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矛  赵渝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10,30(12):1011-1014
D-二聚体是交联纤维蛋白经纤溶酶作用后的终末产物。只要机体血管内有活化的血栓形成及纤维溶解活动,D-二聚体就会升高。D-二聚体检测阴性可用于急性静脉血栓栓塞症(VTE)的排除诊断;特殊情况下,D-二聚体阳性结合临床表现可用于急性VTE的诊断。此外,D-二聚体的监测还可反映急性VTE药物抗凝溶栓治疗的效果以及评价VTE复发的危险程度及预后。老年、肿瘤、孕妇等特定人群的D-二聚体普遍偏高,VTE诊断的D-聚体截断值应作适当的调整,以调高D-聚体的诊断效率。  相似文献   

2.
D-二聚体     
D-二聚体(D-Dimer)来源于纤溶酶溶解的交联纤维蛋白凝块,是纤维蛋白单体经活化因子XⅢ交联后,再经纤溶酶水解所产生的一种特异性降解产物,是一个特异性的纤溶过程标记物。D-二聚体主要反映纤维蛋白溶解功能。D-二聚体血浆中水平增高说明存在继发性纤溶过程。纤溶蛋白降解产物中,只有D-二聚体交联碎片可以反映血栓形成后的溶栓活性。因此,D-二聚体的定量检测可定量反映药物的溶栓效果以及可用于诊断、筛选新形成的血栓。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D-二聚体联合彩色多普勒超声在乳腺癌根治术后患者无症状静脉血栓栓塞症(AVTE)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7月—2017年7月入院的114例乳腺癌根治术后患者,根据入院时间分为两组,对照组62例,观察组52例。两组患者均在术后1、3、5、7、14、21 d接受D-二聚体检测。观察组患者除接受D-二聚体检测外,在术后第7、14、21天行肢体静脉彩超检查。结果:对照组中15例患者D-二聚体水平≥10μg/mL,9例最终确诊AVTE(14.5%);观察组中17例患者D-二聚体水平≥10μg/mL,彩超提示静脉血栓栓塞症(VTE)发病14例,16例确诊VTE(30.8%)。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无症状VTE检出率较高(P0.05)。结论:与单纯D-二聚体检测相比,D-二聚体检测联合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有助于乳腺癌根治术后AVTE的发现。  相似文献   

4.
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in thrombosis,DVT)是一种静脉内血细胞凝集块阻塞性疾病,是孕妇孕期、产时和产后较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可发生在深静脉各个部位,下肢最多见,严重影响产妇的康复,尤其急性期血栓脱落可导致致死性肺栓塞(pulmonarythromboembolism,PTE),受到学者的关注.尤其妊高症患者由于全身小血管痉挛,血液浓缩,处于高凝状态,是DVT的高危人群,发病率是正常时期的6倍[1].D一二聚体是经活化的XⅢa因子作用后形成的交联纤维蛋白在纤维酶作用下产生的降解产物,为继发性纤溶的特有代谢物,是反映凝血酶及纤溶酶活化的分子标志物[2],在健康人血浆中含量比较低[3].妊娠期妇女由于其特殊性,血液随妊娠周数增加逐渐呈高凝状态,D-二聚体含量可能也会有所增加.本课题通过比较双胎孕妇、单胎孕妇产前D-二聚体及非孕妇的血浆D-二聚体水平,探讨D-二聚体检测对预防产妇血栓形成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D-二聚体检测在烧伤患者静脉血栓筛查中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深静脉血栓与肺栓塞为烧伤患者严重的并发症,与预后密切相关。D-二聚体是辅助诊断静脉血栓生成的重要指标。烧伤患者D-二聚体水平普遍较高,其是否有助于烧伤患者的血栓筛查尚不清楚。本研究中通过对30例烧伤患者进行D-二聚体水平检测、彩色多普勒超声与螺旋CT检查血栓形成,初步探讨D-二聚体检测作为烧伤患者静脉血栓辅助诊断方法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监测D-二聚体对老年退变性腰椎疾病手术患者发生静脉血栓栓塞(VTE)的意义。方法对220例老年退变性腰椎疾病手术患者术后予以低分子肝素钠抗凝及下肢血液循环驱动预防VTE,术后每2~4天监测D-二聚体1次,共监测2~5次。按术后VTE诊断明确与否分为血栓组(18例)和血栓不确定组(202例)。结果术后D-二聚体平均值:血栓不确定组为(1 982.6±328.1)μg/L,血栓组术后血栓发生前为(2 168.5±311.9)μg/L,血栓时为(5 076.4±521.4)μg/L;血栓不确定组术后与血栓组血栓发生前的D-二聚体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栓组血栓发生前与发生时的D-二聚体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二聚体值≥4 500μg/L的36例中有16例发生VTE,4 500μg/L的184例中有2例发生VTE,发生时间为术后1~2周,两组发生血栓的相对危险度RR为42∶1;当D-二聚体值≥4 500μg/L时,发生血栓的风险增加(P0.01)。结论 D-二聚体水平监测有助于早期发现老年退变性腰椎疾病手术患者的VTE,这对早期治疗及防治病情进展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检查骨创伤患者术后血浆D-二聚体变化值,观察严重创伤后D-二聚体数据对诊断的价值。方法收集本院骨创伤患者120例,根据创伤和损伤严重程度(ISS)评分将120例骨创伤患者分为:轻度损伤组(ISS≤16)、中度损伤组(16〈ISS〈25)、重度损伤组(ISS〉125),并将120例骨科创伤患者设为观察组;另取60例健康体检患者设为对照组,对比分析D-二聚体检测数值。结果观察组血浆D-二聚体和对照组相比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创伤程度越重,术后1、3、5天血浆D-二聚体逐渐增高,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骨折术后DVT与血浆D-二聚体呈正相关,P〈0.01。结论骨创伤患者血浆中D-二聚体检验值升高后逐渐降低,通过D-二聚体水平检测及动态监测可用于患者伤情的判断和骨折术后DVT的诊断和评估。  相似文献   

8.
