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 探讨螺旋CT扫描在肝动脉造影CT(CTHA)和经动脉门脉造影CT(CTAP)对肝癌的诊断价值。方法 分析 2 1例肝癌病人CTAP和CTHA图像 ,并与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进行对照。结果 三期增强扫描病灶检出率为 72 .4% (5 5 /76) ;CTAP病灶检出率为 96.1% (73 /76) ;CTHA病灶检出率为 88.2 % (67/76) ;CTAP和CTHA联合应用病灶检出率为 98.7% (75 /76) ,可检出 0 .5cm的微小癌灶。CTAP和CTHA均可出现非病理性表现 ,CTAP灌注异常出现率为 2 2 .3 % ,CTHA非病理性强化灶出现率为 3 0 .2 %。结论 螺旋CT动脉造影能显著减少造影剂用量 ,提高图像质量 ,CTAP和CTHA联合应用肝癌病灶检出率明显高于CT三期增强扫描。CTAP和CTHA结合分析可减少假阳性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原发性肝癌经下肢静脉注射造影剂多层螺旋CT(MSCT)增强技术的方法.方法 80例原发性巨块型肝癌按2 ml/kg的剂量注射造影剂行MSCT阈值触发增强扫描.实验组60例分为3个亚组采用3 ml/s、4 ml/s、5 ml/s的注射速率经下肢静脉注射.对照组20例采用3 ml/s的注射速率经上肢静脉注射.分别测量平扫、动脉期、门脉期、平衡期的肝实质、腹腔动脉、肝内肿块的最大增强CT值,统计分析各组间的差异.结果动脉期及门脉期,对照组与实验组5 ml/s组之间的腹腔动脉、肿瘤组织的CT值无统计学差异(P>0.05),而与实验组3 ml/s、4 ml/s组之间的腹腔动脉、肿瘤组织的CT值有统计学差异(P<0.05);平衡期,对照组与实验组各组之间的肝实质CT值、以及与实验组4 ml/s、5 ml/s组的腹腔动脉、肿瘤组织的CT值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在造影剂注射用量相对恒定的条件下,采用MSCT的阈值触发扫描技术,原发性肝癌经下肢静脉5 ml/s的注射速率可以达到经上肢静脉3 ml/s注射速率的增强效果.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下肢动脉成像中,应用造影剂动态跟踪技术(Smartprep)获取理想的增强效果。方法:55例疑下肢动脉病变的患者行16层螺旋CT下肢动脉成像,采用高压注射器,高速注射造影剂。27例应用造影剂动态跟踪技术(Smartprep),28例仅行常规造影技术成像。获取增强图像进行评价,图像质量分优、良和差3个等级。结果:本组CT下肢动脉成像中应用造影剂动态跟踪技术(Smartprep)质量优者占92%,良者占4%,差者占4%;仅行常规造影技术质量优者占76%,良者占6%,差者占18%。结论:应用造影剂动态跟踪技术(Smartprep)明显提高16层螺旋CT下肢动脉成像质量。  相似文献   

4.
螺旋CT肝脏增强扫描造影剂注射量和注速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应用时间—密度曲线分析比较不同注射量和注速对肝增强峰值造成的影响,选择适合肝脏螺旋增强扫描的较佳注射方案。方法:48例正常肝脏患者,随机分成四组,以不同注射量和注速,单时相注射离子型造影剂,于肝门区水平行单层动态扫描,分别求出肝实质、主动脉、脾脏增强峰值及其发生时间,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100ml注射量比80ml注射量产生更高的肝增强峰值(P<0.05);3ml/s注速与2ml/s注速产生相似的PHCE(P>0.05),但前者发生更大的造影剂毒副反应。结论:100ml注射量、2ml/s注速为最佳注射方案,适合肝脏螺旋增强扫描  相似文献   

