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是导致移植死亡的重要原因。目前认为在急慢性GVHD中T淋巴细胞起着关键作用。ICOS是近年来新发现的一类共刺激分子,主要表达在活化的T细胞和记忆T细胞上(包括GD4^+和CD8^+T细胞),并调节这些细胞的功能。动物实验已证实。阻断ICOS共刺激途径可以抑制肝脏、肾脏、心脏等实体脏器移植的排斥反应,延长移植物存活期。然而,有关人类外周血干细胞移植后患者外周血T细胞ICOS表达的变化,这些变化与急性GVHD(aGVHD)的发生、发展的关系等均未见报道。我们通过观察这些变化的内在关系,为今后预防控制GVHD提供新的靶点和思路。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在异基因外周血造血干,祖细胞移植中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动员对淋巴功能相关抗原1/细胞间黏附分子1信号途径诱导的外周血CD4+T淋巴细胞的影响,验证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动员对淋巴细胞功能相关抗原1/细胞间黏附分子1信号通路的抑制作用。 方法:选择2006—06/2007—06在解放军总医院血液科异基因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前进行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动员的10例健康供者,对治疗方案均知情同意,且得到医院伦理道德委员会批准。给予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10μg,(kg·d)进行动员,在动员前1天和动员后第5天取供者外周静脉血,用miniMACS磁珠分选系统分离纯化CD4+T淋巴细胞,分别用CD3单克隆抗体OKT3+细胞间黏附分子1、佛波酯+离子霉素刺激活化CD4^+T淋巴细胞,用双色荧光标记检测动员前后CD4^+T淋巴细胞激活后活化标记CD69,CD25的表达;用四甲基偶氮唑盐法检测动员前后OKT3+细胞间粘黏附分子1、佛波酯+离子霉素刺激CD4^+T淋巴细胞增殖能力变化。 结果:①纯化后CD4^+T淋巴细胞纯度均在90%以上。②动员后OKT3+细胞间黏附分子1组、佛波酯+离子霉素组CD4^+T淋巴细胞活化标记CD69和CD25的表达均明显低于动员前(P〈0.01)。②动员后OKT3+细胞间黏附分子1组、佛波酯+离子霉素组CD4^+T淋巴细胞增殖率均明显低于动员前(P〈0.05)。 结论: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动员可能抑制了淋巴功能相关抗原1/细胞间黏附分子1协同刺激信号,从而使CD4^+T淋巴细胞活化、增殖能力下降。  相似文献   

3.
间充质干细胞对活化T淋巴细胞的免疫调节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的目的是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对活化T淋巴细胞的免疫调节作用及其在allo—HSCT相关GVHD防治中的作用。用终浓度为10μg/ml的PHA于不同时间作用T淋巴细胞,以^3H—TdR掺入法检测T细胞增殖功能;以不同数量的MSC分别与活化T淋巴细胞作用,根据MSC数量不同实验分为A组(对照组,不加MSC)、B组(MSC2×10^4)、C组(MSC4×10^4)、D组(MSC8×10^4),用^3H—TdR掺入法检测作用前后T细胞功能,FCM检测细胞免疫表型。结果显示,在终浓度为10μg/ml PHA作用下,T淋巴细胞的增殖能力随培养时间的延长而增强,48小时达高峰。FCM检测MSC细胞表型表明:CD44、CD105、CD29、FIK1表达阳性,不表达CD33、CD34、CD45、HLA—DR。随着MSC数量增加,与共培养前相比,T细胞的SI值逐渐降低(P〈0.05),但C组和D组间比较无差异(P〉0.05)。在低数量MSC作用下,CD3^+CD4^+表达低于对照组(P〈0.05),CD4^+CD25^+、CD4^+CD152^+高于对照组(P〈0.05);C组和D组与对照组相比,CD3^+CD4^+表达明显降低(P〈0.01),CD3^+CD8^+、CD4^+CD25^+、CD4^+CD152^+明显增高(P〈0.01)。结论:丝裂原PHA可以使T细胞活化;骨髓MSC在体外可以使活化T细胞功能和细胞免疫表型发生改变,下调CD3^+CD4^+的表达,上调CD3^+CD8^+、CD4^+CD25^+、CD4^+CD152^+的表达。  相似文献   

4.
