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报告了Q热的流行病学、临床表现、诊断、预防和治疗。为Q热的防治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
Q热并发心内膜炎、肝炎、骨髓损害等已累有报道。1962年在四川发现的慢性Q热病例最初即有“肾炎”的诊断,病程中主要表现为腰骶骨骨髓炎,并先后发生关节炎、心肌炎及心肌梗死等。这些Q热引起的损害可能与免疫复合物有关,但无论在临床或实验上目前尚未见证明Q热感染后形成免疫复合物及其与发病关系的肯定报道。为研究Q热的发病与免疫复合物的关系,本文建立动物实验模型及用胶固素ELISA  相似文献   

3.
目的调查了解甘肃省迭部林区人群莱姆病、野兔热、恙虫病、Q热等4种病的自然感染、分布特征和复合感染状况。方法血清学检测。结果调查采集迭部林区人群703份血清样本,检测出莱姆病、野兔热、恙虫病、Q热血清抗体阳性率分别为5.83%、4.41%、1.42%和2.42%,4种病的复合感染率0.85%,其中莱姆病与野兔热复合感染率0.14%,莱姆病与恙虫病复合感染率0.14%,莱姆病与Q热复合感染率0.43%,莱姆病、野兔热与Q热三病复合感染率0.14%。结论甘肃省迭部林区人群中存在莱姆病、野兔热、恙虫病和Q热的复合感染,为诊断和防治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
发热待查的精准诊治一直是临床医师所面临的最严峻的挑战。常规的血清学、影像学和微生物学检查等可提供大部分感染性疾病和非感染性疾病的鉴别诊断方向,但仍有部分患者无法明确诊断。传统的病原学检测手段普及成本相对较低,在常见病原体的识别中具有一定价值,但存在假设驱动和单通量等缺点,使包括Q热在内的不典型病原体导致的感染性疾病容易被忽视而漏诊。近年来,宏基因组二代测序(metagenomic next-generation sequencing, mNGS)技术在临床中的应用明显提高了Q热,尤其是慢性Q热的诊断率。本文对Q热流行病学、临床表现、检测技术的相关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加深临床对Q热的认识,提高Q热的诊断率。  相似文献   

5.
陈平  吴文兵  苟惠  任思冲 《中国医药导报》2023,(17):186-188+196
Q热血流感染是由贝纳柯克斯体引起的感染,临床病例罕见,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传统检测方法不易获得其病原学证据,误诊率极高,严重时可引起患者全身多个脏器受累,危及生命,早期诊断与精准治疗仍是临床面临的巨大挑战。宏基因二代测序技术在少见、罕见病原体感染诊断方面展现出了巨大潜力,使Q热病原菌检出率不断提高。本文报道通过外周血宏基因组二代测序成功诊断Q热血流感染1例,并及时给予合理抗菌药物治疗,患者预后良好,以期为临床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在我国,人群 热的感染,并非罕见。目前Q热的临床诊断尚缺乏可靠指征,必须依赖实验室的方法,将病理标本通过实验动物以分离Q热病原体,或取病人恢复期血请进行血清学试验测定特异性抗体,方能作出可靠诊断。但无论是分离病原体或血清学诊断,均嫌手续麻烦,费时较长,尚难以满足临床诊断和流行病学调查之要求。  相似文献   

7.
Q热是一种世界性流行的立克次体病,病原体抵抗力强,传播途径多样,在一些高度工业化的国家内,近年来仍时有通过不同方式引起流行的报道。另一方面Q热临床表现复杂,误诊率很高,影响及时诊断和治疗。这些均说明Q热的确诊极需要有血清学方法的配合。  相似文献   

8.
半套式PCR和DNA探针技术检测Q热立克次体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 建立半套式PCR和DNA探针技术由于检测Q热立克次体。方法 依据已知的Q热立克次体的16S和23S rRNA基因及其间区的序列。设计3条引物,建立了扩增16S-23S mRNA基因间区的半套式PCR方法,并将扩增片段制成探针,建立了斑点杂交技术。结果 10株Q热立克次体分离株均可扩增出572bp的PCR条带,而对照菌都为阴性,此半套式PCR方法的灵敏度高达1pg;用九里株扩增片段标记后制成的探针,与10个Q热立克次体分离株的全DNA呈阳性杂交,对照菌为阴性,此杂交方法的灵敏度为0.5ng。结论 基于Q热立克次体16S-23S rRNA基因间区的半套式PCR和DNA探针技术具有较好的特异性和灵敏度,可联合应用于Q热的病原学诊断。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与评价Real-time PCR与常规PCR,寻求适合于Q热患者早期诊断的方法。方法应用Taq Man探针定量PCR、SYBR Green染料定量PCR、巢式PCR和普通PCR四种方法分别对T-A克隆的Q热立克次体基因htp AB片断进行灵敏性、特异性和重复性检测及评价。结果 Taq Man PCR方法的灵敏度分别为SYBR Green PCR、巢式PCR和普通PCR的10倍、10倍和100倍。重复性测试Taq Man法Ct变异系数CV:0.2%~3.0%,SYBR Green法的CV:0.3%~6.0%。Taq Man和SYBR Green PCR均耗时约1h,巢式PCR耗时约2.5h,普通PCR耗时约1.5h。四种方法检测25种相关病原菌结果均为阴性。结论 Taq Man探针定量PCR方法具有很好的特异性、灵敏性、重复性和可操作性,可用于Q热患者临床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10.
为有益于Q热的防治,我们对Q热的主要资料,诸如病原学、流行病学、发病机理、病理、临床表现、预防与治疗进行扼要的综述。  相似文献   

