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目的:探讨高压氧(HBO)对缺血再灌注小鼠脑组织中细胞因子IL-10含量、mRNA的表达、血脑屏障(BBB)通透性的影响。方法:复制清醒小鼠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并于再灌注期间行0.25MPa(CBFATA)HBO治疗5次,在处死动物前1h经尾静脉注射2%伊文思兰(Evansblue,EB),采用比色法、ABC—ELISA、RT—PCR分别检测脑组织中细胞因子IL-10含量、mRNA的表达及EB的含量的变化。结果:脑组织EB的渗出于缺血再灌注后第4h为最多,于再灌注后第11h、23h、48h、72h逐渐下降;HBO+脑缺血再灌注组脑组织EB的渗出与相应时间的脑缺血再灌注组相比明显降低(P〈0.01)。HBO组脑组织EB的渗出与相应时间的假手术组相比变化不明显(P〉0.05)。脑缺血再灌注组细胞因子IL-10含量于再灌注11h开始增加并于再灌注23h达到高峰,再灌注48h、72h逐渐下降。脑缺血再灌注组细胞因子IL-10含量与相应时间的假手术组相比于再灌注后11h、23h、48h、72h都明显增高(P〈0.01)。HBO+脑缺血再灌注组细胞因子IL-10含量于再灌注后11h、23h、48h、72h与相应时间的脑缺血再灌注组相比变化不明显(P〉0.05);而IL-10mRNA的表达明显增加(P〈0.01)。HBO组与相应时间的假手术组相比IL一10含量和mRNA的表达变化都不明显(P〉0.05)。结论:HBO从基因水平可明显增加脑缺血再灌注72h细胞因子IL-10mRNA的表达,从而具有保护血脑屏障的作用;HBO对正常脑组织中IL-10含量、mRNA的表达作用不明显。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星状神经节阻滞(SGB)对脑缺血再灌注家兔脑组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以及含水率的影响.以探讨其对氧自由基损伤的作用机制。方法:选择SGB模型有效的家兔32只,随机分为4组(n=8):假手术组(Sham组)、空白对照组(I/R组)、生理盐水对照组(NS组)和SGB组。SGB组再灌注开始时从兔颈部导管注人0.25%丁哌卡因0.5ml/h至再灌注12h时。NS组则注入NS0.5ml/h。I/R组不用任何药。各组于再灌注12h时断头取脑制成10%脑组织匀浆,检测SOD活性、MDA含量。结果:与Sham组比较,I/R组、NS组SOD活性均明显降低(P〈0.01),MDA含量明显增加(P〈0.01),脑组织含水率增加(P〈0.05),而I/R组与NS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与I/R组、NS组比较,SGB组SOD活性显著升高而MDA含量明显降低(p〈0.01),脑组织含水率下降(P〈0.05)。结论:SGB可明显减轻脑水肿,提高脑组织内源性SOD生物活性,降低MDA含量,具有明显的抗氧自由基损伤作用,并因此而起到抗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亚低温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保护作用。方法 采用大鼠大脑中动脉线栓闭塞/再通法建立大鼠局灶性缺血-再灌注模型,常温组和亚低温组分别于脑缺血3h再灌注6h、12h、24h、48h、72h后断头取脑,假手术组则于再灌注24h断头取脑,测定MPO的活性和免疫组化法观察ICAM—1、Mac-1的表达。同时常温组和亚低温组在再灌注24h进行神经功能评分和脑梗死体积的比较。结果 (1)脑缺血再灌注6h后,脑缺血灶ICAM-1和Mac-1表达逐渐出现增高趋势,脑组织MPO活性也逐步增高,再灌注48h达高峰,它们与假手术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2)缺血早期进行亚低温干预,能明显抑制ICAM-1、Mac—1的表达和MPO活性(P〈0.05,P〈0.01)。(3)亚低温可以改善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的神经功能障碍,减少脑梗死体积(P〈0.01)。结论 脑缺血再灌注后炎症反应是造成脑损伤的重要因素之一;亚低温干预能明显抑制再灌注后脑组织炎症反应,起到神经保护作用,这可能是亚低温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重要保护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患者血清心肌肌钙蛋白Ⅰ(cTnⅠ)的动态变化,探讨血清cTnⅠ对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心肌损伤的诊断价值。方法采用双抗体夹心光化学法检测34例行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患者(观察组)术前,术后6、12、24、48、72h和32例开胸非心脏手术患者(对照组)术前,术后12h的血清cTnⅠ水平,同时采用免疫抑制酶动力学法检测血清肌酸激酶同工酶MB(CK—MB)的活性。结果观察组术前血清cTnⅠ水平和CK—MB活性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12h血清cTnⅠ水平和CK—MB活性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观察组血清CK—MB活性术后6h开始升高,术后12~24h达高峰,术后48~72h基本恢复至术前水平;血清cTnⅠ水平术后6h开始升高,术后12h达高峰,术后72h有所降低,但仍高于术前水平。对照组术后12h血清cTnI水平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CK—MB活性较术前显著升高(P〈0.01)。结论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可引起心肌损伤。血清cTnⅠ水平检测优于血清CK—MB活性。血清cTnⅠ对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心肌损伤有重要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5.
