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2 毫秒
1.
为探讨有关的细胞因子和生长因子是否影响平滑肌细胞清道夫受体与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结合活性,以Cu2+氧化法制备的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免疫豚鼠,制备抗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抗体,在培养的小牛主 动脉平滑肌细胞中,用细胞酶联免疫吸附检测法测定清道夫受体结合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的活性。结果发现,碱性纤维母细胞生长因子、表皮生长因子、肿瘤坏死因子可提高血管平滑肌细胞表面清道夫受体活性,而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对清道夫受体活性无影响。此结果提示,某些细胞因子、生长因子对平滑肌细胞清道夫受体活性具有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2.
为探索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清道夫受体、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观察了重组人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对小鼠腹腔巨噬细胞清道夫受体途径的影响以及重组人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对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所致细胞内胆固醇酯积聚的影响.结果发现重组人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能增加培养的小鼠腹腔巨噬细胞表面的清道夫受体数目,使之对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的结合和降解呈现剂量和时间依赖性增加,并使细胞内胆固醇酯积聚增多.表明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可通过增加清道夫受体数目使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对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的结合和降解增多,从而增加细胞内胆固醇酯含量,促进动脉壁内泡沫细胞形成.  相似文献   

3.
平滑肌细胞增殖并形成泡沫细胞是动脉粥样硬化的中晚期病变特点之一。本实验研究了巨噬细胞对平滑肌细胞清道夫受体活性及肌源性泡沫细胞形成的影响。用细胞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平滑肌细胞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的结合和摄入量以显示清道夫受活性,别测定细胞内胆固醇含量以显示脂质沉积。  相似文献   

4.
能与磷脂酰丝氨酸和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结合的清道夫受体和趋化因子CXC配体16是同一种基因的不同命名。该蛋白质属于CXC家族,主要在抗原呈递细胞、平滑肌细胞、内皮细胞和T细胞中表达。作为清道夫受体,它以跨膜结合型存在,能与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结合。可能参与了巨噬细胞源性泡沫细胞的形成,导致动脉粥样硬化。作为趋化因子,它以分泌型存在时,主要在免疫系统、中枢神经系统和肿瘤等方面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为探索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清道夫受体、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观察了重组人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对小鼠腹腔巨噬细胞清道夫受体途径的影响以及重组人巨细胞内胆固醇酯积聚的影响。结果发现重组人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能增加培养小鼠的腹腔巨噬细胞表面的清道夫受体数目,使之对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的结合和降解呈现剂量和时间依赖性增加,并使细胞内胆固醇酯积聚增多。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细胞内蛋白磷酸化水平对清道夫受体功能的影响。方法 用蛋白激酶C抑制荆星形孢菌素处理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利用蛋白质印迹试验和放射自显影方法观察药物对细胞表面受体表达的影响,并分别测定对照组和处理组细胞对碘标记的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的结合、降解以及细胞内脂质蓄积的程度。结果 0.4μmol/L蛋白激酶C抑制剂星形孢菌素可以促进细胞结合碘标记的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增加细胞表面受体的表达,但抑制细胞降解碘标记的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同时抑制细胞内胆固醇酯的蓄积。结论 以上表明清道夫受体功能与细胞内蛋白质磷酸化水平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7.
为了观察富含胆固醇的脂蛋白对兔主动脉平滑肌细胞脂类堆积的影响及机制,用富含胆固醇的脂蛋白(β- 极低密度脂蛋白、正常低密度脂蛋白和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 与兔主动脉平滑肌细胞温育48 h 后,发现β- 极低密度脂蛋白、正常低密度脂蛋白和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都能促进平滑肌细胞内总胆固醇和甘油三酯堆积,以β- 极低密度脂蛋白的作用更显著。乳铁蛋白作为低密度脂蛋白受体相关蛋白的一种特异配体,当它与上述脂蛋白共同与平滑肌细胞温育后,发现乳铁蛋白对脂蛋白所致的平滑肌细胞内脂质堆积有抑制作用。乳铁蛋白与标记的β- 极低密度脂蛋白、正常低密度脂蛋白和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的竞争结合实验也进一步发现乳铁蛋白可明显竞争β- 极低密度脂蛋白、正常低密度脂蛋白、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与平滑肌细胞的结合,且对β- 极低密度脂蛋白的竞争抑制作用尤为明显。提示β- 极低密度脂蛋白、正常低密度脂蛋白和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可能主要通过低密度脂蛋白受体相关蛋白介导进入平滑肌细胞,导致平滑肌细胞内脂质堆积。  相似文献   

8.
为研究巨噬细胞表面是否存在特异性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受体 ,选用A型清道夫受体基因敲除小鼠来进行研究。竞争抑制实验发现 ,在乙酰化低密度脂蛋白存在 (终浓度为 2 0 0mg L)的情况下 ,A型清道夫受体基因敲除小鼠的腹腔巨噬细胞对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的摄取降低了 2 4 .8% ,还有大约 80 %的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可能通过特异性受体途径被摄取。蛋白配基印迹技术发现一种膜蛋白 ,分子量为 84~ 97kDa,它不结合乙酰化低密度脂蛋白 ,只结合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 ,并且未标记1 2 5I的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能竞争性抑制1 2 5I标记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与该膜蛋白的结合 ,上述结果提示这种膜蛋白是特异性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受体  相似文献   

