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目的:探讨颈动脉斑块形成的相关因素及其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96例脑梗死患者,分为颈动脉斑块组及非颈动脉斑块组,对相关指标进行比较。结果颈动脉斑块组血清同型半胱氨酸、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C反应蛋白、长期大量饮酒者均高于非颈动脉斑块组;而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炎症、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升高、长期大量饮酒是颈动脉斑块形成的危险因素,应进行积极干预,以降低脑梗死的发病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影响颈动脉粥样斑块形成的常见临床危险因素,为临床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2007年9月至2012年5月在我院住院并检测过颈动脉彩色超声的颈动脉斑块形成患者70例,并选取同期颈动脉粥样硬化无斑块形成组78例,筛选两组患者影响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因素。结果两高血压发病率、糖代谢异常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脂中三酰甘油、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脂蛋白(a)及血尿酸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hs-CRP、FIB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密度脂蛋白、糖代谢异常、脂蛋白(a)、高血压、纤维蛋白原及hs-CRP浓度是颈动脉斑块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其中三酰甘油及总胆固醇水平是颈动脉斑块形成的相关危险因素。结论颈动脉粥样斑块形成的主要危险因素有高血压发病率、糖代谢异常发生率、血脂异常及hs.CRP浓度,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提高治疗依从性,能更有效地防治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和进展。  相似文献   

3.
目的超声探测高危人群的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分析其危险因素。方法选择2012年1-12月在我院接受颈动脉超声检查的1428名检查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颈动脉超声检查结果是否有颈动脉斑块把受检者分为斑块组和非斑块组。调查受检者的年龄、性别,是否有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吸烟及饮酒史等临床资料,并检测受检者的血清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LDL)、高密度脂蛋白(HDL)及空腹血糖水平(FBG)等相关指标,分析其与颈动脉斑块形成的相关性。结果 1428名颈动脉超声受检者中,颈动脉斑块检出952例(66.7%)。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性别、高血压、糖尿病、总胆固醇水平、三酰甘油水平及低密度脂蛋白水平为颈动脉斑块形成的相关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为颈动脉斑块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颈动脉斑块形成的病因目前尚未完全明确,但该病是多种原因作用于不同环节的结果,与年龄、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有密切的关系,应针对这些危险因素进行健康干预,提前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老年人颈动脉粥样斑块及危险因素与缺血性脑梗死的关系.方法:将90例≥60岁的缺血性脑梗死老年患者作为观察组,60例同期非脑血管病患者作为对照组.进行颈动脉彩色多普勒检查,测量内中膜厚度(IMT),观察斑块形成情况.同时检测血压、血脂、血糖等项目.结果:颈动脉斑块发生率观察组为85.45%,对照组为65.46%...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颈动脉粥样斑块与冠心痛及其危险因素的关系,进一步探讨颈动脉斑块对冠心病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拟诊为冠心病在我院行40层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的患者173例,行颈动脉超声检查,观察颈动脉最大内膜中层厚度及斑块发生情况,同时检测患者血超敏C反应蛋白(超敏CRP)、血糖(BS)、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高...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受各种心血管危险因素影响的可能性,为动脉粥样硬化的治疗及其预防工作提供临床理论参考依据.方法 选择本院2009年12月~2012年12月收治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120例,设为实验组,同期选择120例志愿健康人设为对照组,对两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两组在烟酒嗜好、性别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血脂异常、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的发生率方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实验组的年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 心血管危险因素中高龄、血脂异常、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可能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相关,临床应对上述危险因素进行有效控制,提前预防以降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率,提高心血管疾病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7.
