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癫癎是神经系统疾病中的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病、多发病,患病率约为1%,发病机制非常复杂.胶质细胞是神经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胶质细胞占脑细胞总数的约90%,包括星形胶质细胞、少突胶质细胞和小胶质细胞,其在生理与病理状态下对维护神经系统功能的作用至今未明.胶质细胞不仅与脑的正常生理活动、发育以及神经病理过程有明显关系,而且与神经元的功能活动以及损伤与修复过程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近年来研究表明胶质细胞在癫癎的发病机制中扮演重要角色.本文就癎性发作时胶质细胞功能改变(细胞形态改变、免疫表型改变和细胞增殖活动)、胶质细胞与神经元之间物质、信息交流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2.
癫痫是神经系统疾病中的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病、多发病,患病率约为1%,发病机制非常复杂。胶质细胞是神经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胶质细胞占脑细胞总数的约90%,包括星形胶质细胞、少突胶质细胞和小胶质细胞,其在生理与病理状态下对维护神经系统功能的作用至今未明。胶质细胞不仅与脑的正常生理活动、发育以及神经病理过程有明显关系,而且与神经元的功能活动以及损伤与修复过程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近年来研究表明胶质细胞在癫痫的发病机制中扮演重要角色。本文就痫性发作时胶质细胞功能改变(细胞形态改变、免疫表型改变和细胞增殖活动)、胶质细胞与神经元之间物质、信息交流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3.
癫是多种原因引起大脑局部神经元异常高频放电所致的大脑功能失调综合征。脑部异常放电可能因脑内兴奋及抑制系统失平衡而产生。研究认为,癫发病机制与离子通道、神经递质功能、神经胶质细胞等密切相关。由于癫发病机制不同,抗癫药物的作用机制也不尽相同。本文综述抗癫药的作用机制,进一步研究癫的发病机制。  相似文献   

4.
阿尔茨海默病和癫是神经系统常见疾病,发病机制复杂,缺乏有效治疗手段,是临床神经科学急待解决的重点问题。既往研究显示两者在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治疗等方面均有一定的相关性。文中重点针对阿尔茨海默病和癫共病的病理和发病机制进行的研究,以及对神经变性和网络功能异常的研究进行综述,以探讨阿尔茨海默病和癫研究及治疗新思路。  相似文献   

5.
癫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神经系统疾病,全球约5 000万患者。系统正规地使用抗癫药物治疗后大部分患者可获得长期缓解,但仍有20%~30%患者癫发作不能得到有效控制,成为难治性癫[1]。难治性癫对于患者身心造成严重影响,其发病机制仍不清楚。自20世纪90年代日本学者发现癫患者脑组织中存在与突触功能相关的基因存在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难治性癫患者手术切除的颞叶脑组织中GFAP表达的变化,以探讨颞叶癫的发病机制。方法以12例难治性癫患者为实验组,2例意外死亡的健康人为对照组,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2组颞叶脑组织中GFAP表达的变化。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颞叶GFAP的表达显著升高(P<0.05)。结论反应性胶质细胞增生参与了癫发生的病理过程,GFAP的表达上调可能是难治性癫发病的分子学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皮层脑电图扫描下致灶切除术治疗难治性癫的术前评估及致灶病理学意义。方法对67例经临床诊断为难治性癫的患者应用神经影像、神经电生理及功能性检查等方法进行术前综合评估,确定致灶。然后在皮层脑电图描记下行致灶切除,对切除的致灶组织送病理检查。结果术后综合疗效评定:1年内癫发作消失23例,显进进步18例,进步17例,无变化5例,失访4例,总有效率为84.6%;病理结果:有肿瘤、动静脉畸形、灰质异位、表皮样囊肿、炎性肉芽肿、脑软化、粘连性蛛网膜炎、海马硬化,其他还有蛛网膜增厚、脑组织神经变性、胶质细胞增生及变性,部分病例伴有陈旧性出血、含铁血黄素沉着、淋巴细胞浸润或者血管增生、管壁增厚,伴有小疤痕形成或继发性囊肿形成等。无1例无异常。结论神经电生理、影像学及功能检查的联合应用是术前评估致灶的重要方法。而脑电图、颅内电极与数字视频脑电结合,将患者的发作期表现与脑电信息同步记录保存是分析癫异常放电定位致灶的最佳方法。致灶切除术是难治性癫的有效治疗手段,致灶组织均存在结构性病理改变。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癫发作大鼠海马星形胶细胞C-FOS基因表达的变化,探讨其对癫发作的维持与复发的影响。方法将83只成年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实验组58只,对照组25只。实验组在海马CA3区注射红藻氨酸(Kainicacid,KA)建立癫模型,对照组在相同部位注射等量生理盐水。利用免疫组织化学双重染色技术,分别在癫发作后1h、3h、6h、12h和24h观察大鼠海马星形胶质细胞C-FOS基因的表达。结果与对照组大鼠比较,癫模型鼠海马CA1区CFAP/C-FOS双标记阳性细胞百分率于癫发作后1h(12.70±0.03)、3h(17.10±0.05)、6h(24.92±0.04)明显升高(P<0.01),在6h达到高峰,在12h下降,但是仍较对照组高(10.71±0.06;1.59±0.02,P<0.01),在24h下降至对照组水平(2.00±0.02;2.08±0.03,P>0.05)。结论KA诱导大鼠癫发作,导致海马星形胶质细胞C-FOS基因相对持续的高表达,从而激活星形胶质细胞,产生高致性的病理环境,可能是癫发作的维持以及复发的病理生理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9.
神经系统兴奋冲动的产生和传导、功能的执行均依赖于离子通道的活动。临床上大多数单基因遗传癫综合征属于离子通道病,多由可导致离子通道结构和功能异常的基因突变所致。二代测序技术的广泛开展使得科学家可分析家系遗传谱并筛选突变基因,进一步研究突变通道的电生理特性。围绕离子通道的研究可深入了解和认识离子通道相关基因突变致癫的机制,为开发抗癫药物新型作用靶点提供思路以及个体化精准医疗提供线索。  相似文献   

