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 96例原发性乳腺癌组织p16蛋白表达情况 ,探讨 p16蛋白与乳腺癌病理分型、分级、淋巴结转移的关系。1 材料与方法1 1 材料 选自我院 1985~ 1995年间乳腺癌根治术或简化根治术切除标本共 96例。所有标本均取 3~ 5块癌组织和同侧腋下淋巴结 ,经 10 %福尔马林固定 ,常规石蜡包埋切片 ,HE染色。组织类型按WHO标准分为浸润性导管癌、浸润性小叶癌和其他类型癌 ,后者包括髓样癌、粘液腺癌、腺管样癌、分泌型癌。组织学分级参照BloomandRichardson〔1〕标准。两项指标均由 2名医师分别观察和评分…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yes相关蛋白1(YAP1)在正常乳腺组织及乳腺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法检测133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37例乳腺导管原位癌及47例癌旁组织中YAP1的表达。结果 (1)YAP1在乳腺癌旁组织中的阳性率(81%)明显高于乳腺癌组织中的阳性率(46%)(P0.05);(2)YAP1在乳腺导管原位癌中的阳性率为43%,与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25);(3)YAP1阳性表达与患者年龄、肿瘤大小及淋巴结转移转移无关,而与乳腺癌的分子分型有关(P0.05)。结论在乳腺癌中YAP1可能作为抑癌基因发挥作用,YAP1的表达对乳腺癌的治疗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3.
林开文  郑晓冬  刘保平 《医学信息》2006,19(10):1794-1796
目的 探讨乳腺癌组织中P-gp、MRP表达与腋窝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 34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患者接受回顾性研究,其中18例经病理证实腋窝淋巴结转移。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分别检测术后癌组织标本中P-gp、MRP表达,比较P-gp阳性组和阴性组患者间、MRP阳性组和阴性组患者间腋窝淋巴结转移的差异。结果 34例乳腺癌患者中,P-gp阳性表达率64.71%(22/34),MRP阳性表达率38.24%(13/34),两者共表达率20.59%(7/34)。P-gp表达阳性22例中,腋窝淋巴结转移12例,P-gp阴性表达12例,腋窝淋巴结转移6例,两组间腋窝淋巴结转移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1.000,双侧);MRP表达阳性13例中,腋窝淋巴结转移8例,MRP阴性表达21例,腋窝淋巴结转移10例,两组间腋窝淋巴结转移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33,双倒)。结论 乳腺浸润性导管癌P-gp、MRP表达与腋窝淋巴结转移无关;P-gp、MRP表达不能赋予恶性肿瘤细胞更强的侵袭能力。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上皮间质转化因子Twist转录因子(简称Twist)和相关蛋白E-和N-钙黏蛋白(cadherin)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及其与患者临床病理指标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56例浸润性导管癌、38例浸润性小叶癌和41例导管内癌以及10例正常乳腺组织中Twist、E-和N-cadherin的表达.结果 (1)三种病理类型乳腺癌组织中,Twist阳性率分别为46.4%(26/56)、79.0%(30/38)和26.8%(11/41),其中浸润性小叶癌中Twist阳性率显著高于浸润性导管癌和导管内癌(分别P=0.002、0.000);E-cadherin阳性率分别为78.6%(44/56)、29.0%(11/38)和80.5%(33/41),其中浸润性导管癌和导管内癌中E-cadherin阳性率显著高于浸润性小叶癌(均P=0.000);N-cadherin阳性率分别为53.6%(30/56)、68.4%(30/56)和31.7%(13/41),其中在浸润性导管癌和浸润性小叶癌中的阳性表达显著高于导管内癌(分别P=0.033、0.001).(2)135例乳腺癌组织中Twist和E-cadherin表达呈显著负相关性(P=0.005,Spearman相关系数-0.239);Twist和N-cadherin 表达呈显著正相关性(P=0.000,Spearman相关系数0.319).(3)乳腺浸润性导管癌差分化组中N-cadherin阳性率显著高于中分化和高分化组(P=0.004).(4)乳腺浸润性小叶癌淋巴结转移组中Twist阳性率显著高于淋巴结未转移组(P=0.037).结论 三种蛋白在三种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差异较大.Twist阳性表达与乳腺浸润性小叶癌淋巴结转移相关.N-cadherin阳性率与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织学分级相关.检测这三个指标可为研究乳腺癌的进展和转移机制及评判其生物学行为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MT1-MMP的表达与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EnVision法检测43例乳腺癌组织及正常癌旁组织中MT1-MMP的表达,并分析MT1-MMP的表达与临床病理参数之间的关系.结果 MT1-MMP在正常乳腺组织中不表达,在乳腺导管癌细胞、癌旁间质中均有表达,乳腺癌细胞质、细胞膜表达MT1-MMP.