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面神经麻痹的应用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探讨面神经麻痹的发病机制与面神经的解剖学关系。方法 选用30例成人尸体进行显微解剖并进行分析研究。结果 在面神经管内面神经在膝状神经节处分出岩浅大神经,在鼓室后壁锥隆起后侧发出镫骨肌神经,在茎乳孔上方6mm处发出鼓索神经。在面神经管外分出耳后神经,二腹肌神经和茎突舌骨肌神经,在腮腺前缘发出颞支、颧支、颊支下颌缘支和颈支。结论 任何因素引起面神经管内肿胀,均可引起面神经麻痹;在面神经管外神经位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针刺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神经功能变化,脑组织含水量、梗死面积的影响。方法:线栓法闭塞SD大鼠大脑中动脉,制作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电针组、5-羟葵酸+针刺组(5-HD10mg/kg静脉注射,30min后再行MCAO,n=8)。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神经功能分值升高,脑梗死面积增大,脑含水量升高,差异显著(P〈0.01);与模型组比较,针刺组大鼠的神经行为学评分降低,脑含水量减少,脑梗死面积减少,差异显著(P〈0.01);5-羟葵酸+针刺组与模型组基本相似(P〉0.05),各指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结论:针刺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有明显的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针刺能降低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脑水肿有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烫伤后大鼠肠功能障碍时肌间神经丛有无形态学异常及可能机制。方法:20只大鼠随机分成对照组(n=10)和烫伤组(n=10),建立30%TBSAIII度烫伤大鼠模型,测定肠传输速率,用酶组织化学方法观察结肠肌间神经丛内胆碱能和CO能神经的组织学改变,并对两组大鼠结肠肌间神经丛内乙酰胆碱酯酶(Actylcholinesterase,AE)和血红素氧合酶-2(Hemeoxygenase-2,HO-2)阳性神经元、神经节的密度进行了测定。结果:烫伤组大鼠肠传输速率明显降低。烫伤后大鼠结肠肌间神经丛内胆碱能神经元及神经节密度明显减小(P〈0.01);HO-2阳性神经元在两组大鼠结肠组织中均有表达,烫伤组大鼠结肠肌间神经丛HO-2阳性神经元及神经节的密度,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烫伤后大鼠结肠肌间神经丛胆碱能和CO能神经受损,可能是烫伤引起肠功能障碍的原因。  相似文献   

4.
Hunt综合征又称耳带状疮疹。其病毒可累及多数肺神经,临床较少见。我科于1991年元月至1996年元月曾收治10例Hunt综合征,现予报告。临床资料10例Hunt综合征患者临床表现见附表:附表10例Hunt综合征患者临床表现检查:10例面瘫患者中,4例可引出镫骨肌反射,听力正常。6倒错骨肌反射未引出,测听示感音性耳聋。面瘫先手抱疹出现者3例,同时出现者无,疱疹后出现者7例。讨论1病因:本病系Hunt最先报道,其病因已证实为水痘──带状疟疾病毒(VZV)感染所致。据国内文献报道,此病以前甚少,近年报道增多。其发病率有上升趋势,故找们应提…  相似文献   

5.