本研究旨在通过阻断致敏小鼠的B7/CD28及CIM0/CD154共刺激信号途径,探讨其免疫功能的变化,为应用于异基因骨髓移植的免疫耐受提供实验依据。将致敏的BALB/c小鼠分成4组:①CTLA4Ig+anti—CD154鼠源性同型对照抗体;②anti—CD154单克隆抗体+CTLA4Ig鼠源性同型对照抗体;③CTLA4Ig+anti—CD154单克隆抗体;④CTLA4Ig及anti—CD154单克隆抗体的鼠源性同型对照抗体。正常BALB/c小鼠应用CTLA4Ig及anti—CD154单克隆抗体的鼠源性同型对照抗体。给予每只小鼠CTLA4Ig和anti—CD154单克隆抗体或相对应的同型对照抗体各500μg,于移植前7天尾静脉输注,每组小鼠各5只。移植当天处死各组小鼠,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脾细胞中CD19+CD69+B细胞数量、CD44high/CD62Lhigh/及CD44high/CD62Llow-T细胞数量。用流式细胞仪或ELISA法检测血清中抗体及细胞因子的变化。结果表明:小鼠致敏后CD19+CD69+B细胞数量与正常小鼠相比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阻断B7/CD28或/和CIM0/CD154共刺激信号通路后可见抑制效应(P〈0.01),两者同时阻断具有协同作用(P〈0.01)。小鼠致敏后记忆性T细胞CD44high/CD62Lhigh及效应性T细胞CD44high/CD62Llow/-与正常相比亦明显增多(P〈0.01)。阻断共刺激信号通路后可使其明显抑制,CTLA4Ig和anti-CD154单克隆抗体联合应用具有协同效应(P〈0.01)。各组小鼠细胞因子及IgG、IgM抗体均无明显差异(P〉0.05),但血清中致敏抗体检测显示致敏后特异性抗体升高,阻断共刺激信号通路后其明显被抑制(P〈0.01)。结论:阻断B7/CD28或CD40/CD154共刺激信号途径均能抑制致敏小鼠的细胞免疫功能及体液免疫功能;同时阻断有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婴幼儿上呼吸道感染时细胞免疫状况的变化情况。方法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儿及正常对照组外周血Th1和Th2的百分率,CD4^+与CD8^+细胞百分率,CD4^+/CD8^+比值及CD19^+和CD19^+CD23^+的表达水平,以探讨婴幼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T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及B淋巴细胞的活化状况。结果上呼吸道感染的患儿的外周血Th1,Th2的细胞百分率(13.15%±6.23%及4.57%±3.10%)均显著高于对照组(7.14%±5.09%及2.03%±0.95%),患儿组CD4^+细胞百分率亦较对照组为高(P〈0.05);CD8^+,CD4^+/CD8^+比值均与正常对照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CD19^+与CD19^+CD23^+的表达阳性率无明显升高。结论婴幼儿上呼吸道感染时可活化T辅助淋巴细胞亚群,表现为Th1扫Th2细胞百分率均增加,Th1和Th2细胞免疫反应增强,而B淋巴细胞状况无明显改变。  相似文献   

6.