结论 MT1-MMP的表达与乳腺癌肿块直径、淋巴结转移、临床分期呈正相关,与ER、PR无相关性,可作为判断乳腺癌侵袭转移能力的一个指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ALDH1A1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收集2004年至2008年在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乳腺外科病房行根治性手术的158例有完整随访资料的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织石蜡标本,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ALDH1A1蛋白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分析其与临床病理因素及预后的关系。结果 ALDH1A1主要表达于细胞浆。乳腺癌浸润性导管癌组织中ALDH1A1表达阳性率为56.3%。乳腺癌浸润性导管癌组织中ALDH1A1的表达与年龄、绝经状态、肿瘤大小、临床分期、临床分级无关(P0.05),而与淋巴结转移相关(P=0.009)。ALDH1A1阳性表达患者无病生存时间(DFS)和总生存时间(OS)均短于ALDH1A1阳性表达患者,差异具有有统计学意义(P=0.022和P=0.011)。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显示ALDH1A1是影响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P=0.025和P=0.014),但不是独立危险因素(P=0.892和P=0.489)。结论 ALDH1A1蛋白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的发生、发展中起一定作用,与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可能是影响乳腺浸润性导管癌预后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7.
赵林  董奇观  张玉扬  周鑫 《解剖科学进展》2019,25(5):540-543,547
目的观察SASH1和p-ERK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织和正常乳腺组织中的表达,探讨其与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生物学行为和预后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100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及40例正常乳腺组织中SASH1和p-ERK的表达,并结合肿瘤临床病理特征进行分析。Western blot方法检测20例新鲜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织及10例新鲜正常乳腺组织中SASH1和p-ERK的表达水平;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两组SASH1mRNA和p-ERK 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 SASH1蛋白在乳腺癌组织表达率(31%)低于在正常乳腺组织表达率(80%),表达与组织学分级、淋巴结转移有关,而与肿瘤大小、TNM分期、发病年龄、激素受体表达无明显相关性。p-ERK蛋白在乳腺癌组织表达率(62%)高于正常乳腺组织(20%),表达与肿瘤大小、组织学分级呈正相关,与发病年龄、TNM分期、组织学分级、有无淋巴结转移、激素受体表达无明显相关。乳腺癌中SASH1的表达与p-ERK表达呈负相关(P0.005)。Western blot与实时PCR结果显示,与正常乳腺组织相比,SASH1蛋白与mRNA在乳腺癌组织中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ERK蛋白与mRNA在乳腺癌组织中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0.01)。结论 SASH1的低表达和p-ERK的高表达与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 通过检测埃兹蛋白在浸润性乳腺癌、乳腺导管内癌及正常乳腺组织中的表达,探究埃兹蛋白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的临床意义。方法 随机选取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40例浸润性乳腺癌患者及32例乳腺导管内癌患者,另外选择同期来我院健康体检者22例。通过免疫组化链霉亲和素-过氧化物酶法(S-P)法分别检测埃兹蛋白在22例正常乳腺组织、32例乳腺导管内癌组织和40例浸润性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参照病理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埃兹蛋白在40例浸润性乳腺癌的阳性表达率为72.50%、在32例乳腺导管内癌的阳性表达率为40.63%、在正常乳腺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13.64%,浸润性乳腺癌中埃兹蛋白的表达高于其他两种组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埃兹蛋白在G3期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高于在G1~G2期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埃兹蛋白在淋巴结转移患者中的阳性表达率高于在无淋巴结转移的患者中的阳性表达率,差异统计学意义显著(P<0.01);埃兹蛋白在<40岁的患者中的阳性表达率低于在年龄≥40岁的患者中的表达率,差异统计学意义显著(P<0.01);埃兹蛋白在PR阳性患者中的阳性表达率低于在PR阴性患者中的表达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乳腺癌患者中埃兹蛋白的表达与组织学分级、腋窝淋巴结转移及年龄呈正相关(P<0.05),与PR呈负相关(P<0.05);埃兹蛋白在浸润性润腺癌中的表达与乳腺癌临床分期、脉管侵犯、肿瘤大小、患者月经状态以及Her-2、ER、Ki-67的表达无相关性(P>0.05)。结论 埃兹蛋白在乳腺癌和正常乳腺组织中的表达不同,对判断乳腺肿瘤性质具有重要参考意义;此外,埃兹蛋白能够帮助判断乳腺癌的转移潜能和预后,可能启发乳腺癌新的靶向治疗。  相似文献   

9.
