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观察强制性诱导运动疗法对偏瘫患儿上肢功能的影响。方法:将40例偏瘫患儿随机分为强制组和对照组,对照组应用Bobath治疗手法,强制组在Bobath治疗手法的基础上应用强制性诱导运动疗法治疗,使用厚棉质连手手套限制健侧手的活动,对患儿进行集中、大量、反复的训练,疗程2个月。在治疗前及治疗2个月后采用简易上肢机能检查、手功能实用能力评定、儿童精细运动功能评估量表及中国康复研究中心的ADL量表进行评定。结果:两组患儿患肢及手功能均比治疗前提高(P〈0.05),但强制组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应用强制性诱导运动疗法对改善偏瘫患儿上肢功能恢复有显著疗效。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强制性使用运动疗法(CIMT)对偏瘫型脑瘫患儿上肢功能障碍的疗效。方法:46例伴有上肢功能障碍的脑瘫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3例,2组均应用常规康复治疗,治疗组还应用CIMT。在治疗前、治疗4周和8周后分别采用改良Ashworth量表(MAS)评定上肢痉挛改善情况,应用Carroll上肢功能试验(UEFT)测试与日常生活活动有关的上肢运动功能。结果:治疗组患儿MAS得分在治疗8周与治疗前比较有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UEFT评分在治疗4周、8周与治疗前比较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治疗4、8周,治疗组UEFT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IMT可提高偏瘫型脑瘫患儿的上肢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3.
家庭康复中运用强制性诱导运动疗法对偏瘫患儿上肢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家庭康复中运用强制性诱导运动疗法(CIMT)对偏瘫患儿上肢功能的影响。方法:颅脑损伤致半身偏瘫患儿43例,分为强制组23例和对照组20例,均行常规康复治疗,并指导家庭中的康复训练,对照组患儿训练中不限制健肢活动;强制组则限制健肢活动,并在此基础上应用CIMT疗法,每天家庭训练时间为2h。结果:治疗3个月后,2组患儿的动作与治疗前比较均明显提高,且强制组各评定指标均分均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家庭康复中应用C1MT可显著提高偏瘫患儿上肢的康复效果。 相似文献
4.
丁希云 《全科医学临床与教育》2016,(4):409-412
目的观察改良强制性运动疗法对脑瘫患儿上肢功能康复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100例脑瘫上肢功能障碍患儿,按随机数字表均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研究组采用改良强制性运动疗法,对照组采用强制性运动康复疗法。两组训练治疗频率每天6小时,每周5天,治疗1个月。两组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分别用Wolf运动功能试验(WMFT)、简式Fugl-Meyer运动评价表、精细运动功能评估量表(FMFM)、运动活动日志(MAL)等进行综合评估。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的WMFT、FMA、FMFM、患肢运动量(AOU)、运动质量(QOM)、MAL数量、MAL质量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分别=2.31、2.49、3.15、0.27、0.48、0.37、0.51,P均>0.05)。研究组治疗后WMFT、FMA、FMFM、AOU、QOM、MAL数量、MAL质量改善疗效较对照组治疗后更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5.49、4.17、3.55、1.49、1.24、1.69、1.18,P均<0.05)。结论改良强制性运动疗法可以提高脑瘫患儿上肢的灵活性和运动速度,改善日常生活能力,提高患儿预后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重复经颅磁刺激联合强制性诱导疗法对偏瘫型脑瘫患儿上肢功能的影响。 方法 纳入符合条件的2~3岁偏瘫型脑瘫患儿6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0例,2组患儿均行常规康复治疗,对照组辅以强制性诱导疗法,用限制性手托在患儿清醒状态下对健侧上肢持续固定3 h,期间对患侧手进行一对一强化训练,每次30 min,每日1次,每周5次,连续4周;观察组在强制性诱导疗法的基础上对患儿健侧大脑皮质运动区给予1.0 Hz的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每次20 min,每日1次,每周5次,连续4周。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4周后(治疗后),用Peabody精细发育量表(PDMS-2 FM)和Carroll上肢功能测试量表(UEFT)对患儿手的抓握、对捏和整个上肢功能进行评估。 结果 治疗后,2组患儿的PDMS-2 FM评分[对照组(72.23±8.55)分、观察组(77.41±9.44)分]和UEFT评分[对照组(24.67±5.14)分、观察组(29.78±6.28)分]均较组内治疗前[对照组(65.57±9.14)和(13.22±5.21)分;观察组(65.62±9.16)和(13.06±6.09)分]有显著提高(P<0.01),且观察组的PDMS-2 FM和UEFT评分较对照组提高更为明显,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重复经颅磁刺激联合强制性诱导疗法能有效改善偏瘫型脑瘫患儿的上肢运动功能,促进精细运动发育。