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正> 近读已故著名中医学家岳美中的医话集、医案集,其中治咳经验颇切实用。现举要叙之,便于临证检用。一、治咳辨治枢要在《岳美中医话集》(以下简称《医话》)和《岳美中医案集》(以下简称《医案》)中皆有专论治咳的篇章,但也有散见于其他篇目中,现加以归整爬梳,以窥大概。其辨治枢要大致有三。 (一)咳证名目繁多,以外感内伤统之咳嗽一证《内经》有《素问·咳论》专篇,其中提出:“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的论点;其后,李东垣对此论进一步阐发,补  相似文献   

2.
任娟莉 《陕西中医》2014,(3):372-374
<正>《得心集医案》为清代咸丰年间出版的一本医案类专著,规模宏富,约十二万字,堪称医案著作中的经典。笔者于20102013年参加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古籍保护与利用能力建设项目",承担《得心集医案》的校注工作,现将研究中所得材料加以整理,分述如下:1书名《得心集医案》为清代江西名医谢星焕所撰。书稿初成名曰《得心集》,该书姜演序云:"题曰《得心集》,得乎心斯应乎手,固先生本意也",其义简明易懂。咸丰十一年辛酉,浒湾旧学山房以《谢氏医案》  相似文献   

3.
《温病贯珠集》述评浙江省嘉兴市王店人民医院沈敏南(314011)关键词:《温病贯珠集》,施仁潮《温病贯珠集》(以下简称《贯珠集》)系施六潮先生整理王孟英有关医论、医案自成体系的温病学专著。笔者拜读再三,爱不释手。兹简述其要:王门三世善医,孟英14岁父...  相似文献   

4.
《丹溪医案》是元代朱震亨的一部医案集,目前无刊本、抄本流传.明代贺岳所著《医经大旨》中征引了部分医案,笔者以此为线索,结合史志书目记载及医学著作中《丹溪医案》内容的征引情况,综合考查《丹溪医案》的成书与流传状况,并此推测《丹溪医案》确有刊本流传,但是流传不广.  相似文献   

5.
《中国中医古籍总目》漏载民国医案医话医论类著作《蒙斋医案》。另外还有5种著作版本遗漏、10种著作藏书地遗漏,以及10种著作书名、作者、年代等信息讹误,《叶天士幼科医案》《中国医学通论三卷》《杨氏集方》存在归类问题,《民族健康之医学基础》被误收。  相似文献   

6.
1生平与著作 邢锡波(1906-1977),男,汉族,河北省青县人,我国当代著名的中医临床家和中医教育家。其生前在天津、河北一带行医50余年,对中医理论深有造诣,临床经验丰富。著有《伤寒论讲义》(上下册)、《伤寒论补充教材》、《脉学阐微》、《邢锡波医案选》、《伤寒论临床实验录》、《邢锡波医案集》、《中医临床传薪集》等。  相似文献   

7.
清末民初无锡名医张聿青先生(1843—1905)之临床经验集——《张聿青医案》问世以来,得到了中医界的很高评价,然很少有人知道郭汇泰先生为辑集此书所作的重要贡献。1983年,我访问了郭汇泰之子,沙洲县杨舍镇老中医郭守朴先生,方知《张聿青医案》刊刻之始末。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8.
易巨荪与《集思医案》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易巨荪,近代岭南著名伤寒派医家,与专研仲景经方之新会陈伯坛、顺德黎庇留、南海谭星缘合称为“四大金刚”。著《集思医编》与《集思医案》两书,但据文献记载:前者已失传,后者亦未刊行。笔者于1988年9月参加岭南医学研讨会,得知易氏《集思医案》仍有线装手抄本孤本存世,现将调查研究所得材料,加以整理,分述如下:  相似文献   

9.
通过整理《得心集医案·霍乱门》27则医案,从证型、病机、治法、用方、常用药等角度分析谢星焕对霍乱的辨治特色。《得心集医案·霍乱门》27则医案涉及11个证型,19首用方,使用频次最高的4味药实为四君子汤的组成。谢氏治疗霍乱善用经方,根据病因病机不同立法处方,邪气内陷从风论治,正气不足从脾胃论治,小儿辨证则注重望诊。  相似文献   

10.
<正>《得心集医案》由旴江医家谢星焕撰写,谢氏字斗文,号映庐,清代著名医家,江西历史十大名医之一。《得心集医案》全书六卷,二十一门,载医案250余则,每案病因、病机、辨证、立方均有详细论述。谢氏治疗温病倡导从脾胃论治。其子谢甘澍跋曰:“道光辛卯岁饥,时疫大作,诸医专事发表攻里,  相似文献   

11.
谢氏《得心集医案》中经方医案记录详实,分析说理明晰,且案后经方注仲景二字,实为医案中的佳品,是后世不可多得的一部经方案例合集。通过对《得心集》中经方医案的学习与思考发现,谢氏临证时善用经方,活用经方,师古而不泥古,多将经方扩大应用于多种疑难杂症,且每获良效。从中可以看出,谢氏熟读经典,深谙仲景辨证论治之精神,是名副其实的经方大家。因此,对谢氏经方医案的学习,能够让我们更好的体会仲景应用经方的心得及其辨证论治的精神。  相似文献   

12.
《杏轩医案》是安徽省清代新安学派中影响较大的医学家程文囿(杏轩)的医案集。程氏一生在忙于诊务的同时,十分重视医案的记录与整理。清·嘉庆九年(1804年)他第一次把自己的医案辑成初集,并  相似文献   

