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中枢神经细胞瘤的影像诊断与鉴别诊断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中枢神经细胞瘤(CNC)的MRI和CT表现.方法对6例(男4例,女2例,年龄14~46岁,平均30岁)经手术病理证实的CNC的MRI、CT影像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6例肿瘤均位于双侧侧脑室透明隔和/或第三脑室近Monro孔处;左侧侧脑室4例,右侧侧脑室2例.肿瘤呈不规则形(2例呈类圆形),密度不均、边缘清晰; MR T1WI以等信号为主,混有少量高信号及点状低信号,T2WI信号强度与皮层灰质比较为不均匀等到高混合信号,增强后不均匀低到中等强化.瘤体内常见囊变、钙化、出血.CT表现为肿块呈不均匀高密度影,4例(66.7%)可见不规则状钙化,边缘清晰. 结论 CNC的MRI、CT表现具有一定特点.  相似文献   

2.
中枢神经细胞瘤的临床病理及影像学表现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探讨中枢神经细胞瘤(CNC)的临床病理及影像学表现,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6例经手术病理证实为CNC的临床病理及影像学资料。结果:6例中男4例,女2例。年龄30~63岁,平均45岁。肿瘤位于侧脑室内的前中部及室间孔附近,呈宽基底紧贴侧脑室壁或透明隔。CT表现为等或稍高密度肿块,其内夹杂多个低密度小坏死灶或斑片状钙化灶。MR表现为T1WI等或稍低信号,T2WI不均匀稍高信号,增强后肿瘤轻、中度强化。免疫组化突触素(Syn)、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和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标记均为阳性。结论:CNC主要发生在脑室前部或靠近室间孔附近,其影像学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当此区发生肿瘤时,要考虑CNC的可能。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中枢神经细胞瘤(CNC)及脑室外神经细胞瘤(EVN)的CT及MR表现。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7例CNC及2例EVN CT及MR表现,分析其发病部位,肿瘤的形状、边界、信号强度、囊变、钙化,肿瘤内流空血管及强化特点。结果:7例CNC均位于侧脑室内,透明隔移位或显示不清,肿瘤呈分叶状,CT平扫呈不均匀性稍高密度,MR扫描T1WI以等、略低信号为主,T2WI以等信号为主,5例病变内部或边缘可见大小不等囊腔,6例可见条形、粗大钙化,4例肿瘤内可见流空血管影,增强扫描病变均呈不均匀性轻中度强化;2例EVN主体位于额、顶叶,分叶状或不规则形,边界不清,肿瘤呈囊实性,囊壁厚薄不均,可见壁结节,增强扫描呈中度或明显不均匀性强化,均见瘤内出血,1例可见条状血管影。结论:CNC具有较典型的CT及MR征象,EVN常呈囊实性,合并出血、壁结节多见,年轻患者脑实质内的肿瘤具有这些征象时需考虑EVN可能。  相似文献   