9.
为研究低密度脂蛋白经细胞修饰后对细胞受体的影响及前列腺素E2的作用,利用免疫细胞化学和生物亲和素-酶联免疫吸附法分别检测小鼠腹腔巨噬细胞清道夫受体、小鼠皮肤纤维母细胞低密度脂蛋白受体的结合活性,结果发现修饰组的巨噬细胞胞浆及胞膜有强阳性黄褐色颗粒,而药物组仅中度着色;修饰组低密度脂蛋白与其受体结合量(54±13μg/g细胞蛋白)较对照组(144±μg/g细胞蛋白)显著下降(P<0.01);药物组受体结合量(100±11μg/g细胞蛋白)较修饰组明显提高(P<0.05)。表明细胞修饰低密度脂蛋白能够刺激清道夫受体活性,抑制低密度脂蛋白受体活性;前列腺素E2(20mg/L)可对抗细胞修饰低密度脂蛋白对此二种受体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用苏丹Ⅳ染色观察巨噬细胞内脂质聚积的变化;通过酶-荧光法检测巨噬细胞内胆固醇含量并检测125Ⅰ标记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降解量来反映巨噬细胞清道夫受体的活性,以探讨硫酸乙酸肝素蛋白聚糖及肝素对巨噬细胞脂质蓄积的影响及机制。结果发现,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100mg/L)组巨噬细胞的胞浆内可见较多苏丹Ⅳ着色红染颗粒,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100mg/L)十硫酸乙酰肝素蛋白聚糖(15.5mg/L)组0及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100mg/L)十肝素(200mg/L)组巨噬细胞内红色颗粒明显少于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组;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十硫酸乙酰肝素蛋白聚糖组及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十肝素组巨噬细胞内总胆固醇和胆固醇酯的含量明显低于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组(P<0.05,P<0.01);硫酸乙酰肝素蛋白聚糖组及肝素组125Ⅰ标记的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降解量均低于对照组。结果提示,硫酸乙酰肝素蛋白聚糖和肝素可能是通过下调清道夫受体活性减少了巨噬细胞对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的摄取而抑制脂质在巨噬细胞内的聚集和泡沫细胞的形成。  相似文献   

11.
背景:血管生成是肿瘤生长、侵袭和转移的关键步骤,其过程受多种血管生成因子调控。目的:研究血管生成因子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转化生长因子(TGF)-β1及其受体TβR Ⅰ 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和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60例结直肠癌组织中bFGF、TGF-β1和TβR Ⅰ的表达,并与20例正常结直肠黏膜进行比较,分析三者的表达与结直肠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结直肠癌组织中bFGF、TGF-β1和TβR Ⅰ表达阳性率增高,与正常结直肠黏膜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且三者的表达与肿瘤Dukes分期、浸润深度和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结论:bFGF、TGF-β1和TβR Ⅰ在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和转移中起重要作用,可作为判断结直肠癌生物学行为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检测脑动脉粥样硬化(CAs)患者血清肝细胞生长因子(HGF)和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水平,探讨两者水平与CAs程度间的关系,为外源性HGF干预提供依据。方法 71例CAs患者及对照组患者33例,抽取血样,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血清中HGF、TGF-β1含量。结果 CAs组患者血清HGF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不同CAs程度组患者间血清HGF水平相互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在CAs组内随CAs程度逐渐加重,HGF水平表现出一定程度上升趋势。CAs组患者血清TGF-β1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01),不同CAs程度组患者血清TGF-β1水平相互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在CAs组内随CAs程度逐渐加重,TGF-β1水平表现出一定程度下降趋势。结论 HGF和TGF-β1之间存在动态互逆平衡关系,考虑未来给予外源性HGF治疗CAs所致缺血性脑血管病存在可行性。  相似文献   

