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解剖一成人男尸颈外侧区时发现:双侧前斜角肌出现对称性变异。具体是:该肌均起自第3—6颈椎横突前结节,向下合为一肌束,至锁骨下动脉穿经处分两束分别紧贴其前方和后方,然后共同止于第一肋前斜角肌结节。锁骨下静脉行经该肌前束浅面,臂丛行经后束与中斜角肌之间。测量结果是:前束肌宽0.90cm,厚0.25cm;后束肌宽0.75cm,厚0.13cm。在锁骨下动脉穿经此二肌束处无缩小现象。这种变异的出现易导致前斜角肌综合征的发生。临床上应引起注意。前斜角肌变异一例报导@冉茂成$川北医学院人解教研室!南充637007…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小斜角肌的解剖学结构.方法 用30例60侧成人颈胸部经福尔马林浸泡的湿标进行解剖和观察.结果 小斜角肌肌纤维起自C7横突与第一肋内侧缘之间,止于斜角肌结节外侧后方,并且附着于胸膜顶,受C8脊神经的前支支配.结论 小斜角肌肌纤维来源于中斜角肌.  相似文献   

3.
笔者在解剖教学标本时,于一成年男性标本右侧胸大肌浅面、胸骨旁发现一胸骨肌,为积累解剖学数据,现将变异报道如下. 右侧胸大肌浅面见一纵行扁肌,有第2、3肋间神经前皮支穿入该肌,该肌肌纤维分为内、外两束,其内侧肌束起于胸骨角水平前正中线处,内侧胸骨肌上段肌腱由两束汇合而成,上束起源于胸大肌,下束起源于第2肋软骨膜;外侧肌束起于第2肋前正中线右侧12.00 mm,内外侧肌束共同止于第7胸肋关节水平距前正中线右侧23.04 mm,内侧肌束长12.70 cm,外侧肌束长12.4 cm(图1).内侧肌束上段肌腱长4.1 cm,宽4.48 mm,厚0.44 mm;肌腹长6.00 cm,上1/3宽8.78 mm、下1/3宽10.06 mm,厚2.16 mm;下段肌腱长2.60 cm,宽8.58 mm,厚0.64 mm.外侧肌束上段肌腱长2.80 cm,宽8.74 mm,厚0.32 mm;肌腹长6.90 cm,上1/3宽7.86 mm、下1/3宽8.36 mm,厚1.68 mm;下段肌腱长2.70 cm,宽3.32 mm,厚0.64 mm.  相似文献   

4.
敖绍勇 《解剖学杂志》2021,44(6):559-559
在局部解剖学实验教学过程中,发现1例40岁女尸存在多处变异.其中右侧胸廓内动脉起于锁骨下动脉第3段,左侧胸廓内动脉起于腋动脉第1段(图1).为丰富解剖学资料和临床数据,现报道如下. 右侧:胸廓内动脉起于锁骨下动脉第3段下缘(靠近第1肋内侧缘),起点处的血管外径为3.6 mm、与锁骨下动脉的夹角为49°38′,起点距前斜角肌止点外侧缘的直线距离15.5 mm,发出后斜向左内下,越过前斜角肌止点下方,在距第1胸肋关节上缘26.1 mm处入胸廓,入胸点距前斜角肌止点最下点直线距离11.9 mm,动脉入胸处的血管外径为 3.5 mm,水平夹角46°30′,动脉发出点至入胸点长度35.2 mm(图1).  相似文献   

5.
斜角肌三角的应用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万里 《解剖学杂志》1996,19(4):364-365
本文重点是对斜角肌三角的面积,三角内各结构的横断面积及它们之间的比例关系,与周围各重要结构的位置关系进行了观测分析.目的在于为临床提供解剖学资料.1 材料和方法用固定后成人男尸30具(60侧)解剖斜角肌三角及邻近结构,确定前斜角外缘与中斜角肌前缘交点处为A点,前斜角肌外缘与第一肋交点为B点,中斜角肌前缘与第一肋交点为C点,AB之间距离为斜角肌三角前边长,AC间距离为后边长,BC为三角底边长实为两肌在第1肋的止点距离.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颈交感神经干及交感神经节的解剖特点及其与颈椎周围组织的解剖关系,为临床诊治椎(间)孔外颈神经卡压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解剖20具(40侧)成人尸体标本,观察颈交感神经干及交感神经节与周围组织结构的解剖关系,测量前斜角肌腱性交叉起点和颈长肌、头长肌腱性束带外缘与交感神经干的距离。2具新鲜尸体作Masson染色,了解前斜角肌、头长肌、颈长肌腱性组织成分。结果:颈上交感神经节周围常有肿大的淋巴结,颈下(星状)神经节下端紧贴第一肋椎关节。前斜角肌腱性交叉起点和颈长肌、头长肌腱性束带均为腱性结合。颈交感干在C_5横突处距前斜角肌腱性交叉起点左侧为2.6±0.5cm,右侧为2.1±1.1cm,距头长肌、颈长肌腱性束带外缘左侧为2.4±0.4cm,右侧为2.5±0.8cm。结论:颈上交感神经节周围肿大的淋巴结,颈下(星状)神经节下端增生的第一肋椎关节,前斜角肌腱性交叉起点和颈长肌、头长肌腱性束带是造成颈交感神经干及交感神经节在椎(间)孔外受到刺激的解剖学因素。  相似文献   

