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2.
目的探讨肝郁脾虚证、脾虚证、肝郁证与神经肽CRF之间的相关性。方法用足电刺激、大黄灌胃、电刺激 大黄灌胃方法分别复制肝郁证、脾虚证、肝郁脾虚证大鼠模型,用放射免疫方法测定各组实验大鼠下丘脑和蓝斑CRF含量。结果肝郁组下丘脑CRF含量降低,脾虚组下丘脑CRF含量存在升高趋势,二者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肝郁组蓝斑CRF含量明显升高,与正常组、脾虚组、肝郁脾虚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肝郁组下丘脑CRF降低,脾虚组CRF在下丘脑存在升高趋势;肝郁组蓝斑CRF明显升高。下丘脑CRF在肝郁组和脾虚组之间的差异,可能是肝郁证和脾虚证的中枢差异点之一;肝郁组蓝斑CRF升高,可能是肝郁证证本质的核心点。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中医证候学与肠道菌群的关系引起了医学界的广泛关注,肝郁脾虚证作为临床多种疾病常见证候,涉及多系统病变,肠道菌群的紊乱也可引起多系统的病理变化。分子生物学和宏基因组学技术的发展,为证候疾病与肠道菌群的研究提供了有力支持,本文就肝郁脾虚证在神经、消化、内分泌、代谢系统与肠道菌群之间的相关研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4.
肝郁脾虚证是中医临床常见证候,近年来对于肝郁脾虚证诊断标准的研究也取得了较大的进展。本文从教材、教参诊断标准,指南、规范诊断标准,临床调查得出的标准,文献分析得出的标准等几方面探讨了目前国内有关肝郁脾虚证诊断标准的研究。  相似文献   

5.
肝郁脾虚证是中医临床最常见的证候之一,也是中医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目前研究领域已涉及文献研究、标准研究和现代研究等多方面。中医客观化与现代化已成为当今科学领域的重点和难点,由于肝郁脾虚证见于临床多种疾病,疾病的特点不同,肝郁脾虚证的症状特点及辨证标准也不尽一致,影响了中医的疗效评价。笔者现就近10年来关于肝郁脾虚证不同研究方向的近况作一综述,以期为开展肝郁脾虚证的标准化和实质研究提供思路和借鉴。  相似文献   

6.
肝郁脾虚证大鼠模型的研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建立符合中医病因病机的肝郁脾虚证大鼠模型。方法:每日对造模组大鼠用塑料夹夹尾30分钟,刺激其厮咬、打斗或尝试转头咬掉塑料夹,并隔日禁食,禁食时将食物悬挂在鼠笼上方。结果:造模刺激14天后,与正常对照组大鼠相比,肝郁脾虚证造模组大鼠情绪、行为状态、睡眠状态、大便、毛发、饮食、叫声、体质量等出现肝郁脾虚证的表现。结论:采用塑料夹夹尾+隔日禁食+禁食时在鼠笼上方悬挂食物等多种方法模拟郁怒伤肝等致病因素可建立符合中医病因病机的肝郁脾虚证大鼠模型。  相似文献   

7.
肝郁脾虚证慢性胃病存在着神经体液失调、免疫系统异常、消化机能障碍等多方面的规律性变化,采用各种不同研究手段深入研究肝郁脾虚证,对慢性胃病的诊断,防治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8.
胃脘痛肝郁脾虚证胃粘膜T细胞亚群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研究采用单克隆抗体(McAb)标记免疫组织学技术,对61例胃脘痛肝郁脾虚证患者胃粘膜T淋巴细胞亚群浸润状况进行观察,以冀深入探讨该病证的免疫病理学基础,为胃病证候辨证提供客观依据,提高其诊治水平。结果表明,该病证Ⅰ、Ⅱ型CDD_3~+、CD_4~+、CD_8~+T淋巴细胞浸润值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其中,慢性浅表性胃炎肝郁脾虚证Ⅱ型CD2+T淋巴细胞浸润程度非常明显较Ⅰ型为重(P<0.01);病证组Ⅰ、Ⅱ型胃粘膜CD8+T淋巴细胞浸润数有所增加,因此CD_4~+>CD_8~+比值病例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而CD_4~+≤CD_8~+者与之相反(P<0.01)。提示该病证存在着免疫功能的改变,其病理机制之一为免疫抑制细胞活跃,从而可能使细胞免疫或体液免疫反应降低。  相似文献   

