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分析胃癌的CT表现,评价CT低张造影扫描在胃癌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和胃镜病理证实的46例胃癌患者术前CT低张造影检查的影像表现.结果 CT低张造影较好地显示21例贲门癌、15例胃体癌、9例胃窦癌及1例全胃癌病变的全貌、病变与周围脏器的关系、淋巴结转移和脏器转移灶.结论 CT低张造影检查能为临床诊断及治疗提供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胃癌的CT表现,旨在提高胃癌的诊断水平。方法回顾分析经手术和胃镜、病理证实的128例的CT表现。结果全部病例均有局部或广泛胃壁增厚,其中早期胃癌4例,皮革胃6例,周围组织及脏器侵犯19例,后腹膜及远处转移8例。结论CT对中晚期胃癌定位及定性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对早期胃癌也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3.
胃癌的CT诊断及其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胃癌的CT表现及其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42例经手术或活检病理证实胃癌的临床和CT检查资料,对患者的CT表现与手术所见、纤维胃镜及胃镜下活检、胃肠钡餐检查结果进行对照分析。结果:CT能清楚地显示胃癌病变的全貌以及病变及周围脏器的关系,胃癌CT诊断准确性为71.43%。结论:胃CT检查能够发现淋巴结及脏器的转移灶,如结合纤维胃镜及胃镜下活检、胃肠钡餐等检查,能为临床及手术提供可靠的诊断及参考.  相似文献   

4.
80例胃癌的CT检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讨论胃癌患者CT检查的价值。材料和方法对80例临床诊断并进行手术的胃癌患者进行腹部CT平扫加增强扫描。结果有56例患者于CT图像上有异常表现。其中24例表现为突向胃内的肿块影,28例表现为肿块灶内的腔内对比剂充盈区,另4例表现为胃壁广泛性增厚(皮革样胃)。64例患者伴有后腹膜或腹腔内淋巴结肿大,34例患者有腹部其他脏器转移。讨论:早期胃癌指的是癌组织仅侵及黏膜下层,而未侵及肌层的胃癌,且不论是否有淋巴结的转移。进展期胃癌指的是胃癌病灶已经侵及胃壁肌层或浆膜下和浆膜层者。由于早期胃癌未侵及肌层,胃壁增厚不明显,CT无法作出正确的诊断。必需依赖内窥镜及内镜活检来确诊。目前,CT仅能够对进展期胃癌也就是中晚期胃癌作出诊断。进展期胃癌的CT主要表现为胃壁局限性或浸润性增厚、胃壁内膜明显不规则、向腔内突出的软组织块影等。  相似文献   

5.
陈涛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2,23(8):1223-1224
回顾性分析我院32例经病理证实的胃癌的CT表现。结果MsCT能够清楚显示胃癌病变的全貌、病变与周围脏器的关系,CT主要表现胃壁增厚或软组织肿块,且明显强化,可伴有周围脏器的浸润和淋巴结及远处转移。MscT检查诊断胃癌有其独特的价值,对临床治疗有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进展期胃癌患者行螺旋CT检查,探讨其CT表现及对临床诊断、治疗的价值。方法:65例患者行CT检查,对CT表现进行分析并和手术病理作对照分析。结果:65例病例均不同程度有胃黏膜的病变,部分显示有局部肿块及胃周侵润,其中51例增强扫描,增厚的胃壁及肿块有强化,并显示有无淋巴结及肝脏转移。结论:螺旋CT对进展期胃癌诊断价值大,显示率高,可指导临床手术和治疗方案的制定。  相似文献   

7.
目的:为进一步明确胃癌浸润及转移情况,就螺旋CT增强扫描的检查结果进行评价和分析。方法:回顾分析本院2021年05月至2022年05月接受的60例胃癌浸润及转移患者影像学资料信息,并分析影像,观察胃癌浸润及转移特征。结果:CT显示有胃壁增厚明显的情况,观察可见有局部黏膜强化及肿物不均匀强化表现;CT增强扫描提示胃后脂肪间隙消失、胃及肝十二指肠韧带侵犯、十二指肠内轻度强化肿大淋巴结、例肝脏转移灶情况。结论:螺旋CT增强扫描能够准确判断和评估胃癌浸润及转移情况,诊断价值很高,有利于临床诊治工作的开展。  相似文献   

8.
回顾分析60例胃癌患者的CT表现临床资料。结果 CT主要征象为胃壁增厚。CT清楚地显示了胃癌病变与周围脏器的关系。CT可显示胃癌的形态、大小,对中晚期胃癌定位及定性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可为临床诊断及手术切除提供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9.
