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48 毫秒
1.
阐述吴氏治疗温疫病透达膜原、攻下疫邪、滋养阴液的三个重要治则。认为《温疫论》该书为我国第一部温热病专著,对后世温病学的发展影响极大。该书不但在理论上敢于否定前人独创新说,在治法上也是颇有见地。  相似文献   

2.
吴鞠通的《温病条辨》是温病学的一部代表著作,全书不仅系统讨论了温病学的理论,而且对各种温病提出了具体的诊断和治疗方药,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用价值。尤其在湿温的治疗上吴鞠通更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即在湿温的临床辨证中应正确地辨别湿温;分清邪在三焦的所属部位;治疗上顾护中阳,不拘一格运用温热药:重视宣发肺气和调畅三焦气机。  相似文献   

3.
附子温清汤治疗高热不退20例崔前平黄茂英热者寒之,此是常理。但我们在临床上发现有些高热患者,即使用了众多的寒凉之剂,可高热却迟迟不退。当我们在寒凉剂中加入附片等温热之品,却收到了意想不到的退热奇效。据此,我们创设了附子温清汤,现将本方治疗高热不退20...  相似文献   

4.
痰饮,是脏腑气化功能失常,水液代谢输布失司形成的病理产物,张仲景于《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病治篇》中提出“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成为后世医家治疗痰饮病的总则。本篇通过分析痰饮病机,阐述“温药和之”经义的精髓,梳理出了痰饮病治疗思路,概括为“温阳助运,扶正培元”“温化宣通,疏调气机”“燮理阴阳,和之平衡”三方面,以期为现代临床痰饮病论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慢性病多见于消化道。病久则虚,因虚致瘀,消化传导功能而受其累;气虚引起阳虚,寒自内生。因此治疗总以温下法为常用。  相似文献   

6.
历代岭南医家治疗岭南温病,一般慎用温燥之品。然临床实践中,在肺卫气郁、客寒包火、湿邪困阻、高热不退、邪陷心包和阴厥阳脱的情况下酌用温热药,能明显提高临床疗效。故指出在温病的临床治疗中,不可拘泥一端,而应根据临床实际灵活运用。  相似文献   

7.
目窍至高,火性上炎,故目病以火热证居多,眼科临床用药多投寒凉,而少用温药。然而综观临床,目病有热亦有寒,不可不辨寒热,而滥用寒凉之剂。……  相似文献   

8.
高原温热病案二则举隅西宁市第一人民医院邵守俊温病学说,溯其本源,最早见载于《内经》。如:“冬伤于寒,春必病温”、“冬不藏精,春必病温”等。温病学的发展,汉代张仲景的《伤寒论》、隋巢元方的《诸病源疾论》,唐王焘的《外台秘要》等;均有专门论述。迄后,宋代...  相似文献   

9.
温热病是感受四时不同温热病毒所引起的多种急性热病。由于四时气候不同,产生病毒有异,其病证亦各具特点。但他们之间也存在共同性,以发热、微恶风寒、头痛、全身酸痛、咳嗽、咽痛等表卫证为特征。温热病表证通常多热象偏重,世医每喜用辛凉苦寒之味,而畏用辛温发汗之药,殊不知姜防辛温走散,非桂附温热守中可比,并无助热之弊。对于病初表邪郁闭较甚之时,寒凉药又不直用之过早,薄荷、蝉衣之类轻透之药于表实者欠其力微。临床治疗宜侧重辛散,当辛温解表药透其外邪,使寒邪从微汗而解,庶不致有凉遏冰伏之弊。余多年未对药物的研究和…  相似文献   

10.
温热病当以“祛邪为要务”。然祛邪必首推“透邪”之法。“透邪”,达邪也,不仅能透邪外出,而且能畅达邪郁之气机。津液耗伤是温热病基本特征。治疗当顾护阴液,“存得一津液,便有一分生机”。“透邪”与“存阴”乃治疗温热病的二大主要治法,但贵在二者并进,至于先后主次当辨证灵活应用。  相似文献   