9.
肝郁脾虚证大鼠模型复制中的免疫系统变化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根据中医病因发病学原理,笔者在参考目前肝郁证模型的慢性束缚应激法和脾虚证模型的过度劳累加饥饱失常法的基础上,采用慢性束缚应激+过度疲劳+饮食失节的复合方法成功复制出类中医肝郁脾虚证的大鼠模型(另文发表)。本文报告了该模型复制中动物免疫系统的部分变化及其特点。  相似文献   

10.
目的 通过对比分析慢性乙肝肝郁脾虚证与正常健康对照组的血浆蛋白质组表达谱,探讨参与慢性乙肝肝郁脾虚证病理生理过程的分子机制.方法 采用双向电泳技术结合生物信息学分析方法对慢性乙肝肝郁脾虚证及正常健康对照组的血浆全蛋白进行比较蛋白质组学分析.结果 获得了8个有明显规律性变化的差异表达蛋白点,其中有2个蛋白点表达量有所升高,6个差异蛋白点表现为明显下调趋势.结论 研究发现的这些差异表达蛋白质可能直接或间接参与了慢性乙肝肝郁脾虚证病理生理过程的分子机制.  相似文献   

11.
肝郁脾虚证是多种疾病的关键证候;虚气留滞是多种病证的动态化规律;分析肝郁脾虚证中肝郁与脾虚的虚气留滞病机演变对于“治未病”具有重要意义。肝郁是引起疾病的始动因素,脾虚是病情加重的关键环节,二者相互影响形成虚气留滞动态变化。肝郁脾虚证进一步发展演变,则伤及元气,形成元气亏虚,气血阴阳受损;虚则加重留滞,形成痰湿、瘀血、火热和浊毒等壅聚,虚滞裹挟,疾病缠绵难愈。对肝郁脾虚证的治疗,疏肝尤应重视补脾;针对虚气留滞,特别应先培补元气。因此,充分理解肝郁脾虚证的虚气留滞病机演变是防治多种慢病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肝郁脾虚证大鼠模型肝脏的差异基因表达。方法: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肝郁脾虚证模型组2组,每组12只。采用慢性束缚+过度疲劳+饮食失节法,连续28d造模,正常对照组不予处理。于制模第29d,处杀2组大鼠,待测肝脏全基因探查。结果:肝郁脾虚证模型大鼠肝脏差异表达的基因59个,其中上调基因27个,下调基因32个。在上调的27个基因中,目前已知的功能基因有Scd1、Dbp、Upp2、Slc28a2、Sds、Hpn、Gldc、Tm7sf2、Gcat。结论:肝郁脾虚证存在异常基因表达,涉及脂类代谢、糖代谢等多个方面。提示多个基因的异常表达可能是中医肝郁脾虚证的分子基础。  相似文献   

13.
肝郁脾虚证与乳腺增生病的相关性探讨   总被引:19,自引:3,他引:16  
临床中发现大多数乳腺增生病患者出现的一系列症状,符合肝郁脾虚证诊断标准;乳腺增生病的基本病机是肝郁犯脾,脾虚运化失权,津液敷布障碍,水湿内停,与气、痰、瘀互阻于乳络所致;中医内治应从疏肝理气、健脾渗湿、养血活血、利尿消肿入手,且注意经前经后用药各有侧重;现代医学认为该类乳腺增生存在着乳腺组织间的水钠潴留等重要病理改变;对其相关性进一步探讨,应从黄体期P、PRL水平,乳腺组织ER、PR分布与含量,微循环与乳房血流动力学,BCL-2蛋白及PCNA表达4个方面寻找特异性微观辨证指标。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应用自拟中药方“疏肝健脾丸”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肝郁脾虚证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5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25例,治疗组给予自拟中药方“疏肝健脾丸”治疗,对照组给予拉米夫定(LAM)治疗,以连续治疗6个月为1个疗程,疗程结束后随访3个月,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ALT、AST、胁痛、纳差及乏力均较对照组改善明显(P<0.01),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应用自拟中药方“疏肝健脾丸”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肝郁脾虚证效果理想,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健脾导滞汤治疗脾虚气滞型非酒精性脂肪肝(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8例临床确诊为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54例,治疗组采用健脾导滞汤加减(砂仁、干姜、炙甘草、山楂等,1剂/d)治疗,对照组采用脂必妥片(脂必妥片3片/次,2次/d)治疗,疗程均为3个月。对比观察2组治疗的综合疗效和治疗前后中医症状积分、体质量指数、血脂指标、肝功能指标、肝脾影像指标变化。结果治疗组治疗后总有效率为96.30%,对照组为75.93%,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治疗后中医症状积分、体质量指数、血脂指标(TC、TG)、肝功能指标(AST、ALT)及肝脾影像指标(肝脾CT比值)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治疗组治疗后中医症状积分、TC及肝/脾CT比值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健脾导滞汤治疗脾虚气滞型非酒精性脂肪肝可有效恢复患者肝功能、降低血脂,减轻脂肪肝病情程度,延缓病情发展。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疲劳性亚健康肝郁脾虚证人群生物电反馈指标特征变化,探讨应用生物电反馈检测手段评价疲劳性亚健康人群的指标特征。[方法]采用人体能量监测系统Auramed Biopulsar仪器收集手掌反馈各部位的器官生物电能量流动趋势,观察疲劳性亚健康肝郁脾虚证人群与健康人群在45个部位的指标变化。[结果]此次调查共收集221例受试者,其中疲劳性亚健康肝郁脾虚证者121例,健康对照者100例。与健康人群相比,疲劳性亚健康肝郁脾虚证者在甲状腺、口、鼻、脊柱、肾上腺、肩、胸腺、肾部位的分值有统计学差异(P<0.05)。其中甲状腺、口、鼻、脊柱、胸腺部位以能量不足为主;肩、肾上腺、肾则以能量阻滞为主。[结论]疲劳性亚健康肝郁脾虚证人群在甲状腺、口、鼻、脊柱、肾上腺、肩、胸腺、肾8个部位生物电能量流动趋势存在异常,初步分析可能与内分泌、免疫系统有关,但生物电反馈检测手段能否作为疲劳性亚健康状态的检测指标今后还需做进一步的研究及探讨。  相似文献   