鼠脑缺血再灌注时葛根素对核因子κB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背景:近年研究证明,炎症反应是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主要机制之一,核因子κB作为一种转录因子在脑缺血再灌注炎症反应中起着调控多种炎性细胞因子表达的关键作用。先期实验表明,葛根素具有抗氧自由基和神经细胞凋亡的作用,如果还具有抗炎作用,则可进一步阐述葛根素的脑保护作用机制。目的:探讨葛根素在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中对核因子κB的影响。设计:随机平行对照设计。单位:卫生部北京医院急诊科、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急诊科、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的病理学教研室、实验动物中心和公共卫生学院卫生统计学教研室。材料:实验于2003—04/12在同济医学院病理学教研室进行。将健康清洁级的Wistar大鼠75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脑缺血再灌注组和葛根素组3组各25只,每组按再灌注的时间又分为2,6,12,24和48h共5个观察时间点,每个时间点5只大鼠。方法:①假手术组:不电凝双侧椎动脉,分离双侧颈总动脉不夹闭,不给药。②脑缺血再灌注组:电凝双侧椎动脉后用无创动脉夹夹闭双侧颈总动脉10min后松开,行再灌注,在再灌注开始时腹腔注射1mL的生理盐水,以后每隔6h注射1次。③葛根素组:处理程序同脑缺血再灌注组,只是将生理盐水改为葛根素100mg/kg。主要观察指标:在大鼠全脑缺血10min后再灌注2,6,12,24和48h时,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海马CA1区核因子κB和抑制蛋白κB的活性;用原位杂交法检测肿瘤坏死因子αmRNA的表达,用苏木精-伊红染色检测存活神经元数目。结果:经补充后75只大鼠进入结果分析。①核因子κB的活性:脑缺血再灌注组再灌注2h即明显升高,6h达到高峰,48h仍高于假手术组(P均〈0.01);葛根素组在各个时间点均低于脑缺血再灌注组(P〈0.01)。②肿瘤坏死因子αmRNA的表达:脑缺血再灌注组再灌注2h即明显升高,12h达到高峰,48h仍高于假手术组(P均〈0.01);葛根素组在再灌注6~48h均低于脑缺血再灌注组(P〈0.01)。③抑制蛋白κB的活性:脑缺血再灌注组再灌注2h有明显下降,6h降至最低点,以后逐渐升至2h水平,葛根素组在各个时间点均高于脑缺血再灌注组(P〈0.01或0.05)。④存活神经元数目:脑缺血再灌注组随再灌注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减少(P均〈0.01)。在各对应时间点,葛根素组均多于脑缺血再灌注组(P〈0.05或0.01)。结论:全脑缺血再灌注时,葛根素可通过抑制抑制蛋白κB的降解及核因子κB的活性,下调肿瘤坏死因子αmRNA的表达。抑制炎症反应而起到脑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6.
活血通脉汤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TNF-α、ICAM-1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活血通脉汤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脑组织TNF-α、ICAM-1的影响。方法:制作脑缺血再灌注模型,70只大鼠随机平均分为活血通脉汤组、阿司匹林组、手术组和假手术对照组,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分别测定缺血再灌注24h、48h脑组织TNF-α、ICAM-1表达的改变情况。结果:手术组大鼠脑缺血再灌注24h、48h脑皮质TNF-α、ICAM-1表达显著高于假手术对照组(P〈0.01),缺血再灌注48h ICAM-1表达低于24h(P〈0.05)。使用活血通脉汤治疗能降低TNF-α、ICAM-1表达水平,减轻缺血脑组织神经元坏死的程度。结论:活血通脉汤对脑缺血再灌注具有保护作用,其机制与其降低TNF-α、ICAM-1的表达,从而减少神经元坏死有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局灶性脑缺血大鼠血瘀证相关指标的改变,为建立病证结合的脑卒中血瘀证动物模型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采用插线法致大脑中动脉栓塞(MCAO)2h制备局灶性脑缺血大鼠模型,分别于再灌注6、12、24、48、72和168h取血并处死动物取相应标本。检测腹动脉血血液流变学动态变化;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和放射免疫竞争法测定脑组织白细胞介素-1β(IL-1β)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含量;用苏木素-伊红(HE)染色法观察脑细胞的病理形态学变化并进行细胞计数;用原位末端缺刻标记法(TUNEL)检测细胞凋亡情况。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再灌注12~168h全血黏度和红细胞聚集率明显增高(P〈0.05或P%0.01),再灌注48h时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也显著增高(P〈0.01)。缺血侧脑组织前炎症细胞因子IL-1β水平于再灌注6~24h明显增高,TNF—α含量于再灌注24~48h显著增多(P〈0.05或P〈0.01);再灌注6~72h脑缺血梗死区细胞数量明显减少,12~72h凋亡细胞大量出现(P均〈0.01)。结论:局灶性脑缺血大鼠模型出现血液流变学指标异常和脑部病变,因此有可能作为脑卒中血瘀证的病证结合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8.