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改良强制性使用运动疗法(mCIMT)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康复疗效。 方法选取27例符合入选标准的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改良强制性使用运动疗法组(改良组,14例)和常规治疗组(常规组,13例)。常规组治疗以Bobath技术为主,进行上肢运动功能训练,每日2 h,每周训练5 d,连续10周。改良组采用改良强制性使用运动疗法,限制健侧肢体动作,在治疗期间要求患者穿戴吊带和夹板,每天清醒时固定时间不少于90%,训练在治疗环境中进行,每日1 h,每周3次,其它时间在日常生活活动中进行训练,时间不少于每日2 h,连续10周。治疗前、后分别采用简易上肢机能检查量表(STEF)和Wolf运动功能量表(WMFT)评价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 结果2组患者治疗前,STEF中的10项活动评分和WMFT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rt;0.05)。经过治疗后,组内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STEF中的10项活动评分除拿大球、拿大方块和拿中方块3项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rt;0.05)外,其余7项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WMFT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改良强制性使用运动疗法是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有效治疗方法,与常规Bobath技术相比,可显著提高患者偏瘫侧上肢的灵活性和运动速度。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强制性使用运动疗法(CIMT)对亚急性期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功能恢复的影响。 方法将6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分为治疗组(n=30)和对照组(n=30),进行6周的康复治疗。2组患者均先进行常规康复训练,每日1次,每次45~60 min,每周训练6次。4周后治疗组改用CIMT治疗2周,对照组治疗保持不变。采用Fugl-Meyer运动量表(FMA)、上肢功能测验(UEFT)、简易上肢机能检查(STEF)和改良Barthel指数(MBI),于治疗前、治疗4周和6周后,以及治疗结束后1个月和3个月评定2组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并进行比较。 结果2组治疗后不同时间段的上肢、腕和手FMA、UEFT、STEF和MBI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6周后及随访期间的UEFT、STEF和MBI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其功能改善更显著,且疗效持续至随访期。 结论CIMT可促进亚急性期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功能的恢复,其疗效优于常规康复训练。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强制性运动疗法(CIMT)对脑卒中亚急性早期偏瘫患者上肢功能恢复的影响。 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入选脑卒中偏瘫患者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治疗组患者给予2周CIMT治疗,每日连续治疗3h,每周治疗5d,共治疗2周;对照组则给予以神经发育疗法为主的传统康复治疗。于治疗前、疗程结束1d时及疗程结束6个月时分别采用Wolf运动功能试验(WMFT)、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上肢部分评价偏瘫侧上肢运动功能情况,并采用运动活动记录表上肢使用数量(MAL-AU)和运动活动记录表上肢动作质量(MAL-HW)评定偏瘫侧上肢使用能力。 结果疗程结束1d时治疗组FMA、WMFT、MAL-AU和MAL-HW评分分别为(53.81±2.59)分、(66.68±3.54)分、(1.89±0.88)和(3.26±0.65);对照组分别为(48.61±4.48)分、(62.10±7.97)分、(1.25±0.64)和(2.65±0.93)。疗程结束6个月时治疗组FMA、WMFT、MAL-AU和MAL-HW评分分别为(57.53±2.01)分、(69.57±3.00)分、(3.00±0.82)和(3.84±0.69),对照组分别为(53.30±2.88)分、(66.20±3.59)分、(2.20±1.06)和(3.25±0.64)。经统计学比较,发现上述时间点治疗组FMA、WMFT及MAL评分均较对照组明显提高,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CIMT治疗能进一步促进亚急性早期脑卒中患者上肢功能改善,且其疗效至少持续半年,该疗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强制性使用运动疗法是近年来非常引人注目的针对脑损伤后上肢功能障碍的一种较新的康复训练技术,其主要治疗策略是限制患者的健侧上肢,诱导使用患侧上肢,提供患侧上肢特定行为再塑训练和密集反复的练习机会,来促进患 相似文献
10.