5.
肝脏螺旋CT动脉造影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评价肝脏螺旋CT动脉造影(SCTAL)对肝肿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对20例肝细胞性肝癌(HCC)和10例肝内转移癌患者作SCTAL:经皮穿刺肱动脉,将5-FCobra导管送入肝动脉,以0.3~1.5ml/s的速度经导管注入浓度为300mgI/ml的造影剂15~30ml,在开始注入造影剂6~10s后用螺旋CT行全肝扫描。结果:所有肿瘤病灶均显著增强,肿瘤的实体部分CT值为105~413HU,明显高于邻近肝组织。HCC灶多呈不均匀增强,转移灶多呈环形增强,而直径为3~10mm的病灶呈均匀增强。结论:与常规肝脏CT增强扫描相比,SCTAL可发现更多的多血供病灶,能真实显示肝肿瘤的肝动脉血供情况。  相似文献   

6.
目的 :比较不同注射程序对肝脏增强效果的影响 ,探寻常规 CT及螺旋 CT肝脏增强检查的最佳造影剂注射程序。方法 :16 6名正常肝实质观察对象随机分为六组 ,分别以不同流速的程序从前臂静脉注入 6 0 %泛影葡胺 90 ml,从开始团注后 2 0 s以动态程序扫描肝脏。以兴趣区测量大血管及肝实质不同时间增强后的 CT值。结果 :不同注射程序对门静脉及肝实质强化峰值影响较小 (P<0 .0 5 ) ,但双相注射程序肝实质增强达峰值及平衡期起点的时间显著延长 ,阈值间期及时间 -密度曲线的 AUC在 10~ 40HU阈值均显著长于或高于单相注射程序 ,在 5 0~ 6 0 HU阈值以双相特高流速组最优 (P<0 .0 5 )。结论 :1.第一时相流速较快的双相中、高流速注射程序是常规三、四代 CT肝脏动态增强检查的最佳造影剂注射程序 ;2 .经改进的双相特高流速注射程序在螺旋CT肝脏增强检查中仍有较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7.
CT动态增强扫描对周围型肺癌的诊断评价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探讨动态增强CT对肺癌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择直径≤ 4cm的孤立性肺结节 42例行动态CT增强研究 ,其中经病理及临床证实的周围型肺癌 3 0例 ,测量其增强前后各时间段扫描的CT值变化 ,绘制时间 -密度曲线 ,分析肺癌的增强特征。结果 孤立性肺结节静注碘剂 10 0ml后 ,所有肺癌均显著强化 ,分 3个类型 :均匀小结节状强化 19例 ,不均匀中心团块状强化 5例和周边不规则强化 6例。结论 动态CT增强扫描对周围型肺癌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极具价值  相似文献   