目的:检测脑缺血再灌注大鼠肺、肝、肾组织中一氧化氮合酶(NOS)的活性及作用。方法:按改良的Pulsinelli方法建立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分别测定假手术组(S组)、缺血再灌注组(I组)2、6、12、24及48h时肺、肝、肾组织中NOS活性。结果:与S组比较,1组总NOS活性在2、12及24h时均升高,以12h时最显著(P〈0.01),其中2h时以结构型NOS(cNOS)上升为主(P〈0.05)。12h时以诱导型NOS(iNOS)上升为主(P〈0.01);在24h时iNOs仍高(P〈0.05),48h时基本接近S组水平。结论:不同类型NOS在脑缺血再灌注不同阶段肺、肝、肾组织中活性不同,早期(〈6h),cNOS活性升高,对器官损害具有保护作用;后期(1224h),iNOS活性显著上升,介导了迟发性组织损伤。  相似文献   

9.
背景:脑缺血后再灌注性血脑屏障损伤是脑缺血和再灌注损伤的重要病理生理基础。目的:观察以活血化瘀的4个最基本中药(红花、桃仁、川芎、赤芍)作为施加因素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血清和脑组织匀浆中的一氧化氮、免疫球蛋白、C反应蛋白、补体等免疫指标及脑组织细胞形态和超微结构产生的变化,并验证其时效和量效关系。设计:随机对照实验,单盲法评估。材料:实验于2001-01/2002-12在广州市红十字会医院创伤研究所实验室完成。红花、川芎、桃仁、赤芍为单味中药饮片浓缩颗粒,按1:1:1:2比例制成含2.5g/mL生药汤剂(活血化瘀药)。实验动物选择成年雌性SD大鼠138只,体质量280-300g,由广州中医药大学实验动物中心提供。干预:采用线栓法制备大鼠大脑中动脉阻塞模型(经2h大脑中动脉阻断后再灌注24h)。138只大鼠随机分为6组,每组23只。假手术组:结扎各血管,不阻塞大脑中动脉。灌药1组:术前30min灌胃给予2g/kg活血化瘀药。灌药2组:术前30min灌胃给予2.5g/kg活血化瘀药。灌药3组:术前连续7d灌胃给予2g/kg活血化瘀药。灌药4组:术前连续7d灌胃给予2.5g/kg活血化瘀药。对照组给予等容积生理盐水。①全部大鼠清醒后于缺血2h再灌注24h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5分制,0~1分为神经功能轻度缺损,2-4分为神经功能重度缺损)。②再灌注24h后从各组大鼠中随机选取10只,检测脑匀浆、血清C反应蛋白及补体C3和C4水平采用速率散射比浊法,检测脑匀浆和血清中一氧化氮浓度采用硝酸还原酶法。③再灌注24h后从各组大鼠中随机选取10只,麻醉后迅速断头取脑,然后在110℃烘箱中烘干至恒重,计算脑组织含水量。④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各组大鼠脑组织细胞形态。⑤再灌注24h后从各组中随机选取3只大鼠,制备脑组织冠状切片,采用透射电镜观察各组大鼠脑组织超微结构。主要观察指标:①各组大鼠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结果。②各组大鼠脑匀浆及血清中C反应蛋白及补体C3和C4水平,一氧化氮浓度。③各组大鼠脑组织含水量。④各组大鼠脑组织细胞形态和脑组织超微结构。结果:138只大鼠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各组大鼠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比较:灌药各组大鼠缺血再灌注24h后重度缺损所占比例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灌药4组低于灌药2组(P〈0.05)。②各组大鼠脑组织含水量比较:假手术组和灌药各组大鼠脑组织含水量低于对照组(P〈0.05)。③各组大鼠脑匀浆一氧化氮浓度比较:假手术组和灌药各组大鼠低于对照组(P〈0.01)。灌药3组低于灌药1组(P〈0.05)。灌药4组低于灌药2,3组(P〈0.01)。④各组大鼠血清一氧化氮浓度比较:假手术组和灌药各组血清一氧化氮浓度均高于对照组(P〈0.01)。灌药3组高于灌药1组(P〈0.05)。灌药4组高于灌药2,3组(P〈0.05)。⑤各组大鼠脑匀浆和血清C反应蛋白水平比较:假手术组和灌药各组低于对照组(P〈0.05-0.01),灌药3组低于灌药1组(P〈0.01),灌药4组低于灌药2,3组(P〈0.05-0.01)。⑥各组大鼠脑匀浆和血清补体C3水平比较:假手术组和灌药各组低于对照组(P〈0.05-0.01)。灌药3组低于灌药1组(P〈0.05)。灌药4组低于灌药2,3组(P〈0.01)。⑦各组大鼠脑匀浆和血清血清补体C4水平比较:假手术组和灌药各组低于对照组(P〈0.05-0.01)。灌药3组低于灌药1组(P〈0.05)。