李花  韦红 《四川医学》2014,(6):705-708
目的:评价神经节苷脂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 HIE)的疗效、安全性及预后。方法制定原始文献纳入、排除标准及检索策略,检索Cochrane图书馆、PubMed、EMBASE、CBM、CNKI、万方数据库及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等,获得神经节苷脂治疗HIE的随机对照试验。应用 Cochrane协作网推荐的方法评价文献质量,采用 RevMan4.22软件对满足纳入标准的神经节苷脂治疗HIE的RCT文献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12个RCT,包括HIE患者1075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治疗后头颅CT正常率增加(OR=3.09,95%CI:1.91-5.01),生后10-14d NBNA评分明显改善(WMD=2.55,95%CI :2.18-2.92);后遗症的发生率也明显减少(OR=0.27,95%CI:0.11-0.66)。结论在HIE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神经节苷脂可改善生后10-14d NBNA评分,提高头颅CT正常率,有效改善预后,减少后遗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针刺SD大鼠单个腧穴和双腧穴热水甩尾痛阈值的观察和分析,探讨针刺腧穴的组方,对大鼠针刺镇痛模型的作用,为深入研究临床针刺用穴处方机理提供基础实验条件。方法:分别单针针刺SD大鼠"后三里"、"关元"和双针同时针刺"后三里"+"后三里"、"后三里"+"关元"等腧穴,采用热水甩尾测痛方法,测量大鼠针刺前后的痛阈,并对实验结果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1)单针针刺"后三里"腧穴,针刺前(5.6301±0.3296)针刺后(10.0680±0.4403)配对t检验比较差异显著(P=0.0001);单针针刺"关元"腧穴,针刺前(5.3511±0.1860)针刺后(7.5133±0.2615)配对t检验比较差异显著(P=0.0001);双针针刺"后三里"+"后三里"腧穴,针刺前(5.2167±0.3513)针刺后(10.5850±0.6087)配对t检验比较差异显著(P=0.0001);双针针刺"后三里"+"关元"腧穴,针刺前(4.8000±0.3061)针刺后(9.4979±0.6233)配对t检验比较差异显著(P=0.0001);(2)单针针刺"后三里"针刺后(9.8293±0.3469)和双针针刺"后三里"+"后三里"腧穴针刺后(10.1936±0.5839)配对t检验比较未见有统计学意义的改变(P=0.5455);单针针刺"关元"针刺后(7.5133±0.2615)与双针针刺"后三里"+"关元"腧穴针刺后(9.4979±0.6233)配对t检验比较未见有统计学意义的改变(P=0.7579);双针针刺"后三里"+"后三里"腧穴针刺后(10.1936±0.5839)与双针针刺"后三里"+"关元"腧穴针刺后(9.4979±0.6233)配对t检验比较未见有统计学意义的改变(P=0.2436);单针针刺"关元"针刺后(7.5133±0.2615)和双针针刺"后三里"+"关元"腧穴针刺后(9.4979±0.6233)配对t检验比较,两者之间显示出有统计学意义的差异(P=0.0420);(3)双针针刺"后三里"+"后三里"腧穴针刺前痛阈值(5.2167±0.3513)与针刺后60min痛阈值(6.1308±0.5036)比较,未见有统计学意义的改变(P=0.1279);单针针刺"关元"腧穴针刺前(5.6429±0.3253)与针刺后60min痛阈值(5.6601±0.5129)比较,未见有统计学意义的改变(P=0.9703);单针针刺"后三里"腧穴针刺前(5.6301±0.3296)与针刺后60min痛阈值(6.6590±0.5227)比较,两者之间显示出有意义的差异(P=0.0267);双针针刺"后三里"+"关元"腧穴针刺前(4.8001±0.3061)与针刺后60min痛阈值(6.4014±0.6112)比较,两者之间显示出有统计学意义的差异(P=0.0144)。结论:(1)本实验中,单针、双针针刺前后痛阈值都显示出显著性的差异;(2)单针针刺"后三里"腧穴的热水甩尾痛阈值与双针针刺"后三里"+"后三里"腧穴的热水甩尾痛阈值接近;单针针刺"后三里"腧穴的热水甩尾痛阈值与双针针刺"后三里"+"关元"腧穴的热水甩尾痛阈值接近;双针针刺"后三里"+"后三里"腧穴的热水甩尾痛阈值与双针针刺"后三里"+"关元"腧穴的热水甩尾痛阈值接近。单针针刺"关元"腧穴的热水甩尾痛阈值与双针针刺"后三里"+"关元"腧穴的热水甩尾痛阈值显示出一定的差异。(3)单针针刺"后三里"腧穴针刺前与针刺后60min痛阈值比较、双针针刺"后三里"+"关元"腧穴针刺前与针刺后60min痛阈值比较,两者的针刺效应作用时程显示出有意义的差异。