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介绍利用静脉输液装置的滴管部分,自动引流胸液法,治疗胸腔积液,此法尚未见有文献报道.操作步骤1.按胸穿常规消毒、局麻后试探胸穿,抽出有液体证实为胸积液后始能施行本法(进针部位最好取患侧腋中线或腋后线,斜卧位);2.手持静脉输液滴管,用止血钳先夹住胶管一端,用手将胶管内的空气向另一端尽量挤出,再用钳夹住另一端,使整个胶管保持负压状态。然后用滴管上端的针头在试探胸穿进针部位刺入胸腔,当有空感时即迅速放开夹在上端的钳,由于负压、虹吸作用使胸液迅速流进胶管,最后放开下端的钳并将  相似文献   

2.
腹水超滤浓缩回输已是治疗顽固性肝硬化腹水的一种成熟技术。但用于治疗顽固性肝性胸水的报道较少,且用腹水超滤治疗仪行胸、腹水联合超滤经浓缩静脉回输治疗顽固性胸、腹水的报道更少。我们自1996年以来,应用天津净美水处理设备厂生产的腹水超滤治疗仪(Ⅱ型)行胸腹水联合低流量超滤浓缩静脉回输治疗顽固性肝性胸腹水,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自体胸腹水联合超滤浓缩静脉回输治疗顽固性肝性胸腹水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探讨顽固性肝性胸腹水的治疗方法。采用前瞻性自身对照研究。用腹水超滤治疗仪行胸、腹水联合低流量超滤浓缩静脉回输。治疗顽固性肝性胸腹水 2 6例 ,1例并发急性肺水肿终止超滤 ,其余术后尿量均达2 0 0 0ml以上 ,血清总蛋白、白蛋白增加 ,肌酐、尿素氮下降 (P <0 0 0 0 1) ,3— 7天胸腹水消失 ,无肝昏迷、感染、出血、电解质紊乱并发。术后随访 ,稳定 6月以上者 10例 (40 % ) ,3— 6月者 6例 (2 4 % ) ,1— 3月者 5例 (2 0 % ) ,1月以内者4例 (16 % )。自体胸、腹水联合低流量超滤浓缩静脉回输治疗顽固性肝性胸、腹水安全 ,有效。  相似文献   

4.
王秋红 《临床肺科杂志》2010,15(9):1369-1369
探讨应用中心静脉导管留置引流替代反复多次胸、腹腔抽液治疗晚期恶性胸、腹水并灌注化疗药物的有效方法及护理措施。对68例行导管引流的晚期肿瘤患者,加强置管前卫生宣教,置管中配合及置管后护理及并发症的预防。结果表明:与传统方法相比,不但有效地减少了患者反复多次胸腔或腹腔穿刺的痛苦和医疗费用及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并可反复多次向腔内注入化疗药物,控制积液再发生,提高了患者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中心静脉导管留置于胸、腹腔内治疗恶性积液的疗效。方法 对50例恶性胸腹腔积液病人应用中心静脉导管穿刺置管引流,胸腔内用腹水注入顺铂(DDP),腹腔内腹水注入DDP或5-FU,复方丹参注射液加温治疗和护理。结论 该方法安全、方便、省时省力,副作用小,能有效控制胸腹水,特别是加温(35~40℃)法,加复方丹参腹腔局部化疗,能明显减少腹痛、腹胀、肠粘连并发症。  相似文献   

6.
多功能穿刺自动引流装置在心包穿刺引流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长期以来 ,临床医师不断探索 ,寻找一种简便、安全的心包穿刺引流方法 ,用于心包积液的诊治。笔者自 1 994年 6月以来 ,采用自行研制的多功能穿刺自动引流装置行心包穿刺引流 42例 ,76例次 ,疗效满意 ,现报告如下。1 对象与方法1 .1   对象经超声检查确诊的心包积液患者 42例 ,其中男 31例 ,女 1 1例 ;年龄 1 6~ 85(48± 7.8)岁 ;肿瘤性 1 7例 ,结核性 2 1例 ,系统性红斑狼疮 4例。病程1周~ 1年。超声波探测心包积液液性暗区 2 .0~3.0 cm2 3例 ,>3.0 cm1 9例。1 .2   方法采用自制的多功能穿刺自动引流装置 (见图1 )。首先穿刺定位 ,…  相似文献   

7.
病历摘要患者女性,80岁,未婚。病例号1125517。因乳糜性胸,腹水1年,于1989年10月入院。患者1988年10月因咳嗽,低热来我院检查,有右侧乳糜胸水和少量腹水。考虑淋巴结核,给予抗痨治疗,并每月抽胸水700~900ml。1989年5月腹水增加。6月因血清谷丙转氨酶(SGPT)升高自行停服  相似文献   