灌药4组低于灌药2,3组(P〈0.01)。⑧各组大鼠脑水肿情况比较:对照组脑组织明显充血水肿,表明炎症反应明显。灌药组脑水肿、病理损害较对照组轻。⑨各组大鼠脑组织超微结构的改变:假手术组超微结构正常,对照组皮质坏死边缘区的细胞、毛细血管、髓鞘水肿明显,神经元细胞器减少,灌药3,4组细胞膜界限清楚,结构完整,线粒体丰富,大小均匀,有髓纤维形态正常,灌药1,2组介于两者之间。结论:①给予活血化瘀药大鼠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降低,用药时间长的大鼠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低,提示大鼠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改善与用药时间延长有关。②给予活血化瘀中药大鼠脑组织一氧化氮浓度降低,血清中一氧化氮浓度增高,说明活血化瘀中药可以逆转缺血再灌注后一氧化氮浓度在不同组织中的异常改变来减轻脑损伤。③给予活血化瘀中药大鼠脑组织和血清中补体C3和C4水平明显降低,说明该药可通过启动补体系统而减轻对脑组织的损伤,C反应蛋白也明显降低,更进一步提示该药可抑制炎症反应。④用药时间越长脑损伤越轻,且用药剂量以2.5g/L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0.
血清CK、CK-MB、磷的测定对绞窄性肠梗阻的临床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血清中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血清磷的测定对绞窄性肠梗阻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所有病例均于入院当时及以后每4小时抽取静脉血5ml送检,直至手术前2h,将手术中证实为肠绞窄的42例、没有绞窄的28例和保守治疗成功出院的31例肠梗阻患者分别确定为绞窄组、单纯组、对照组,取绞窄组和单纯组术前2h、6h、10h的血清CK、CK—MB、磷值和对照组的血清CK、CK—MB、磷平均值,观察三组间的差异。结果绞窄组CK、CK—MB和血清磷值术前2h为383.15±128.12、38.69±11-32、1.45±0.42.6h为368.67±120.28、31.89±10.12、1.41±0.38,10h为312.18±128.72、27.32±12.51、1.26±0.39,而单纯组和对照组基本正常。绞窄组CK、CK—MB和血磷值和单纯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2h(t分别:12.01、4.72、3.91,P均〈0.05)、6h(t分别=15.10、10.16、6.20,P均〈0.05)、10h(t分别=12.01、4.72、3.91,P均〈0.05);单纯组CK、CK—MB、血清磷值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分别=0.02、0.39、0.11,P均〉0.05);试验测得绞窄组CK、CK—MB及血清磷的敏感度分别为71.41%、73.80%和14.20%.而CK、CK—MB和血清磷的特异度为93_33%、90.91%和100.00%。结论血清CK及CK—MB升高提示肠梗阻患者出现肠绞窄可能性大.特异度高,但血清CK、CK—MB、血清磷阴性不能排除绞窄性肠梗阻的可能;血清磷升高提示肠管有不可逆坏死,但对早期肠绞窄的诊断敏感性差:血清CK、CK—MB和血清磷可以作为判断肠梗阻病人是否发生早期肠绞窄或肠坏死的辅助诊断依据。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观察脑缺血-再灌流时脑组织钙、镁、锌、钠、铁含量的变化,探讨左旋四氢巴马汀在全脑缺血-再灌流损伤时的作用机制。方法:建立大鼠急性脑缺血-再灌流损伤模型,用原子分光光度仪检测脑组织电解质含量。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脑缺血-再灌流12h组钙、锌、钠、钾含量增高(P<0.01),铁含量亦增高(P<0.05),镁含量降低(P<0.01);24h钙、锌、钠含量进一步增高(P<0.01),镁含量进一步降低(P<0.01),钾和铁含量与假手术组接近(P>0.05)。左旋四氢巴马汀在脑缺血再灌流12h和24h均能抑制脑组织钙(P<0.01)、锌(P<0.01)、钠(P<0.05,P<0.01)含量的上升,并提高脑组织镁(P<0.01)和钾(P<0.05,P<0.01)的含量,降低铁含量(P<0.05,P<0.01)。结论:左旋四氢巴马汀可抑制脑缺血-再灌流期间脑组织钙、锌、钠含量的上升并提高镁和钾含量,降低铁含量。  相似文献   

12.