CD4^+T细胞及其亚群与多发性硬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张为  曾丽 《中国临床康复》2006,10(4):156-158
目的:总结近年来国内外有关多发性硬化的免疫学研究进展,分析CD4+T淋巴细胞,Th1/Th2,CD4^+CD25^+T淋巴细肌与多发性硬化之间的关系。 资料来源:应用计算机检索Medline1992-12/2004-12与CD4^+T淋巴细胞,Th1/Th2,CD4^+CD25^+T淋巴细胞和多发性硬化相关文章,检索词“CD4^+T cell,Th1/Th2 cell,CD4^+CD25^+T Lymphocytes,Muhiple sclerosis”.并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English”。 资料选择:就检索到的120余篇文献进行筛选,选择以CD4^+T cell.Th1/Th2,CD4^+CD25^+T淋巴细胞为主要研究内容的文献27篇,无论研究对象为动物还是患者全部纳入,其中研究内容相似的,以近3年且发表在较权威杂志者优先。资料提炼:将筛选到的27篇文献按CD4^+T淋巴细胞,Th1/Th2,CD4^+CD25^+T淋巴细胞与多发性硬化的关系进行分类:其中6篇与CD4^+T淋巴细胞,3篇与Th1/Th2相关,18篇与CD4^+CD25^+T淋巴细胞有关。 资料综合:6篇文献,说明了CD4^+T淋巴细胞在多发性硬化的发病过程中居于中心环节,3篇文献提示Th1/Th2细胞的失衡与多发性硬化的疾病进程有关,18篇文献提到CD4^+CD25^+T淋巴细胞的基础研究及其与多发性硬化的关系。 结论:病灶部位CD4^+T淋巴细胞的增加,Th1/Th2细胞的失衡会导致多发性硬化发病。而CD4^+CD25^+T淋巴细胞功能的减弱与多发性硬化的发病有关,但数量是否有关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髓磷脂蛋白活化的淋巴细胞对神经元的直接攻击作用并进一步鉴别攻击神经元的淋巴细胞类型。 方法:实验于2006—02/04在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神经内科形态学实验室完成。将髓磷脂蛋白肽段活化的反应性淋巴细胞与人脑神经元混和培养,用扫描电镜和荧光显微镜观察淋巴细胞对神经元的攻击作用,并确定对神经元起攻击作用的淋巴细胞的亚型。 结果:由髓磷脂蛋白活化的淋巴细胞对神经元有明显的黏附和攻击作用,可使神经元的细胞膜和髓鞘产生损伤,导致神经元变性。CD4^+细胞,CD8^+T细胞和NK等细胞共同参与了对神经元及髓鞘的损伤过程。 结论:髓磷脂蛋白活化的CD4^+T细胞,CD8^+T细胞和NK细胞等淋巴细胞对神经元有直接攻击作用,这种直接作用可能是多发性硬化症早期的发病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8.
背景:同种异体肢体移植在动物实验中已有大量免疫学方面的研究,但由于临床只是早期的探索,对其临床免疫学研究需要进一步积累。目的:动态分析异体手移植患者术后早期免疫学状态的变化。设计:对照实验。单位:解放军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骨科,解放军第一军医大学南方医院创伤骨科和检验科。对象:实验组纳入解放军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骨科两例单侧异体手移植的患者.观察时间1999—09/2000—03。健康对照组为同期本院体检者20人,男12人,女8人.年龄20~45岁,均为自愿者,无活动性免疫性和感染性疾病。方法:2例手移植患者手术前1和3d各采外周血1次,术后第1周采血1次/d,2-4周采血3次/周,5~8周采血2次/周,9~16周采血1次/周,5~6个月采血2次/月。①运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T细胞亚群(CD3^+,CD4^+,CD8^+T细胞),用ELISA法检测血清群体反应性抗体,免疫透射比浊法测定血清C反应蛋白,酶动力法检测血清肌酸肌酶。②混合淋巴细胞反应:以丝裂霉素C处理的供体外周血淋巴细胞作刺激细胞,^3H—TDR掺入法检测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对供体移植抗原的增生反应(阴性:刺激指数的均值与1无显著性差异,反之为阳性)。以自体相同处理过的外周血淋巴细胞代替供体刺激细胞作为对照,计算每一标本的刺激指数(刺激指数=实验cpm/对照cpm)作为比较指标。健康对照组20人均采外周血检测外周血T细胞亚群(CD3^+,CD4^+,CD8^+T细胞)、血清群体反应性抗体、C反应蛋白和肌酸肌酶;20人随机分为10组,互为供受体,行外周血混合淋巴细胞反应。主要观察指标:①外周血T细胞亚群(CD3^+,CD4^+,CD8^+T细胞)。②血清群体反应性抗体。③C反应蛋白。④肌酸肌酶。⑤混合淋巴细胞反应。结果:①术后1周内CD3^+,CD4^+,CD8^+T细胞明显下降,1周后除CD8^+细胞比术前升高外均逐渐恢复至术前水平[CD3^+:(66.43&;#177;4.56);CD4^+:(30.55&;#177;3.94);CD8^+:(33.45&;#177;2.69)]。实验组与健康对照组差异无显著性。②血清群体反应性抗体为0~10%,与对照组差异无显著性。③血清C-反应蛋白为0-0.359mg/L,与对照组差异无显著性。④血清肌酸肌酶肌酸肌酶为25-170mmol/L,与对照组差异无显著性。⑤移植后混合淋巴细胞反应为阴性,5个月后转为阳性。对照组均为阳性。结论:T细胞亚群的短期的变化与长期的再分布与免疫抑制剂密切相关,说明免疫抑制剂对异体手移植术后T细胞亚群有明显的影响。免疫诱导方案使患者处于免疫抑制状态.有效地避免了早期排斥反应的发生,但患者还未达到特异性耐受,还需要免疫抑制剂的抑制。  相似文献   

9.
