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小脑顶核电刺激(Fastigial nucleus stimulation,FNS)治疗非恶性心律失常(Nonmalignant cardiac arrhythmia)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随机选择一段时期,对反复心悸为主诉就诊的病人,进行24h动态心电图检查有心律失常(室上性早搏、短阵室上性心动过速、室性早搏),且曾给予一种或几种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病情无好转者45例,用小脑顶核电刺激治疗,每次治疗40 min,每周2次,每位患者治疗15次左右.观察24 h动态心电图等变化.结果:FNS治疗前后室上性早搏数分别为(3358.5±5 044.0)次/24 h和(1 142.8±2 722.3)次/24 h,室性早搏数为(10 469.7±9 464.9)次/24 h和(4 379.4±8 143.3)次/24 h,标准化的低频(Normalized low frequency,LFnorm)为(35.28±7.04)nU和(31.82±7.35)nU,标准化的高频(Normalized high frequency,HFnorm)为(24.32±4.18)nU和(26.84±4.66)nU,LF/HF为1.47±0.32和1.21±0.29,以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FNS治疗室上性早搏和室性早搏的有效率分别为64.44%和63.89%;治疗后短阵室上性心动过速评分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未发现不良反应.结论:FNS治疗对心律失常患者心脏自主神经功能失调有改善作用;FNS治疗可明显减少室上性早搏、室性早搏的发生;FNS是一种安全、有效、价廉和易于操作的治疗手段,值得进一步的研究和推广.  相似文献   

2.
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虽然脑梗塞的诊断与抢救水平有了明显提高。但据近年调查结果统计,我国的脑血管意外患病率为719/10万/年,且大约有75%的存活者留有不同程度的偏瘫。给病人家属及社会带来了沉重的负担。为了帮助患者实现回归社会的最终目标,进行早期有效的康复干预是十分必要的。近年来国内外多项临床及实验研究均证明电刺激小脑顶核(FN)可明显增加局部脑血流(rCBF),缩小梗塞体积,减轻脑水肿而不伴有脑代谢的改变。据此,我们采用上海仁和医疗设备公司生产的脑循环功能治疗仪(CVlZT-010M型),于2002年7月-2004年2月对70例脑梗塞患者进行了治疗,探讨其在患者康复护理过程中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目的 评价小脑顶核电刺激在原发性失眠症患者中的治疗作用.方法 使用匹兹堡睡眠量表评定单用药物(药物组)与药物结合小脑顶核电刺激(综合组)治疗原发性失眠症患者(60例)的疗效.结果 药物组与综合组在治疗第4周时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评定各因子及总分较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结束后4周,药物组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综合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及治疗后4周两组间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小脑顶核电刺激通过特殊方法刺激小脑顶核,启动内源性神经保护反应,改善了因大脑兴奋性增加而导致的睡眠紊乱.药物结合该物理治疗更能显著地改善原发性失眠症患者的睡眠治疗,疗效持久稳定,不易反弹,利于撤药,是一种值得临床推广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4.
张丽 《当代医学》2016,(5):69-69
目的:对小脑顶核电刺激治疗心律失常的疗效进行探讨。方法选取心律失常患者50例,进行常规治疗的同时,采取小脑顶核电刺激进行治疗。结果治疗后患者的室上性早搏次数(1143.3±2721.6)、室性早搏次数(4378.8±8142.5)均较治疗前[(3356.9±2798.4),(10468.6±9465.7)]明显降低(P<0.05);室上性早搏总有效率为66.00%、室性早搏总有效率为64.00%,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治疗前(0分10例,1分28例,2分12例)相比,患者治疗后短阵室上速评分为0分的例数(27例)明显增加,短阵室上速评分为1分、2分的例数明显降低(1分16例,2分7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小脑顶核电刺激对心率失常患者进行治疗后,患者的室上性早搏次数、室性早搏次数明显降低;患者短阵室上速减轻,治疗效果显著,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5.