胃癌的CT诊断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胃癌的CT表现,旨在提高胃癌的诊断水平。材料与方法:回顾分析经手术和胃镜、病理证实的60例的CT表现。结果:全部病例均有局部或广泛胃壁增厚,其中胃窦癌29例,胃贲门癌18例,胃体癌10例,皮革胃3例。结论:CT对中晚期胃癌定位及定性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对早期胃癌也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10.
赵利琴 《临床医学》2014,(3):99-100
目的探讨分析多层螺旋CT对胃癌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3年3月间滑县中心医院收治的116例胃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经检查,病变部位为胃底贲门部16例,胃窦部57例,弥漫型20例,体部23例;胃壁增厚情况:局限性98例,广泛性18例;进展期胃癌94例,早期胃癌22例;远处脏器转移14例;胃癌局部和远处淋巴结转移21例。诊断结果与术后病理诊断及胃镜结果均相符。结论多层螺旋CT能够明显提高胃癌的检出准确率,是临床上行之有效的胃癌诊断方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增强扫描在进展期胃癌的诊断、分期及可切除性及根治范围判定价值。材料与方法:对45例临床确诊为胃癌的住院患者进行术前64排螺旋CT动态增强扫描,根据结果作出分期诊断,并与手术及病理TNM分期相对照。结果:CT表现为胃壁多层结构破坏,淋巴结及邻近、远处脏器的转移。螺旋CT的T、N及M分期准确率分别为71.1%、75.0%和71.4%。结论:64排螺旋CT增强扫描术前评估进展期胃癌TNM分期准确性高,对胃癌患者术前评估有较高的临床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旨在提高CT对胃癌的诊断水平。方法:回顾分析经手术或纤维胃镜、病理证实的84例胃癌CT表现。结果:全部病例均有局部或广泛胃壁增厚,其中1例早期胃癌,4例皮革胃。周围组织脏器侵犯9例,后腹膜及远处转移4例。结论:CT对中晚期胃癌定位和定位的较高的诊断价值,对早期胃癌也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胃癌的CT诊断征象及其临床诊治价值。方法收集60例经胃镜、病理活检证实的胃癌患者CT资料,其中54例手术。胃对比剂用1.5%泛影葡胺或水。42例检查前10 min肌内注射山莨菪碱10-20 mg。60例行CT平扫,其中24例经肘静脉团注注入60%泛影葡胺80 mL增强。结果胃癌CT表现为病变区胃壁增厚,软组织肿块影,合并溃疡时表现为增厚胃壁及肿块内的腔内龛影。CT可同时发现胃癌的邻近侵犯及远处转移。结论CT可作为胃癌诊断方法之一,并有其独特的优势。胃癌CT检查的现阶段目的为疗前评估,指导临床制订合理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4.
原发性肝、胆、胰及胃癌上腹部转移的CT诊断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分析本组原发性肝、胆、胰及胃癌的上腹部淋巴结转移的CT表现,提高CT对本组原发性肝、胆、胰及胃癌的上腹部淋巴结转移诊断重要性的认识。方法 回顾性分析92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有上腹部转移的原发性肝、胆、胰及胃癌的CT表现。结果 原发性肝、胆、胰及胃癌的上腹部淋巴结转移的CT征象,主要有上腹部淋巴结转移,邻近脏器的侵犯,血管、腹膜、种植转移及血道转移。结论 原发性肝、胆、胰及胃癌的上腹部淋巴结转移虽有相同的CT征象,但亦有各自的特点。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螺旋CT对胃癌胃周淋巴结转移的诊断价值,评价其在胃癌术前分期中的作用。方法:72例经胃镜证实的胃癌患者进行术前螺旋CT扫描,分析CT图像上胃周淋巴结肿大的检出情况,并与手术、病理进行对照。结果:螺旋CT对胃癌胃周淋巴结转移的检出敏感性为69%.准确性68%。结论:螺旋CT在胃癌胃周淋巴结转移的诊断中,具有一定的敏感性和准确性,对临床制订治疗方案、评估手术切除可能性、比较治疗效果、估计预后等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评价18F-FDG PET/CT显像在胃癌转移灶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80例胃癌患者PET/CT的影像学资料,并与胃镜的细胞学检查,手术病理检查和临床表现做比较,所有病例均经过2年以上的随访.探讨18F-FDG PET/CT显像在胃癌转移灶诊断中的价值.