T淋巴细胞在抗肿瘤的免疫反应中起着重要作用,而大部分肿瘤患者往往存在免疫功能低下。本研究通过对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T淋巴细胞胞内细胞因子特性的研究,以了解AML患者在不同状态下T淋巴细胞的功能。18例不同状态下初诊AML患者和10例健康成人外周血中的T淋巴细胞在莫能霉素存在的情况下,体外经PMA和离子霉素(ionomycin)刺激后,分别进行CD4-FITC、CD8-FITC荧光单克隆抗体染色和IFNγ-PE、IL4-PE荧光单克隆体胞内染色,最后进行流式细胞仪分析。结果表明:初诊AML患者中CD4^+和CD8^+T淋巴细胞胞内IFNγ分泌水平均明显低于健康成人外周血T淋巴细胞,CD4^+和CD8^+T细胞胞内IL-4分泌水平与成人外周血细胞无显著差异。处于临床缓解状态的AML患者,CD8^+T淋巴细胞刺激后胞内产生IFNγ的量明显高于初诊AML患者(P〈0、05).但与健康成人无显著差异(P〉0、05)。复发的AML患者外周血中CD4^+T细胞和CD8^+T细胞刺激后胞内产生IFNγ量明显低于健康成人外周血T淋巴细胞以及处于完全缓解状态的AML患者CD8^+T淋巴细胞(P〈0、05).而IL-4的量明显高于健康成人和初诊AML患者CD4^+T细胞和CD8^+T细胞(p〈0.05)。结论:处于不同状态下的AML患者T细胞亚群分泌的细胞因子发生了改变,与之相应的是,初次诊断的AML患者外周血中CD4‘和CD8’T淋巴细胞刺激后Th1/Tcl细胞反应低下,Th2/Tc2细胞反应与健康成人T淋巴细胞无差异;完全缓解状态的AML患者T细胞Thl反应虽然仍低下,但Tcl反应明显增强,与健康成人无差异;复发的AML患者CD4^+和CD8^+T细胞Th2/Tc2样反应较Thl/Tcl样反应明显增强。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K562细胞表达外源性蛋白4-1BBL/RANTES后,对T细胞、NK细胞有无活化作用,为进一步构建人工抗原提呈细胞提供前提。方法采用分子克隆技术,分别将4-IBBL和RANTES基因插入双表达载体pVITRO-2,命名为pV4-1BBL-RANTES。经测序鉴定后,利用脂质体介导的转染及潮霉素筛选,获得稳定双表达4-1BBL、RANTES分子的K562细胞(K562/4—1BBL/RANTES)。经流式细胞仪(FACS)分选后,K562/4—1BBL/RANTES细胞用丝裂霉素C处理,与外周血淋巴细胞孵育24,FACS检测淋巴细胞表面活化性受体CD69的表达;对NK细胞同时检测了活化性受体NKG2D的表达情况。结果受K562/4-1BBL/RANTES细胞刺激后,CD3^+T细胞、CD4^+T细胞、γδT细胞和NK细胞的活化性受体CD69的表达与未受刺激前相比,均有明显上调;但与单纯K562细胞刺激组相比,无显著差异。另外,CD8^+T细胞CD69的表达及NK细胞NKG2D的表达无明显变化。结论将4-1BBL和RANTES共表达于K562细胞,不具备活化淋巴细胞的效应。  相似文献   

11.
