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陶丽  陆茵  王爱云  陈文星 《医学教育探索》2012,43(11):2107-2100
中药有效组分配伍是当前开展中药现代化研究的重要模式,通过传统饮片活性组分分离及二次配伍以实现功效最大化。尽管有效组分配伍并不脱离原方的整体效应,但功效物质标准化即组分中药研究存在组分拆分简单而药性拆分困难的问题,因此需要明确组分样品库中各组分与其所属中药的性味离合关系。决定中药宏观药性的物质基础是其包含的微观化学成分,而基于化学信息学和知识发现的药性判别方法存在各自的局限性,真实客观的药性表征体系仍应回归到动态、可持续性定量反映药物与机体的相互作用结果的生物效应模型中去,在此基础上可以选择药少力专、基于药性组合的代表药对继而开展配伍组分的药性配伍规律研究,这对合理设计配伍组分及提高其有效性和安全性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2.
在回顾当前中药药性理论研究现状基础上,分析得出了该研究领域存在的问题;针对本领域的未来研究,提出了“药性本质多源”假说及“证-药效-药性”研究新模式。   相似文献   

3.
目的:中药药性是中药作用于不同状态机体的,与化学成分相关的生物学效应的概括和归纳。中药药性研究需要从化学成分要素、机体状态要素和生物效应要素及其关联关系进行系统探讨。本研究遵循中药临床应用特点,旨在引入数学思想和方法建立"三要素"数理分析模式,并基于该模式研究中药寒热药性,探讨寒热药性生物学表征差异。方法:借鉴中药的病态选择活性概念,基于数学上交互作用的思想,将化学成分要素和机体状态要素的作用统一于生物学效应量中。在此基础上,通过效应分解、强度计算、频数统计、关联度分析等步骤并结合散点图,形成"三要素"数理分析模式。设计并实施热性药附子、肉桂和寒性药黄柏、栀子(化学成分要素)干预正常状态、糖皮质激素诱导的虚寒和虚热状态(机体状态要素)大鼠的比较药理学实验(生物效应要素),运用该模式对实验结果进行数理分析。数理分析结果以散点图形式输出,通过计算药物干预虚寒、虚热两种状态的生物效应点在"药效区"和"毒性区"的频数分布,结合关联度分析,可以对比不同药物的寒热药性表达程度。结果:干预虚寒状态后"药效点"与干预虚热状态后"药效点"的频数比,附子为7∶3、肉桂为3∶3、黄柏为4∶4、栀子为1∶5;干预两种状态后"毒性点"的频数和,附子为4、肉桂为0、黄柏为2、栀子为4。关联度分析显示,"附子、肉桂、黄柏、栀子"与"适用于虚寒状态、适用于虚热状态"呈正相关。即,按照附子、肉桂、黄柏、栀子的顺序,热性越来越弱,寒性越来越强。同时,对于上述4味药,药效越明显,则毒性越明显。结论:本研究采用的基于药性构成"三要素"理论的数理分析模式能够有效阐释寒热药性的生物学表征差异,为中药药性理论的现代解读提供理论依据和数学工具,为中药药性实质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4.
基于组分结构假说构建中药药性矢量结构方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药本身是一个复杂的整体,有其相应的物质基础,即相应的“组分结构”,而中药药性即为中药中复杂的组分结构作用于人体后的综合体现。中药中的成分/组分可表现相应的药性属性(寒、热、温、凉),组分与组分之间以及组分内部都存在着药性差异。药性相同的成分/组分,表现为相互增强;药性相反者,则相互抵消,即可以用“矢量”表示,中药药性也就是各成分/组分“药性矢量”的“矢量加和”。在结合中药药性的最新研究方法和手段的基础上,将“组分结构”假说和“中药药性矢量”相结合,拟构建中药“药性结构方程”模型,以阐述中药药性本质。中药“药性矢量结构方程”模型的构建,也将为中药配伍以及炮制机制研究提供重要的研究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对一些中药及其复方制剂相继进行了生物药剂学、药物动力学、生物利用度和溶出度的研究,这对新药的开发、生产、临床用药具有理论上的指导意义及实用价值。笔者拟对此作一归纳。1 中药及其制剂生物药剂学研究生物药剂学是在60年代国外新兴的一门学科,在国内已对相当多的中药及其成分和制剂进行了这方面的研究。1.1 中药及其成分:据报道的中药及其有效成分有:土鳖虫、土贝母苷[1]、北豆根[2]、雷公藤甲素、盐酸川芎嗪、天麻素、3H-麝香酮、秦皮甲素、秦皮乙素、三七、延胡索乙素、徐长卿、柴胡、朱砂、雄黄、冰片、黄芩、麝香、肉…  相似文献   