17.
肝郁脾虚证是抑郁症的核心证候,文章从流行病学研究、诊断研究、治疗研究、机制研究4个方面对肝郁脾虚抑郁症进行了简要综述,指出:抑郁症肝郁脾虚证以肝为主论治的各项研究较为丰富,但是疗效的进一步提高依然遇到了瓶颈,以脾为主论治肝郁脾虚型抑郁症可能新的方向,希望可启发读者对抑郁症肝郁脾虚证在病理机制研究及临床治疗等方面...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解酒护肝方联合多烯磷脂酰胆碱胶囊治疗肝郁脾虚型酒精性肝病(alcoholic liver disease, ALD)的疗效。方法将符合入选标准的60例ALD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联合治疗组(35例)和常规治疗组(25例)。2组均戒酒并采用对症治疗,常规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口服多烯磷脂酰胆碱胶囊,联合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组基础上加服解酒护肝方。2组均治疗3个月。观察治疗前后肝功能、血脂及患者临床症状、体征的改善情况,评价临床疗效。结果联合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4.28%(33/35)、常规治疗组为68.00%(17/25),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255,P=0.007)。治疗后,联合治疗组AST[(52.60±9.48)U/L比(63.28±19.92)U/L,t=2.964]、TBil[(18.91±7.23)U/L 比(27.41±8.53)U/L,t=4.678]水平低于常规治疗组(P<0.01);TG[(2.70±0.52)mmol/L 比(3.65±0.74)mmol/L , t=4.809]、LDL-C[(3.56±0.41)mmol/L 比(4.20±0.40)mmol/L,t=3.810]水平低于常规治疗组(P<0.01)。结论解酒护肝方联合多烯磷脂酰胆碱胶囊可有效改善ALD患者肝功能,降低血脂水平。  相似文献   

19.
周博  颜红 《天津中医药》2012,29(4):329-331
[目的]观察以疏肝健脾法中药复方快胃舒肝丸结合抗抑郁西药氟西汀治疗肝郁脾虚型抑郁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0年6—12月期间,在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病房及门诊连续就诊的患者6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将60例患者分为治疗组、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患者服用抗抑郁药物氟西汀胶囊,治疗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服中药复方快胃舒肝丸,治疗4周后观察临床疗效。[结果]两组在治疗后2、4周时的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中医证候评分的减分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治疗组和对照组的减分疗效均不断提高,并以治疗组的前后变化为明显,两组在治疗后第2、4周时不良反应量表(TESS)评分有显著差异,说明治疗组较对照组不良反应较少,中药可以减轻西药的不良反应。[结论]治疗组在加用中药复方快胃舒肝丸后,能够更有效的改善肝郁脾虚型抑郁症患者所伴发的消化系统症状,从而能够更好的改善精神症状。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中药口服加保留灌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效果。方法:将60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30例,两组均以常规对症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采用中药口服加保留灌肠,对照组采用柳氮磺胺吡啶口服加西药保留灌肠。结果:观察组治疗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药口服加保留灌肠可显著提高肝郁脾虚型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效果,可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增强机体免疫功能,减少复发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