目的针对多发性硬化(MS)患者CD4+CD25+调节性T细胞(Treg)的免疫功能缺陷,尝试利用体外培养法获取功能正常的Treg。方法密度梯度离心法获得MS患者(n=5)和健康对照者(n=5)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免疫磁珠法分选B细胞和CD4+CD25-初始T细胞,前者进一步经可溶性CD40配体(sCD40L)刺激活化后作为抗原提呈细胞(APC),与后者混合体外共培养,并以髓鞘碱性蛋白(MBP)85-99等刺激后收获细胞;经流式细胞仪分选获得CD4+CD25highCD127low Treg。通过增殖分析鉴定所获Treg的免疫抑制功能。结果磁珠法分选B细胞、初始T细胞的纯化率分别达到90%和80.62%。体外诱导扩增所获的MBP反应性Treg比例为3.5%6%,MS组与健康对照组Treg比较抑制功能活性无明显差异。结论经此方法可扩增获得免疫功能正常的Treg细胞,进而为今后开展MS的特异性免疫调节治疗提供客观的依据。  相似文献   

12.
探讨脐血单个核细胞(MNC)诱导的树突状细胞(DC)通过负载冻融的HL-60、K562细胞抗原体外诱导产生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对HL-60、K562的杀伤作用。取脐血12份,分离MNC。在MNC中加入细胞因子GM-CSF(granulocyte monocyte colony-stimulating factor)、IL-3(interleukin 3)、SCF(stemcell factor)和EPO培养4周。使用CD83、CD1a、CD11C和CDw123单克隆抗体、流式细胞仪测定培养前后脐血DC抗原变化及扩增情况。DC通过负载HL-60、K-562白血病细胞抗原致敏T淋巴细胞产生CTL^3H-TdR掺入试验测定DC免疫刺激活性,MTT法观察CTL对HL-60、K562细胞的特异性杀伤活性。结果表明:新鲜脐血CD1a^+、CD11c^+、CD83^+、CDw123^+细胞数分别为0.27×10^5/ml、5.87×10^5/ml、1.94×10^5/ml、2.73×10^5/ml。加入上述细胞因子培养的脐血MNC分化为CD1a^+、CD11C^+、CD83^+、CDw123^+DC,经培养2—4周,DC数明显增多,分别达11.02×10^5/ml、28.24×10^5/ml、10.57×10^5/ml、18.7×10^5/ml,此后逐渐减少。细胞因子诱导脐血DC具有免疫刺激活性,且DC与CBMNC细胞比例为1:40时的刺激活性最佳。冻融法得到的HL-60、K562白血病细胞抗原致敏DC诱导的CTL对HL-60、K562细胞的杀伤率分别为(42.04±8.46)%和(31.25±11.07)%,与实验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加入细胞因子GM—CSF、IL-3、SCF和EPO培养2-4周的脐血MNC可分化为cD1a^+、CD11C^+、CD83^+、CDw123^+DC。冻融法得到的HL-60、K562白血病细胞抗原致敏DC,其诱导的CTL对HL-60、K562细胞具有特异的杀伤作用。脐血DC作为抗原呈递细胞在肿瘤免疫治疗上将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为探讨单倍体相合造血干细胞移植(hi-HSCT)术后早期肺部感染患者的免疫状态,监测25例患者在移植前及移植术后6个月内不同时间点CD4+T细胞功能,了解其在肺部感染组和非肺部感染组患者间的差异,为调整免疫抑制剂用量提供参考,以减少肺部感染的发生。采用ImmuKnow方法检测患者外周血CD4+T细胞的ATP含量,评估T细胞功能。结果表明:移植后早期肺部感染组患者移植前CD4+T细胞ATP含量较低,为(179.88±65.41)ng/ml,移植后1个月降至(172.69±118.81)ng/ml,其后逐渐增高,但移植后3个月仍未达正常水平,为(218.15±124.26)ng/ml,移植后6个月升至正常,为(313.42±116.29)ng/ml。无肺部感染组患者移植前CD4+T细胞ATP含量也偏低,为(210.44±94.71)ng/ml,移植后1个月降至(193.66±133.69)ng/ml,其后逐渐上升,移植后3个月升至(355.02±43.38)ng/ml,移植后6个月为(355.73±93.85)ng/ml。结论:移植前后CD4+T细胞ATP含量均可提示移植后感染并发症的发生,可作为临床经验性抗生素应用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4.