乳腺癌VEGF、p53表达与肿瘤血管新生和转移的关系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 :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EGF)、p5 3蛋白的表达与乳腺癌血管新生及浸润、转移的关系。 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 P法检测VEGF、p5 3在 76例乳腺癌组织和 2 0例良性乳腺病变组织中的表达 ,并应用计算机辅助图像分析系统对血管新生的强度进行定量分析 ,评估VEGF、p5 3表达以及微血管计数 (MVC)与浸润和转移的关系。结果 :癌组织VEGF和 p5 3表达阳性分别为 6 1例 (80 3% )和 4 5例 (5 3 9% ) ,表达强度均明显高于良性病变 (P <0 0 0 5 ) ,VEGF的表达强度在原位癌和浸润癌间差异有极显著性意义 (P <0 0 0 1) ,但是与淋巴结转移与否无明显关联 (P =0 39) ,p5 3的表达强度与浸润或转移均无明显关联 (P >0 1)。良性病变组织、导管原位癌及浸润性导管癌的MVC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 ;癌组织的MVC平均为12 8 6± 4 3 7,且随着病变进展有明显增加的趋势。VEGF表达强度与MVC显著关联 (P =0 0 0 7) ,而 p5 3表达强度则与MVC无关 (P =0 34)。浸润性导管癌无论淋巴结是否转移 ,其VEGF、p5 3表达及MVC均无明显差异。结论 :VEGF与癌组织的血管新生及浸润生长关系密切 ,联合VEGF表达和MVC检测可提供预示乳腺癌恶性转归和预后更有价值的指标。  相似文献   

10.
乳腺癌和癌旁乳腺组织中Notch1基因mRNA及蛋白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检测Notch1基因mRNA及Notch1蛋白在人乳腺癌和癌旁乳腺组织中的表达,分析其临床病理学意义.方法 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榆测60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和60例癌旁乳腺组织中Notch1基因mRNA,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60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30例导管原位癌及60例癌旁乳腺组织Notch1蛋白的表达,分析Notch1表达水平与乳腺癌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结果 Notch1基因mRNA在人乳腺浸润性导管癌及癌旁乳腺组织中均有表达.Notch1蛋白在癌旁乳腺组织和导管原位癌中的阳性牢分别为55%(33/60)、70%(21/30),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中的阳性率为90%(54/60),明显高于癌旁乳腺组织和导管原位癌的阳性率(P<0.05).乳腺浸润性导管癌Notch1蛋白的高表达与肿瘤的淋巴结转移(P=0.006)、病理学分级(P=0.001)和TNM分期(P=0.022)均呈显著正相关.结论 乳腺浸润性导管癌存在Notch1蛋白的高表达.Notch1蛋白高表达与乳腺癌的恶变演进有关.Notch1基因的表达可能影响乳腺癌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11.