偏瘫型脑瘫上肢功能的康复是目前儿童康复的难点和热点。镜像疗法作为上肢功能康复的治疗技术,具有操作简便,无创,成本低等优势,近年来也被国内外学者应用于偏瘫型脑瘫患儿的上肢功能康复。本文旨在通过综述镜像疗法在偏瘫型脑瘫儿童上肢功能康复中的应用研究进展,以期为偏瘫型脑瘫上肢康复的临床应用和推广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强制性诱导运动疗法在偏瘫型脑瘫患儿上肢作业疗法中的疗效。方法 30例偏瘫型脑瘫患儿分为对照组(n=15)和观察组(n=15),两组均进行常规作业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采用强制性诱导运动疗法,治疗前后对所有患儿上肢功能进行评定并比较。结果两组患儿治疗后上肢功能评分较治疗前均明显提高(P<0.01),治疗组的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强制性诱导运动疗法可提高偏瘫型脑瘫患儿上肢作业治疗的康复疗效。 相似文献
12.
强制性使用运动疗法对慢性期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康复疗效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目的 探讨强制性使用运动疗法(CIMT)对慢性期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康复疗效。方法 15例慢性期脑卒中偏瘫患者(平均病程13.5个月)在CIMT治疗期间健侧穿戴吊带和夹板限制肢体动作,每天清醒时固定时间不少于90%,连续12d;同时接受塑形训练,密集训练患侧肢体活动,完成日常生活动作,连续两周共10个工作日。在CIMT治疗前2周的基线期、治疗前和治疗后采用上肢功能测验(UEFT)和简易上肢机能检查(STEF)评价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结果 患者在CIMT治疗前2周的基线期内,UEFT和STEF显现出微小改善(ES;0.11,0.13);接受2周CIMT治疗后,UEFT和STEF显现出较为明显的改善(ES:0.8,0.5)。结论 C1MT是改善慢性期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一种有效治疗方法,短期CIMT介入可以促进患侧上肢功能多方面的改善。 相似文献
13.
强迫疗法联合想像疗法治疗偏瘫患者上肢功能障碍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目的观察“强迫疗法”联合“运动想像”疗法对脑损伤偏瘫患者上肢功能障碍的疗效。方法120例脑损伤偏瘫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强迫疗法组、想像疗法组、联合治疗组,每组30例,分别给予相应的康复治疗,4周为1个疗程,治疗前后分别进行简易上肢功能检测(STEF)、上肢运动功能FMA评分及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定。结果治疗前,4组患者的STEF、上肢FMA评分及MBI评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4周后,强迫疗法组、想像疗法组的STEF、上肢FMA评分及MBI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联合治疗组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强迫疗法”“运动想像”疗法可促进脑损伤患者患侧上肢功能的恢复,联合治疗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14.
