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已成为诊疗冠心病的有效方法。2005年4月-2006年10月我院开展桡动脉路径经皮冠状动脉介入和股动脉路径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相比较桡动脉路径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并发症明显减少,方法简单、快捷、可靠,深受患者的欢迎。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莫秀凤  杨海玉 《医学理论与实践》2011,24(19):2303-2304,2306
目的:探讨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介入术与经股动脉冠状动脉介入术后的并发症与舒适度,对比经桡动脉、股动脉冠状动脉介入术的优缺点。方法:391例经皮冠脉介入治疗的患者,按分为两组:桡动脉组(183例)和股动脉组(208例),观察两组术后并发症和舒适度的情况。结果:经桡动脉途径冠状动脉介入患者术后局部血肿或伤口出血、血管迷走反射并发症明显低于经股动脉冠状动脉介入术组(P<0.05),动脉痉挛及闭塞发生率桡动脉组高于股动脉组(P<0.01);术后经桡动脉组腰背疼痛、尿潴留、便秘、平均卧床时间及换药次数明显低于经股动脉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介入术可减少患者不适与痛苦,增加舒适度,同时减少护理工作量。  相似文献   

3.
经皮冠状动脉造影术和介入治疗是目前诊断、治疗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的重要手段之一,其常规人路为股动脉途径。自1989年Campeau首先成功报道经桡动脉径路的冠状动脉造影技术以来,此方法目前已得到广泛应用,随着经桡动脉冠状动脉介入技术的发展和材料的改进,经桡动脉冠状动脉介入的手术成功率已达96.0%以上。与径路股动脉比较,桡动脉径路有穿刺血管并发症发生率较低、避免患者术后卧床、缩短住院时间等优点,因此,经桡动脉径路已成为冠状动脉介入的重要径路。现将我院经皮穿刺桡动脉冠状动脉造影术初步经验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4.
经桡动脉和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介入术的临床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经桡动脉途径和经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介入诊治的效果和优缺点。方法:在履行知情告知并尊重患者意愿的情况下,分别对98例和59例冠心病患者经桡动脉途径(桡动脉组)和经股动脉途径(股动脉组)行冠状动脉造影和介入治疗,分别观察手术操作成功率和血管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桡动脉组和股动脉组的冠状动脉造影术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成功率分别为95.92%、98.31%和94.87%、96.15%,两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外周血管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5.1%、27.1%和7.7%、46.2%,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经桡动脉途径与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介入诊治的手术成功率相似,但经桡动脉途径的外周血管并发症相对少。  相似文献   