乳腺癌中PTEN表达及其临床病理意义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目的 探讨PTEN蛋白表达在乳腺癌发生发展中的临床病理意义。方法 用免疫组织化学S P法检测 2 3例正常乳腺组织、2 8例乳腺增生组织 (其中普通型增生 2 0例 ,非典型增生 8例 )、8例导管原位癌、98例浸润性乳腺癌组织PTEN蛋白的表达 ,并对 98例浸润癌组织进行微血管密度计数。结果 正常乳腺组织的PTEN多呈弱阳性表达 (6 5 4 % ) ,非典型增生上皮和导管原位癌的PTEN蛋白水平高于正常乳腺腺上皮 (P <0 0 5 )。浸润癌组织中PTEN的失表达率为 7 1% ,高表达率为4 9 0 % ,与正常乳腺组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1) ,与增生的乳腺组织和导管原位癌组间差异无显著性。浸润癌组织学分级愈高 ,PTEN高表达率愈低 (P <0 0 5 )。随临床分期升高 ,PTEN高表达率亦有降低趋势。乳腺癌中PTEN表达与微血管密度计数、腋淋巴结转移均呈负相关。结论 PTEN表达的改变是乳腺癌发生的早期事件 ,PTEN的表达下调可作为乳腺癌分化和转移的一个潜在标志  相似文献   

12.
乳腺癌中E-cadherin的表达及其临床病理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上皮钙黏附表(E-cadherin,E-cad)与乳腺癌临床病理和生物学行为的关系。方法 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和浸润性小叶癌中E-cad的表达情况及其与淋巴结转移,ER-PR表达水平的相关性。结果 乳腺浸润性导管癌E-cad表达高于浸润性小叶瘤,有淋巴结转移者E-cad表达低于无转移者,E-cad高表达的乳腺浸润性导管癌及浸润性小肾癌中均与ER-PR表达水平成正相关。结论 E-cad中作为乳腺癌分类、转移潜能和预后判断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膜联蛋白A2 (Annexin Ⅱ,ANX A2)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和乳腺纤维腺瘤中表达,以探讨其在乳腺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 分别使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SP)法和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法检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和乳腺纤维腺瘤中ANX A2的蛋白表达水平和mRNA表达水平,并分析其在不同病理分级、临床分期及有无淋巴结转移的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结果 免疫组化结果显示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织中ANX A2表达高于乳腺纤维腺瘤(P<0.05),RT-PCR结果也显示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中ANX A2 mRNA的表达高于乳腺纤维腺瘤(P<0.05).乳腺癌中ANX A2的表达与年龄、病理分级、临床分期和淋巴结转移呈正相关.结论 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中annexinA2表达明显高于乳腺纤维腺瘤,annexinA2可能是乳腺癌的生物学标记物之一,其在乳腺癌的发生发展中可能扮演重要的角色.  相似文献   

14.
目的 Ezrin是细胞膜与细胞骨架连接蛋白,参与肿瘤细胞的侵袭和转移。本研究通过检测p-ezrin和p-p38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中的表达情况,探讨其与乳腺癌转移的关系和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80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织切片中p-ezrin和p-p38的表达。结果 p-ezrin在33例无转移的癌组织中7例异常高表达(21.2%),47例有转移的癌组织中27例异常高表达(57.4%)。p-p38在无转移的癌组织中15例异常高表达(45.5%),而在有转移的癌组织中34例异常高表达(72.3%)。p-ezrin异常表达与p-p38异常表达正相关性(r=0.269,P=0.016)。结论 p-ezrin和p-p38与乳腺导管癌的浸润和转移密切相关,可以作为预测浸润性乳腺导管癌淋巴结转移的重要肿瘤标志物。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维甲酸受体诱导基因1(retinoic receptor-induced gene 1,RRIG1)在人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患者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方法以GAPDH为内对照采用实时荧光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法(real time quantitative reverse transcrip-tion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Q RT-PCR)检测76例新鲜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织5、例导管原位癌组织和20例乳腺良性增生组织中RRIG1 mRNA的表达水平,并分析其与患者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结果乳腺导管原位癌、浸润性导管癌组织中RRIG1 mRNA相对表达水平(3.5±2.1、6.7±4.1)明显低于良性增生组织(10.2±6.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4,P=0.036);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中淋巴结转移组RRIG1 mRNA相对表达水平(5.2±3.1)明显低于无淋巴结转移组(7.48±4.5),两组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23)。结论 RRIG1可能作为一种新的抑癌基因参与乳腺癌的发生、浸润和转移,对乳腺癌早期诊断和预后评估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6.
