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随着变态反应性鼻炎的发病率增高,分泌性中耳炎也呈逐年增多的趋势。目前,分泌性中耳炎经非手术治疗无效时,常采用鼓膜切开置管治疗。2011年10月-2013年1月,我们采用自制改良管置入鼓膜治疗分泌性中耳炎21例(23耳),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分泌性中耳炎鼓膜置管术57例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3.
4.
江刚  郭梦和 《人民军医》2003,46(3):173-174
小儿分泌性中耳炎是小儿致聋的主要病因之一。目前对该病有多种非手术治疗方法 ,无效时可选择手术治疗。 1995年 1月~ 2 0 0 0年 1月 ,我们采用切开鼓膜放置T形通气管治疗小儿分泌性中耳炎 64例 ,疗效较好 ,现将其中资料完全的 4 8例 (83耳 )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 1 一般情况  4 8例 83耳中 ,男 32例 5 4耳 ,女16例 2 9耳 ;年龄 3 5~ 13岁 ,平均 6岁。发现听力障碍到就诊时间为 30d~ 2 5年 ,平均 12个月。术前曾分别接受血管收缩剂滴鼻、鼻腔负压置换疗法及咽鼓管吹张、抗生素、粘液稀释剂、激素、中成药 ,甚至鼓膜穿剌抽液等治疗…  相似文献   

5.
王平 《航空航天医药》2013,24(9):1040-1041
目的:探讨耳内镜下鼓膜置管术治疗分泌性中耳炎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0年6月~2012年5月采用耳内镜下鼓膜置管术治疗的分泌性中耳炎患者90例,对其基本临床资料以及通过复诊、回访等确定的治疗效果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耳内镜下鼓膜置管术治疗分泌性中耳炎的临床效果.结果:痊愈患者67例(74.44%),有效患者20例(22.22%),无效患者3例(3.34%).结论:耳内镜下鼓膜置管术治疗分泌性中耳炎的临床效果可靠,这一术式具有视野清晰,操作简便等优势,便于基层医院开展.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不同方式治疗成人分泌性中耳炎的临床效果。方法将123例分泌性中耳炎患者随机分为3组,Ⅰ组:地塞米松5mg+盐酸氨溴索15mg,鼓室内注射;Ⅱ组:曲安奈德40mg+盐酸氨溴索15mg,鼓室内注射;Ⅲ组:鼓膜置管引流。比较3组的治疗效果、并发症及治疗后不同时间段气导平均听阈。结果治疗后3个月,Ⅱ、Ⅲ组治愈率及总有效率较I组均显著升高(P〈0.05),Ⅲ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高于Ⅰ、Ⅱ组(P〈0.05)。3组患者治疗后各时间段气导平均听阈均显著改善,其中Ⅱ、Ⅲ组各时间段显著优于Ⅰ组(P〈0.05)。结论鼓室内注射曲安奈德和盐酸氨溴索治疗分泌性中耳炎疗效好,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7.
鼻内镜下咽鼓管置管治疗慢性分泌性中耳炎26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正贤  李学佩 《人民军医》2000,43(8):479-480
1996~ 1999年 ,我们采用鼻内镜明视下咽鼓管置管抽吸、注药、扩张治疗分泌性中耳炎 2 6例 ( 2 9耳 ) ,效果较好。1 临床资料1 1 一般情况 本组 2 6例中 ,男 15例 ,女 11例 ;年龄 18~ 62岁。病程 2个月~ 15年 ,以耳堵、耳鸣及听力下降为主要症状。发病原因 :急性呼吸道感染 7例 ,鼻咽癌放疗后耳咽管狭窄 3例 ,慢性鼻炎、鼻窦炎及鼻息肉 11例 ,鼻中隔偏曲 2例 ,原因不明 2例。临床体征 :鼓膜呈琥珀色、黄色或混浊内陷 15例 ,鼓膜呈膨隆状 6例 ,可见液平面 ,活动度减低或消失 ,鼓膜增厚 3例 ,无光泽 ,鼓膜变薄并有钙化斑 2例。鼻腔检查发…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分泌性中耳炎(Otitis media with effusion, OME)患者鼓膜置管术后发生通气管阻塞状况,并分析其中影响因素,探讨OME术后发生通气管阻塞的预防措施,以降低通气管阻塞发生风险。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研究为前瞻性研究,以2019年2月-2020年1月医院接受诊疗的86例OME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接受鼓膜置管术治疗,以术后随访12个月内通气管阻塞发生情况进行分组,分为发生组15例和未发生组71例。入院常规检查包括血液检查和听力学检查,根据检查结果构建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OME患者鼓膜置管术后发生通气管阻塞的影响因素。结果 86例患者为实际研究对象。86例患者术后随访期间15例患者相继发生通气管阻塞,发生率为17.44%。发生组患者咽鼓管功能不良、术后耳溢液占比多于未发生组,C反应蛋白(CRP)、白三烯(LTD4)水平高于未发生组,通气置管时间短于未发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其他资料方面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构建Logistic回归模型,数据显示,咽鼓管功能不良,术后耳溢液,LTD4过表达,...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究鼓膜穿刺联合地塞米松鼓室注射治疗分泌性中耳炎的临床效果.方法 按照不同的用药方法将2017年2月~2018年10月接收的94例分泌性中耳炎患者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对照组(n=44)给予鼓膜穿刺治疗,研究组(n =50)给予鼓膜穿刺+地塞米松鼓室注射联合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不良反应等.结果 研究组有效...  相似文献   

