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原发性红斑肢痛症是一种罕见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2001年Drenth等通过1例家系分析将原发性红斑肢痛症的致病基因定位于2q31-q32范围,2003年国内杨等进一步研究发现该病的致病基因可能为1个钠离子通道基因SCN9A.近几年研究发现了该病致病基因的更多突变位点,说明此病在不同种族和地区存在遗传异质性.同时研究发现不同突变位点的电生理学特征,为阐明此病的发病机制提供了依据,为治疗此病提供了新途径.  相似文献   

2.
原发性红斑肢痛症中SCN9A基因的突变热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原发性红斑肢痛症1个家系及两个散发病例的SCN9A基因突变情况,探讨该基因的突变热点。方法提取基因组DNA,PCR扩增SCN9A所有外显子并测序,对比分析已报道的SCN9A基因突变。结果在该家系患者发现SCN9A基因突变为C1185G,对应氨基酸改变为N395K,两个散发病例SCN9A基因突变均为T2543C,对应氨基酸改变为I848T;这两个突变位点在既往文献中均有报道。结论SCN9A基因N395K和I848T突变为该家系和散发患者出现临床症状的原因,推测L858,I848和N395可能为该基因的突变热点。  相似文献   

3.
原发性红斑肢痛症是一种少见的先天性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致病基因于2003年首次被定位于2号染色体2q24.3的SCN9A基因~[1].我们在临床工作巾收集到两个原发性红斑肢痛症家系,并对其致病基因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4.
患儿女,13岁。因反复双足阵发性潮红、疼痛8年,加重1周,于2004年7月25日就诊于我科门诊。患儿8年前无明显诱因双足外侧缘及足跟出现阵发性潮红,伴灼热、疼痛,自觉皮温升高,浸泡冷水后上述症状有所缓解,未予诊治,其后有间断性双足烧灼样疼痛,发红,偶有肿胀,受热或运动时症状明显加重,遇冷或双足上抬时症状减轻。遂于2000年首次就诊于我科门诊,  相似文献   

5.
原发性红斑肢痛症是一种罕见的先天性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疼痛异常性疾病,临床表现为四肢末端遇热后对称性发作的红斑及疼痛。自从2003年杨勇等人发现该病的致病基因为SCN9A以后,原发性红斑肢痛症的发病机理研究不断深入进展。现在已有多个SCN9A基因的突变位点被发现,部分突变位点引发的电生理学改变已被阐明,临床表型与基因型之间关系正逐步被发现,且该病有数个基因突变热点。深入研究原发性红斑肢痛症的发病机制对于该病的治疗以及开发新型镇痛药靶点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报道1例以单侧上肢反复出现红斑、疼痛为临床表现的红斑性肢痛症,通过中西医结合治疗达到治愈.  相似文献   

7.
5例原发性红斑肢痛症患者SCN9A基因突变检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检测5例原发性红斑肢痛症患者SCN9A基因的突变情况.方法:收集患者I临床资料,提取外周血DNA,采用PCR扩增SCN9A基因编码区的全部外显子及其侧翼序列并测序.结果:在5例患者中分别发现SCN9A基因4个新的突变位点(L823R、Q10R、V872G、S21 1P)及1个已报道过的突变(1848T).在50名正常人对照中未发现相同突变.结论:SCN9A基因的L823R、Q10R、V872G、S211P及1848T突变可能为引起这5例患者临床症状的病因.  相似文献   

8.
红斑性肢痛症是一种少见的综合征,以肢端间歇性的发红、发热及疼痛为主要临床特征,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近年来的研究证实原发性红斑性肢痛症与SCN9A突变有关,而继发性与多种潜在疾病相关.该病虽然诊断相对容易,但治疗上有很大的挑战性.避免诱发因素、提高生活质量和改善症状是本病主要的治疗目标.口服阿司匹林、控制神经性疼痛的药...  相似文献   