6.
中药的寒、热药性有宏观与微观之分,宏观药性是中药整体的寒热属性,而微观药性则是中药部位、单元、组分或成分的寒热之性。同一中药普遍存在寒、热药性相反的物质成分。中药的宏观药性是其各物质成分之间微观药性交互作用而综合呈现的结果,宏观药性值取决于所含各种药性成分的微观药性贡献力。将中药系统分离为若干相对独立的物质单元,以各物质单元的微观药性贡献力作为矩阵元素,构建寒热药性判别矩阵,可以实现对中药物质单元药性的预先理论判别,借此探讨和构建中药药性理论研究与中药组分配伍新药发现相偶联的研发模式。  相似文献   

7.
鉴于“提取物的复杂组成引起纯物质和植物提取物间的活性差异”,这一特殊性质,国际医药界关于“植物药的可比性评价”技术体系提出:植物提取物可分为基本活性物质与伴生物质,基本活性物质与其制剂的治疗特性完全或大体相关联;伴生物质可影响活性物质从药物处方或植物提取物中的溶出和进一步吸收。以若干研究实例为切入口,着重从中药复方提取物物理化学性质改变的角度,探讨中药提取物伴生物质的生物药剂学特性及其制剂学意义:必须强化提取物“伴生物质”意识,避免盲目追求所谓“有效成分”,而影响整体疗效;从生物药剂学体内外相关性角度,为寻找更加科学的中药药效物质精制分离手段指出了新的方向;并提出“引入非线性复杂适应系统科学原理”是中药药剂学研究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中药的属性特征与其药性的相关性,及基于误差反向传播算法(BP)的人工神经网络在中药药性判别中的可行性.方法 收集<中华本草>中收录的药性明确、属性特征详尽且具有代表性的植物药1 728种,先后以单因素和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筛选与药性相关性有统计学意义的药材属性特征,再构建基于中药材属性特征的药性判...  相似文献   

9.
中药临床药理学的研究,是在原有的药理学基础上,结合临床实践,对中药原有的功效进行再次验证,同样挖掘出中药潜在未知的某些性能,以一定的微观及定性指标表现出来,发展和完善中药药性理论。应用临床药理学的方法研究中药药性理论,从临床、药理学等多角度阐明中药药性的本质,使临床药理学的微观性、科学性与中药药性的宏观性、整体性相互渗透又相互融合,从多维角度研究中药药性理论,以"中药-中药药效-药理作用-临床应用"为主线研究,将药性研究回归于临床研究,挖掘中药未知药性,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中药药性理论,为老药新用奠定一定的理论基础。建立新的中药药性科学研究体系,科学客观地阐述中药药性理论,促进中药药性理论与现代临床应用及药理学多学科融合,实现中药现代化研究。  相似文献   

10.
基于代谢组学整体表征中药药性及性效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药性对证候整体代谢网络影响的生物学机制,阐明药性与功效之间的必然联系,初步揭示中药药性的科学内涵。方法:应用代谢组学方法和主成分分析方法,运用UPLC—Q—TOF/MS技术手段,通过研究热病证候本身及苦寒中药黄连和温热药高良姜对比干预热病证候模型,来探讨中药性味与药效的相关性。结果:在主成分得分图中造模后大鼠尿液代谢物组发生变化且被明显分为两类,这从体内微观角度表征了空白和模型组大鼠代谢网络的异同。给予黄连后大鼠尿液中的代谢物在主成分得分图上的落点无离散分类,实验结果表明黄连对热病证候具有治疗作用;给予高良姜后大鼠尿液中的代谢物在主成分得分图上与空白组不能聚于一类,表明高良姜对热病证候不具有治疗作用。实验结果表明代谢组学可用于中药干预作用研究,亦可以表征寒热药性。结论:本课题为中药传统药性理论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方法和技术手段,对于揭示中药药性理论的科学内涵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1.
中药外治法治疗骨折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通过对中药外治法治疗骨折的作用机理和近年来的临床应用的概述,进而对中药外治法治疗骨折的研究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一些探讨与展望。方法:应用计算机检索PubMed(1991/2010)和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1991/2010),按纳入和排除标准,对文献进行筛选和质量评价。从中药外治法治疗骨折的作用机理、特点及优势出发,总结近年来中药外治法应用于骨折的各种治疗措施,探讨中药外治法治疗骨折的发展趋势。结果:中药外治法治疗骨折,药物不经门、肝系统,避免肝脏的首过效应;可使药物的有效成分迅速通过毛孔、皮肤吸收进入人体内,达到治疗目的;而且廉便效验,易于被患者所接受。结论:中药外治法治疗骨折疗效显著,使用方便,但药物剂型陈旧等一系列问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解决。  相似文献   