11.
本文报告我国Q热的病原学、流行病学(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流行特征)和防治措施,为Q热的进一步研究与防控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2.
故障现象 :走纸时 ,热笔不热 ,并且调节温控电位器不起作用。电路分析 :710 0型心电图机采用脉冲调宽式热笔加温电路。该电路是一种比较成熟的热笔加热方式 ,已广泛应用在多种型号的心电图机上 ,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 ,该电路是由晶体管 Q30 5、 Q30 6、 Q30 8、 Q310 ,电容 C311、C312等组成自激振荡器 ,此振荡器与其他多谐振荡器不同之处是由两个晶体管Q30 5、Q30 6作为可变电阻 ,组成 RC定时电路 ,决定振荡器的频率。晶体管 Q30 5给 Q310提供正向偏置电流 ,调节 VR30 5 ,改变了 Q30 5的基极电位 ,进而改变了 Q310的偏置电流 ,即改…  相似文献   

13.
Q热立克次体在原代或传代单层细胞上生长繁殖的研究已有不少报导,由于采用的细胞株与检查方法的不同,不同相的Q热立克次体在不同细胞或同种细胞内的繁殖量及最早发现立克次体的时间不尽一致。国内对Q热立克次体在细胞培养中的繁殖动态研究不多,特別是I相Q热立克次体尚未  相似文献   

14.
在心电图异常Q波的诊断中,尤以Ⅲ导联的异常Q波发生率最高。我们通常把Q波时限〉0.04s、其深度R/4波和Q波的粗钝与挫折,且深吸气后Q波无明显变化诊断为异常Q波。由于此导联的异常Q波的出现,不仅可提示下壁心肌梗死的可能,而且更多见于与心肌梗死无关的疾病,这给心电图的诊断带来一定的困扰。为了提高对Ⅲ导联异常Q波的认识,  相似文献   

15.
立克次体病67例误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南岛的热带、亚热带气候及其生态环境适宜于立克次体病的传播,业经病原学证实的立克次体病有恙虫病和斑诊伤寒,Q热带和斑点热.立克次体病的早期诊断较困难,现将1994~1998年间,我院收治的67例误诊病例加以总结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6.
广东Q热调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西北和西南地区已发现有Q热。Q热在广东的情况尚未清楚。我们于1986年开始对广东Q热进行调查研究,现将调查结果报告如下。材料和方法1.从各地区收集人、畜血液进行血清流行病学  相似文献   

17.
Q 热是由一种贝纳氏立克次体(Rickettsia bnvneti)引起的自然疫源性疾病。多数研究者认为,家畜是人类罹患本病的主要传染源。国内有关 Q 热的流行病学调查研究报告不多。1965年库伦防疫站和中央流行病学微生物学研究所协作于本旗的瓦房牧场进行了血清学调查,尔后我站又对其他地区的人群,啮齿动物进行了调查,结果都证明有一定程度的 Q 热感染。由于 Q 热在库伦旗首次发现,故将有关 Q 热血清学调查结果简报如下,给今后 Q 热的调查研究工作提供一些资料。  相似文献   

18.
Q热是一种人畜共患的立克次体病,在世界上分布很厂,国内已有十几个省、市、自治区证实有Q热存在。为了了解广东是否有Q热的存在,我们于1986年对广东省的广州、海南、肇庆、茂名、开平、英德等地区的人、畜进行了血清学调查。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下壁异常Q波鉴别诊断方法.方法 通过对50例发生在下壁异常Q波应用综合鉴别诊断方法,了解出现在下壁的异常Q波中梗死性及非梗死性Q波的诊断分布情况,以提高异常Q波诊断准确性.结果 50例下壁出现异常Q波患者有45例(占90%)取得明确诊断.结论 二次采图并结合运用患者资料数据库的综合鉴别诊断方法可以尽可能使下壁异常Q波的诊断明确.  相似文献   

20.
采用国产CDR-1型差动热分析仪与100型气相色谱仪,经专门设计的导气管等附件的关联,建立了微量型Q DTA/DSC/Q EGA联同热分析装置。用标准物质热分解反应对本装置进行考察,在同步性和线性方面得到与国外同类型联同热分析仪相一致的结果,并提出了EGA的定量方法(Q EGA),其准确度为±10%。本装置对研究气——固相热反应机理是一个有成效的实验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