4.
目的:提高影像学对颅内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的认识。方法:10例均经手术病理证实,术前均经CT检查,其中3例行脑血管造影检查,2例行MRI检查。结果:肿瘤位于额颞顶部、额部、颅中窝、顶部各2例,额顶部、额颞部各1例,CT显示不均匀高密度区或混杂密度区,不均匀强化,2例伴颅骨破坏向颅外生长,MRI(2例)1例T1WI呈等信号,T2WI呈混杂信号;1例T1WI呈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全部肿瘤边缘呈分叶状。脑血管造影(3例)见大脑前、中动脉受压或弧形移位,可见肿瘤血管显影。结论:对中老年颅脑CT、MRI等影像学表现酷似恶性脑膜瘤、胶质瘤或脑转移瘤者,结合病程短和病情急剧加重,应考虑本肿瘤诊断。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局限性Castleman病(Localized Castleman Disease,LCD)的CT和MRI影像学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7例LCD的CT和MRI(7例均行CT检查,仅有2例行MRI检查)表现。结果本组7例LCD经病理证实:透明血管型6例,浆细胞型1例。位于中纵隔2例、右肺门1例、后纵隔3例、腹膜后1例。透明血管型:CT表现为类圆形软组织肿块,密度均匀,包膜完整,边缘清晰光整,可伴分支状和斑点状钙化,CT增强呈持续显著强化。MRI检查2例均为透明血管型,T1WI病灶呈等、高信号,T2WI为均匀高信号,钙化呈低信号,增强与CT相似。浆细胞型CT表现:密度不均,其内见不规则坏死,增强中度不均匀强化。结论 根据影像学显著持续强化的特点,有助于Castleman病诊断和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6.
中枢神经细胞瘤的影像学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研究中枢神经细胞瘤的影像学特点。方法:回顾性研究经病理证实的中枢神经细胞瘤12例,男6例,女6例,年龄17~55岁,平均33.8岁,分析其MRI及CT表现。结果:肿瘤均位于透明隔及侧脑室,邻近Monro孔处,5例进入第三脑室,T1WI及T2WI均表现为与皮层灰质相等或略高信号,边缘清楚,体积较大,边缘及内部可见多发囊泡,常见钙化。结论:年轻人透明隔及侧脑室多囊有钙化肿瘤,应高度怀疑中枢神经细胞瘤,MRI是术前诊断中枢神经细胞瘤的最佳影像学方法,CT对肿瘤钙化更为敏感。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外周性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pPNET)的影像学表现,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和诊断的准确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9例pPNET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患者年龄11~67岁,男7例,女2例.9例全部行CT平扫加增强扫描,其中4例行MR平扫加增强扫描,3例行X线平片检杳.结果 9例病灶中1例位于鼻腔,3例位于胸壁,3例位于腹腔,1例位于子宫,1例位于锁骨.8例软组织pPNET CT表现为多数较大且呈浸润性生长的软组织肿块,伴或不伴邻近骨质的溶骨性破坏,肿块内密度不均匀伴坏死囊变,不伴钙化,增强后呈中等程度以上不均匀强化.1例骨pPNET表现为较大的溶骨性骨质破坏伴软组织肿块,增强后病灶明显不均匀强化.MRI示病灶T1WI呈等信号1例,等、低混杂信号2例,中等稍高信号1例;T2WI均呈不规则中、高信号,部分病例可见假包膜或分隔样改变;4例钆喷酸葡胺(Gd-DTPA)增强后均表现为不均匀强化.病理形态上Homer-Wright 菊彤团为其特异性表现,免疫组织化学显示肿瘤均表达CD99和NSE,并不同程度表达波形蛋向(Vim)、上皮细胞膜抗原(EMA)、突触素(Syn)、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等,但不表达白细胞共同抗原(LCA)等.结论 CT、MRI能较好地显示肿瘤的内部结构、明确肿瘤的范围,具有较大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8.
MR诊断中枢神经细胞瘤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目的 探讨中枢神经细胞瘤的MRI特点及其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中枢神经细胞瘤17例,男10例,女7例,年龄21~41岁,平均29.6岁.结果 全部肿瘤均位于侧脑室透明隔、邻近Monro孔;MR T1WI呈等、低信号,T2WI呈不均匀高信号.矢状位和冠状位T1WI及增强扫描图像上,9例可见由胼胝体和侧脑室顶呈网状或丝条状垂向下的瘤组织,轴位7例见瘤组织牵拉侵犯单侧或双侧脑室侧壁形成索条状影.所有肿瘤均伴多发囊变,部分瘤体内可见出血及血管流空征象.肿瘤在增强扫描中多呈较明显不均匀强化.结论 中枢神经细胞瘤MRI表现有一定的特异性,有助于诊断.  相似文献   

9.
中枢神经细胞瘤MRI影像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总结中枢神经细胞瘤(CNC)的MRI影像学表现,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有手术、病理结果证实的5例CNC的MRI资料。结果:本组5例病例均位于侧脑室内,4例位于侧脑室中前部及Monro孔附近,均与透明隔呈宽基底相连,信号不均匀,边界清楚,增强后呈不均匀强化,3例肿块内见不规则斑点状坏死、囊变,1例肿瘤合并出血。结论:对于中年患者,位于侧脑室中前部及Monro孔附近占位性病灶,信号不均匀,增强后不均匀强化,多提示为CNC。  相似文献   

10.
中枢神经细胞瘤的影像学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中枢神经细胞瘤的影像学表现,以进一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10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中枢神经细胞瘤的CT、MRI表现,并结合文献分析其影像学特征。结果:10例肿块均位于侧脑室Monro孔附近,呈不规则分叶状。CT平扫病灶呈等或稍高密度,囊变5例、钙化2例;MRI平扫,1例肿瘤呈实体性,余肿瘤均伴有大小不等的囊变,肿块实体部分与脑灰质相比T1WI呈等、低信号,T2WI呈不均匀高信号,DWI肿块呈等或稍高信号,增强后肿瘤实性部分轻中度强化。结论:中枢神经细胞瘤在CT、MRI 影像上有一定特征性,合理应用其影像学的特征性表现有助于中枢神经细胞瘤的诊断。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MRI诊断中枢神经细胞瘤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5例中枢神经细胞瘤的MRI表现。结果:肿瘤均位于侧脑室,邻近透明隔,MRI上肿瘤实质部分呈等T1、等T2信号,内可见囊变区,增强扫描肿瘤呈不均匀轻度强化。结论:起源于侧脑室透明隔的肿瘤,应考虑到中枢神经细胞瘤的可能,MRI诊断中枢神经细胞瘤具有一定优势。  相似文献   

