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全球范围内,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是最常见的侵袭性非霍奇金淋巴瘤,在临床表现、生物学特征及临床预后方面具有高度异质性[1-2]。利妥昔单抗联合经典的CHOP方案(环磷酰胺+阿霉素+长春新碱+泼尼松)组成的R-CHOP方案较单独化疗显著改善了患者的预后,但仍有30%的DLBCL经R-CHOP方案治疗后表现原发或继发耐药而导致疾病复发进展,因此,识别不良预后人群并据此调整治疗方案是临床上的重大挑战[3-4]。国内外已有多项研究表明,DA-EPOCH-R方案(环磷酰胺+表阿霉素+依托泊苷+长春新碱+泼尼松+利妥昔单抗)在一线治疗DLBCL尤其是具有不良预后因素的DLBCL中显示出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母细胞性浆细胞样树突细胞肿瘤(BPDCN)的临床表现、诊断、治疗方案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经骨髓穿刺及淋巴结活检确诊的4例BPDCN患者的临床特征、骨髓形态及免疫表型、治疗及预后。结果:4例患者中均有骨髓及脾脏、淋巴结累及,2例皮肤浸润,3例出现中枢神经系统浸润。骨髓中异常细胞形态可见拖尾状,免疫分型显示4例患者均表达CD56、CD4和CD123,3例患者表达CD304。1例患者拒绝化疗早期死亡;2例患者初始应用DA+VP方案治疗后均达完全缓解,其中1例在复发后应用该方案再次达完全缓解;1例患者应用减低剂量DA+VP化疗无效,之后应用维奈克拉+阿扎胞苷达完全缓解。4例患者无疾病生存期为2-7个月,总生存期为2-33个月。结论:BPDCN患者的恶性细胞多浸润骨髓、脾脏及淋巴结并具有特殊表型,且预后差。治疗方案应兼顾髓系及淋巴系,含新药的方案如BCL-2抑制剂联合去甲基化药物值得尝试。  相似文献   

3.
110例原发胃肠道非霍奇金淋巴瘤临床特征与预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Wan W  Wang J  Jing HM  Wang JJ  Liu Y  Zhao W  Chen YP  Ke XY 《中华血液学杂志》2011,32(10):652-655
目的 探讨原发胃肠道非霍奇金淋巴瘤(PGI-NHL)的病理分型、预后因素和有效的治疗方式.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110例PGI-NHL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预后相关因子及各种治疗方式的疗效.结果 110例患者男女比例1.56∶1,中位发病年龄58.5岁.发病部位以胃为主,其次为小肠.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和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MALT)是主要类型.可追踪病例75例.5年累积生存率62%,中位生存期36个月.单因素预后分析显示胃与肠道的NHL预后相似(P>0.05),MALT型预后好于DLBCL型(P=0.003).PGI-DLBCL中生发中心(GC)与non-GC的比例为1∶2.82.3种主要的治疗方式中手术联合化疗与单纯手术、单纯化疗相比病死率最低.疾病进展死亡占总病死率的51.7%.结论 本组PGI-DLBCL患者中non-GC比例升高,5年总体生存率较DLBCL总体生存率低;治疗应首选联合化疗,手术仅用于局部并发症的治疗及对巨块型病变的控制;系统性治疗后的患者仍需巩固维持治疗.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睾丸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年10月至2020年4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收治的68例睾丸DLBCL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采用靶向测序(55个淋巴瘤相关基因)评估患者的基因突变情况,同时进行生存和预后因素分析。结果68例睾丸DLBCL中,原发睾丸DLBCL患者45例(66.2%),继发睾丸DLBCL患者23例(33.8%)。继发睾丸DLBCL患者Ann Arbor分期Ⅲ~Ⅳ期(P<0.001)、LDH升高(P<0.001)、ECOG评分≥2分(P=0.005)、IPI评分3~5分(P<0.001)的比例高于原发睾丸DLBCL患者。62例(91%)患者接受以R-CHOP(利妥昔单抗+环磷酰胺+阿霉素+长春新碱+泼尼松)方案为基础的治疗,54例(79%)患者在化疗前接受睾丸切除术。继发睾丸DLBCL患者的预期5年无进展生存(PFS)率(16.5%对68.1%,P<0.001)及预期5年总生存(OS)率(63.4%对74.9%,P=0.008)低于原发睾丸DLBCL患者,继发睾丸DLBCL患者的完全缓解率(57%对91%,P=0.003)也低于原发患者。ECOG评分≥2分(PFS:P=0.018;OS:P<0.001)、Ann Arbor分期Ⅲ~Ⅳ期(PFS:P<0.001;OS:P=0.018)、LDH升高(PFS:P=0.015;OS:P=0.006)、多结外受累(PFS:P<0.001;OS:P=0.013)是睾丸DLBCL患者的不良预后因素。