及神经等结构的发育异常或先天性缺陷与下腰痛发生的潜在关系。方法:36例平均年龄39岁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35例平均年龄55岁退行性变腰椎滑脱患者及26例正常人摄制X射线正位片,CT扫描测量关节突和椎板形态(L4~5)。根据下关节突外间距是否比椎弓峡部间距宽和能否显示关节突关节间隙分为X(X1,X2,X3)型和W型,X1型和X2型下关节突均向侧方伸展,但X1型不显示关节间隙,X3型能见到一侧关节间隙。W型下关节突收窄,两侧关节间隙都能显示。结果:W型的关节突矢状排列,在正常组中少见(6.89%),退行性变腰椎滑脱组占多数(45.71%)。X1型关节突冠状排列,在对照组(55.17%)和椎间盘突出组(58.33%)中占多数。W型的椎管大多数为三叶形并伴有侧隐窝狭窄,这可能与滑脱和骨关节炎有关。结论:结果提示W型是发生退行性变腰椎滑脱和椎管狭窄的潜在因素。  相似文献   

12.
退行性变腰椎滑脱及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放射学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卫新  杜敏  沈思媚  章稼 《中国临床康复》2004,8(29):6286-6288,i001
目的:观察退行性变腰椎滑脱和椎间盘突出患者关节突关节和椎板的结构变异。以揭示腰椎骨、关节及神经等结构的发育异常或先天性缺陷与下腰痛发生的潜在关系。方法:36例平均年龄39岁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35例平均年龄55岁退行性变腰椎滑脱患者及26例正常人摄制X射线正位片,CT扫描测量关节突和椎板形态(L4-5)。根据下关节突外间距是否比椎弓峡部间距宽和能否显示关节突关节间隙分为X(X1,X2,X3)型和W型,X1型和X2型下关节突均向侧方伸展,但X1型不显示关节间隙。X3型能见到一侧关节间隙。W型下关节突收窄,两侧关节间隙都能显示。结果:W型的关节突矢状排列,在正常组中少见(6.89%),退行性变腰椎滑脱组占多数(45.71%)。X1型关节突冠状排列,在对照组(55.17%)和椎间盘突出组(58.33%)中占多数。X型的椎管大多数为三叶形并伴有侧隐窝狭窄,这可能与滑脱和骨关节炎有关。结论:结果提示W型是发生退行性变腰椎滑脱和椎管狭窄的潜在因素。  相似文献   

13.
椎旁肌间隙入路在腰椎骨折内固定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后正中入路经椎弓根钉棒系统固定是治疗腰椎骨折的最常用方法之一,但存在椎旁肌的广泛剥离从而形成瘢痕组织,容易发生腰椎术后综合征(FBSS)。自2002年2月至2006年12月,本科应用经椎旁肌间隙入路、加短节段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手术治疗不需要行椎管减压的腰椎骨折28例,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4.
背景:由于脊柱结构复杂,对复位或原位融合后融合的腰椎节段应力分布变化特点的精确生物力学分析一直是个难点。目的:通过建立b5节段退变性滑脱原位椎间融合椎弓根钉内固定和复位椎间融合椎弓根钉内固定的三维有限元模型来比较腰椎滑脱原位融合和复位融合两种手术方式在各种载荷下的生物力学变化及其对腰椎稳定的影响。方法:根据健康成年男性的下腰椎CT数据,利用mimics,Catia和Patran,Marc等软件建立起b5节段的三维有限元模型,利用此模型模拟退变性腰椎滑脱,在此基础上建立L4/5节段原位椎间融合椎弓根钉内固定和复位椎间融合内固定模型,分析两模型在各种载荷下的应力分布特点,并比较异同。结果与结论:L舶节段退变性滑脱原位椎间融合椎弓根钉内固定和复位椎间融合椎弓根钉内固定三维有限元模型在前屈后伸侧屈旋转负荷下,该节段各部结构,包括椎体,椎弓根钉内固定器和椎问融合器上的应力变化没有显著差异。两模型都显示椎间融合器和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器上分布的应力最大。结果表明退变性腰椎滑脱,行原位椎间融合内固定和复位椎间融合内固定后,复位与否对该节段生物力学没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椎旁肌间隙入路手术联合选择性关节突融合术治疗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选取我院2016年11月至2019年11月收治的82例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患者,按照治疗方式将其分为研究组(42例,椎旁肌间隙入路手术联合选择性关节突融合术治疗)和对照组(40例,传统后正中入路联合选择性关节突融合术治疗)。比较两组的临床效果。结果研究组的手术、卧床、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术中失血量及术后引流量均少于对照组(P<0.05)。术后3 d,两组的Cobb角均较术前减小(P<0.05),但两组的Cobb角及矫正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3 d,研究组的VAS评分、血清CK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的并发症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椎旁肌间隙入路手术联合选择性关节突融合术治疗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患者的临床效果显著,可改善手术效果,缓解术后疼痛,抑制血清CK水平,缩短康复进程,且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椎旁肌间隙入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对胸腰段脊柱骨折患者手术时长及术后疼痛程度(VAS评分)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7年5月我院胸腰段脊柱骨折患者72例,依照治疗方案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6例。对照组采用传统剥离椎旁肌后入路伤椎置钉短节段固定术治疗,观察组采用椎旁肌间隙入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结果比较两组手术时长、术中出血量、引流量、术后下地时间、住院时间、手术前后视觉模拟量表评分(VAS)、术前及术后3个月椎体前缘高度比值、腰椎功能。观察组引流量、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手术时长、术后下地时间、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观察组VAS评分低于对照组,术后3个月观察组椎体前缘高度比值、腰椎功能评分(JOA)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给予胸腰段脊柱骨折患者椎旁肌间隙入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能有效恢复椎体前缘高度,缩短手术用时、术后下地时间及住院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降低术后疼痛程度,改善腰椎功能。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使用Moss Miami系统经骶棘肌肌间隙入路在APERTURE工具的引导下微创治疗腰椎滑脱症的疗效。方法:20例腰椎滑脱症患者(男11例,女9例),年龄30~65岁(平均40岁)。其中退变性14例、峡部裂5例、腰椎间盘突出合并钙化1例;Ⅰ度滑脱15例,Ⅱ度滑脱5例。滑脱部位:L4滑脱14例,L5滑脱6例,采用全麻俯卧位下经下腰部正中小切口(5cm),经双侧骶棘肌肌间隙入路在APERTURE工具的引导下放置Moss Miami系统进行复位固定和椎体间及后外侧植骨融合。结果:本组患者术中在C臂X光机监视,经骶棘间隙放置Moss Miami固定系统简单易行,切口较小、显露好、出血少,对骶棘肌等软组织造成的损伤轻,复位固定效果满意。术后经6月随访表明:本组患者腰腿痛等临床症状缓解,X线片显示滑脱复位无丢失、植骨融合良好、内固定器械无松动及断裂。结论:在C臂X光机监视下,采用Moss Miami经骶棘肌肌间隙入路在APERTURE工具的引导下治疗腰椎滑脱症具有切口小、肌肉软组织损伤轻、出血少、固定器械放置简单易行等优点,有利于患者术后康复。  相似文献   