结果 80例胃癌患者中,PET/CT显示43例有淋巴结高摄取(SUV>2.5),经手术病理或临床随访2年证实42例为淋巴结转移;l例为淋巴结反应性增生.PET/CT对胃癌淋巴结转移诊断的敏感性为100%,特异性97.4%,准确性98.8%.80例患者中,PET/CT提示远处器官转移12例(部分患者有多器官转移),其中肝转移5例,胰腺转移1例,腹膜转移4例,肠系膜及子宫附件转移各2例,PET/CT对胃癌远处器官转移诊断的敏感性为92.3%,特异性100%,准确性98.8%.结论 18F-FDG PET/CT显像对于胃癌转移灶的诊断及胃癌的分期有较大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总结贲门癌CT影像表现,探讨螺旋CT诊断贲门癌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68例贲门癌患者CT影像学资料。结果螺旋CT诊断贲门癌61例,诊断符合率89.71%;误诊为淋巴瘤1例,间质瘤2例,食管胃底静脉曲张2例,误诊率7.35%;漏诊2例,漏诊率2.94%;螺旋CT平扫显示贲门壁增厚,软组织肿块,腹腔淋巴结及远处脏器转移,增强扫描贲门部肿块明显强化,容积扫描多轴位重建显示病变与周围结构情况更清晰。结论螺旋CT可显示贲门癌局部、周围侵犯和转移情况,对贲门癌评估及治疗方案的制订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18F-FDG PET/CT全身显像在胃癌治疗前诊断的价值以及显像结果对治疗决策的影响。方法:对临床怀疑为胃癌的81例患者在治疗前进行18F-FDG PET/CT全身显像,通过阅片和半定量分析图像,以手术或经胃镜活检病理及临床随访(>6个月)为确诊依据,评价PET/CT显像对胃癌的诊断价值及对临床治疗决策的影响。结果:81例患者中,胃癌51例,胃良性病变30例。18F-FDG PET/CT诊断胃癌的灵敏度、特异度和准确性分别为94.1%、83.3%和90.1%。对区域淋巴结转移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2.3%和82.4%。21例患者存在腹腔及其他部位转移,PET/CT显像的灵敏度为61.9%(13/21)。8例(15.7%,8/51)胃癌患者显像后更改了治疗方案。结论:18F-FDG PET/CT对胃癌治疗前的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对制定治疗方案有一定的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18F-FDG PET/CT显像在胃癌术后复发及转移灶诊断中的价值。方法:胃癌术后患者112例,共行PET/CT检查150例次,图像分析采用视觉及半定量分析法(SUVave),病灶根据病理学检查结果、多种影像学检查手段及临床随访确诊,随访时间半年以上。结果:112例患者中,16例存在肿瘤复发和转移,PET/CT诊断残胃复发的灵敏度为81.2%,特异性100%,准确性97.3%。复发病灶SUVave为4.4±1.2,吻合口炎性病灶SUVave为2.6±0.5,两者差异显著(t=3.9370,P=0.0005)。PET/CT诊断胃癌术后肿瘤转移的灵敏度94.1%、特异性96.7%和准确性95.5%。26例行两次以上PET/CT检查,第一次PET/CT检查发现复发或转移15例,经放化疗后6例PET显像示病情好转,随访6个月至2年患者均存活;9例治疗后PET显像示病情无明显变化或者出现新病灶,患者存活时间为3个月至1年。结论:18F-FDG PET/CT在胃癌术后复发和转移中有很好的诊断价值,并在监测胃癌术后复发放化疗疗效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对比气钡双重造影和256排CT对胃癌的诊断价值。方法 2012年2月到2015年2月进行诊治的胃癌患者120例与胃炎患者120例,均进行气钡双重造影和256排CT检查与诊断,观察影像学特征与诊断效果。结果气钡双重造影诊断胃癌符合114例,胃炎符合108例,诊断符合率为92.5%;而256排CT诊断胃癌符合119例,胃炎符合118例,诊断符合率为98.8%;256排CT诊断符合率明显高于气钡双重造影(P0.05)。气钡双重造影均能清楚显示胃癌大小、形态与病变范围;胃炎患者多表现为病灶部位息肉状,圆形或椭圆形。CT表现为胃壁均质不规则增厚,强化后扫描病灶呈均质或者层状强;而胃炎患者表现为胃腔与胃壁正常,胃体不明显隆起。胃胃癌患者的血流量和血容量明显高于胃炎患者,而达峰时间明显低于胃炎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气钡双重造影和256排CT对胃癌的诊断均有很好的影像学特征,其中256排CT的诊断符合率更高,而CT灌注的应用能通过血供状况判定胃癌情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