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清代著名温病学家戴天章所著《广瘟疫论》首创性地提出瘟疫五辨、瘟疫兼证、夹证,瘟疫表、里证之辨以及瘟疫五治法,属于瘟疫之治的创新主张和实践经验,诸病例辨证与治疫方法体现了戴氏独特的学术思想,亦对现代研究温病具有极其重要的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2.
戴天章是清代著名的温病学家,精通医理,尤擅瘟疫的诊治,推动了瘟病辨治理论的发展。现基于戴天章《广瘟疫论》,从首创瘟疫五辨、力辨寒瘟异同,创瘟疫五种治法,完善外感病腹诊法3个方面进行深入探讨,系统总结其瘟疫辨治经验及学术思想,这些内容不仅丰富了温病学理论,亦对现代温病的临床辨治具有重要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戴天章治疗瘟疫病组方规律,为当代瘟疫病的预防、治疗和谴药组方提供指导。方法:收集《广瘟疫论》中治疗瘟疫病的全部方剂,利用中医辅助传承平台(2.5版)进行统计,采用频数分析、关联规则、熵聚类分析等方法,对药物配伍规律进行数据挖掘。结果:共筛选出83首方剂,涉及109味中药,其中使用频次最高的5味药物,性以温、寒为主,味以苦、甘为主,归经以属脾经的频次为最高,演化出药物核心组合14个,生成新方组合7首。结论:《广瘟疫论》中治疗瘟疫病以补法、汗法、下法、清法、和法为主,反映了扶正与祛邪兼顾的治疗原则,并对当前新冠肺炎的治疗具有一定借鉴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广瘟疫论》是继《温疫论》之后又一部研究瘟疫的经典著作,是以《温疫论》学术思想为蓝本,加以注释、增订、删改,着重辨别瘟疫通体异于伤寒,对瘟疫的治疗有重大的贡献。戴天章在《广瘟疫论》中以对称、对照方式从汗、下、清、和、补5种治疗方法论述伤寒与温病的差别。  相似文献   

5.
戴天章重视瘟疫病早期阶段的辨证,发挥吴有性《瘟疫论》,著《广瘟疫论》。晚清儒医陆懋修认为吴有性《瘟疫论》实为论温疫,戴天章《广瘟疫论》实为论温热,故对戴氏著作重加考订,悉改疫为温,削删辛温类方药,增减字句,润色行文。虽然陆氏在整理他人著作时,依己观点径改原文字句并附加己意的行为值得商榷,但陆氏的重订使得《广温热论》得以流传,影响后学。后世医家何廉臣评价其"论温热症甚精"。  相似文献   

6.
《吴佩衡医案》是扶阳流派代表性医家吴佩衡先生毕生临证经验的总结,体现了吴老中医学术思想的精髓。医案中瘟疫部分9则医案是先生基于《内经》阴阳理论、《伤寒杂病论》六经辨证体系、《瘟疫论》疫病传变理论,活用经方达原饮、白虎汤、承气汤、生脉散治疗各阶段瘟疫的典型代表。本研究旨在对瘟疫医案进行系统深入分析总结,为当下疫病的中医药治疗提供辨治思路。  相似文献   

7.
杨月艳 《国医论坛》2003,18(3):16-17
病毒性肝炎的病因病机具有一定的特点 ,从临床对病毒性肝炎的观察和认识来看 ,引起的根本原因是感染某种专一的瘟疫毒邪 (后简称疫毒 ) ,根据有三 :其一 ,是一种人们感官不能直接体察到的致病因素 ,如明末清初温病学家吴又可所著《瘟疫论·序》指出 :“夫瘟疫之为病 ,非风、非寒、非暑、非湿 ,乃天地间别有一种异气所感。”吴又可强调其“无形可求 ,无象可见 ,况无声 ,复无臭”(《瘟疫论·下卷·杂气》) ;其二 ,疫毒传染性强 ,易于流行。如《诸病源候论·总论》说 :“人感乖戾之气而生病 ,则病气转相染易 ,乃至灭门。”吴又可认为疫毒“最能…  相似文献   

8.
明代吴又可著《温疫论》,对瘟疫(急性传染病)的发病及治法方药都提出了较为完整的学术见解,为正确治疗瘟疫开创了先河。后世,余师愚著《疫疹一得》、杨栗山著《伤寒温疫条辨》、戴天章著《广瘟疫论》更进一步充实和完善瘟疫学说,为祖国医学防治瘟疫建立了完整的理论及实践体系。作者在前人对瘟疫发病规律的认识和治法方药的基础上,结合2019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感染的肺炎病例报道,综合阐述这一新型传染病的中医证治,旨在为现代中医防治"新冠"提供借鉴和帮助。  相似文献   

9.
<正>《广瘟疫论》为清初著名温病学家戴天章所撰,后于乾隆年间被坊刻为歙县郑奠一之书,并取名《瘟疫明辨》,戴氏孙祖启于书坊中购阅之,即其先大父存存书屋之《广瘟疫论》,虽易其名,幸未改窜其文,因出存存书屋原本,于乾隆四十三年(1778)校刻行世,以纠讹传,广先德[1]。1937年曹炳章将其收录于上海大东书局出版的古典医学巨著《中国医学大成》丛书中,书名仍沿用《瘟疫明辨》。1作者生平  相似文献   