5.
石全宝   《中国医学工程》2013,(2):130-130,133
目的探讨经桡动脉途径介入治疗老年患者冠状动脉分叉病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0年1月-2012年1月间来我院就诊的140例冠状动脉分叉病变患者为观察对象,通过随机分组法将其分为经桡动脉途径介入组(TRI)和经股动脉途径介入组(TFI),回顾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 TRI组中69例患者经桡动脉介入成功,总成功率为98.57%;TFI组中介入治疗总成功率为100%,TRI组患者不良反应事件发生率低于TFI组患者,两组患者临床试验结果对比统计学差异不明显(P>0.05)。结论由本次观察研究结果可见,经桡动脉途径介入治疗老年患者冠状动脉分叉病变,具有较为满意的临床疗效,且治疗的安全性和可行性较高,因而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经桡动脉(Transradia approach coronary intervention,TRA)与经股动脉(Transfemoral approach coronary intervention,TFA)两种途径行冠心病(Coronary heart disease,CHD)介入治疗的临床效果差异。方法选择2010—2014年曾在该院接受治疗的冠心病患者1 000例,将患者随机分为数量相等的两组即观察组与对照组进,对照组中患者以经股动脉(TFA)冠状动脉介入方法进行治疗,观察组中患者以经桡动脉(TRA)冠状动脉介入方法进行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所得到的临床效果。结果治疗结束后,观察组中患者的治疗成功率为96.0%,对照组中患者的治疗成功率为92.0%,两组患者之间差异显著;比较两组患者的穿刺时间、手术时间以及造影剂量:观察组中患者的穿刺时间及手术之间均短于对照组,观察组中患者的造影剂量少于对照组,两组患者之间差异较明显;观察组中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为4.0%,对照组中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为16.0%,两组患者直接差异较明显。结论经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是安全、有效的方法。桡动脉途径与股动脉途径冠状动脉介入冠心病均能够得到较好的效果,经桡动脉途径冠状动脉介入方法的穿刺时间、手术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均少于经股动脉冠状动脉介入方法,有利于患者尽快康复,临床上可优先选择经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桡动脉穿刺失败后经肱动脉或股动脉途径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诊疗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 将232例经桡动脉穿刺失败后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患者随机分为肱动脉组(117例)及股动脉组(115例),比较不同穿刺途径的平均穿刺时间、穿刺成功率、X线曝光时间、术后穿刺点压迫时间以及穿刺部位出血、假性动脉瘤、迷走神经反射发生率等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在穿刺时间、穿刺成功率、X线曝光时间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肱动脉组术后穿刺点压迫时间短于股动脉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肱动脉组的假性动脉瘤发生率、拔除鞘管时迷走神经反射发生率均低于股动脉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途径中,桡动脉途径穿刺失败后,肱动脉途径可优先于股动脉途径作为替代途径行冠状动脉介入诊疗。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经皮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造影和介入治疗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对本院2006年1月~2008年5月经皮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介入诊疗的疑诊和确诊的457例冠心病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分析,观察手术成功率和并发症。结果穿刺成功率98.0%(448/457例),448例冠状动脉介入诊疗成功率100%,术后并发症:局部轻微血肿6例(1.3%),桡动脉闭塞1例(0.2%)。无假性动脉瘤、动静脉瘘、局部感染和迷走神经反射等并发症。无死亡病例。结论经皮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介入诊疗是安全的、可行的。且患者更乐意接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经桡动脉途径行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择急诊介入治疗心肌梗死患者353例.经桡动脉途径190例,经股动脉途径163例.按常规行梗塞相关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结果:经桡动脉途径介入治疗成功率为98%,与经股动脉途径(97%)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桡动脉途径局部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经股动脉途径.结论:经桡动脉途径行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经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介入诊断和治疗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600例经桡动脉途径完成冠状动脉介入诊疗的临床资料。结果:经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造影术(CAG)1600例,其中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459例,桡动脉穿刺成功率98.2%,冠状动脉介入诊断成功率99.7%,冠状动脉PCI成功率92.3%。结论:经桡动脉途径行冠脉介入诊疗手术成功率与传统股动脉途径无明显差异,且其并发症少、下床活动时间早、住院时间明显缩短、住院费用降低。  相似文献   

11.
经股动脉穿刺行冠状动脉介入诊治是国内大多导管室的心血管医师常采用的介入治疗方法,1989年Campeau首先[1]成功地报道了经桡动脉径路的冠状动脉造影技术,此后该方法在许多国家得到广泛应用,随着经桡动脉冠状动脉介入技术和材料的发展,经桡动脉冠状动脉介入的手术成功率可达96%以上[2,3].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对比经桡动脉途径(TRA)和股动脉途径(TFA)对肺鳞癌患者行支气管动脉介入的可行性。  方法  选取122例肺鳞癌患者,采取经左侧桡动脉入路行支气管动脉介入治疗58例(行BAI患者47例,行BAE患者5例,行BACE患者6例),经股动脉入路行支气管动脉介入治疗64例(行BAI患者51例,行BAE患者10例,行BACE患者3例)。  结果  2种入路均成功实施经支气管动脉介入治疗,术后无明显并发症。经左侧桡动脉入路手术时间少于经股动脉入路。  结论  经桡动脉途径(TRA)行支气管动脉介入治疗是安全、快速和可行的,为肺部肿瘤介入提供更多可选择的介入路径。  相似文献   