13.
《安徽中医临床杂志》2009,(4):F0002-F0002
《中国名医医案要略》,任何研究员主编,内附全书光盘,中国中医科学院余瀛鳌研究员、山西省中医药研究院赵怀舟研究员分别作序和跋,安徽科技出版社公开出版发行。《中国名医医案要略》是“中国名医医案数据库系统研究”课题的副产品,列入“国家‘十一五’重点古籍整理出版图书”。是书广集明前、明代、清代和民国4个时期的名医医案,涵括了几千个验效方,500多部医案书目和900多位名医,  相似文献   

14.
沙立 《江苏中医药》2001,22(11):57-58
章次公 (190 3— 195 9) ,名成之 ,镇江大港人。其医学师从丁甘仁、曹颖甫 ,国学问业于章太炎。先生一生治学严谨 ,宅心仁厚 ,博学深思 ,求真务实 ,无门户之见 ,多创新精神 ,主张“发皇古义、融会新知”,积极倡导中西医结合 ,著有《药物学》、《诊余集》、《道少集》等 ,〔1〕其医案医论为门弟子朱良春先生等编纂成《章次公医案》(简称《医案》,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0年 )。兹将笔者学习《医案》的心得体会浅述如下。1 结合神经 独标气病《医案》“气病”门中 ,先生以“气病”直接与西医神经系统疾病相联系 ,这一观点现在已为多数同道接…  相似文献   

15.
叶天士,清代名医,学验俱丰,所著医案多部,为后人总结其学术思想的重要来源,其中多处有用桂枝茯苓五味甘草汤治疗喘嗽的记载,其中《未刻本叶氏医案》(以下简称《未刻本》)19案,《徐批叶天士晚年方案真本》(以下简称《徐批本》)8案,《评点叶案存真类编》(以下简称《类编本》)4案,这些医案所治主症基本以嗽、喘、咳为主,叶氏用之既频,必因收效显著,但为何其他医家包括目前临床用此方治此类病症少之又少?  相似文献   

16.
江苏江阴柳宝诒先生,号冠群,字谷孙,生于道光二十二年(1842),殁于光绪二十七年(1901)。据《江阴县志》称:“其人和厚好学,能文工书,尤长于医。苏常一带,妇孺皆知。著有医学书籍十二种,其中以所评《柳选四家医案》,人尤称之。”由此略见柳氏在当时的影响之大。解放后,张耀卿曾整理《柳宝诒医案》以显彰柳学。现仅就《柳宝诒医案》(以下简称《医案》)及《柳选四家医案》两书内容,对其学术思想,作初步探讨。广学问融异说别具匠心  相似文献   

17.
《中国名医医案要略》,任何研究员主编,内附全书光盘,中国中医科学院余瀛鳌研究员、山西省中医药研究院赵怀舟研究员分别作序和跋,安徽科技出版社公开出版发行。《中国名医医案要略》是“中国名医医案数据库系统研究”课题的副产品,列入“国家‘十一五’重点古籍整理出版图书”。是书广集明前、明代、清代和民国4个时期的名医医案,涵括了几千个验效方,500多部医案书目和900多位名医,有史以来首次把各种形式的古今医案统一于一种完整的形式中。  相似文献   

18.
《中国名医医案要略》,任何研究员主编,内附全书光盘,中国中医科学院余瀛鳌研究员、山西省中医药研究院赵怀舟研究员分别作序和跋,安徽科技出版社公开出版发行。《中国名医医案要略》是“中国名医医案数据库系统研究”课题的副产品,列入“国家‘十一五’重点古籍整理出版图书”。是书广集明前、明代、清代和民国4个时期的名医医案,涵括了几千个验效方,500多部医案书目和900多位名医,有史以来首次把各种形式的古今医案统一于一种完整的形式中。  相似文献   

19.
程文囿,字杏轩,号观泉,安徽歙县人,清代、嘉庆、道光年间名医.撰辑《医述》一部,著有《杏轩医案》三卷.今存程氏所著《杏轩医案》,按接诊年月分初集、续录、辑录三卷,计192案,是其"得之于心,而应之于手"(《杏轩医案初集自序》)的临证实录.《医述·凡例》言选辑诸家医案"务求超群迈众,阅之令人心思开阔","超群迈众","心思开阔"正是《杏轩医案》的特点,移之作为评语,可谓恰如其份,名副其实.笔者潜玩程氏医案有年,深感为医林中不可多见之佳构,甚有刮垢磨光,作进一步发掘阐扬之必要,今将其特色试作评析如下.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当代名老中医典型医案集》中治疗脾胃虚类证的方剂用药规律,以期为脾胃虚类证的临床治疗提供一定的参考。方法:收集《当代名老中医典型医案集》丛书中以脾胃虚类证候为主要证候的医案,对其中出现的方药进行"关联分析"。结果:药物的关联分析提炼出核心药组为党参、茯苓、白术、甘草。消痰的药对为陈皮和半夏,健脾的药对为茯苓和白术,健脾消食的药对为神曲和白术;药物和症状的关联提炼出经常便溏和倦怠乏力与茯苓强关联,胸闷和黄芪强关联,腹痛与芍药和甘草药对强关联。结论:《当代名老中医典型医案集》中补气健脾及消食化痰类方药在治疗脾胃虚类证中使用较多,符合临床实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