目的深入探讨颈动脉超声作用于颈动脉狭窄和脑卒中高危人群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11月至2015年10月在我院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的20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以60岁为界限将200例患者分为两组,并使用回顾性分析的方式对所有患者彩色多普勒超声颈动脉超声检查结果进行整理和分析。结果统计结果显示,年龄>60岁的患者吸烟、高血压、冠心病及下肢动脉疾病的比例明显高于年龄<60岁组的患者,组间比较统计学差异显著(P<0.05);统计学分析结果显示,年龄>60岁、冠心病和下肢动脉疾病是造成颈动脉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借助颈动脉超声筛查颈动脉狭窄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值得在临床实践中借鉴并予以推广。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合并颈动脉血管病患者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河南省省直第一医院2012年1月—2012年12月35例2型糖尿病合并颈动脉血管病患者作为研究组,并选取同时期内35例未合并颈动脉血管病的2型糖尿病患者作为对照组,分析2型糖尿病合并颈动脉血管病患者的危险因素。结果两种患者在年龄、病程、高血压及吸烟程度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HbA1c、TC、LDL-C比对照组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HDL-C、C肽比对照组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年龄、病程、高血压及吸烟程度、高血脂、低C肽值均为2型糖尿病合并颈动脉血管病患者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2型糖尿病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影响因素。方法根据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及观察颈动脉有无斑块,分成A组(无颈动脉斑块)及B组(有颈动脉斑块),记录性别、年龄、糖尿病病程、空腹血糖(F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结果与结论年龄、糖尿病病程、FPG、HbA1C是糖尿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0.
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的相关性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颈动脉粥样斑块的发生率及性质与脑梗死发生的相关性,探讨脑梗死的可能危险因素和预防策略.方法 在我院住院患者中选9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观察组,同期住院90例非脑梗死患者作为对照组,在1周内对两组患者进行颈动脉血管彩色超声检查,并对检查结果做比较.结果 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72.92%,对照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出率为28.89%,两组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出率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脑梗死组梗死侧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出率67.9%,非梗死侧检出率26.9%,两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均密切相关.对高危人群,常规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可为早期发现和预防心脑血管疾病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1.
目前颈动脉狭窄是造成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是最常见的致病原因,也是用以反映全身动脉粥样硬化的间接指标,颈动脉双功能超声检查具有安全性、无创性,可重复检查及直观简便等特点,已得到临床的共识,现将我科对50例颈动脉软斑块的治疗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2.
目的早期颈动脉超声对心血管病危险因素评估。方法选用阜康市人民医院自2007年至2010年随机收治的有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的患者行颈动脉B超检查。500例患者中,男性300例,女性200例,男性年龄35~65岁,平均年龄43岁;女性年龄46~68岁,平均年龄55岁。所有患者均有1~2项高危因素,高血压、糖尿病、肥胖、高脂血症、吸烟等。全部行颈动脉、椎动脉B超检查。观察1~3年。结果 60岁以上组高于60岁以下组(  相似文献   

13.
刘雯  刘轩  岳松 《天津医药》2015,43(3):315-318
目的 分析天津市警察人群颈动脉内中膜厚度与代谢综合征 (MS) 的关系, 探讨颈动脉内中膜增厚的危险因素。方法 在体检警察人群中筛选出 50 例 MS 患者为 MS 组及 50 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 对其进行问卷调查(家族史、 既往史、 现病史、 生活习惯、 职业紧张因素等); 检测相关血液指标(空腹血糖、 三酰甘油、 总胆固醇、 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同型半胱氨酸等); 应用彩超测量其颈动脉内中膜厚度, 计算颈动脉内中膜增厚比率; 比较 2 组的相关指标, 用 Logistic 回归模型分析颈动脉内中膜增厚的影响因素。结果 MS 组的双侧颈总动脉、 颈内动脉、 颈外动脉内中膜厚度及内中膜增厚比率均高于对照组; 高血压家族史、 应激事件、 现吸烟、 糖尿病家族史、 高脂饮食、 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是颈动脉内中膜增厚的危险因素, 饮用奶制品是其保护因素。结论 颈动脉内中膜增厚的原因具多样性, 健康的生活方式及采取临床干预措施减缓颈动脉内中膜增厚, 有利于控制动脉粥样硬化。  相似文献   

14.