静脉血栓形成的早期诊断、治疗和预防虽有许多改进,但肺栓塞仍然是一个棘手且易致命的问题。在美国,每年约有5万~10万人以上死于肺检塞,目前对其处理仍存有争论。对一个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新病人,首要问题是究竟选择传统的抗凝治疗,还是用新血栓溶解剂或外科手术。过去通常选用的血栓清除术因术后复发率高而逐渐被放弃,但对重度髂股静脉血栓形成伴血检性静脉炎者,最近仍有学者采用外科血栓清除术。一些病人采用暂时的远端动静脉血管瘘可减少血栓再形成。急性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抗凝治疗与血栓溶解治疗已有许多比较研究。静脉造影已显示肝素对防止血栓发展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检测P-选择素、D-二聚体在早期诊断门静脉高压症术后门静脉血栓形成(PVT)中的价值。方法:对82例经手术治疗的门静脉高压症患者行门静脉彩色多普勒检查,根据有无PVT将患者分为PVT组和非PVT组,动态检测2组患者血清P-选择素、D-二聚体含量,并采用受试者特性(ROC)曲线分析二指标联合检测诊断PVT的价值。结果:PVT组术后P-选择素水平、O-二聚体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VT发生前P-选择素水平、D-二聚体水平亦均高于对照组最高值(P〈0.01)。P-选择素、D-二聚体以及二者联合检测PVT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33.0.880和0.931,3种检测的敏感性分别为85.2%.88.9%和82.0%,特异性分别为85与%.78.2%和97.6%。结论:门静脉高压症术后P-选择素、D-二聚体二指标联合动态检测有助于PVT的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老年急性血栓性疾病患者D-二聚体(D-D)水平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2020年5月至2021年4月武汉科技大学附属华润武钢总医院收治的132例老年急性血栓性疾病患者为血栓组,另选取同时期的58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比较治疗前血栓组与对照组患者的D-D水平及凝血四项指标;观察血栓组患者治疗前,治疗3、7 ...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孕产期静脉血栓栓塞性疾病(VTE)的临床特点及诊治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02年4月至2013年9月间收治的130例合并VTE的孕产期患者临床资料,并结合文献复习讨论其病因及诊治方法。结果孕产期VTE的辅助诊断首选血浆D-二聚体检测结合彩色多普勒超声显像(静脉超声/心脏超声并评估肺动脉压力),必要时进行肺动脉CT检查。采用全身或局部抗凝、溶栓等药物或置管溶栓治疗,46例患者放置可回收性下腔静脉滤器(IVCF)预防致死性肺栓塞,均取得较好的近期疗效。结论孕产期VTE患者低分子肝素抗凝治疗安全有效,华法林在妊振期禁用,在哺乳期可酌情使用,并严格掌握孕产期VTE患者的IVCF放置指征。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血浆D-二聚体在早期诊断急性肠系膜缺血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成年雄性Wistar大鼠48只随机均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结扎肠系膜上动脉建立肠系膜动脉缺血模型,对照组仅行开腹手术,1h、6h、12h后分别抽血检测血浆D-二聚体和其他生化指标。结果:实验组中随肠系膜缺血时间的延长,血浆D-二聚体水平越高,实验组和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实验室指标实验组和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动态测定血浆D-二聚体可能对早期筛选急性肠系膜缺血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血浆D-二聚体对下肢动脉闭塞缺血患者动脉闭塞性质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34例下肢动脉闭塞缺血患者的病例资料,所有患者的血浆D-二聚体水平均采用免疫比浊法进行测定。其中55例患者手术证实动脉闭塞段含有大量的血栓成分(血栓组),其余79例患者为非血栓性下肢动脉闭塞(非血栓组)。通过Mann–Whitney U test对两组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血栓组D-二聚体水平中位数(P25,P75)为2.45(1.14,3.47)mg/L FEU,非血栓组为0.64(0.43,0.98)mg/L FEU,血栓组的D-二聚体水平显著高于非血栓组(P0.001)。结论血浆D-二聚体水平对下肢动脉闭塞性质的判断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有助于临床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4.