8.
不同方式注射造影剂对肝脏CT增强效果的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不同的注射方法对肝脏增强效果的影响。材料与方法:笔者对84例正常肝脏分组采用手推法、推注法和机注法注射造影剂,观察时间一密度曲线、始末扫描层面的强化差值和肝脏最大强化值。结果:后两种注射方法的肝实质时间一密度曲线相对平稳,始未扫描层面的强化差值分别为18.98Hu、10.75Hu和9.08Hu,肝脏最大强化值分别为31.42Hu、40.75Hu和42.08Hu,前者与后两者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采用后两种注射方法能够获得良好增强效果,而推注法简便有效,更适合于基层医院的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非小细胞肺癌的螺旋CT动态增强扫描定量参数特点,并结合国内外文献讨论其临床意义。方法:分析61例非小细胞肺癌病灶的螺旋CT动态增强扫描定量参数,重点观察病灶动态增强各时相的CT值,根据CT值绘出动态增强曲线,记录强化峰值(PH)、肿块强化达到峰值时间(Tp),计算肿块与主动脉强化峰值之比(M/A)、灌注值。结果:肺癌病灶增强后CT值立即升高,75s左右形成强化高峰,然后逐渐下降,平均达峰时间(76.25±27.52)s;TDC形态为较快上升-缓慢下降型或较快上升-平台型;最大增强幅值范围17HU~122HU,平均为(47.36±18.28)HU;M/A平均值为0.22±0.08;灌注值平均为(0.26±0.11)ml.min-1.ml-1。结论:肺癌螺旋CT动态强化特点是强化效应较明显,最大增强值多在20HU以上,峰值到达时间多在2min以内,其时间一密度曲线为较快上升-缓慢下降型或较快上升-平台型,这些强化特点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双螺旋CT血管造影 (DSCTA)对主肾动脉和肾段动脉的显示及其临床价值。方法  43例肾动脉检查患者 ,行连续容积扫描。然后以CT轴位图像为基础 ,结合多种重建图像综合分析。结果  43例中共显示肾动脉 98条 ,主肾动脉皆显示清晰 ,Ⅲ级分支显示率 95 .3 % ,Ⅳ级分支 67.1% ,Ⅴ级分支 3 2 .9%。单螺旋CT中Ⅲ级显示率为 60 % ,Ⅳ级为 5 % ,Ⅴ级为 0 %。结论 DSCTA较单螺旋CT血管造影提高了肾段动脉显示率 ,从而提高了对肾段动脉狭窄和肾肿瘤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1.
三维CTAP对肝脏尾状叶腔静脉旁部的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描述和分析门静脉副前上支的走行和分布,并结合临床病例探讨其归属和临床价值。方法对连续100例门静脉显示良好无严重肝硬化的螺旋CT动脉性门静脉造影(CTAP)影像行三维重建,结合观察三维CTAP和连续轴位CTAP影像,对其中20例清楚显示一支较大的起自右前支的P点和A点之间,分布于右肝静脉和中肝静脉根部之间的区域称为门静脉副前上支(AASB)的分支,分析AASB与右前上内侧支P8d与门静脉尾状叶腔静脉旁支(PCPB)间的相互关系。同时回顾性复习14例经CTAP检查左门静脉横部栓塞或右前支栓塞的影像表现,进一步探讨AASB的临床意义。结果100例中有20例观察到有AASB存在。AASB与P8d同时存在的可能性明显小于AASB与PCPB或P8d与PCPB同时存在的可能性(Ρ<0.05),但后2组间同时存在的可能性无显著差别(P>0.05),推测AASB可能是变异的P8d。说明在20%的病例该区域肝实质的门静脉血供来自AASB。结论提示在解释该区域的影像表现和进行手术切除或栓塞治疗时应注意AASB的存在。  相似文献   

12.
三维CTAP对右肝静脉与右门静脉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右门静脉第3级分支与右肝静脉的前后关系,阐明右肝静脉是否与右纵裂相一致,能够作为右前段和右后段的分界标志。方法观察连续100例门静脉显示良好无严重肝硬化的螺旋CT动脉性门静脉造影(CTAP)影像并行三维重建,对清楚显示右门静脉与右肝静脉关系的69例,对照观察三维CTAP和轴位CTAP影像。结果右门静脉第3级分支与右肝静脉关系的分析表明,在S8与S7之间近右膈顶的部分,右纵裂多数(54/64,84%)位于右肝静脉之背侧;在S5与S6之间,右纵裂经常(46/69,67%,约2/3)位于右肝静脉的腹侧。结论右肝静脉不是可靠的分界右前段和右后段的标志。门静脉的第3级分支是确定肝段的关键标志,提示应以门静脉第3分支P5~P8确定相应的肝段S5~S8,避免以右肝静脉为标志对肝段或肝肿瘤的错误定位。  相似文献   