背景:已知脑缺血后再恢复血流可使脑损伤加重,也有一些研究结果证实中药的活血化瘀成分能对抗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目的:观察活血化瘀4个最基本中药(红花、桃仁、川芎、赤芍)作为施加因素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血清、脑组织匀浆的免疫球蛋白、C反应蛋白及补体等免疫指标变化的影响,并验证其量效和时效关系。设计:随机对照实验,单盲法评估。单位:广州市红十字会医院暨南大学附属第四医院神经内科。材料:实验于2001-01/2002-12在广州市红十字会医院创伤研究所实验室完成。实验动物选择成年雌性SD大鼠138只,体质量280-300g,由广州中医药大学实验动物中心提供。红花、川芎、桃仁、赤芍为单味中药饮片浓缩颗粒,按1:1:1:2比例制成含2.5g/mL生药汤剂(活血化瘀药)。干预:采用线栓法制备大鼠大脑中动脉阻塞模型(经2h大脑中动脉阻断后再灌注24h)。138只大鼠随机分6组,每组23只。假手术组:结扎各血管,不阻塞大脑中动脉。灌药1组:术前30min灌胃给予2g,/kg活血化瘀药。灌药2组:术前30min灌胃给予2.5g,/kg活血化瘀药。灌药3组:术前连续7d灌胃给予2g/kg活血化瘀药。灌药4组:术前连续7d灌胃给予2.5g/kg活血化瘀药。对照组给予等容积生理盐水。①全部大鼠清醒后于缺血2h再灌注24h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5分制,0~1分为神经功能轻度缺损,2-4分为神经功能重度缺损)。②再灌注24h后从各组大鼠中随机选取10只,采用速率散射比浊法检测脑匀浆、血清C反应蛋白,补体C3,C4水平及血清IgG含量。③再灌注24h后从各组大鼠中随机选取10只,麻醉后迅速断头取脑,然后在110℃烘箱中烘干至恒重,计算脑组织含水量。④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各组大鼠脑组织细胞形态。⑤再灌注24h后从各组大鼠中随机选取3只,透射电镜观察各组大鼠脑组织超微结构。主要观察指标:①各组大鼠脑组织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结果。②各组大鼠脑匀浆、血清C反应蛋白及补体C3和C4水平及血清IgG含量。③各组大鼠脑组织含水量及脑组织细胞形态。④各组大鼠脑组织超微结构变化。结果:138只大鼠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灌药各组大鼠缺血再灌注24h后重度神经功能缺损所占比例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灌药4组低于灌药2组(13%,48%,X^2=6.571,P〈0.05)。②脑组织含水量:假手术组和灌药各组大鼠脑组织含水量低于对照组(P〈0.05)。灌药3组低于灌药1组(P〈0.01)。③血清C反应蛋白含量:假手术组和灌药各组低于对照组(P〈0.01)。(多血清补体C3含量:假手术组和灌药各组低于对照组(P〈0.01)。⑤血清补体C4含量:假手术组和灌药各组低于对照组(P〈0.01)。灌药3组低于灌药1组(P〈0.01),灌药4组低于灌药2组和灌药3组(P〈0.05)。⑥血清IgG含量:假手术组和灌药各组低于对照组(P〈0.01)。灌药4组低于灌药2组(P〈0.05)。⑦脑匀浆C反应蛋白含量:假手术组和灌药各组低于对照组(t=5.626-17.929,P〈0.01),灌药3组低于灌药1组(P〈0.01),灌药4组低于灌药2组(P〈0.05)。⑧脑匀浆补体C3水平:假手术组和灌药各组低于对照组(P〈0.05-0.01)。灌药3组低于灌药1组(P〈0.01)。灌药4组低于灌药2组(P〈0.01)。⑨脑匀浆补体C4含量:假手术组和灌药各组低于对照组(P〈0.05-0.01)。灌药3组低于灌药1组(P〈0.01)。灌药4组低于灌药2组和灌药3组(P〈0.01)。⑩脑组织充血水肿情况:对照组炎症反应明显,灌药组脑水肿、病理损害较对照组轻,(11)假手术组超微结构正常;对照组皮质坏死边缘区的细胞、毛细血管、髓鞘水肿明显,神经元细胞器减少,灌药3,4组细胞膜界限清楚,结构完整,线粒体丰富,大小均匀,有髓纤维形态正常,灌药1,2组介于两者之间。结论:①给予活血化瘀药使大鼠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降低,用药时间长的大鼠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低,提示用药时间长能更好地改善大鼠神经功能缺损程度。②给予活血化瘀中药可使大鼠脑匀浆和血清中补体C3和C4水平明显降低,血清IgG含量降低,说明该药可通过启动补体系统而减轻对脑组织的损伤,C反应蛋白也明显降低,更进一步提示该药可抑制炎症反应。③用药时间越长脑损伤越轻,且用药剂量2.5g/L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Wistar大鼠局灶脑缺血/再灌注后,脑内核因子—κB(NF—κB)活性及其活化的基本规律,并探讨电刺激小脑顶核(FNS)对其影响。