强迫性上肢训练对缺血性脑卒中大鼠神经传导束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强制性功能训练对大鼠模型的神经传导束的影响。方法55只雌性SD大鼠随机分成两组:模型自然恢复(NR)组和模型强制训练(CIMT)组。CIMT组每天束缚健侧上肢强制进行滚筒、平衡木、网屏训练;NR组放在相同的自然环境下饲养。CIMT组在术后5d、10d、15d、30d、60d分别训练,行为学评分。最后的时间点各取5只大鼠,分别行核磁共振扫描,取大脑脚和脊髓进行髓鞘染色进行光镜观察。结果CIMT组的平衡能力、协调能力和患侧上肢的肌力较NR组恢复快(P〈0.05)。CI-MT组患侧大脑脚和脊髓的神经纤维明显增粗,较少脱髓鞘,细胞数也略增多。结论CIMT训练可以最大限度地募集患侧存在功能的神经纤维(神经传导束),降低其脱髓鞘的神经传导束的数目。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反复促通疗法对痉挛型偏瘫脑性瘫痪(SHCP)儿童步行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SHCP儿童40例,随机分为2组各20例。对照组每天给予常规康复训练60min,观察组每天给予反复促通疗法训练60min,共4周。训练前后采用10m步行测试(10MWT)评价步行速度,三维步态分析系统评价患侧下肢处于支撑中期和摆动中期时髋、膝、踝关节角度以及处于足跟着地期时踝关节角度。结果:训练后2组自选步行速度(SWS)和最快步行速度(MWS)均较治疗前显著增加(P<0.01),且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训练后患侧下肢处于支撑中期时与训练前比较,2组患侧髋关节屈曲角度明显降低(P<0.05),患侧膝关节屈曲角度明显增加(P<0.05),患侧踝关节背屈角度明显增加(P<0.05),且观察组各项改善程度均优于对照组(P<0.05);训练后患侧下肢处于摆动中期时与训练前比较,2组患侧髋、膝关节屈曲角度明显增加(P<0.05),且观察组改善程度均优于对照组(P<0.05);训练后患侧下肢处于摆动中期时观察组患侧踝关节背屈角度较训练前及对照组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16.
金虎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8,14(4):379-380
目的观察拨经疗法(指拨法)治疗小儿脑性瘫痪膝关节屈曲畸形的疗效。方法对40例脑性瘫痪膝屈曲畸形患儿进行拇指拨动足太阳膀胱经承扶至承山经穴治疗。结果治疗3个月后,40例患儿主动伸展膝关节角度较治疗前显著改善(P<0.001)。结论拨经疗法治疗小儿脑性瘫痪膝屈曲畸形疗效明显。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电脑游戏配合作业疗法改善痉挛型四肢瘫脑瘫患儿精细运动功能的临床效果。方法 22例痉挛型四肢瘫脑瘫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n=11)和电脑游戏组(n=11)。对照组应用常规作业疗法,电脑游戏组应用常规作业疗法配合电脑游戏进行治疗。每天1次,每周5 d,治疗3个月。结果两组治疗后,精细运动功能显著提高(P<0.001),且电脑游戏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电脑游戏配合作业疗法可以有效改善精细运动功能,优于单纯作业疗法。 相似文献
18.
Kathryn Straub John E. Obrzut 《Journal of developmental and physical disabilities》2009,21(2):153-167
Cerebral Palsy (CP) is a muscle and movement disorder that affects children and is the result of early brain injury. The causes and nature of the brain damage may vary considerably, which renders children with cerebral palsy a heterogeneous group. Only recently has research begun to utilize technology to determine the nature of the brain injury and the relation to clinical observations. This paper reviews neuropsychological findings on children with a diagnosis of CP with regard to the spastic, dyskinetic, and ataxic types. Specifically, areas of sensorimotor functioning, language and verbal skills, visual-spatial and perceptual skills, learning and memory, and executive functioning are reviewed. Implications for learning as well as a neurobiological cause of executive function deficits are discussed. 相似文献
19.
强制性使用运动疗法(CIMT)是通过限制偏瘫患者的健肢活动的同时对患侧进行集中反复作业训练,诱使患肢的使用能力提高,从而提高患肢的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一种新的康复治疗技术,被认为是能够成功地将偏瘫患者从康复治疗室学到的运动功能转移到日常生活环境中的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笔者结合在美国伯明翰阿拉巴马大学CIMT实验室学习CI-MT的体会,详细阐述CIMT的基本要素和独到之处。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