13.
经脾门静脉造影CT肝脏强化特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经脾门静脉造影CT肝实质灌注强化的特性。方法 以 3 0例经脾门静脉造影CT检查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测量扫描时间内肝实质CT值变化 ,并绘制其时间密度曲线 ,同时与肝内肿瘤的CT值变化进行比较。结果  (1)在扫描时间内 ,肝实质被明显灌注强化 ,强化的峰值肝左叶为 (2 18.0± 5 3 .18)HU ,肝右叶为 (2 46.0± 60 .15 )HU ,两者比较有统计学显著性差异 (Ρ <0 .0 5 ) ;(2 )肿瘤与其邻近的肝实质之间密度差为 (65 .3 0± 2 5 .6)HU。结论 经脾门静脉造影CT可使肝实质明显灌注强化 ,显著增加肝实质与肿瘤间的密度反差。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肝硬化门静脉高压患者和正常人门静脉系统成像最佳扫描时间的差别,分析肝功能对成像时间的影响.方法 依受检者肝功能评定标准分为肝硬化Child-PughA级(A组,n=40)、Child-Pugh B级以上(B组,n=28)和对照组(n=28)3个大组,进一步将上述三大组依照所设定的延迟扫描时间各自再分为3 s、5 s、7 s、9 s四个时间亚组,表示在小剂量预注射法所获得的门静脉主干强化峰值时间的基础上分别延迟3 s、5 s、7 s、9 s启动正式扫描,各亚组7例或10例.分别测量门静脉主干及肝内门静脉细小分支与肝实质CT值差值(P-L1、P-L2)并对图像进行评分.结果 对照组中,3 s亚组的P-L1、P-L2和图像质量评分显著高于其他亚组;A组中5 s亚组P-L1、P-L2和图像质量评分最高;B组中7s亚组的P-L1和P-L2明显高于其他亚组,图像质量评分各亚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对照组、A组和B组门静脉成像最佳扫描时间为在小剂量预注射法所测得门静脉主干强化峰值时间的基础上分别再延迟3 s、5 s和7 s.  相似文献   

15.
螺旋CT肝脏增强扫描造影剂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40例肝脏扫描时间-密度曲线分析,找出较适合螺旋CT肝脏扫描的造影剂应用技术,测量了单、双时相注射的肝脏、主动脉和脾脏的增强值,并对最高增强值及对应时间、平衡期和增强值30Hu以上平衡期适合扫描的时间进行了分析,单时相注射的肝脏最高增强值高于双时相注射,到达时间比双时相早15秒,单时相注射平衡期比双时相提前20秒,增强值30Hu以上到平衡期时间单、双时相注射分别为35s和50s,所以,单时相注射更适于螺旋CT肝脏扫描。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评价螺旋CT经动脉门静脉造影 (SCTAP)对肝癌可手术切除治疗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2 3例肝内病变 (包括肝癌 2 1例 )采用SCTAP、常规CT及DSA检查 ,比较三者显示病灶个数的差异性及敏感性。结果 SCTAP对显示 <3 0mm及<10mm病灶数与常规CT及DSA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Ρ <0 .0 1及Ρ <0 .0 5 ) ,对 >3 0mm病灶的显示 ,无显著性差异 (Ρ >0 .0 5 )。2 1例肝癌患者中 9例SCTAP未发现肝内转移灶而选择手术治疗 ,12例SCTAP发现肝内多个转移灶而选择介入经肝动脉化疗栓塞 (TACE)治疗。结论 SCTAP显示小肝癌微小肝癌或微小转移灶与常规CT、DSA比较具有极高的敏感性 ,对判断肝癌能否手术切除治疗有较大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18.
螺旋CT门静脉成像在肝脏疾病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螺旋CT门静脉成像 (SCTP)在肝脏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81例疑有肝脏疾病的患者进行了SCTP检查 ,观察了肝脏疾病的SCTP表现及肝外门静脉侧枝循环情况 ;在重建横断面图像上 ,测量门静脉及脾静脉主干短径。结果 SCTP能精确定位并诊断肝脏病变 ,能清晰显示肝内外门静脉系统 ;肝硬化病人门静脉及脾静脉主干明显增粗 (Ρ <0 .0 5 )。结论 SCTP具有无创、直观、简单易行 ,对肝脏疾病诊断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