13.
探讨结合肝素的表皮样生长因子及血小板源生长因子A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 ,将 1 6只中华本兔随机分为普通饲料组和高脂饲料组 ,喂养 1 2周形成动脉粥样硬化模型后 ,运用内参比法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对动脉壁中结合肝素的表皮样生长因子、血小板源生长因子A基因表达进行定量分析。结果发现 ,普通饲料组主动脉正常 ,高脂饲料组主动脉均有粥样斑块形成 ,脂质斑块面积占主动脉面积百分比为 2 7.80± 1 3 .97,斑块最大厚度为2 1 .1 7± 7.63μm。普通饲料组动脉壁中结合肝素的表皮样生长因子含量较高脂饲料组显著降低 ,而血小板源生长因子A含量则较高脂饲料组显著升高。结果提示 ,结合肝素的表皮样生长因子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与发展关系密切 ,血小板源生长因子A在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与发展中可能不起主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转化生长因子 -β1(TGF-β1)、血管性假性血友病因子 (v WF)的表达与急性心肌梗塞 (AMI)的相关性 ,以及 TGF-β1与 v WF在 AMI时的关系。  方法 :2 4例 AMI患者 (为实验组 )入院即刻、1周、2周和 3周取外周血标本 ;10例健康工作人员 (为正常对照组 )取外周血标本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EL ISA)定量测定血浆 TGF-β1、v WF。  结果 :血浆 TGF- β1,v WF在 AMI入院即刻、1周、2周显著增加 (P<0 .0 5 ) ,且随心肌梗塞恢复呈下降趋势 ,TGF- β1与 v WF之间未发现相关性。  结论 :本文结果 TGF- β1是 AMI时维持内皮细胞功能和损伤心肌细胞修复过程的重要因子 ,v WF是反映内皮功能损伤的重要指标。TGF- β1与 v WF在 AMI时的关系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5.
16.
胃黏膜癌变过程中存在癌基因激活和抑癌基因失活所致的细胞无限增殖和凋亡抑制,因此联合检测细胞增殖和凋亡相关因子对揭示胃黏膜的变化规律具有重要意义。目的:探讨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环氧合酶(COX).2和三叶因子(TFF)1在胃黏膜癌变过程中的变化规律及其意义。方法:经病理检查确诊的19例慢性非萎缩性胃炎、19例慢性萎缩性胃炎、18例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化生、16例异型增生和16例胃腺癌纳入研究。以免疫组化方法检测各病变组织中EGFR、COX-2和TFF1的表达,并分析其间的相关性。结果:EGFR在非萎缩性胃炎组织中的表达显著低于其他胃黏膜病变组织(P〈0.01);从非萎缩性胃炎→萎缩性胃炎→肠化生→异型增生→胃癌,COX-2的表达逐渐增高,而TFF1的表达逐渐减低。EGFR与COX-2的表达呈正相关(P〈0.01),与TFF1的表达呈负相关(P〈0.01):COX-2与TFF1的表达呈负相关(P〈0.01)。结论:细胞增殖和凋亡相关因子EGFR、COX-2和TFF1表达异常在胃黏膜癌变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Activation of Factor IX and Factor X was studied by adding 125I-Factor IX or 125I-Factor X to reaction mixtures and quantitating cleavage products by reduced sodium dodecylsulfate gel electrophoresis. Thrombin failed to activate Factors IX or X; Factor Xa produced insignificant amounts of cleavage products of both factors. In contrast, the reaction product of tissue factor and Factor VII cleaved large amounts of both Factor IX and Factor X in purified systems and in plasma. In incubation mixtures of plasma containing added 125I-Factor IX or 125I-Factor X, tissue factor and Ca2+ions, the percentage of total radioactivity in the heavy chain peak of 125I-IXa and the heavy chain peak of 125I-Xa increased at a similar rate. When the tissue factor was diluted, similar curves were obtained for percent cleavage of 125I-Factor IX and percent cleavage of 125I-Factor X plotted against tissue factor concentration. These findings support the hypothesis that activation of Facor IX by the tissue factor-Factor VII reaction product represents a physiologically significant step in normal haemostasis.  相似文献   

18.
为探讨API0134防治冠状动脉继样硬化和腔内成形术后再狭窄的作用机制,采用内皮素诱导建立培养的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模型,用氚标胸腺嘧啶脱氧核苷掺入法,流式细胞术、免疫细胞化学检测及Northernblot方法,观察了API0134对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的作用及对血小板源生长因子B链、碱性纤维母细胞生长因子及其相关癌基因c-sis和c-myc表达的影响。结果发现,API0134能逆转内皮素所致的氚标胸  相似文献   

19.
为探讨API0134防治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和腔内成形术后再狭窄的作用机制,采用内皮素诱导建立培养的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模型,用氚标胸腺嘧啶脱氧核苷掺入法、流式细胞术、免疫细胞化学检测及Northernblot方法,观察了API0134对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的作用及对血小板源生长因子B链、碱性纤维母细胞生长因子及其相关癌基因C-sis和C-mpc表达的影响。结果发现,API0134能逆转内皮素所致的氚标胸腺嘧啶脱氧核苷掺入量增多(对照组为499±92,内皮素组为617±98,API0134组为506±102),阻止血管平滑肌细胞由静止期(G0/G1期;对照组为72%,内皮素组为50%,API0134组为60%)进入DNA合成期(S期;三组分别为26%、36%和30%)和有丝分裂期(G2/M期,三组分别为2%、14%和4%),并能逆转内皮素引起的血小板源生长因子B链、碱性纤维母细胞生长因子抗原、c-sis和c-mpc的mRNA表达增强。提示API0134有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的作用,这种作用与生长因子及癌基因调控的分子生物学机制有关。  相似文献   

20.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治疗冠心病的现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回顾1998年2月至2001年11月VEGF或其基因治疗严重冠心痛139例的方法、结果、副作用和安全性。绝大多数患者术中术后无明显并发症,术后其心绞痛发作频率、程度、持续时间均有明显改善,心肌灌注显像和冠脉造影等亦有明显改善。VEGF或其基因治疗严重冠心痛安全有效,但仍有一些问题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