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针刺“曲池”穴激发的循经感传与循经表面肌电的关系。方法:分别针刺“曲池”穴、经脉非穴、非经非穴,引发循经感传,观察肱桡肌肌电活动的变化,记录肌电振幅和肌电变化维持时间。结果:针刺“曲池”穴,经脉非穴和非经非穴的循经感传阳性率有统计学差异(?字2=28.298,P=0.000),且针刺“曲池”穴和经脉非穴的循经感传阳性率高于非经非穴(?字2=24.783,P=0.000; ?字2=19.113,P=0.000);针刺“曲池”穴,经脉非穴和非经非穴的肱桡肌肌电振幅有明显差异(?字2=61.659,P=0.000),且针刺“曲池”穴对肱桡肌肌电振幅高于经脉非穴和非经非穴(P=0.000);针刺“曲池”穴,经脉非穴和非经非穴的肌电变化维持时间有统计学差异(F=129.846,P=0.000),且针刺“曲池”穴的肌电变化维持时间长于经脉非穴和非经非穴,针刺“曲池”穴、经脉非穴、非经非穴均能引发肱桡肌肌电振幅的改变。结论:针刺“曲池”穴循经感传相伴的肱桡肌肌电活动强于经脉非穴和非经非穴,针刺“曲池”穴对肱桡肌表面肌电活动影响具有穴位特异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成人骨间前神经及其肢支的解剖特点,为手术治疗骨间前神经卡压综合征及修复正中神经和尺神经损伤提供形态学依据。方法:解剖剥离30侧(左右各15侧)成人上肢标本,在测量骨间前神经及其肌支长度、径线等基本解剖学数据的同时,肉眼重点观察骨间前神经及其肌支在前臂的位置百分比。结果:骨间前神经于肱骨髁间连线下方(45.7±10.5)mm处起自正中神经,于肱骨髁间连线下方(79.06±7.49)mm处发出肌支,其在前臂的位置为13.2%~32.8%。拇长屈肌支(93.3%)和旋前方肌支(100%)以1支型、指深屈肌支(86.7%)以4支型出现率最多。骨间前神经发出的肌支主要位于前臂的27.6%~88.1%,其中拇长屈肌支为27.6%~48.3%,指深屈肌支为32.8%~49.9%,旋前方肌支为41.3%~88.1%。结论:测量并总结得出的有关手术治疗骨间前神经卡压综合征及修复正中神经和尺神经损伤的解剖学数据和定位方法有助于提高操作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9.
合并肺结核对支扩咯血血管内栓塞疗效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王耀恒  肖恩华 《当代医学》2010,16(17):339-342
目的分析是否合并肺结核对支气管扩张(支扩)咯血患者血管内栓塞术成功率及栓塞术后复发率的影响。方法收集2006年1月~2009年12月在湘雅二医院、益阳市中心医院行血管内栓塞治疗的支扩咯血病例52例,其中单纯支扩38例、支扩合并肺结核14例。用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是否合并肺结核对支扩患者栓塞术后复发率的影响;分析病因、病变范围以及供血血管数目与患者血管内栓塞术成功率及栓塞术后复发率的相关性及相互关系采用多因子逐步回归分析,P0.05为有显著性差异。结果 1、单纯支气管扩张血管内栓塞治疗术后复发率为10.5%,显著低于支扩合并肺结核患者42.8%的复发率。(t值为-2.211,P值为0.041);2、对于单纯支气管扩张患者,手术成功率(y)与病变范围(x)存在线性关系,其回归方程为y=-0.155x+3.187;对于合并肺结核的患者,手术成功率(变量y)与供血血管数目(变量x)存在线性关系,其回归方程为y=-x+4。结论 1、单纯支扩患者血管内栓塞治疗后的复发率显著低于支扩合并肺结核者;2、对于支扩合并肺结核患者,病变范围越广、供血血管数目越多、胸膜改变情况越严重,其手术成功率越低。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青年人急性心肌梗死(AMI)的冠状动脉造影(CAG)改变。并探讨其病因。方法:26例40岁以下青年人AMI患者,在发病后4小时-4周内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术(CAG),分析CAG结果,及其与冠心病危险因素的关系。结果:26例患者中5例(19%)CAG正常,21例(81%)共有29处冠状动脉病变,左前降支病变15例,左回旋支病变6例,右冠状动脉病变8例;其中单支病变14例(67%),双支病变6例(29%),三支病变1例(5%),冠状动脉病变患者多危险因素阳性,特别是吸烟(100%),且与受累血管范围呈正相关结论:青年人AMI病因仍以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为主,冠状动脉痉挛次之。冠状动脉病变多单支受累,且以左前降支病变为多。吸烟是青年人冠心病最常见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1.