方法成年雄性Wistar大鼠27只,随机分为正常组、单纯局灶脑缺血/再灌注组(模型组)和局灶脑缺血/再灌注+电刺激小脑顶核治疗组(FNS治疗组)。采用线栓法制备右侧大脑中动脉闭塞(MCAO)模型,缺血时间均为2h,根据再灌注时间分为缺血2h/再灌注3,6,12和24h组?模型组不给予任何干预处理,FNS治疗组在缺血2h再灌注即刻给予FNS治疗1h。用Westernblot法检测缺血脑组织核抽提物中NF—κBp65蛋白的表达,用电泳迁移率改变分析法(EMSA)检测核抽提物中NF—κBDNA的结合活性=结果正常组大鼠脑组织核抽提物中有少量NF—κBp65蛋白,NF—κBDNA结合活性较弱。模型组再灌注各时间点,即再灌注3,6,12和24h,NF—κBp65蛋白含量均高于正常组,其中再灌注6h和12h均显著高于正常组(P〈0.05)。模型组NF—κBp65蛋白含量变化趋势为:再灌注3h〈再灌注6h〈再灌注12h,再灌注12h达峰值,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再灌注24h时NF—κBp65蛋白含量明显低于再灌注6h和12h(P〈0.05)。模型组NF—κBDNA结合活性除再灌注3h外,其余3个时间点均显著高于正常组(P〈0.05);模型组再灌注3h时,NF—κBDNA结合活性明显弱于组内其余3个时间点(P〈0.05),这3个时间点均为高活性状态,组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FNS治疗组NF—κBp65蛋白含量及NF—κBDNA结合活性的变化趋势与模型组相似。其中,再灌注6h和12h时,FNS治疗组NF—κBp65蛋白含量明显低于模型组相应时间点(P〈0.05);再灌注6,12和24h时,FNS治疗组NF—κBDNA结合活性也明显低于模型组相应时间点(P〈0.05)。结论大鼠局灶脑缺血/再灌注后缺血脑组织中NF—κB活化明显,活性增强;FNS可下调NF—κB活化程度,抑制NF—κBDNA结合活性,这可能是FNS具有“抗炎”作用的重要机理之一。  相似文献   

14.
目的: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造成的脑损伤系炎症反应的细胞因子细胞间黏附分子1表达上调,并使中性粒细胞聚集的结果。髓过氧化物酶活性可作为中性粒细胞浸润的定量指标,观察亚低温状态下细胞因子和酶动态变化的特点。方法:实验于2004-09/12在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实验中心完成。选取90只SD大鼠,随机分为3组:①假手术组(n=10):仅分离并牵拉左侧颈内动脉,不阻断其血流,肛温稳定在37℃,术后24h麻醉状态下处死。②常温组(n=40):采用大鼠大脑中动脉线栓闭塞/再通法建立大鼠局灶性缺血再灌注模型,缺血期肛温稳定在37℃,分别于脑缺血3h再灌注6,24.48和72h麻醉状态下处死,每个时间点10只。③亚低温组(n=40):同前造模,缺血期间肛温保持在32-33℃,缺血结束后立即自然复温,处死时间和只数同常温组。细胞间黏附分子1阳性微血管数用免疫组化测定,同时检测髓过氧化物酶活性。结果:经补充后90只大鼠进入结果分析。①细胞间黏附分子1阳性微血管数:常温组再灌注6h缺血侧脑组织中可见到和增高,48h达到高峰[(98.01&;#177;9.00)条],再灌注72h仍保持一定水平的表达,亚低温组各时间点均低于相应的常温组(P〈0.05,P〈0.01),但两组均高于假手术组[(5.35&;#177;3.07)条,P〈0.05,P〈0.01]。②髓过氧化物酶活性:常温组再灌注6h增高,48h达高峰,显著高于假手术组[(0.5594&;#177;0.1662),(1.9099&;#177;0.2507),(0.2037&;#177;0.0637)kat/g,P〈0.01],亚低温组各时间点均低于相应的常温组(P〈0.05,P〈0.01),但仍高于假手术组。结论:脑缺血再灌注后炎症反应是造成脑损伤的重要因素之一。亚低温所起到的脑保护作用,其途径为抑制脑缺血再灌注后缺血区细胞间黏附分子1的表达和脑组织中的髓过氧化物酶活性,从而使白细胞聚集浸润减少。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肌酸激酶(CK)MB和MM同工酶(CK-MB和CK-MM)亚型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中的变化规律与其预后的关系,评价CK同工酶的亚型检测在AMI心肌早期再灌注、梗死延迟或再梗死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采用琼脂糖凝胶电泳系统将血清CK同工酶亚型分离为CK-MM3、CK-MM2、CK-MM1、CK-MB2和CK-MB1,并分析比较21例AMI患者血清CK同工酶亚型在发病后0~6小时、24小时和72小时的动态变化。结果 AMI患者血清CK-MB和CK-MM在发病后6h开始升高,其中以CK-MB2和CK-MM3升高为主,MB2/MB1〉1.36,MM3/MM1〉0.7;12-24小时达峰值,CK-MB/CK〉30%。