12.
中药外治理论、外用功效及存在问题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中药外治理论是中医药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中药在外治理论、外治作用机理、外用功效研究方面尚存在一定问题.提出在建立常见中药外用功效的基础上,依据穴位刺激,经络传感,并结合现代经皮给药和全息生理理论等,进一步完善中药外治理论,使中药外治理论更加丰富、完善和有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13.
开展《中医病案学》教学对学习前人立法处方、辨证技巧,开拓学生临床诊治思路,提高辨证诊疗水平具有重要作用。在教学中,丰富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4.
中药浴治疗婴儿湿疹的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中药浴治疗婴儿湿疹及护理干预的临床效果。方法:将41例婴儿湿疹患者随机分成两组,试验组:中药润肤止痒洗剂外洗并用润肤剂;对照组:单独外用润肤剂。结果:试验组有效率82.61%,对照组有效率38.89%;试验组与对照组有效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结论:应用中药浴并用润肤剂结合护理干预治疗婴儿湿疹疗效好。  相似文献   

15.
中医对腔隙性脑梗死认知缺损的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影像学技术的发展、脑血管病临床研究的深化,血管源性认知缺损研究有了新的认识。腔隙性脑梗死(LI)可导致认知缺损,这种认知缺损相对较轻,但可逐渐加重,直至发展为血管性痴呆(VD)。腔隙性脑梗死认知缺损(LICI)涉及风、火、痰、瘀、气、虚诸端;证候多属风、火、痰、瘀、肝肾阴虚、脾肾阳虚;但其诊断和临床研究有待于进一步深入。  相似文献   

16.
传统中医与医疗保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中国历史上传统医疗保障思想和实践的追溯,以及中医中药对之发挥的作用与施与的影响,指出进入现代社会之后,医疗保障事业的发展依然可以充分利用传统中医,走适合中国特色的医疗保障之路。  相似文献   

17.
论述了近五年直肠癌中医外治法的研究进展,包括中药灌肠、中药浸泡、中药外敷、针灸治疗、综合治疗等疗法,认为中医外治法具有毒副作用小、无抗药性及耐药性、操作简便、疗效好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及运用。  相似文献   

18.
Wang Linyue;Hao Pingsheng(Chengdu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Chengdu,610072,China;Affiliated Hospital of Chengdu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Chengdu,610075,China)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中药外用治疗白发的起源、发展及其现代应用。[方法]通过查阅中医药古籍文献,研究中医美容发展史,结合古籍原文,系统梳理中药外治白发的源流及发展脉络,探究其在现代的作用形式。[结果]中药外治白发首见于秦汉时期,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美学思想的提升,治疗理论得到了进一步发展,隋唐、宋元时期白发产生的病因病机得到梳理,外用药物剂型有所创新,明清时期中药外治白发的方法达到成熟,现代医家所用的剂型和方法更加多样。[结论]中药外治白发的药物和剂型经历漫长的历史演变过程,代有创新,在解决白发问题上一直发挥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癌痛中医外治法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中医认为,癌痛的病因不外乎六淫邪毒、七情内伤、饮食失调、正气亏虚,病机为“不通则痛”,虚痛病机属“不荣则痛”,其病理性质为本虚标实,以标实为主。治以活血祛瘀、行气补血、清热解毒、清热祛湿、温经散寒等法为主。常用外治方法有敷贴、涂擦、穴位离子导入、注射及埋线、拔火罐、灸疗、灌肠、喷雾、中药外敷与西药止痛药联合。治疗癌痛的起效机制是扶正祛邪,今后癌痛中医外治法应从WHO推荐的三阶梯止痛疗法进行对比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