朱建忠 《当代医学》2012,18(22):100-101
目的 观察小脑顶核电刺激治疗血管性痴呆认知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 采用小脑顶核电刺激治疗血管性痴呆认知功能障碍67例,用瑞文测验联合型(CRT)及临床记忆量表(CMS)评定认知障碍程度,评定分析其与同期未应用小脑顶核电刺激的对照组之间的临床疗效的差异.结果 血管性痴呆认知功能障碍患者采用小脑顶核电刺激治疗后CRT及CMS评分均有显著改善(P<0.05).结论 小脑顶核电刺激对血管性痴呆认知功能障碍改善的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6.
随着社会节奏加快和竞争加剧,失眠症患病率不断增高,我国为10%。20%左右。失眠可造成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判断力和日常生活工作能力下降,严重可合并焦虑、强迫、抑郁等症。正确治疗失眠对患者身心健康至关重要。但治疗失眠症药物长期服用后常会有不同程度的药物依赖及停药反弹。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小脑顶核电刺激结合电针治疗贝尔麻痹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6例V级贝尔麻痹患者随机分为电针治疗组、电针治疗加小脑顶核刺激组,每组38例,治疗时间为21 d,治疗结束后使用House-Brackmann评分观察两种治疗方法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恢复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说明两组疗效相当。但患者经电针联合小脑顶核刺激治疗后,稳定周期变短,并且恢复过程加快,在第3周时恢复到House-Brackmann II级以上者已有89.5%,其中68.4%患者能恢复到正常状态;与电针治疗组比较,其总有效率提高了15.8%,痊愈率提高了60.5%。结论小脑顶核电刺激结合电针治疗贝尔麻痹作用明显,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8.
张晶   《中国医学工程》2015,(2):52-53
目的分析和探讨神经内科临床上采用高压氧联合小脑顶核电刺激治疗脑梗死后抑郁及神经功能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神经内科2010年3月-2013年7月收治的68例脑梗死后抑郁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随机数表的方法将所有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患者采用高压氧方法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高压氧联合小脑顶核电刺激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抑郁自评量表(SDS)、日常生活能力评分(ADL)、神经功能缺损评分(MESSS)的得分变化情况。结果经过治疗两组患者在抑郁自评量表(SDS)、日常生活能力评分(ADL)、神经功能缺损评分(MESSS)三方面的得分均得到改善,两组患者治疗后的得分与治疗前均具有显著性差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之间相比,观察组患者在以上3个指标方面的改善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研究结果表明,神经内科临床对上脑梗死后抑郁的患者采用高压氧联合小脑顶核电刺激的方法进行治疗具有确切的临床效果,该方法能显著改善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对疾病的转归有利,因此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9.
流行性乙型脑炎(epidemic encephalitis B)简称乙脑,是由嗜神经的乙脑病毒所致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常累及脑膜,并引起不同程度的脑实质损害;多发生于儿童,其死亡率高,后遗症多,影响患儿自理能力;提高治愈率和减少后遗症是治疗乙脑的关键。我科自2006年始对乙脑后遗症行小脑顶核电刺激治疗辅以康复训练,取得很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小脑顶核电刺激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方法将166例急性脑梗死病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病人80例,在常规药物治疗基础上加用小脑顶核电刺激治疗,连续14d;对照组病人86例,仅采用常规药物治疗。结果2组病例治疗14d后,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改善,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结论常规药物治疗加小脑顶核电刺激治疗急性脑梗死有明显疗效。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小脑顶核电刺激联合血栓通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方法 6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小脑顶核电刺激联合血栓通注射液治疗组(治疗组)与血栓通注射液治疗组(对照组),两组患者均给予血栓通注射液及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小脑顶核电刺激治疗。观察治疗前后两组神经功能改善情况及临床疗效比较。结果治疗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降低及临床疗效均明显优于对照组(〈0.05)。结论小脑顶核电刺激联合血栓通注射液是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有效方法,且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淀粉样β蛋白(Aβ1-40)对大鼠空间学习记忆能力及海马区Bax和bcl-2的表达的影响及小脑顶核电刺激(Fastigial nucleus stimulation,FNS)的干预作用。方法:将Aβ1-40微量注射至大鼠右侧海马,制作大鼠AD动物模型。分别予电刺激小脑顶核、齿状核。28d后进行水迷宫试验,观察各组大鼠空间学习记忆功能改变。免疫组化法检测各组海马CA1区bcl-2、Bax蛋白表达。结果: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组与假手术组(SC)比较,每天隐匿平台逃避潜伏期均明显增长(P〈0.05),海马bcl-2阳性细胞光密度明显减少(P〈0.05),Bax阳性细胞光密度明显增高(P〈0.05);小脑顶核电刺激(FNS)组与AD组比较,空间学习记忆能力明显改善(P〈0.05),海马bcl-2阳性细胞光密度明显增高(P〈0.05),Bax阳性细胞光密度明显减少(P〈0.05),齿状核刺激(DNS)组无此作用。结论:FNS可部分改善Aβ1-40诱导的AD模型大鼠空间学习记忆障碍,可能是通过促进bcl-2表达和降低Bax表达抑制海马神经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13.