15例早期再灌注的AMI患者血清CK、CK-MB和CK-MM在72小时下降至正常,但6例无早期再灌注患者仍处于较高水平,其中MB2/MB1〉1.29,MM3/MM1〉0.65。结论 CK同工酶的亚型检测能反映AMI患者心肌组织损伤的动态过程,可作为一项较灵敏的生化指标,有助于诊断AMI心肌早期再灌注、梗死延迟或再梗死。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脑缺血2h再灌注不同时间点脑组织细胞间黏附分子1的表达与白细胞浸润的关系,并观察吲哚美辛对细胞间黏附分子1表达及白细胞浸润的影响。 方法:实验于2004-09/2005-03在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中心实验室完成。取35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5只、对照组25只,吲哚美辛组5只,对照组又分为缺血2h再灌注2,12,24,48.72h 5个亚组,每个亚组5只。①造模:采用线栓法制作大鼠大脑中动脉阻断模型,阻断大鼠大脑中动脉血流2h之后进行再灌注。②给药:吲哚美辛组在再灌注24h时灌胃给予吲哚美辛(按10mg/kg,溶于2mL生理盐水中),对照组中的再灌注24h亚组给予等容生理盐水。③观察指标:经免疫组化和苏木精-伊红染色,测定细胞间黏附分子1表达阳性微血管数和白细胞计数。 结果:35只大鼠均进入结果分析。①在脑缺血再灌注早期坏死区周围微血管内皮细胞表达细胞间黏附分子1即开始增多[再灌注2h:(15.94&;#177;1.90)个/视野,再灌注12h:(30.73&;#177;3.01)个/视野],并于24h达高峰[(37.86&;#177;2.21)个/视野],各对照亚组与假手术组[(0.68&;#177;0.69)个/视野]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且各亚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②在脑缺血再灌注早期坏死区周围白细胞浸润即开始增多[再灌注2h:(2.30&;#177;0.91)个/视野,再灌注12h:(9.99&;#177;1.40)个/视野],并于24h达高峰[(22.11&;#177;1.71)个/视野],各对照组亚组与假手术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且各亚组两两比较组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③细胞间黏附分子1表达与白细胞浸润的相关性分析表明两者之间呈正相关(r=-0.731,P〈0.01)。④吲哚美辛组细胞同黏附分子1表达及白细胞浸润计数[(16.01&;#177;11.43)个/视野,(10.55&;#177;2.64)个/视野1均低于再灌注24h亚组(P〈0.01)。 结论:脑缺血再灌注后细胞问黏附分子1可介导白细胞与内皮细胞的黏附;吲哚美辛可降低脑缺血再灌注后细胞间黏附分子1的表达和白细胞的浸润,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钙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脑组织中NF-κBp65表达水平及神经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Wistar大鼠105只,分为假手术组、再灌注组及干预组各35只。干预组阿托伐他汀灌胃20d后,与再灌注组采用大脑中动脉线栓法制备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参考Longa的5分制法在大鼠麻醉清醒后进行评分,应用免疫组化、TUNEL法检测阿托伐他汀钙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NF-κBp65表达及对神经细胞凋亡的影响。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再灌注组及干预组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缺血脑组织中NF-κBp65表达明显增加(P〈0.01),缺血再灌注24h达高峰;干预组给予阿托伐他汀钙干预后与再灌注组比较能减少缺血脑组织中NF-κBp65表达(P〈0.01),减少神经元凋亡(P〈0.01),降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P〈0.01)。结论:阿托伐他汀钙能抑制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脑组织中NF-κBp65表达,并能减少神经元凋亡,减轻缺血再灌注损伤。