20例睾丸DLBCL患者的靶向测序结果显示,突变频率≥20%的突变基因为PIM1(12例,60%)、MYD88(11例,55%)、CD79B(9例,45%)、CREBBP(5例,25%)、KMT2D(5例,25%)、ATM(4例,20%)、BTG2(4例,20%),继发睾丸DLBCL患者KMT2D突变发生率高于原发睾丸DLBCL患者(66.7%对7.1%,P=0.014),且与睾丸DLBCL患者较低的5年PFS率相关(P=0.019)。结论继发睾丸DLBCL患者的PFS和OS较原发睾丸DLBCL患者更差。ECOG评分≥2分、Ann Arbor分期Ⅲ~Ⅳ期、LDH升高和多结外受累为睾丸DLBCL的不良预后因素。PIM1、MYD88、CD79B、CREBBP、KMT2D、ATM、BTG2是睾丸DLBCL中常见的突变,KMT2D突变患者预后不佳。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估肿瘤坏死因子受体超家族蛋白CD30在原发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回顾分析2008年1月-2012年12月就诊我院血液科的149例DLBCL患者中63例非特殊类型(DLBCL,NOS)患者的CD30表达水平,分析患者的临床特点和预后状况。结果:CD30表达与患者年龄、性别、B症状、Ann Arbor分期、体力状态(ECOG PS评分)、乳酸脱氢酶(LDH)水平、结外累及病灶数、国际预后指数(IPI)、Hans分型及骨髓累及无显著相关。单因素分析显示,CD30表达水平、年龄、ECOG PS评分、B症状、结外累及病灶数、LDH、IPI评分、是否存在骨髓累及,是否使用美罗华是影响整体OS和EFS的临床因素。单因素分析还显示,对于GCB型DLBCL患者,CD30表达水平对OS和EFS均无显著影响,而对于non GCB型DLBCL患者,CD30+不仅是OS的影响因素(P=0.037),还提示倾向于较好的EFS(P=0.067)。多因素分析提示IPI评分和CD30是影响OS的独立预后因素(IPI评分:P=0.000,95%CI 0.042-0.374 CD30:P=0.044,95%CI 1.055-60.613)。对于EFS,IPI评分是其独立预后因素(P=0.000,95%CI 0.040-0.360),而CD30+患者明显倾向于较长的EFS(P=0.050,95%CI 0.996-56.501)。结论:CD30与DLBCL预后存在一定相关性,对判断DLBCL患者预后存在一定临床价值,有望成为评估DLBCL预后的新指标。  相似文献   

6.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是一种常见的非霍奇金淋巴瘤(NHL),R-CHOP方案(利妥昔单抗、环磷酰胺、阿霉素、长春新碱、甲泼尼龙)显著提高DLBCL患者的总生存率和5年无进展生存率[1-2]。但仍有患者疾病进展或复发。研究表明程序性死亡受体-1(PD-1)抑制剂联合吉西他滨及顺铂在一线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中,总生存期和无进展生存期明显长于吉西他滨或顺铂单药治疗组[3-4]。本研究中,我们探讨PD-1抑制剂与DLBCL二线化疗方案中顺铂、卡铂、奥沙利铂、吉西他滨、异环磷酰胺、米托蒽醌、依托泊苷、阿糖胞苷和地塞米松各单药的联合作用,观察其对Raji细胞株杀伤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原发胃肠道非霍奇金淋巴瘤(PGI-NHL)患者的临床指标及病理特征进行分析,探讨影响患者预后的各项因素。方法:收集并回顾性分析本院2009年3月至2016年4月收治的219例经病理证实为原发PGI-NHL患者的临床资料。应用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分析,组间比较用Log-rank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Cox回归法。结果:219例PGI-NHL患者中,男性126例,女性93例,IPI评分0-2分者182例,3-5分37例。B细胞表型者205例(93.6%),T细胞表型者14例(6.4%)。原发胃非霍奇金淋巴瘤140例(63.9%),主要病理类型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85例,粘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MALT)19例;原发肠道非霍奇金淋巴瘤79例(36.1%);病理类型主要为DLBCL 46例,MALT 4例,滤泡淋巴瘤(FL)7例,套细胞淋巴瘤(MCL)3例,Burkitt淋巴瘤4例。所有患者中幽门螺杆菌阳性者23例,均采用抗HP治疗。接受单纯手术及化疗的患者分别为57例和32例,手术联合化疗者84例,手术联合放化疗者11例。Kaplan-Meier法分析显示,惰性淋巴瘤较侵袭性淋巴瘤总生存期(OS)长,预后较好。不同发病部位患者的无进展生存期(PFS)与OS无差异,患者的年龄、性别与预后也无关。B细胞来源和T细胞来源患者的PFS无统计学差异,而B细胞来源患者的OS较T细胞来源患者长,预后好。IPI 0-2分患者的OS及PFS较IPI 3-5分均延长,且预后好。分别根据Lugano和Ann Arbor分期法将患者分为Ⅰ/Ⅱ期(早期)和Ⅲ/Ⅳ期(晚期)进行预后分析,2者并无差异。单纯手术治疗的患者预后较联合治疗的患者预后差,而手术联合化疗患者的预后与单纯化疗患者的预后无明显差异。结论:原发胃肠道淋巴瘤(PGI-NHL)以B细胞来源多见,B细胞来源PGI-NHL患者的预后较T细胞来源的患者预后好,惰性淋巴瘤较侵袭性淋巴瘤患者预后好。IPI评分较高患者预后差;不同发病部位、性别、年龄和是否三联抗菌对患者预后无影响。手术只是用于处理急症和病理检测取样,此类患者还需化疗为主的综合治疗。  相似文献   

8.