nm23—H1过表达与乳腺癌和皮肤癌转移的相关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对比研究乳腺癌与皮肤癌转移抑制基因nm23-H1表达的意义。方法:用单克隆抗体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81例乳腺癌及100便皮肤癌。nm23-H1阳性细胞数超过30%的癌细胞定为过度表达。结果:乳腺癌中导管原位癌、无转移及有转移浸润性导管癌的过表达率分别为82%、77%和33%。皮肤癌中基底细胞癌、无转移及有转移鳞状细胞癌的过表达率分别为79%、61%和27%,判别有显著意义P〈0.005%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HCCR-1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中的表达及其对乳腺癌细胞体外增殖、凋亡、迁移的影响。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HCCR-1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中的表达,分析其与乳腺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应用siRNA干扰乳腺癌细胞株MCF-7中HCCR-1表达,采用qRT-PCR和Western blot法验证siRNA的干扰效率。应用CCK-8实验检测细胞增殖;细胞凋亡实验检测细胞凋亡;Transwell实验检测细胞迁移能力。结果 HCCR-1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中高表达(66.9%,107/160)。HCCR-1表达与临床分期、组织学分级、淋巴结转移、ER表达、PR表达相关(P<0.05)。HCCR-1-siRNA可显著下调MCF-7中HCCR-1的表达(P<0.001)。CCK8实验显示:干扰HCCR-1表达可抑制MCF-7的增殖(P<0.05)。细胞凋亡实验显示:干扰HCCR-1表达可促进MCF-7的凋亡(P<0.05)。Transwell实验显示:干扰HCCR-1表达可抑制MCF-7的迁移(P<0.05)。结论 HCCR-1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中高表达,HCCR...  相似文献   

18.
为探讨B7H4蛋白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织中的表达特点及其与临床病理因素和预后的关系,应用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法检测B7H4蛋白在123例患者癌组织和30例正常乳腺组织中的表达,分析其阳性表达与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患者临床病理学特征及患者生存率的关系。结果显示,B7H4蛋白在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为38.2%(47/123),显著高于正常乳腺导管上皮细胞(P <0.01);B7H4蛋白表达与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临床分期、HER2表达和淋巴结转移有关(P <0.05,P <0.05,P <0.001);Kaplan-Meier生存分析法显示,B7H4阳性表达的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患者生存期明显低于阴性表达患者。由此,B7H4可能与乳腺癌的进展密切相关,其阳性表达可作为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的潜在预后生物标志物。  相似文献   

19.
(续上期 )2 结果5 7例乳腺癌肿瘤大小为 0 5~ 9 2cm ,平均为 4 7cm ,腋窝淋巴结无转移 15例 ,有转移 42例 ,转移数目为 1~ 2 1枚 (表 1)。用S P免疫组化方法结果显示 5 7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中有 42例在瘤细胞核内有cyclinD1的表达。阳性率 73 6 % ,其中强阳性 11例 ,中阳性 14例 ,弱阳性 17例 ,阴性 15例。ER抗体免疫组化结果显示 38例阳性 19例阴性 ,阳性率为 6 7%。ER及cyclin均为阴性的是 6例 ,其中有 2例 3~ 4年后复发死亡 ,其肿瘤直径 >5cm且有腋窝淋巴结转移。关于cyclinD1与肿瘤大小、组织学分…  相似文献   

20.
BMP-2和VEGF在乳腺癌的表达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骨形成蛋白-2(BMP-2)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乳腺癌的表达及其与乳腺癌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68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织BMP-2和VEGF的表达情况,应用WesternBlot方法检测30例乳腺癌、5例癌旁正常组织中BMP-2和VEGF的表达情况。结果BMP-2蛋白阳性信号位于乳腺癌细胞浆内,VEGF蛋白主要分布于乳腺癌与正常乳腺上皮细胞的胞浆内。有淋巴结转移的乳腺癌组织BMP-2和VEGF的表达明显高于无淋巴结转移者(<0.01);且BMP-2和VEGF表达与临床分期有关,与患者年龄、肿瘤大小无明显相关性。Western Blot结果显示BMP-2和VEGF在有淋巴结转移患者中表达高于无淋巴结转移者(<0.01)。结论BMP-2和VEGF在乳腺癌高表达与乳腺癌的淋巴结转移和临床分期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