7.
单束臂神经丛,是很少见的变异。国内曾有王沪祥、属鸿昭、姜凯彩和黄瀛报告过。本例为成年男屍,右侧臂丛完全正常。左侧臂丛为一单束臂丛。全屍除左锁骨下动脉不穿经斜角肌间隙(直接经由前斜角肌前方进入腋窝)外,余无显著变异。 (一)单束臂丛的组成: 臂丛由颈神经第5—8的前枝和第一胸神经前枝的大部分组成(图1)。神经根穿前、中斜角肌间的斜角肌间隙后,立即并合成上、中、下三个干:即C.5(长3.4厘米)、C.6  相似文献   

8.
在局部解剖教学上肢解剖操作中发现,1成年男尸左侧肱二头肌为4个头(图1)。该类变异中国人体发生率为2.25%[1-2],比较少见,现报道如下。左上肢肱二头肌呈现4个头,长头、短头的起止、行程、神经支配及血液供应未见变异。在短头内后方,见一索状肌束,长21.50 cm,宽1.05 cm,厚0.82 cm,起于喙肱肌止点上方的肱骨内侧面,穿喙肱肌肌腹的中下部,在肱骨中下部肘窝上方9.44cm处与短头会合。在肱骨体下半前内侧面肱二头肌短头内后方,见一扁薄肌束,长15.32 cm,宽2.03 cm,厚0.71 cm,起于肱骨干,向下在肘窝上方1.12 cm处附着于肱二头肌肌腱。  相似文献   

9.
在对成年男性下肢的解剖中发现一变异肌,此肌位于右小腿后区小腿三头肌的浅层,其与股二头肌为明显的肌膜所分隔,可见明显不属于腓肠肌或股二头肌的额外肌束.该肌形态属于长肌,由肌腹和肌腱两部分构成;肌腹为膨大部分,具有大量纵行的肌纤维,在固定标本上具有一定柔软性和弹性,其表面明显可见完整的结缔组织被膜.测量显示,该肌腹长79.1 mm,宽15.9 mm,厚3.2 mm.肌腹两端为白色致密的结缔组织所构成的肌腱,其长120.1 mm,宽3.0mm,厚0.9mm.进一步观察显示,该肌上端附着于股二头肌内侧缘中、下1/3交界处的肌外膜,向下延伸至腓肠肌内侧头的深面,并由外上斜向内下跨过腘窝,终止于腓肠肌内侧头中部外面.  相似文献   

10.
臂丛变异1例     
在解剖1具老年男性标本时见其左侧臂丛变异及正中神经与肌皮神经共干,报道如下: 本例臂丛由C5~C8、T1五个神经节发出的5条神经根组成,于斜角肌间隙穿出.C5~C6颈神经于中斜角肌外侧缘合成上干,C7颈神经单独成中干,C8与T1于前斜角肌后侧合成下干.此3干向外下方在锁骨后上方合成一大股,直径为14 mm.  相似文献   

11.
成年男尸身高1.7米,年龄约45岁,外观发育正常,但发现四块肌肉异常——双侧腋弓肌与锁枕肌:1.左侧胸大肌与左侧背阔肌:左胸大肌下缘发现一肌束长20 cm、宽1~1.5 cm、厚0.7 cm,起于腹直肌鞘外上方,肌束外上2/3游离并与背阔肌前上缘分出的长3cm、宽3cm、厚0.6cm一肌束融合后,移行为一长7 cm,宽1.5~5.5 cm的鸭蹼状腱,腱  相似文献   

12.
背阔肌额外肌束变异1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笔者在解剖1具成年男尸时发现左侧背阔肌额外肌束变异,变异肌束有独立神经支配及动脉营养,而右侧背阔肌未见任何异常。王根本[1]曾报道背阔肌的额外抵止腱束变异。此例背阔肌变异的腱束是附着于胸大肌上,由胸内侧神经发出一细支及胸肩峰动脉发出一细小动脉,支配和营养该变异肌束,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3.
笔者在解剖一男尸时见其左侧背阔肌部分肌腹形态和止点异常.据统计学资料统计此变异的出现率约7%,且形式多变,现报道如下. 左侧背阔肌的部分肌束起自胸廓侧壁的第9~11肋,呈长带状,最宽处宽3.92cm,厚0.37cm,沿背阔肌主肌腹的下缘独立走行,构成背阔肌的下缘,行至腋后襞约中点处大部分肌束移行为肌腱加入到主肌腹形成的肌腱中,同时主肌腹中也有部分肌束加入到此肌束中和剩余的少部分肌束一起离开主肌腹移行为扁的肌腱,肌腱和肌腹共同形成腋弓.  相似文献   