供体Treg细胞对小鼠异基因骨髓移植后GVHD和GVL效应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研究探讨供体CD4+CD25+调节性T细胞(regulatory T cells,Treg cells)输注对异基因骨髓移植(allo-BMT)后小鼠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及移植物抗GVL)效应的影响。建立BALB/c→C57BL/6小鼠EL4白血病骨髓移植模型,体外磁珠分离纯化供鼠CD4+CD25+T细胞,在骨髓移植的同时分别予尾静脉输注CD4+CD25+T细胞、CD4+CD25-T细胞。以移植后生存期、GVHD临床评分、组织病理形态等为观察指标并进行组间比较。结果显示:白血病对照组小鼠平均生存时间为(17.9±0.7)天,均存在白血病细胞浸润;移植对照组及效应T细胞组平均生存时间为(23.2±1.6)天和(22.3±1.9)天,肝脏、皮肤和小肠病理切片显示均存在GVHD病理改变;Treg细胞组小鼠平均生存时间为(47.3±6.5)天,70%的受鼠获得长期存活,病理显示无GVHD及白血病细胞浸润,其GVHD评分较移植对照组及效应T细胞组明显降低(p0.05)。结论:在小鼠allo-BMT中联合输注供体CD4+CD25+T细胞可减少及减轻GVHD,并保留GVL效应。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共刺激分子CD28/CD152:CD80/CD86在强直性脊柱炎(AS)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上的表达及与免疫功能的关系。方法流式细胞仪检测AS患者及健康体检者T细胞表面标志CD3、CD4、CD8、CD19的表达及CD28/CD152和CD80/CD86在外周血T、B淋巴细胞上的表达水平;采用速率散射比浊法、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测定血清中免疫球蛋白IgG、IgA、IgM及C-反应蛋白(CRP)和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结果CD3^+CD4^+T细胞及CD4^+/CD8^+比值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而CD3^+CD8^+T细胞则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P〈0.05);CD4^+和CD8^_T细胞上CD28和CD19^+B细胞上CD80、CD86的表达均较健康对照组增高(P〈0.05),而CD152在CD4^+T淋巴细胞上的表达也比健康对照组显著增加,但在CD8%+T淋巴细胞上的表达却显著降低(P〈0.05);血清IgG、IgA及CRP、IL-6水平均较健康对照组显著增高(P〈0.05)。结论AS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CD28/CD152:CD80/CD86分子的异常表达与其免疫功能紊乱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CD4+、CD25+调节性T细胞(CD4+、CD25+ Tr)在重型乙型肝炎病人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重型乙型肝炎病人及对照组外周血CD4+、CD25+ Tr的水平及应用PCR测定重型乙型肝炎病人及对照组外周血中HBVDNA滴度。结果重型乙型肝炎组外周血CD4+、CD25+ Tr的百分率为(2.63±0.83)%,较慢性乙型肝炎组的(4.15±1.17)%差异有显著性(P〈0.05),较无症状HBV携带者组及健康对照组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均〈0.01);重型乙型肝炎组外周血HBVDNA滴度为1.2×10^4copies/ml,较慢性乙型肝炎组(2.3×10^6copies/ml)和无症状HBV携带者(7.8×105copies/ml)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均〈0.01);不同乙型肝炎病人外周血CD4^+、CD25^+ Tr的百分率与HBVDNA滴度正相关。结论CD4^+、CD25+^ Tr能抑制T细胞对HBV的免疫反应;重型乙型肝炎患者发病与CD4^+、CD25^+ Tr表达过低有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CD4+CD25^+T细胞的异常在大鼠溃疡性结肠炎动物模型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 40只Wistar大鼠分为正常对照组和溃疡性结肠炎模型组,应用三硝基苯磺酸/乙醇法建立溃疡性结肠炎的大鼠模型,进行粪便细菌培养,流式细胞仪分析其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和肠系膜淋巴结(MLN)中的CD4^+CD25^+T细胞和CD4^+T细胞的比例,实时荧光PCR测定Foxp3 mRNA的含量。结果 (1)溃疡性结肠炎模型组大鼠PBMC中CD4^+CD25^+T细胞的比例明显高于正常(P〈0.05),CD4^+T细胞的比例明显下降(P〈0.05),MLN中CD4^+CD25^+T细胞的比例明显低于正常(P〈0.05),CD4^+T细胞的比例明显增高(P〈0.05);(2)模型组大鼠PBMC中Foxp3 mRNA的含量明显增高(P〈0.05);而MLN中Foxp3 mRNA的含量明显下降(P〈0.05);(3)模型纽大鼠肠道菌群较正常对照有显著改变(P〈0.05)。结论 CD4^+CD25^+T细胞的异常在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其异常可能与肠道菌群的改变有关。  相似文献   

18.