9.
患者男,16岁。双足趾疼痛1年,双手红斑肿胀伴多汗2周。根据患者发病年龄、皮损分布及疼痛特点,排除继发性因素后支持原发性红斑肢痛病的诊断。  相似文献   

10.
原发性红斑肢痛症一家系SCN9A基因突变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研究原发性红斑肢痛症一家系成员中SCN9A基因的突变情况。方法:采用酚-氯仿法提取基因组DNA,对原发性红斑肢痛症一个家系成员的SCN9A基因外显子进行测序,并与正常序列进行对比。结果:在此家系的患者巾发现了一个新的基因突变,患者SCN9A基因的第2572个碱基由胞嘧啶(C)突变为胸腺嘧啶(T),对应的氨基酸改勾Leu858Phe。结论:在该家系红斑肢痛症患者中发现的突变基因证明为该病的致病基因,对明确该病的基因型和表型之间的关系提供了新的证据.为进一步开展基因诊断和研究其发病机制、探索治疗药物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1.
一例显性营养不良型大疱性表皮松解症的基因突变检测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 研究1例营养不良型大疱性表皮松解症家系中的基因突变情况.方法 经组织病理、电镜及免疫荧光方法结合临床诊断为显性营养不良型大疱性表皮松解症1例,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DNA直接测序,限制性内切酶反应及应用D3S1359、D20S161、D5S818、D17S1293、CSFIPO五个座位微卫星DNA多态标志的方法对此例患者家系进行基因突变情况检测.结果 家系中患者存在COL7A1上第6240位鸟嘌呤G被腺嘌呤A替代突变导致Ⅶ胶原第2043位的甘氨酸被精氨酸替代,而其父母及对照的健康人均不存在此突变.结论 G2043R是引起该家系临床病变的特异突变,不是多态性变化,且此突变为一个denovo突变.  相似文献   

12.
播散性浅表汗孔角化病的基因定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对收集的汉族山东籍一家系6代共254人的播散性浅表汗孔角化病家系进行基因定位,以期识别该病的致病基因。方法 收集家系成员的临床资料及血液样本,抽提外周血基因组DNA,选用382对来自常染色体的荧光标记引物,进行全基因组扫描,用Genescan和Genotyper软件进行基因分型,用Linkage软件包进行连锁分析,初步明确致病基因的区域。然后,在该区域内选择覆盖密度更高的10对引物进行精细定位,缩小致病基因的范围。结果 定位结果发现DSP致病基因与微卫星标记D12S78两点之间LOD值最大,为3.06(重组率θ=0.00)。精细定位后将DSP的致病基因定位于标记物D12S326和D12S79之间约38.5cM区域内。结论 DSP的致病基因位于染色体12q21.2~24.2。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遗传性对称性色素异常症家系的致病基因。方法 明确先证者的临床诊断后,收集该家系成员的血样抽提基因组DNA,应用基因分型和连锁分析的方法进行基因定位,并对该定位区域内DSRAD基因直接测序,分析其突变位点。结果 基因分型和连锁分析将该家系的致病基因定位于1号染色体,和已知报道的区域一致。突变研究发现该家系所有患者的DSRAD基因2号外显子均携带CAA→TAA的突变,使得517位氨基酸由谷氨酰胺变成中止密码子。结论 该遗传性对称性色素异常症家系中的患者存在DSRAD基因的无义突变。  相似文献   

14.
Essential thrombocythemia (ET) is a clonal stem cell disease characterized by isolated thrombocytosis and thrombohemorrhagic complications. We describe an unusual case of ET primarly presenting with skin symptoms including erythromelalgia and livedo reticularis (racemosa-type). Persistent thrombocytosis, bone marrow findings, JAK2 gene mutation, and markedly decreased ristocetin-cofactor activity were consistent with the diagnosis of ET and acquired von Willebrand disease. Elevated antiphospholipid antibodies were also found. The present case highlights the complex nature and diagnostic challenge of myeloproliferative disorders such as ET, which can involve multiple organ systems and often shows a variety of microvascular complications, coagulation anomalies, and autoimmune phenomena.  相似文献   

15.
银屑病患者血小板活化因子乙酰水解酶基因突变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血小板活化因子乙酰水解酶基因突变(Arg92→His)与银屑病的关系.方法 对47例银屑病患者及52例健康对照者,分别用聚合酶链反应技术(PCR)及限制性内切酶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分析血小板活化因子乙酰水解酶基因组DNA的突变等位基因.结果 银屑病组突变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血小板活化因子乙酰水解酶基因突变(Arg92→His)与银屑病存在相关性,其突变可能为银屑病的一个发病高危因素.  相似文献   