14.
人心房室结和房室束的光镜观察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本文对13例人心标本房室结和房室束的形态及位置,作了连续切片观察。1.房室结为一扁长形结构,其横切面呈右侧微凸的三角形,有时切面呈梭形或半卵圆形。成人房室结大小为3.5×3.3×1.1 mm~3。有5例房室结表面的右心房心内膜隆起。2.房室结位于二尖瓣与三尖瓣附着缘之间的房室隔内,成人房室结距冠状窦口1.8~5.8 mm,距右心房心内膜0.3~0.7 mm,距三尖瓣隔侧瓣上缘3.3~7.5 mm。结左侧紧贴中心纤维体。3.房室结可分为浅、深两部,浅部纤维纵行止于结的下端。1例深部又分为上、下两部。在结表面右心房心内膜隆起的标本上,结右侧的心房肌覆盖层止于心内膜。结的上缘、右侧面及后缘与房肌相连。4.成人房室束长5.7~7.9 mm,直径1.1~1.5 mm。房室束前部有7例在肌性室间隔顶部;3例在肌性室间隔左侧;2例在肌性室间隔肌肉内部。1例经行特殊,由肌性室间隔顶部至其左侧,最后至肌性室间隔内部偏右侧而终止。  相似文献   

15.
正在解剖一成年男性尸体标本时,发现其左侧臂丛C_5神经根从前斜角肌前面走行,现报道如下:正常人C_5~T_1神经根应从斜角肌间隙穿出,然后合并为上、中、下三干。而该标本的左侧臂丛C_5神经根从前斜角肌前方穿出(图1),其穿出后向前下方走行绕过前斜角肌,在斜角肌间隙外侧沿1.72 cm处与C_6神经根合并形成上干。C_5神经根自成鞘膜,在C_5、  相似文献   

16.
颈肋导致胸腔出口综合征较为常见,但颈肋与第1肋骨融合(叉状颈肋)却少见报道,叉状颈肋合并斜角肌止点变异更为少见.作者曾诊治1例,臂丛被变异的颈肋及前斜角肌分为两部分.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15例人心(成人5例,婴幼儿5例,法四5例)房室结和房室束的连续切片观察和图像分析,表明:15例房室结均位于Koch三角内.与成人相比,婴幼儿房室结位置相对较高,法四房室结位置偏低,其结前部紧靠三尖瓣隔瓣根部.婴幼儿房室束多位子三尖瓣隔瓣附着缘以上的房室肌隔内或室嵴顶部,而法四房室束起始部紧邻三尖瓣隔瓣根部的深面,其余部份可位:室嵴左侧,室缺的后下缘;房室束可直接位于室缺游离缘的心内膜下,或距室缺游离缘(可为肌性或腱性)1.88-2.14mm处.为临床小儿心外科手术提供了直接的形态学依据.  相似文献   

18.
患者女,26岁。因右手尺侧麻木,疼痛,大小鱼际肌萎缩2年入院。X线片示右第7颈椎横突肥大,左则颈肋。入院诊断“胸廓出口综合症”。入院后在肌间沟阻滞麻醉下行右第7颈椎肥大横突切除及前斜角肌切断术。术中见前斜角肌挛缩肥大,压迫粘连锁骨下动脉,锁骨下动脉距第1肋高度约1.8cm,经斜角肌三角穿出,臂丛神经被纤维束带包绕,经斜角肌。三角表面,前斜角肌外缘垂直下行,与锁  相似文献   

19.
为研究斜角肌间隙的形态特征,分别临床胸廓出口综合征的成因,取15具经福尔马林固定的成年尸,观测30侧斜角肌间隙的组成结构及内容,结果:中斜角肌对臂丛的影响同样重要;正常肋锁间隙不会压迫臂丛及锁骨下血管,前斜角肌对锁骨下静脉的影响应予重视。  相似文献   

20.
目的测量肱肌止点的相关数据,为临床准确、安全地放置冠突钢板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 8例正常新鲜成人肘关节标本,解剖观察肱肌止点的位置,并测量肱肌止点的长度、宽度、与内侧副韧带前束附着的间隙宽度及近端距离冠突尖的长度。结果肱肌止点大部分位于尺骨鹰嘴尖与冠突尖连线的内侧,长度为(21.79±2.70)mm,分深浅两头:浅头止点为腱膜组织,宽度(4.11±1.12)mm;而深头止点由两侧的腱膜和中间的肌肉构成,宽度(11.25±3.07)mm。其中,桡侧腱膜宽度(1.77±0.46)mm,尺侧腱膜宽度(2.75±0.57)mm,两者夹持的肌肉宽度(6.82±2.08)mm。肱肌止点与内侧副韧带前束附着的间隙宽度(4.14±0.49)mm,近端距离冠突尖的长度(9.30±1.51)mm。结论 (1)肱肌止点与内侧副韧带前束附着的间隙可用于放置尺骨冠突钢板。(2)松解肱肌深头止点的尺侧腱膜可使该间隙的宽度达到6.89mm,继续松解中间的肌肉可达到13.71mm,足以安放冠突钢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