18.
背景:胸腰椎骨折治疗上多采用椎弓根螺钉棒系统固定,传统后正中入路广泛剥离椎旁肌,部分患者在治疗后出现腰背疼痛. 目的:观察经椎旁肌间隙入路与传统入路治疗胸腰段骨折的疗效及对多裂肌影响. 方法:选择安徽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骨科2010年6月至2012年6月收治的45例胸腰段骨折患者,依据 Denis 骨折分型,压缩型骨折11例,爆裂型骨折34例,并且椎管占位小于1/3,后柱均完整,ASIA 分级均为 E 级,无神经症状.随机分为椎旁肌间隙入路21例和传统正中入路24例,比较两组患者围手术期参数及影像学指标,治疗后进行目测类比评分系统评分以及6个月随访腰背痛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比较两组治疗前及治疗后1,3,5 d 肌酸激酶水平,随访时行多裂肌肌内静息肌电图评估. 结果与结论:治疗后两组在 Cobb 角恢复上差异无显著性意义,椎旁肌间隙入路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肌酸激酶水平及术后目测类比评分低于传统正中入路组,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0.05);6个月随访腰背痛 JOA 评分椎旁肌间隙入路组低于传统正中入路组,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0.05).6个月随访行多裂肌肌电图检查,椎旁肌间隙入路组出现失神经纤颤电位少于传统正中入路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0.05).结果可见经椎旁肌间隙入路疗效确切,具有创伤小、出血少,手术时间短等优点.  相似文献   

19.
背景:胸腰椎骨折治疗上多采用椎弓根螺钉棒系统固定,传统后正中入路广泛剥离椎旁肌,部分患者在治疗后出现腰背疼痛。目的:观察经椎旁肌间隙入路与传统入路治疗胸腰段骨折的疗效及对多裂肌影响。 方法:选择安徽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骨科2010年6月至2012年6月收治的45例胸腰段骨折患者,依据Denis骨折分型,压缩型骨折11例,爆裂型骨折34例,并且椎管占位小于1/3,后柱均完整,ASIA分级均为E级,无神经症状。随机分为椎旁肌间隙入路21例和传统正中入路24例,比较两组患者围手术期参数及影像学指标,治疗后进行目测类比评分系统评分以及6个月随访腰背痛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比较两组治疗前及治疗后1,3,5 d肌酸激酶水平,随访时行多裂肌肌内静息肌电图评估。结果与结论:治疗后两组在Cobb角恢复上差异无显著性意义,椎旁肌间隙入路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肌酸激酶水平及术后目测类比评分低于传统正中入路组,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6个月随访腰背痛JOA评分椎旁肌间隙入路组低于传统正中入路组,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6个月随访行多裂肌肌电图检查,椎旁肌间隙入路组出现失神经纤颤电位少于传统正中入路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结果可见经椎旁肌间隙入路疗效确切,具有创伤小、出血少,手术时间短等优点。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Wiltse肌间隙入路伤椎置钉短节段固定对无神经损伤胸腰椎骨折术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及腰椎功能恢复评分(JOA)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3月~2017年3月我院胸腰椎骨折手术治疗患者40例,根据手术方式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0例。观察组采用Wiltse肌间隙入路伤椎置钉短节段固定治疗,对照组采用传统剥离椎旁肌后入路伤椎置钉短节段固定治疗。观察两组术前及术后VAS评分及JOA评分。结果观察组术后3个月VAS评分明显小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后3、6个月VAS评分及JOA评分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 Wiltse肌间隙入路伤椎置钉短节段固定对无神经损伤胸腰椎骨折可减轻术后疼痛程度,最大程度恢复脊柱功能,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