13.
经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介入诊疗320例临床价值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经桡动脉途径进行冠脉介入诊疗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对本院2009年1月~2010年5月经皮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介入诊疗的320例冠心病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分析,观察手术成功率和并发症。结果经桡动脉途径完成冠状动脉造影312例,其中有58例行PCI术;桡动脉穿刺及置管成功率为97%。结论经皮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介入诊疗是安全的、可行的,成功率高并发症较少,患者更乐意接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刘刚 《当代医学》2011,17(31):78-78
目的探讨经桡动脉途径介入治疗老年患者冠状动脉分叉病变的临床效果。方法 2010年6月~2011年6月期间,介入治疗的40例老年冠状动脉分叉病变患者,随机将其分为两组:桡动脉组(经桡动脉途径介入治疗组)和股动脉组(经股动脉途径介入治疗组)各20例,对比两组患者介入治疗的手术成功率和不良反应。结果 40例桡动脉组和股动脉组患者,经介入治疗后,全部成功完成手术操作,成功率为100.0%。20例桡动脉组患者,术后半年内,出现2例(10.0%)心脏不良事件;20例股动脉组患者,术后半年内,出现2例(10.0%)心脏不良事件,1例(5.0%)急性心肌梗死。结论桡动脉途径介入治疗老年患者冠状动脉分叉病变,具有较好的可行性和安全性,值得临床广泛推广。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经桡动脉途径与经股动脉途径介入治疗冠心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抽取2016年1月至2018年2月所在医院心内科收治的行PCI治疗80例冠心病患者进行研究,随机分组给予经桡动脉与经股动脉介入治疗,记录两种介入途径穿刺时间、穿刺成功率、手术时间、手术成功率以及住院时间,统计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研究组患者经桡动脉穿刺成功率为92.5%,手术成功率为97.5%;对照组经股动脉穿刺成功率为100%,手术成功率达95%。两组患者手术成功率并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桡动脉途径穿刺介入的穿刺时间明显长于经股动脉途径,但术后住院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经股动脉途径,P0.05。结论与经股动脉穿刺介入比较,经桡动脉穿刺介入治疗冠心病虽穿刺时间较长,手术难度略大,但手术效果类似,且术后并发症低,易于恢复,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6.
经股动脉穿刺行冠状动脉介入诊治是国内大多导管室的心血管医师常采用的介入治疗方法 ,1989年Campeau首先 [1]成功地报道了经桡动脉径路的冠状动脉造影技术 ,此后该方法在许多国家得到广泛应用 ,随着经桡动脉冠状动脉介入技术和材料的发展 ,经桡动脉冠状动脉介入的手术成功率可达96 %以上[2 ,3]。与经股动脉比较 ,桡动脉径路有穿刺血管并发症较低、避免病人术后卧床、缩短住院时间等优点 ,因此 ,经桡动脉径路已成为股动脉径路的重要补充 ,现总结报道如下。1.1一般资料选择2000年10月至2001年6月我院和美…  相似文献   

17.
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已成为冠心病的主要治疗方法之一.冠状动脉介入术的传统路径为股动脉,而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介入术具有止血方便、外周血管并发症少、患者活动不受限制、恢复快等优点,现已成为国内外广为重视的技术[1].  相似文献   

18.
徐利娜  高锋 《中外医疗》2013,(33):51-51,53
目的 探讨比较经桡动脉途径和经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介入诊治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该院于2010年10月-2012年10月收治的100例进行了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和冠状动脉成形术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经动脉途径的不同将其分成两组,A组经桡动脉途径,B组经股动脉途径,对比经不同动脉途径穿刺的效果.结果 手术过程中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穿刺时间及造影剂用量等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经股动脉途径的B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情况明显高于A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和经股动脉途径比较,经桡动脉途径进行冠状动脉的介入治疗有着更好的临床疗效,且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值得在临床上广泛推广.  相似文献   

19.
目的:比较经桡动脉、股动脉不同途径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探讨相关的护理策略。方法:对260经桡动脉(桡动脉组)和240例经股动脉(股动脉组)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比较2组迷走神经亢进、尿潴留和皮下血肿并发症的发生情况,按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护理常规进行护理,总结护理特点。结果:桡动脉组术后迷走神经亢进、尿潴留和皮下血肿发生率均低于股动脉组(P0.05~P0.01)。2组假性动脉瘤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桡动脉组血管闭塞发生率为2.31%。结论:经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并发症少,可减轻术后护理工作量。  相似文献   

20.
目的:比较经桡动脉、股动脉不同途径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探讨相关的护理策略。方法:对260经桡动脉(桡动脉组)和240例经股动脉(股动脉组)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比较2组迷走神经亢进、尿潴留和皮下血肿并发症的发生情况,按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护理常规进行护理,总结护理特点。结果:桡动脉组术后迷走神经亢进、尿潴留和皮下血肿发生率均低于股动脉组(P0.05~P0.01)。2组假性动脉瘤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桡动脉组血管闭塞发生率为2.31%。结论:经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并发症少,可减轻术后护理工作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