原发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治疗及预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原发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PCNSL)的有效治疗方法及预后因素。方法:分析总结31例PCNSL患者的临床特点、病理类型及不同治疗方案对生存期的影响。结果:发病年龄11-81岁,中位年龄52岁,年龄越大,预后越差。病理类型全系非何奇金淋巴瘤,B细胞型占90.91%,其中中心母细胞型占90.00%,T细胞型仅9.09%,T细胞及富T的B细胞型预后较差。生存时间5-42个月,中位生存时间15个月。全部手术切除病灶,术后采用不同治疗方案,其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单独放疗8个月,单独化疗13个月,放疗联合化疗13个月,化疗或放疗联合鞘内给药均为19个月,比较单独放疗组与放疗联合化疗及鞘内给药组的生存时间有显著差异。结论:原发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生存期短,其预后主要与发病年龄、病理类型及治疗方法有关,化疗或放疗联合鞘内给药为有效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母细胞性浆细胞样树突细胞肿瘤(BPDCN)的临床特征、治疗方案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6月至2021年11月在武汉市第一医院和武汉市同济医院诊治的5例BPDCN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5例患者中,男性3例,女性2例,中位年龄28(10-52)岁。4例起病时有明显皮肤损害,1例以急性白血病起病,无明显皮肤损害,但在复发时累及皮肤。其他病变累及部位包括骨髓(2/5)、外周血(2/5)、淋巴结(3/5)、肝脾(2/5),无中枢神经系统受累。肿瘤细胞特征性的免疫标记物CD4、CD56、CD123均为阳性,中位Ki-67指数为70%。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NGS)发现3例患者分别存在TET2、ASXL1、NRAS基因突变。采用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急性髓系白血病(AML)及侵袭性NK/T细胞淋巴瘤的一线诱导化疗方案,1例早期死亡,3例达CR,1例达PR。2例患者复发、进展,更换治疗方案后其中1例再次达CR。1例行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长期存活,OS时间87个月;3例行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1例死亡,2例存活。可评价疗效的4例患者中位随访时间为28.5(9-84)个月,中位O...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索灰区淋巴瘤(GZL)的临床及病理特征、治疗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7月2日至2021年2月10日就诊于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的5例灰区淋巴瘤患者的临床表现、病理学特征、治疗及转归情况。结果男1例,女4例,中位年龄28(16~51)岁。4例患者纵隔(胸腺)受累,其中2例伴上腔静脉阻塞综合征,3例伴结外受累。Ann Arbor分期局限期1例,进展期4例。3例患者的病理形态与经典型霍奇金淋巴瘤(cHL)类似,可见霍奇金样细胞散在分布,免疫表型为CD20强表达,CD30表达而CD15不表达;另2例患者形态兼具cHL和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特征,部分区域形似霍奇金细胞,部分区域则形似免疫母细胞,免疫表型CD20表达强弱不等,CD30和CD15强表达。2例患者采用cHL样方案诱导治疗,仅获得部分缓解;予DLBCL样增强免疫化疗方案挽救治疗后均获得完全缓解(CR)。3例患者给予增强的DLBCL样免疫化疗方案诱导治疗,2例患者有效,其中1例获得CR。4例未获得CR的患者接受二线或三线挽救治疗后均获得CR,其中3例给予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ASCT)巩固治疗。1例患者失访,1例患者在诊断后35.9个月时因疾病进展死亡,其余3例患者均维持持续缓解状态。结论GZL罕见,多发生于年轻患者,纵隔受累常见,诊断依赖病理形态和免疫表型。初诊GZL可能对DLBCL样强化免疫方案更敏感,复发难治患者可考虑非交叉耐药的联合化疗或联合新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