10.
癫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发病率(2~5)/1 000人,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工作和学习,成为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中的一大顽疾。因此,对癫发病机制的研究成为当今国际神经科学领域的重要课题。通过对动物模型和人类癫手术切除的海马标本研究,癫的发病机制可能是由于兴奋性异常增高、抑制机制不足或两者兼有之而导致的癫灶内神经元兴奋性过高,从而导致这些神经元的失控性自发性异常放电,进而引起了癫的反复性发作。  相似文献   

11.
<正>癫是多种原因导致的脑部神经元高度同步化异常放电所致的临床综合征,癫是一种慢性疾病,可迁延数年、数十年乃至整个生命过程,因而对患者身体、精神、婚姻以及社会经济地位等造成严重的不良影响。据统计,我国目前约有900万以上的癫患者,每年新发的癫患者65~70万,其死亡率为1.3~3.6/10万。目前针对癫的发病机制仍不十分清楚,虽有一些新的癫药物的问世,但癫的治疗仍然很困难,相关研究一直是本领域的热点,因此建立癫模型并以此来研究癫的发病机制及筛选合适的药物治疗显得尤为重要。癫模型包括动物体内模型和离体模型。自从  相似文献   

12.
癫是一种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综合征,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癫的治疗目前仍以药物为主,约30%患者为难治性癫。随着对癫发生发展机制研究深入,以及传统药物升级,许多新型抗癫药物或具有抗癫作用的药物不断面市。文中将按照不同的作用机制对新上市的抗癫药物以及新发现的有抗癫作用的药物靶点进行介绍。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锰离子(Mn2 )增强功能MRI成像对确定癫发作相关脑区的价值。并进一步确定癫与钙超载的相关性,从而对癫的发病机制和定位进行研究。方法给成年猫肌肉注射戊四氮(PTZ)制作癫疒间模型,观察猫的行为学和脑电图改变;在癫疒间急性发作时和发作后24h进行Mn2 功能MRI成像检查;对信号明显增强的脑区做病理学检查并与对照组比较。结果PTZ致疒间猫脑电图呈阵发性高波幅棘-慢波。癫发作组猫Mn2 功能MRI成像显示大脑皮质明显弥漫性增强,其中额、顶、枕叶脑皮质增强率达34.6%,颞叶皮质增强率达约22.9%,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极显著性(均P<0.01)。癫疒间发作后24h组Mn2 功能MRI成像仍显示额、顶叶明显强化。强化区的神经元有明显变性、坏死。结论额、顶叶为PTZ致疒间猫癫疒间发作形成的相关脑区,Mn2 增强功能MRI成像能显示癫疒间发作的部位,并可进一步揭示癫疒间发病机制。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匹罗卡品致癫大鼠海马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的表达、星形胶质细胞活化及JAK/STAT信号转导通路在颞叶癫发作中的作用。方法应用腹腔注射氯化锂-匹罗卡品(PILO)的方法建立颞叶癫模型,应用JAK/STAT信号转导通路特异性抑制剂AG490进行腹腔注射建立干预模型组;用Western blotting方法测定大鼠海马匀浆后TNF-α表达水平的变化,用免疫荧光观察AG-490阻滞JAK/STAT通路后对大鼠海马TNF-α表达水平与星形胶质细胞活化及癫发作的影响。结果 (1)PILO致癫模型组有80.00%(32/40)的大鼠达Racine分级Ⅳ级以上发作;10.00%(4/40)的雄性大鼠死亡;10.00%(4/40)的雄性大鼠未达Racine分级Ⅳ级发作,模型成功率为80.00%;1月后有自发发作者8只(25.00%8/32)。AG490干预组雄性大鼠Ⅳ级以上发作的发生率为75.00%(30/40);病死率为7.50%(3/40);17.50%(7/40)的雄性大鼠未达Ⅳ级发作,模型成功率为75%;1月后有自发发作者1只(3.3%1/30),AG490组Ⅳ级及以上发作及自发发作数与PILO致癫模型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2)PILO致癫模型组TNF-α表达水平较对照组开始增高,AG490干预组TNF-α表达水平均较PILO致癫模型组明显降低(P<0.05);(3)PILO癫模型组可见阳性颗粒在星形胶质细胞内的空间分布,AG490腹腔注射建立干预后阳性颗粒的星形胶质细胞明显减少(P<0.05)。结论癫发作后TNF-α表达水平明显增高,提示星形胶质细胞增生。AG490可阻断JAK/STAT信号转导通路进而抑制星形胶质细胞活化,同时也可以影响癫大鼠的行为学变化,提示AG490对癫的发作可能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其机制可能与其抑制星形胶质细胞增生有关。  相似文献   