尤志珺  周少华  席刚明 《西部医学》2009,21(11):1909-1911
目的探讨小脑顶核电刺激对脑卒中后抑郁患者血浆单胺类递质、抑郁状态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方法将40例脑卒中后抑郁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小脑顶核电刺激。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采用高效液相-电化学检测器检测血浆中单胺类神经递质5-HT、NE的含量,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和Barthel指数评分(BI)对两组患者进行疗效评定。结果脑卒中后抑郁患者治疗前血浆中单胺类递质的含量较脑卒中非抑郁患者明显减少;治疗20d后,治疗组和对照组血浆5-HT、NE的含量均有上升,对照组组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电刺激治疗组组内和组间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治疗前两组HAMD和Barthel指数评分(BI)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的各项评分优于对照组(P〈0.05,P〈0.01)。结论小脑顶核电刺激能显著改善脑卒中后抑郁患者的抑郁状态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其机制可能与它促进了单胺类神经递质的释放和其显著改善脑血流量有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研究小脑顶核电刺激(FNS)对心肌梗死(MI)大鼠脑组织神经递质5-羟色胺(5-HT)的影响,探讨5-HT在FNS干预心脏性猝死(SCD)中的作用。方法 SD大鼠90只,随机分为3组,每组30只:MI组,仅结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LAD);FNS组,预先FNS 1 h再予以LAD结扎;小脑顶核毁损组,毁损小脑顶核5 d后FNS 1 h,再行LAD结扎;各组又分MI后1,7,21 d三个亚组。另取8只设为假手术组。LAD结扎1,7,21 d后,应用荧光分光光度法测定大鼠脑组织内5-羟色胺含量。结果①LAD结扎1,7 d后,与假手术组比较,MI组和小脑顶核毁损组大鼠脑组织5-HT均明显降低(P<0.05);与MI组比较,FNS组大鼠脑组织5-HT明显增加(P<0.05);小脑顶核毁损组与MI组脑组织5-HT含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LAD结扎21 d后,各实验组间大鼠脑组织5-HT含量比较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FNS可增加心肌梗死大鼠早期脑组织5-HT含量,并可能通过增加5-HT含量来控制心脏性猝死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小脑顶核电刺激联合MOTOmed智能运动训练治疗脑性瘫痪(脑瘫)伴智力障碍患儿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0月至2020年10月该院收治的86例脑瘫伴智力障碍患儿的临床资料,依照治疗方案不同分为对照组41例和观察组45例。对照组接受MOTOmed智能运动训练治疗,观察组接受小脑顶核电刺激联合MOTOmed智能运动训练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粗大运动功能测试量表(GMFM)评分、改良Ashworth痉挛分级、关节活动度和格塞尔婴幼儿发展量表(Gesell)评分。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7.78%(44/45),高于对照组的82.93%(34/4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个月后,观察组GMFM、Gesell评分高于对照组,改良Ashworth痉挛分级低于对照组,下肢关节活动度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脑顶核电刺激联合MOTOmed智能运动训练治疗脑瘫伴智力障碍患儿效果显著,能有效改善其粗大运动功能,减轻肌张力水平和下肢痉挛程度,促进智力发育。  相似文献   

16.