8.
介绍一种自制多功能穿刺自动引流装置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我们从 1997年 2月以来 ,采用自行研制的多功能穿刺自动引流装置 (包括 :皮锥针 ,穿刺套管 ,带流量调节阀引流管 ,负压袋等 )应用于胸膜腔穿刺引流 ,治疗胸膜腔积液 38例 ,疗效满意 ,现总结报告如下。对象与方法 经胸片或超声确诊胸膜腔积液患者 38例 ,男 30例 ,女 8例 ,年龄 16~ 83岁。其中肿瘤 3例 ,结核 33例 ,心衰 2例。临床均有压迫症状 :胸闷气促 ,不能平卧等。在穿刺点常规消毒皮肤 ,铺巾 ,局部麻醉 ,用皮锥针在穿刺点打一个皮洞 ,将穿刺针插入套管中 ,2 0ml注射器与穿刺针连接 ,穿刺时 ,左手拇指 ,食指握持套管穿刺针并协助调整…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求一种能安全、有效治疗心包积液 ,缓解心包填塞症状的方法。方法 将经心包穿刺后用中心静脉导管引流 (导管引流组 )的 4 6例心包积液病人资料与传统单纯心包穿刺抽液组 2 1例病例进行比较。结果 引流组4 6例中治愈 39例 ,有效 3例 ,发生各种不良反应 4例 ;单纯穿刺组治愈 4例 ,有效 5例 ,发生不良反应 6例 ;两组疗效相比有显著差异 (P <0 0 0 1)。结论 本方法简单、安全、有效 ,易于临床实际操作  相似文献   

10.
11.
在输液时必须严格无菌操作和注意三查七对,细心检查药物有无变质和污染,以及注意配伍禁忌等。输液应根据病情、脱水程度、年龄和心肺功能等因素全面考虑。一般成人每分钟40~60滴。如年老体弱,心肺功能不良,滴速应酌情减慢。重度脱水而有休克者,输液速度应按先快后慢,先糖后盐  相似文献   

12.
静脉输液术,常规是应用金属针头穿刺成功后进行补液。但临床长期观察中,发现其最大缺点是:病人注射的肢体需要长时间的强迫体位,特别是在小儿和神志欠清、烦躁不安的病人,需要另加外固定,甚至要专人照管固定  相似文献   

13.
杨向新  杜伟  李弘  史家欣 《临床肺科杂志》2007,12(11):1163-1163
患者女性,36岁。因右侧胸痛、胸闷3个月入院。查体:右下肺叩诊呈浊音,呼吸音、语音明显减低。胸部CT示:右下肺周围型肺癌伴右侧大量胸腔积液。给予中心静脉导管(佛山市南海百合医疗科技有限公司)行右侧胸腔闭式引流,导管在胸腔内保留8cm,固定导管接引流袋,缓慢引流血性胸水(10~  相似文献   

14.
本文检测30例胸腹水的总唾液酸(TSA),及脂质结合唾液酸(LSA),并对其临床意义作初步观察。材料与方法 30例胸腹水分为三组:(1)恶性胸腹水15例,其中肺癌11例、乳腺癌、恶性淋巴瘤、胃癌及原发性肝癌各1例,胸腹水脱落细胞病理腺癌8例、7例未分型。(2)结核性胸水13例,均为渗出液,脱落细胞病理多次检查未见恶性细胞,抗结核治疗有效。(3)肝硬化腹水12例,均为漏出液.检测胸腹水TSA、LSA采用改良硫代巴比妥酸显色法。  相似文献   

15.
胸腹水胆固醇检测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相似文献   

16.
麦燕萍  简清 《内科》2008,3(5):809-810
舒适护理是一种整体的、个性化的、创造性的、有效的护理模式,其目的是使病人在生理、心理、社会和灵性上达到最愉快的状态,或降低不愉快的程度。恶性胸水的发生率近年来随着肺癌发病率升高而显著升高,临床上的治疗方法多采用反复胸腔穿刺抽液,病人较痛苦,而且容易感染。我科自2005年1月至2007年6月,把舒适护理模式与恶性肿瘤病人的整体护理相结合,运用于肺癌并发恶性胸水的病人,使他们愉快地接受中心静脉导管置管引流术,取得较好效果,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7.
自1979年,该院对45例各种长期静脉输液的病人采用颈外静脉输血输液法,收效较好。一、方法:穿刺部位在下颌角与锁骨上缘连线的上1/3与下1/3之间。取平卧位,去掉枕头,以使静脉充盈。将头转向对侧,颈部  相似文献   

18.
静脉输液部位的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静脉输液是常用的给药方法,也是抢救危重患者的重要途径之一。临床常用的输液部位依次为:四肢浅静脉、头皮静脉和中心静脉(经外周中心静脉、锁骨下静脉、颈内静脉)。为使静脉输液更安全、有效,使治疗及抢救药物稳、准、快、好的输注到患者体内,为病人选择最佳输液部位,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9.
静脉输液引起的败血症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年来医院内感染问题日益突出,许多以前罕见的微生物,如多形模仿菌、粘质沙雷氏菌、光滑类酵母菌及红色类酵母菌等渐见于临床血液培养中。经追踪分析,发现静脉输液(输液)是医院内感染的重要途径之一。输液系统中可能污染的重要环节输液引起败血症是输液系统被细菌或霉菌等病原微生物污染的结果。输液系统中任一组成部份,从液体到插入静脉内的针头或导管均可被污染。按污染发生方式不同,分为内部的和外来的两类。前一类发生于输注前,即于液体的制作和运输过程中,或于输液装置的消毒灭菌过程中不慎为细菌等污染。后一类发生于输注时,病原微生物通过各种途径进入输液系统中。液体本身和导管或针头是各个可能污染的环节中最重要的两个环节,而且两者污染  相似文献   

20.
本文报告了92例胸腹水按性质不同分成四个组,进行了 pH 值和气体分析检查。发现除非炎症性组的结果同血气分析比较接近外,结核性组、肿瘤组和化脓性感染组均有各自不同的特点。分析了这些变化的可能原因,并探讨了在病因诊断中的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