11.
马云翔老中医原系南京军区总医院中医主任医师,擅长肝、胆及脾胃病的治疗。本文介绍其在温热病治疗中表证渐罢,主用大黄;里热已盛,主用石膏;湿重于热,主用附子和治疗热病不偏执古法的经验,确有独到见解,可供后学。  相似文献   

12.
浅谈温药在疮疡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温药治疗疮疡的历史 温药用于疮疡,在中医学中很早就有记载.<五十二病方>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医书,其中便有"肉疽倍黄芪"之说.<神农本草经>中记载用于疮疡的温药有黄芪、络石、半夏、鹿角等.在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外科专著<刘涓子鬼遗方>中即有很多应用温药如人参、黄芪、桂心、蜀椒等治疗痈疽的记载.  相似文献   

13.
温热病食复论治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食复源于《素问·热论》,指久病或大病初愈,饮食不节,影响脾胃的消化和吸收使疾病再次复发。温热病后期,由于温热之邪最易损伤津液,故多表现为阴液耗伤,宜进食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如面条、稀饭,新鲜蔬菜,水果等,不宜多食肉类,否则易发生食复。本文讨论了温热病后期食复发热,主以清导;伤食成食,攻以吐下;伤食变证,活法施治;诱发旧疾,审证求因等辨证施治方法。  相似文献   

14.
暑温与风温、春温、温热、冬温、温毒、温疫等诸证同属于祖国医学温病范畴。但由于暑温发病季节和特有的病征,又可与上述诸温病相区别。  相似文献   

15.
韩祗和在《伤寒微旨论》中指出温病的病机为"内伏之阳被寒毒所折于骨髓",首次提出"伏阳成温",突出外感病的温热特性,为其用药主用寒凉提供了理论依据,在温病学的萌芽时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温疫论》出现之前,明代一些医家对“伤寒病温热”的传统观点提出了颠覆性的质疑,认为温热乃“各以其时受病,而非寒变为温、变为热”,温热病与伤寒的概念分离已经从模糊到清晰。随着概念逐渐清晰产生了对温、热、暑、疫邪气的新感认识,并提出暑邪、温邪从口鼻而入。此期医家提到的六经温病辨证与瘟疫五种汗解法是温病辨治方面值得注意的内容。  相似文献   

17.
温病病因再辨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主要就高等医药院校《温病学》教材中有关温热病邪的问题展开探讨,认为其将温热病邪由与温邪同义蜕变成温邪之一种,用以专指“伏寒化温”而为引起春温的具体病因的做法值得商榷,并对温热病邪问题的解决对策提出参考意见。  相似文献   

18.
温清分开施治寒热错杂证,有别于传统治疗寒热错杂证的方法;温补药与清热药分开施加,寒热同调,治疗寒热错杂证,可避免药物引起的不良反应。温清分开施治便于及时根据证候表现调节治疗以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9.
温针疗法治疗膝内侧副韧带损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运用温针疗法治疗膝内侧副韧带损伤42例,并与40例电针疗法作对照,结果;经2个疗程治疗,观察组痊愈31例,显效7例,好转4例,无效0例;对照组痊愈20例,显效6例,好转10例,无效4例。两组愈率和显效率比较,经统计学处理P〈0.01,有非常显著性差异,说明温针疗法比单纯的电针治疗有明显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20.
强直性脊柱炎(AS)多见于青少年,是以中轴关节慢性炎症为主,也可累及内脏及其他组织的慢性进展性风湿性疾病。病变主要累及骶髂关节,亦可不同程度地累及肺、肾、心血管以及眼等多个脏器。临床治疗上长期以来多以非甾体抗炎药、免疫抑制剂以及慢作用药等治疗,效果不甚理想。中医在治疗强直性脊柱炎方面具有悠久的历史,而且疗效显著。随着社会的发展温针灸治疗已经逐渐成为防治AS的重要手段之一,并日益受到人们的广泛重视,现就温针灸治疗AS的现状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