刘平  王淳  王小林  陈纯  付秀全  张标 《西部医学》2008,20(5):1107-1109
对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神经保护是目前的研究热点,而电刺激小脑顶核(FNS)对血管事件后的神经保护作用经动物模型和临床研究证实有效。本文就电刺激小脑顶核在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治疗中的作用机理和临床应用研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7.
电刺激小脑顶核防治心肌梗死后大鼠心肌氧化损伤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研究电刺激小脑顶核(FNS)对急性心肌梗死(AMI)大鼠心肌氧化损伤的防治作用机制.方法:随机将大鼠分为AMI、FNS AMI、毁损小脑顶核(FNL) AMI组,于左冠状动脉结扎术后24h进行心肌梗死面积、血清乳酸脱氢酶(LDH)和肌酸激酶(CK)活性、心肌组织丙二醛(MDA)含量和总抗氧化能力(TAOC)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测定.结果:与MI组比较,FNS AMI组LDH、CK活性,MDA含量,心肌梗死面积显著减少(P<0.01);TAOC及SOD活性显著升高(P<0.01).FNL AMI组与AMI组以上指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FNS可减轻心肌梗死后大鼠心肌损伤,减小心肌梗死面积;其心肌保护机制可能与其抗氧化损伤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小脑顶核电刺激(FNS)对心肌梗死(MI)大鼠死亡率及动脉压力感受性反射敏感性(BRS)的影响。方法 90只SD大鼠随机分为3组,每组30只:①MI组,仅结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LAD);②FNS组,预先FNS1h再予以LAD结扎;③小脑顶核毁损组,毁损小脑顶核5d后FNS1h,再行LAD结扎;各组又分MI后1、28d两个亚组。另设假手术组(n=8)。LAD结扎1、28d后,连续监测存活大鼠血压,测定BRS,并计算28d累积死亡率。结果①FNS组总死亡率明显低于MI组或小脑顶核毁损组(P〈0.05)。②LAD结扎1d、28d后,与假手术组比较,MI组或小脑顶核毁损组大鼠BRS均明显降低(P〈0.01);与MI组比较,FNS组大鼠BRS明显增加(P〈0.01);小脑顶核毁损组与MI组BRS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①FNS减少MI大鼠死亡率。②FNS可恢复MI大鼠受损的动脉压力感受性反射功能。③FNS减少MI后大鼠死亡率可能与其改善BRS有关。  相似文献   

19.
小脑顶核刺激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率变异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瞿家武 《西部医学》2009,21(7):1113-1115
目的探讨电刺激小脑顶核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率变异性的影响。方法选择4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为电刺激小脑顶核组(n=23)和对照组(n=23),两组均采用常规治疗;试验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电刺激小脑顶核。观察治疗前后患者心率变异性的变化。结果治疗1个月后,电刺激小脑顶核使患者心率变异性增加,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电刺激小脑顶核可有效改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率变异性。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发生后再予以FNS是否对缺血心肌具有保护作用.方法 将大鼠随机分为4组:①AMI组,仅结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LAD);②FNS组,预先LAD结扎后予以FNS 1 h;③小脑顶核毁损组(FNL组),预先毁损小脑顶核5 d后再行LAD结扎,随后FNS 1 h;④假手术组.LAD结扎后24 h,应用RT-PCR法测定左心室梗死区IL-1β、IL-6、TNF-α mRNA表达;应用化学法测定心肌梗死面积,以及心肌组织丙二醛(MDA)含量、总抗氧化能力(TAOC)、超氧化物岐化酶(SOD)活性.结果 与AMI组比较,FNS组心肌梗死面积显著减少(P<0.05),梗死区IL-1β、IL-6、TNF-α mRNA表达亦显著减少(P<0.05).与假手术组比较,AMI组和FNL组梗死心肌MDA含量明显增加(P<0.01),而TAOC及SOD活性显著下降(P<0.01);与AMI组比较,FNS组大鼠梗死心肌MDA含量明显减少(P<0.05),TAOC及SOD活性显著增加(P<0.05).FNL组与AMI组间以上指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FNS可减少大鼠心肌梗死后的心肌损伤;这一保护作用机制,可能与其下调心肌梗死区IL-1β、IL-6、TNF-α mRNA表达,调节氧化-抗氧化成分的平衡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