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树突状细胞(DC)能够通过刺激CD4+T细胞产生调节性T细胞(Treg)而参与免疫耐受。本研究旨在探索骨髓源性DC(bone marrow-derived DC,BM-DC)或脾源性DC(spleen derived DC,spDC)诱导CD4+CD25+FOXP3+Treg产生的可能性。以GM-CSF和IL-4从C57BL/6小鼠骨髓前体细胞诱导产生骨髓未成熟DC(immature DC,imDC);6 d后,imDC经脂多糖(LPS)进一步刺激16 h得到成熟树突状细胞(mature DC,mDC);同时用免疫磁珠从小鼠脾脏分选得到spDC,以这3种DC分别与新鲜分离的BALB/c小鼠脾CD4+T细胞混合培养,诱导CD4+CD25+FOXP3+Treg的产生;用流式细胞仪检测CD4+T细胞中FOXP3的表达,对比分析3种DC诱导产生CD4+CD25+FOXP3+Treg的能力。结果表明:经C57BL/6小鼠骨髓imDC、mDC的刺激,BALB/c小鼠CD4+T细胞中的FOXP3表达率从(8.57±1.14)%分别提高到(15.80±1.35)%、(17.93±1.45)%(P<0.01);经spDC的刺激,BALB/c小鼠的CD4+T细胞中的FOXP3表达率则从(8.57±1.14)%下降到(3.95±0.79)%(P<0.05)。结论:体外诱导的BM-DC而非spDC能够诱导Treg的产生,具有介导免疫耐受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本研究通过Transwell细胞隔离培养体系探讨骨髓源间充质干细胞(MSC)对脐血(CB)来源细胞因子诱导杀伤细胞(CIK)/自然杀伤细胞(NK)CD69的表达以及对培养体系中CD4^+CD25^+T调节(Treg)细胞量比的影响。利用聚碳酯膜孔径0.4μm的Transwell隔离细胞培养系统将实验组分为隔离培养(Transwell)组和直接混合(mixture)培养组;将MSC和CIK/NK细胞按1:20、1:50和1:100的比例分别在Transwell组和mixture组中进行隔离和直接混合培养,每组6个重复孔;培养48小时后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纽CIK/NK细胞上CD69的表达以及培养体系中CD4^+CD25^+细胞量比的变化。结果显示:加入MSC的实验各组CB-CIK细胞和NK细胞上表达的CD69比例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值均〈0.001).Transwell组中的CIK和NK细胞上表达的CD69,在MSC的高浓度组(1:20组)均显著低于低浓度组(1:50组和1:100组),其中CIK细胞组间的P值分别为0.046、0.020;NK细胞组间的P值均为0.000。mixture组中不同比例组问CIK细胞上表达的CD69无显著性差异,而NK细胞上CD69的表达在MSC的高浓度组(1:20组)均显著低于低浓度组(1:50组和1:100组)。加入MSC的CB—CIK/NK细胞体系中的CD4^+CD25^+细胞的量比不论在Transwell还是mixture组中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值均〈0.01);在Transwell组中.CIK/NK细胞体系中的CD4^+CD25^+细胞的量比在1:20组、1:50组均显著高于1:100组;在mixture各组中,CIK/NK细胞体系中的CD4^+CD25^+T调节细胞的量比均有显著性差异。MSC的高浓度组(1:20组),CIK/NK细胞体系中的CD4^+CD25^+细胞量比在mixture组显著高于Transwell组;而在MSC的低浓度组(1:50纽和1:100组),2纽体系中的C04^+CD25^+细胞量比无显著性差异。结论:MSC能以直接接触或间接作用的方式抑制异基因CIK/NK细胞的活化,这可能与MSC能上调培养体系中的CD4^+CD25^+Treg细胞量比有关,且这种作用与MSC的数量呈浓度依赖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