15.
癫是一种脑部疾病,其特点是脑部有持续存在癫反复发作的易感性,以及因癫发作所引起的神经生化、认知、心理和社会后果。癫患者的早逝风险较同年龄普通人群高。癫猝死(SUDEP)是癫患者早逝风险增加的重要原因。文中就SUDEP的定义、发生率、发病机制、危险因素以及预防措施做综述。  相似文献   

16.
癫■是神经系统常见慢性疾病,其特征为脑内神经元同步化异常放电,对癫■发病机制的研究多以神经元为主。但近来对神经功能网络中胶质细胞的作用研究日益深入,文中就胶质细胞介导内环境变化导致癫■的可能机制研究进行综述,介绍胶质细胞调节细胞外空间离子浓度、神经递质、细胞外基质、细胞因子等在癫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卒中后癫的临床表现、特点及发病机制。方法对1060例脑卒中病例中102例继发性癫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研究。结果卒中后癫发生率为10%,早期癫发作6.04%,晚期癫发作3.96%。卒中后癫的发生率与病灶部位(皮质下/皮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卒中类型无明显差异。结论脑卒中是癫发作的重要病因,皮质病变更易导致癫发作。积极控制发作可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巢蛋白(nestin)和骨形成蛋白4(BMP4)基因在戊四氮(PTZ)点燃癫大鼠海马中的表达,并探讨两者与癫发病机制的关系。方法将81只成年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实验组(n=54)和对照组(n=27)。实验组采用PTZ点燃癫大鼠,按点燃中的不同时相点,又随机分为9组。用免疫组化技术、地高辛标记特异性寡核苷酸探针原位杂交组织化学技术,观察海马nestin和BMP4表达的变化。结果nestin阳性细胞在PTZ注射后3d开始出现在齿状回、CA3区和CA1区,到7d达到高峰,以后逐渐减少。BMP4在PTZ注射后7d开始增多,在点燃后1d达到高峰,以后逐渐减少,主要分布在齿状回、CA3区和CA1区。结论PTZ点燃可引起海马内星形胶质细胞增生、活化和神经发生,这可能是癫海马组织胶质化、神经元可塑性的病理基础;BMP4可能在PTZ癫形成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1982年Tatemoto首次从猪脑提取液中分离出神经肽Y(neuropeptide Y,NPY),NPY由36个氨基酸构成,是哺乳动物神经系统内含量最多的肽类之一[1]。NPY及其受体亚型在各类型的癫和急慢性癫动物模型中的表达及其抗癫作用已有大量研究报道。现对NPY与癫的关系及其抗癫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1NPY及其受体亚型NPY作为神经递质或调质在中枢及外周神经系统广泛分布,与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γ-氨基丁酸(GABA)等神经递质以及胆囊收缩素、生长抑素等神经肽共存[2]。NPY参与脑内许多生理过程,包括调节摄食行为、情绪、大脑…  相似文献   

20.
小胶质细胞与中枢神经系统损伤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小胶质细胞(microglia,MG)在中枢神经系统分布较广,约占胶质细胞的10%-20%,在神经元的生理活动中起着支持、营养、保护及修复等重要功能,是神经组织不可缺少的成分。MG在神经系统损伤、疾病等病理状态下具有不同的形态和功能,并具有不同的免疫活性,目前被认为是神经系统具有代表性的免疫细胞。它在中枢神经系统受损时被激活而发挥既保护又破坏的双重作用,犹如"双刃剑",因此,研究MG与神经系统损伤的关系,平衡MG的作用点,有助于提高神经系统损伤的救治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