16.
A型着色性干皮病中XPAC基因的无义突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检测国内一A型着色性干皮病家系中XPAC基因的突变。方法 PCR扩增XPAC基因的全部外显子,并行DNA测序。针对所发现的突变以DdeⅠ内切酶行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分析。结果 PCR结合DNA测序发现患者XPAC基因第5外显子存在异常:第631位碱基由胞嘧啶突变为胸腺嘧啶,使第211位氨基酸由精氨酸变为终止密码(R211X),导致其编码的XPA蛋白缺失了C端的63个氨基酸。其父母皆为杂合子。RFLP结果证实了此突变的存在。结论 本A型着色性干皮病家系中存在XPAC基因突变,突变致使XPA蛋白功能缺陷,DNA损伤的修复功能受损,导致临床上出现皮肤老化和癌变。  相似文献   

17.
痒疹样营养不良型大疱性表皮松解症一家系的基因突变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目的 鉴定一痒疹样营养不良型大疱性表皮松解症家系的基因突变,为进一步开展基因诊断和基因治疗奠定基础.方法 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DNA直接测序明确突变位点,根据突变位点设计等位基因特异性引物,用PCR来检测突变位点以及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和克隆测序进一步确定该家系的致病原因.结果 该家系中患者COL7A1基因的87号外显子存在剪接位点突变,导致87号外显子被剪切,Ⅶ型胶原的胶原区合成后缺少了23个氨基酸.健康对照不存在此突变.结论 COL7A1基因剪接位点的突变是引起该家系临床症状的特异突变,而非多态性改变.  相似文献   

18.
先天性厚甲症Ⅱ型一家系角蛋白17基因突变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 研究一先天性厚甲症Ⅱ型(PC-Ⅱ)患者家系基因突变,探讨基因突变和临床表现的关系.方法 PCR扩增外周血基因组DNAK17基因第一外显子,PCR产物进行序列分析。结果 家系中3例患者(2例为迟发型厚甲,分别在4岁和15-16岁发生)K17基因第92位密码子由AAT突变为AGT,导致K17角蛋白1A区N92S突变,而该家系中的2例正常人及与该家系无关的50例正常人未发现此突变。结论 该PC-Ⅱ型家系存在K171A区N92S突变,K171A区突变可呈现为迟发型先天性厚甲。角蛋白基因突变位置可能不是PC-Ⅱ厚甲发生年龄的唯一决定因素,可能还存在其它遗传或环境因素决定PC-Ⅱ厚甲发生的年龄。  相似文献   

19.
X连锁无汗性外胚叶发育不良家系的基因突变检测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鉴定X连锁无汗性外胚叶发育不良(EDA)家系的基因突变及其突变类型,为建立对该病的基因诊断与遗传咨询提供依据。方法 应用聚合酶链反应-单链构象多态性(PCR-SSCP)分析法,结合DNA测序,检测了汉族人X连锁EDA一家系的基因突变位点与突变方式。结果 EDA致病基因(EDA1基因)外显子1的PCR产物经SSCP分析显示,患者及其携带者母亲出现异常单链条带。DNA测序表明,先证者该基因外显子1的第404位碱基胞嘧啶C被鸟嘌呤G颠换,致使EDA蛋白跨膜区第54位组氨酸突变成谷胺酰胺(H54Q),其母亲同一位置碱基呈现C~G杂合双峰。结论 本EDA家系中患者EDA1基因外显子1存在错义突变(404C→G),这可能是导致EDA发病的分子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20.
为了检测具有典型临床、病理及免疫组化表现的大疱性先天性鱼鳞病样红皮病患者及其家族成员的基因点突变,通过聚合酶链反应结合DNA直接测序的方法对患者的K10第一外显子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患病成员K10基因的第156密码子发生了C→A的碱基替换,从而导致精氨酸变成丝氨酸,并破坏了AciⅠ的酶切位点,而患者家族中未发病成员均未见有基因突变。该突变位于编码角蛋白K10的1A亚区。这一研究为建立大疱性先天性鱼鳞病样红皮病的基因诊断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