中老年患者脑梗死复发危险因素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脑梗死复发与颅外颈动脉粥样硬化及其危险因素的关系。方法本研究对391例年龄大于44岁的中老年脑梗死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初发脑梗死组与复发脑梗死组间颅外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检出率、部位、性质等以及脑梗死危险因素的差异。结果复发脑梗死组的颅外颈动脉斑块检出率、患有高血压及糖尿病的比例均高于初发脑梗死组(P〈0.05);复发脑梗死组的软斑块检出率高于初发脑梗死组(P〈0.05)。结论中老年人群脑梗死与颅外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关系密切,不稳定性软斑块是引起脑梗死以及脑梗死反复发作的重要原因之一;颅外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及其危险因素的预防和治疗对预防脑梗死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中老年心脑血管病及相关因素的关系.方法:将455例住院患者予颈动脉超声检查,观察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性别、年龄、高血压病、糖尿病、冠心病、脑梗死、高尿酸血症、血脂的关系,又按年龄分成3组,分析组间各因素间关系.结果:年龄、高血压病、糖尿病、冠心病、脑梗死、高尿酸血症与斑块形成有显著关系(p<0.05).中年期脑梗死、糖尿病与斑块有显著关系,老年前期糖尿病、高血压病、冠心病与斑块有显著关系,老年期高尿酸血症、高血压病、冠心病、脑梗死与斑块有显著关系.结论:年龄、高血压病、糖尿病、高尿酸血症是斑块形成的危险因素,斑块形成与冠心病、脑梗死密切相关.颈动脉超声检查简便、无创、重复性好,对在不同年龄段并有相关疾病及危险因素的中老年患者进行定期检查,及时发现早期斑块及性质判断,可以提供临床积极干预的依据,及时预防治疗临床心脑血管事件,临床应用价值高.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颈动脉斑块的性质与其社区高危人群常见危险因素之间的关系。方法收集2008年1月至2012年8月经查颈彩超证实有颈动脉斑块形成的广州本地社区高危人群的资料f共235例),以单因素及多因素方法分析颈动脉斑块的性质(扁平斑、硬斑、软斑和溃疡斑)与其常见危险因素的关系。结果单因素分析发现:80岁以上患者溃疡斑明显增多(P=0.042);女性俨:0.000)及高血压俨=0.027)患者软斑的数量明显减少。多因素分析发现:年龄(age)和收缩压(SBP)是影响颈动脉溃疡斑块形成的主要危险因素(ORage=1.043,P=0.03QOR SBP,=1.026,P:0.024);女性及SBP是影响软斑形成的主要保护性因素(ORsex=0.321,P=0.000;OR SBP=0.970,P=0.006)。结论女性及高血压患者颈动脉软斑生成相对较少,而80岁以上高龄患者溃疡斑相对较多。  相似文献   

17.
目的对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心血管危险因素的相关性进行回顾性研究。方法选择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共149例,行颈动脉超声检查,分析颈动脉粥样硬化和心血管危险因素间的关系及与脑梗死发生的相关性。结果CAS的发生与合并糖尿病、高血压病程、最高SBP和PP、血UA均呈正相关(P<0.01),与HDL-C水平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脑梗死发生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与上述心血管危险因素均有密切关系,有效控制以上危险因素可减少颈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降低脑梗死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黄红星 《江西医药》2010,45(11):1106-1107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及危险因素与脑梗死的关系。方法对60例脑梗死患者(实验组)和60例非脑梗死患者(对照组)行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分析入组者与对照组间相关疾病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率的关系。结果伴有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有颈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率明显增高;脑梗死组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率较非脑梗死组明显增加。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与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等因素有关,颈动脉粥样硬化是脑梗死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9.
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与C反应蛋白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血压是形成动脉硬化的重要危险因素,炎性反应在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作为研究动脉硬化的指标已被广泛接受。本文通过检测高血压患者颈动脉超声与C反应蛋白(CRP)浓度,探讨颈动脉病变与CRP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20.
赵科鹏  丁雪明  唐涌 《现代医药卫生》2011,27(24):3742-3742
目的:探讨复发性脑梗死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对156例脑梗死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初发脑梗死组与复发性脑梗死组间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检出率、性质的差异.结果:复发脑梗死组的颈动脉斑块检出率的比例高于初发脑梗死组(P<0.05);复发脑梗死组的软斑块检出率高于初发脑梗死组(P<0.05).结论:脑梗死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关系密切,颈动脉软斑块是引起脑梗死以及脑梗死反复发作的重要原因,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检测和治疗对预防脑梗死的复发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