10.
耳内镜下鼓室置管治疗分泌性中耳炎36例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2000年4月以来,我院利用耳内镜直视下对36例(46耳)分泌性中耳炎行鼓室置管治疗,获得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鼓室置管术治疗儿童分泌性中耳炎50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儿童分泌性中耳炎的有效治疗方法。方法对分泌性中耳炎的患儿经非手术治疗无效者,采用鼓室置管术及扁桃体、腺样体切除术。结果儿童分泌性中耳炎50例(89耳)1年左右中耳功能恢复正常,听力保持在25 dB以内达95%。结论鼓室置管及扁桃体、腺样体切除是治疗儿童分泌性中耳炎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2.
胆脂瘤型中耳炎的高分辨率CT诊断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11  
目的 探讨胆脂瘤型中耳炎的高分辨率CT征象 ,提高对本病诊断的准确性。方法 回顾性研究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31例胆脂瘤型中耳炎患者的CT资料。结果 高分辨率CT能清楚地显示起源部位不同和大小不等的中耳胆脂瘤的软组织影填塞征象及其引起的中耳系统细微的骨质破坏征象。手术与CT诊断不同部位胆脂瘤的符合率达 93 .5 %~ 1 0 0 %。结论 高分辨率CT对于胆脂瘤型中耳炎的准确诊断具有很高的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螺旋CT诊断胆脂瘤型中耳炎的价值。材料和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104例胆脂瘤型中耳炎的CT表现,探讨其诊断价值。结果:术前CT诊断骨壁受侵101耳,而术中发现为90耳,假阳性11耳,符合率为89.8%;术前CT显示胆脂瘤在中耳系统充填部位108耳,与手术结果对比,假阳性、假阴性各3耳,总体符合率达94.4%;术前CT诊断听骨链受侵234耳,而术中证实为215耳,假阳性22耳,假阴性3耳,符合率为89.3%。结论:螺旋CT诊断胆脂瘤型中耳炎,尤其对判定骨质破坏的范围和胆脂瘤的部位,制定手术方案和评估治疗效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联合红光照射对成人急性化脓性中耳炎(acute suppurative otitis media,ASOM)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确诊为急性化脓性中耳炎的患者62例68耳,随机分为对照组31例33耳,使用抗生素滴耳、口服黏液促排剂;试验组31例35耳,在此基础上联合红光照射治疗。治疗后7和14 d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情况、听力恢复情况;记录外周血的TNF-α、IL-2、IL-6、IL-10、IL-1β;以及耳道内致病菌株数。结果治疗后7和14 d,试验组临床症状改善情况和听力恢复情况(气导听阈均值、气-骨导听阈差均值)分别优于相同治疗时间点的对照组(P<0. 05);治疗第7天,对照组外周血的TNF-α和IL-6较治疗前有显著下降(P<0. 05),试验组外周血的TNF-α、IL-2、IL-6、IL-10、IL-1β均较治疗前有显著下降(P<0. 05)。试验组与对照组相比,除IL-10外,其余炎性因子下降幅度均低于对照组(P<0. 05);治疗第14天,两组耳道内致病菌株数显著降低(P<0. 05),且试验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  相似文献   

15.
强力抗炎灵治疗化脓性中耳炎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观察强力抗炎灵治疗化脓性中耳炎的疗效。方法 对 38例化脓性中耳炎患者用强力抗炎灵治疗 ,疗程为10d ,另外 40例患者用 0 2 5 %氯霉素滴耳剂作为对照。结果 强力抗炎灵组有效率及细菌清除率分别为 97 4%和97 1% ,而氯霉素组有效率及细菌清除率分别为 5 0 %和 5 2 8% ,两组有显著差异。结论 强力抗炎灵对治疗化脓性中耳炎具有高效、安全、费用低廉等特点。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应用低剂量、高浓度对比剂腹部血管成像的可行性.方法:40例腹部CT血管成像(CTA)分为2组,A组:采用300 mg I/ml对比剂剂量为100 ml、生理盐水30 ml;B组:采用400 mg I/ml对比剂剂量为60 ml、生理盐水30 ml.注射流率均为4 ml/s.根据原始图像和最大强度投影(MIP)像,评价两组病例腹主动脉及其分支、肾动脉及其分支的显示程度;并测量动脉内对比剂的浓度.结果:两组病例均清晰显示腹主动脉、腹腔干、肝总动脉、脾动脉、肠系膜上动脉、肾动脉及其分支;两组动脉内的对比剂浓度虽然均维持在较高的水平,但B组明显高于A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肾动脉及其分支显示程度评分,B组明显优于A组,两组间存在显著性差异.结论:多层螺旋CT腹部血管成像使用低剂量、高浓度对比剂可以满足临床需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