全髋关节成形术后静脉血栓栓塞性疾病预防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静脉血栓栓塞性疾病(VTE)是全髋关节成形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以深静脉血栓和肺栓塞更具有潜在的致命危险,已引起临床医生高度关注.药物和机械性方法是预防治疗VTE的有效手段.药物预防治疗的同时也带来一定的出血风险,且使用时需经实验室检查监测;机械性措施可避免这些问题,但病人无法在出院后继续使用,可作为药物预防治疗的辅助措施.未来有望以基因测定为基础进行风险评估,以制定个性化的预防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5.
正急性肠系膜缺血(AMI)主要是因为肠系膜动脉栓塞,肠系膜动脉、静脉血栓形成引起的肠系膜血管闭塞性疾病。AMI发病急、进展快、预后差,其中最多见的严重后果是肠坏死,病死率高达60%~80%~([1-2])。该病起病隐匿,临床表现缺乏特异度,早期诊断有一定困难。虽然临床少见,但是AMI常见于中老年人,发病率随年龄增大而升高,近年来随着我国快速步入老年社会,其发病率有升高的趋势。AMI的早期诊断是降低病死率和改善预后的关键~([3]),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评估D-二聚体的临床应用价值并建立D-二聚体在深静脉血栓形成(DVT)诊断中的临界值.方法 应用免疫比浊法分别检测DVT患者108例,非DVT可疑患者94例及健康对照96例的血浆D-二聚体含量,通过绘制接受者工作特征曲线(ROC)确立本实验室D-二聚体在DVT诊断中的临界值.结果 与非DVT可疑患者相比较,DVT患者D-二聚体水平显著增加(P 〈 0.01);与健康对照组比较,非DVT可疑患者D-二聚体水平显著增加(P 〈 0.01),DVT患者中D-二聚体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914(SD:0.030;95%CI:0.86 ~ 0.97),临界值为250 μg/L(敏感度0.85,特异性0.89,Youden指数0.74,阴性似然比0.17).结论 D-二聚体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建立本实验室的D-二聚体临界值有助于临床对DVT的安全排除.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多排螺旋CT肺动脉造影与D-二聚体检测水平对诊断肺动脉栓塞的价值。方法采用多排螺旋CT对34例肺动脉栓塞患者进行影像学表现与血浆D-二聚体水平的分析。结果 34例经MSCTPA诊断肺动脉栓塞的患者有30例血浆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值,有4例阴性。结论血浆D-二聚体水平检测只能作为肺动脉栓塞初步筛选,MSCTPA是肺动脉栓塞最可靠、最直接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18.
体外循环期间血浆D-二聚体的变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观察心内直视手术病人体外循环(CPB)前后血浆D-二聚体(D-D)的变化,了解其临床意义,应用国产单克隆抗体、ELISA法对45例CPB病人分别在全身肝素化后、转流8分钟和转流结束10分钟时检测D-D、HCT、ACT。结果:CPB中和CPB后D-D明显升高,显示继发性纤溶活性增强,并与转流时间成正比(P<0.01),故应尽可能缩短CPB时间。D-D检测可做为CPB导致的DIC与术后外科性出血的鉴别诊断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血浆D-二聚体评估TACE治疗原发性肝癌(PHC)疗效的价值。方法收集接受TACE治疗的PHC患者86例,测量术前1周内(D0)、术后1个月(D1)及疾病进展时(D2)血浆D-二聚体水平。首次TACE治疗1个月后,按实体瘤疗效评价标准修订版将患者分为病情控制组及病情进展组,记录患者的无进展生存期(PFS)。比较病情控制组与病情进展组的D0、D1血浆D-二聚体水平,分析D0、D1、D2血浆D-二聚体水平与PFS的相关性,并评估血浆D-二聚体与PFS的关系。结果病情控制组D0、D1血浆D-二聚体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病情进展组D1血浆D-二聚体水平高于D0(P=0.000 1),且病情进展组D0、D1血浆D-二聚体水平均高于病情控制组(P均0.05)。D0、D1、D2血浆D-二聚体水平均与PFS呈负相关(r_s=-0.267、-0.454、-0.368,P均0.05),D1、D2时血浆D-二聚体水平阴性者较血浆D-二聚体水平阳性者PFS长(P均0.05)。结论血浆D-二聚体水平可作为评估PHC患者的病情、TACE疗效及预后的生物学指标,D-二聚体升高是其不利因素。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免疫比浊法检验血浆D-二聚体在心脑血管疾病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对429例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在溶栓治疗前后使用免疫比浊法进行血浆D-二聚体检测,同时与健康人群比对。结果三组疾病患者其治疗后的血浆D-二聚体水平较治疗前相比均下降显著(P〈0.05),而三组疾病患者其治疗前及治疗后的血浆D-二聚体水平均显著高于志愿者组,以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上评估心脑血管疾病的病况及疗效预期进行免疫比浊法的血浆D-二聚体含量测定,其临床指导价值巨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