12.
侧脑室中央性神经细胞瘤CT和MRI误诊与鉴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侧脑室中央性神经细胞瘤的CT和MRI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中央性神经细胞瘤5例,男3例,女2例,年龄20岁-44负,平均年龄30.4岁,CT检查3例,MRI检查4例。结果 肿瘤位于侧脑室内前2/3,边界清楚,CT平扫呈略高密度,增强扫描肿瘤增强不明显,MRI表现为略短T1,略长T2信号,本组5例中,3例误诊为室管膜瘤,2例误诊为星形胶质细胞瘤。结论 中央性神经细胞瘤影像学有特征性表现,CT和MRI是该病有效的检查手段,侧脑室前2/3处发生的肿瘤,鉴别诊断应考虑到中央性神经细胞瘤。  相似文献   

13.
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的CT和MRI诊断及鉴别诊断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CT和MRI对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13例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的影像资料。CT扫描12例, MRI扫描4例。结果:11例位于胰腺边缘,瘤体呈类圆形或椭圆形囊实性团块影。肿块边缘清楚。CT平扫呈低密度,7例显示了瘤体钙化。MRI扫描4例,在T1WI、T2WI上呈高、低混杂信号,实性部分在T1WI呈稍低信号,T2WI呈等或稍高信号;囊性部分T1WI呈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CT与MRI增强扫描显示实性部分均有强化,最大肿块实质-胰腺强化对比差,在动脉期,到门静脉期和平衡期与正常胰腺强化基本一致;囊性部分各期均无强化。结论: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CT和MRI影像具有一定特征性,结合临床特点可以做出诊断及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4.
目的提高脉络丛乳头状瘤的CT和MRI诊断水平。方法对8例脉络丛乳头状瘤患者的CT和MRI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8例患者中,4例位于第4脑室,2例位于侧脑室,1例位于第3脑室,1例位于桥小脑角区。CT表现为2例呈稍高密度肿块影,5例呈混合密度肿块影,1例呈囊性低密度内伴稍高密度结节及钙化。MRI表现为2例在T1WI上呈稍低信号,在T2WI上呈偏高信号影;5例在T1WI上呈低信号为主的混杂信号,在T2WI上呈高信号为主的混杂信号;1例以囊性信号为主,伴有低信号钙化影。结论脉络丛乳头状瘤CT、MRI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结合CT及MRI检查有助于该疾病的诊断。  相似文献   

15.
颅内表皮样囊肿的影像学诊断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评价颅内表皮样囊肿的影像学特征。方法:回顾性收集16例经手术与病理证实的表皮样囊肿。男11例,女5例,年龄29-56岁,平均年龄45岁;行CT平扫与增强检查4例,行MRI平扫与增强检查6例,同时行CT与MRI检查6例。结果:肿瘤发生于桥小脑角区5例,鞍上区4例,鞍旁区3例,四脑室2例,小脑蚓部和小脑延髓池各1例。CT平扫肿瘤呈脑脊液样低密度,大多形态不规则,少数呈圆形、卵圆形,均有不同程度占位效应,增强后均无强化。MRI检查,大多数类似脑脊液样信号,T1WI呈现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少数在T1WI上呈高信号或混杂信号。结论:CT与MRI诊断表皮样囊肿均有重要价值,MRI显示表皮样囊肿优于CT。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骨母细胞瘤的MRI表现及MRI的诊断价值.方法经病理证实的骨母细胞瘤9例,良性5例,恶性4例,全部行MRI检查,3例同时行CT检查.结果MRI主要表现:T1WI呈等或稍低信号,T2WI呈以高信号为主的混杂信号;瘤内有钙化和骨化(5/9),囊变(6/9)及少量出血(2/9),线样低信号间隔(7/9)并可强化(3/7);瘤周有低信号的骨性包壳(9例);增强扫描肿瘤多明显强化.当肿瘤形态不规则,瘤内散在坏死和出血灶,不均匀强化,伴有骨膜反应、软组织肿块时,提示恶性可能.结论MRI有助于骨母细胞瘤的定位及定性诊断,并对肿瘤的良恶性鉴别有一定提示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肝局灶性结节增生的影像学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12例经病理证实的肝局灶性结节增生症患者的CT 及MRI影像学特征,其中行CT检查者5例,行MRI检查者7例.结果 12例中单发者11例,多发者1例.5例行CT检查者,平扫呈等密度者4例,呈低密度者1例.7例行MRI检查者,平扫呈长T1、长T2信号者共3例,呈等T1、等T2信号者共4例.7例中5例病灶中央可见星状长T1、长T2信号影.增强扫描动脉期,12例患者病灶周边实质均呈显著强化,门静脉期及延迟期病灶周边实质强化减弱,中央星状疤痕呈延迟性强化.结论 肝局灶性结节增生的CT及MRI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对该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