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依达拉奉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保护作用,并将结果进行总结分析,为脑缺血再灌注的保护提供依据。方法选取60只大鼠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生理盐水组)30只和实验组(依达拉奉组)30只,后再根据时间将两组其分为1、6、12h组,后将其制作为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分别对其进行脑组织NO、NOS及SOD含量进行检测研究,同时对部分大鼠脑切片进行坏死程度统计,并将结果进行统计比较。结果经研究比较发现,1及6h时实验组NO低于对照组,P〈0.05,6hNO降至最低,但12h时回升;1及6h时实验组SOD高于对照组,但12h时低于对照组,P〈0.05;1及6h时实验组NOS低于对照组,P〈0.05;但12h时两组差异不大,P〉0.05。两组大鼠脑坏死程度比较,P〈0.05。结论从研究中可以看出,依达拉奉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值得进一步研究探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依达拉奉在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及与一氧化氮(NO)的关系。方法:线栓法制作大鼠大脑中动脉阻塞的局灶性脑缺血模型:脑缺血40min后予再灌注24h.随后用Bederson神经缺损体征评分法评估大鼠神经功能缺损,用亚硝酸盐还原法测定脑组织中NO的含量。结果:①脑缺血再灌注24h后,缺血再灌注加依达拉奉组大鼠的神经功能障碍明显轻于缺血再灌注组;②脑缺血再灌注24h后,脑缺血再灌注组大鼠缺血侧和自身对照侧皮质及海马NO含量异常增高,与假手术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脑缺血再灌注加依达拉奉组缺血侧和自身对照侧皮质及海马NO含量明显降低.与单纯脑缺血再灌注组大鼠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依达拉奉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是降低了脑组织的NO水平。  相似文献   

20.
心脏缺血预适应对中性粒细胞功能与活性氧释放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缺血预适应中中性粒细胞黏附、浸润及活性氧释放的特点,旨在探讨预适应保护效应与白细胞功能及活性氧的关系。 方法:④实验于2000—06/2001—12在解放军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医学实验科及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心内科实验室完成。选用杂种犬12条,雄性7条,雌性5条。②麻醉后,开胸游离前降支冠状动脉,稳定30min,造成心肌缺血模型。造模后将犬随机分为2组:缺血再灌注组(n=6),缺血1h后再灌注2h;缺血预适应组(6条),在缺血1h前给予血流阻断5min,灌注5min,反复4次,然后缺血1h,再灌注2h。③分别于基础(缺血和再灌注之前)、缺血1h、再灌注2h各时间点,采用流式细胞术测定中性粒细胞CD11b/CD18表达,按梗死面积%=梗死区面积/危险区面积&;#215;100%公式计算心肌梗死范围。按南京聚力生物医学工程提供试剂盒说明测定血清丙二醛水平和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计算髓过氧化物酶活力(kU/g)=△A460(12&;#215;组织酶量/3),△A460为460nm处吸光度1min增大的值,3为反应的总体积,12为Sigma公司规定的每毫升1mg邻联茴香胺的吸光度;组织酶量指每0.1mL所用酶液中含酶的量。④两组问比较用配对t检验,多组间比较用方差分析。多组间两两比较用SNK方法。 结果:犬12条均进入结果分析。①心肌梗死范围:缺血预适应组明显小于缺血再灌注组(P〈0.01)。②中性粒细胞膜CD11/CD18表达:缺血再灌注组缺血1h、再灌注2h明显高于基础和缺血预适应组(P〈0.05~0.01)。③髓过氧化物酶活性:缺血预适应组缺血和坏死心肌明显低于缺血再灌注组(P〈0.05),两组缺血和坏死心肌明显高于正常心肌(P〈0.05)。缺血预适应组正常心肌组织低于缺血再灌注组,但差异不明显(P〈0.11)。血清丙二醛水平:缺血再灌注组缺血1h和再灌注2h明显高于基础和缺血预适应组(P〈0.05)。血清超氧化物岐化酶活性:缺血1h缺血再灌注组明显低于基础和缺血预适应组(P〈0.05)。再灌注2h虽然也有此变化,但差异不明显(P〉0.05)。 结论:缺血预适应能阻抑缺血再灌注所致的中性粒细胞黏附、浸润及活性氧的损害,这可能是发挥缺血预适应保护的重要作用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