10.
《瘟疫论》依时用药多根据瘟疫病临床病情变化之变化而定,故突出“急救”二字,重点论述了数攻法和证时法,对现今临床疗效的提高和学术研究意义重大,是中医临床研究的重要领域,应加大研究力度,力争有所突破。  相似文献   

11.
SARS或称非典 ,即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 (Severeacuterespiratorysyndrom)是由新发现的冠状病毒引起的以肺部病变为主的烈性传染病 ,中西医对该病的认识都处于全新探索阶段。为了提高中医对该病的防治水平 ,现就中医对传染病的认识和SARS的具体预防法则探讨如下。1 中医预防传染病辑要传染性疾病中医称为瘟疫 ,《温病正宗》说 :“瘟疫本名疠疫 ,传染病也” ,瘟疫是疫邪 ,即杂气、异气或疠气引起 ,《瘟疫论》指出 :“夫瘟疫之为病 ,非风非寒 ,非暑非湿 ,乃天地间别有一种异气所感” ,突出的强调了该病有别于一般病因的特异性、传染性、流…  相似文献   

12.
伟大的医药学家李时珍在药物学方面的贡献已为世界所公认。同时,他在瘟疫病方面也提出了一些行之有效的防治方法。对后世吴有性的《瘟疫论》有较深的影响。本文仅就《本草纲目》中有关瘟疫的内容,浅述如下。  相似文献   

13.
根据《瘟疫论类编》从病性、病位、病证特点等方面论述瘟疫内陷胸膈证,并与非典型性肺炎(非典)的发病特点及主要症状进行分析比较,对非典的中医认识提出新的观点,结合基因远距离地发表评论。  相似文献   

14.
明末吴又可所著《瘟疫论》,系统地阐述瘟疫病的因证脉治,并重点地突出其与伤寒不同,这一创造性的论述,大大地推动了当时温病学的向前发展,笔者于最近重行阅读《瘟疫论》,益感其中很多论点足资研究,同时亦体会到近代温病学中所提出的若干新问题,较之《瘟疫论》的内容又有了更新的发展。现将《瘟疫论》中的某些内容与近代温病学中若干新问题的发展关系,探讨如下:  相似文献   

15.
吴又可在《瘟疫论》下卷"行邪伏邪之别"中说:"凡邪所客,有行邪,有伏邪。……先伏而后行者,所谓瘟疫之邪。"《说文解字》云:"客,寄也。"段玉裁注:"故自此托彼曰客。""凡邪所客"指明伏邪乃由外入内,非由体内生成。吴又可所谓伏邪,是瘟疫类疾病感染戾气后伏而未发的病邪。而伏邪理论经后世各医家发扬,所指范围扩大。《中医大辞典》释"伏邪"为"藏伏于体内而不立即发病的病邪。"[1]任继学认为:"伏邪有狭义与广义之分,  相似文献   

16.
《金匮要略》是论述杂病证治的专著。全书所论40余种疾病,囊括内、外、妇科诸病。详查全书,体现鉴别诊断内容的条文约达70余条,贯穿于全书始末,成为指导杂病辨证论治的重要组成部分。一、鉴别诊断指导辨病、辨证金寿山认为:“《金匮》一书,在古书中是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典范”。本书以脏腑经络辨证为主,注重用鉴别诊断指导辨病与辨证。仲景在《金匮》首篇便记载了以面部及鼻部的望诊指导辨病、辨证的鉴别诊断内  相似文献   

17.
李呆(1180~1251),金元四大家之一。字明之,自号东垣老人。晚年著《内外伤辨惑论》,简称《内外伤辨》、《东垣辨惑》,为中医学第一部内伤专著。 笔者从病因病机、诊断辨证等诸方面,再现东垣对内伤与外感鉴别的论述,并进一步阐述内伤病的治则和方药,以期读者对  相似文献   

18.
孙慧媛  刘玉贤  王成祥 《中国中医急症》2023,(7):1254-1255+1270
刘奎为清代著名瘟疫学家,少时多病,官运不济,不为良相,则为良医。其代表作《松峰说疫》等医学论著,在继承《景岳全书》和《瘟疫论》的学术思想基础上加以发扬和深化,严格划分瘟疫范畴,创“三疫”学说;继承并发扬了《伤寒论》六经辨证的理念,首创“瘟疫六经治法”;综“瘟疫统治八法”,以解毒为要;同时领先于其他国家学者,较早地提出避瘟预防的有效措施。刘奎的疫病防治理念和方药方法,为传染病学奠定了坚实基础,对后世医家产生了深远影响,尤其对当今疫情防控有着重要的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19.
《瘟疫论》是研究吴有性学术思想、临床创见的重要资料。本文通过解读吴有性医案,意在加强对瘟疫理论的理解。  相似文献   

20.
张再良 《四川中医》2007,25(6):38-39
杨栗山的《伤寒瘟疫条辨》一书,从病因病机、症状鉴别、处方用药等方面展开,叙述伤寒和温疫各不相同的诊治规律,于临床有相当的实用价值,在温病学说中的地位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