目的:建立肝积颗粒中芍药苷的含量测定方法。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以十八烷基硅烷键合硅胶为填充剂;以乙腈:0.1%磷酸溶液(15:85)为流动相;检测波长为230nm;柱温:25℃。结果:芍药苷在0.4092~2.0460μg线性关系良好,r=0.99993,平均回收率98.3%,RSD=0.5%(n=6)。结论:所用方法简便,准确度高,重现性好,可用于肝积颗粒的质量控制。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大鼠光辐射热甩尾反应的时反应量-效关系(TDRR)。方法:应用常规大鼠光辐射热甩尾反应方法检测大鼠光辐射热甩尾反应的潜伏期,以分析不同光强度的影响,并比较光照强度改变位点的移位法、重复测量对TDRR的影响。结果:通过对40只大鼠进行常规法不同光照强度下大鼠甩尾反应潜伏期的测定,观察到甩尾反应潜伏期随光照强度的增大而显著性缩短(单因素方差分析,F=75.17,P<0.01),其直线相关系数r=-0.939 8(P<0.01),直线回归方程为y=-0.161x+18.592,直线回归系数(b)为-0.161(P<0.01),经双曲线型TDRR模型Y=cs+1/(x-a)s+b进行曲线拟合得最短潜伏期为2.961 s。另外,改变光照位点的移位法或改变位点的常规法检测与常规法之间的差异,不同检测方法的重复检测之间的差异均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大鼠光辐射热甩尾反应的潜伏期和光照强度之间存在TDRR,可用常规法、移位法和改变位点的常规法进行重复检测。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PLGA神经导管内移植雪旺氏细胞(SCs)对猫颅内段动眼神经再生的影响。方法:将22只家猫随机分为3组,导管组10只,SCs组10只,对照组2只。右侧动眼神经制作4 mm缺损后,分别用PLGA导管、PLGA导管+SCs悬液修复,对照组不修复。14周时处死动物,取远端再生神经,用光镜、电镜观察及轴突图像分析评估修复效果。结果:术后14周时,导管组有7只猫,SCs组有8只猫右侧神经功能基本恢复,神经连续性恢复;对照组无恢复。导管组及SCs组再生神经有髓纤维的数目分别为(8 760±597)(、10 255±1 271),导管组及SCs组再生神经平均轴突直径为(4.16±0.30)um、(4.59±0.34)um;两组间纤维数目、轴突直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LGA导管内移植同种异体雪旺氏细胞悬液能促进猫颅内段动眼神经再生。  相似文献   

14.
目的:建立高效液相法测定健脾益肾颗粒中补骨脂素和异补骨脂素含量的方法。方法:采用A61entCm色谱柱(250mm×4.6mm,5μm),流动相为乙腈-水(53:47),检测波长为246nm,流速为1.0mvmin,柱温为25%。结果:补骨脂素在0.04010-0.20480μg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回归方程为Y=80.05X+1.452(r=0。9999);平均回收率为99.8%,RSD=1.00%。异补骨脂素在0.03422-0.21200μg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回归方程为Y=78.26X+2.653(m09999);平均回收率为100.1%,RSD=0.87%。结论:本法操作简便,准确,重现性好,可用于健脾益肾颗粒的质量控制。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神经阻滞麻醉和椎管内麻醉对老年人单侧下肢手术的麻醉并发症的比较。方法:ASAⅠ~Ⅲ级拟行单侧下肢手术患者66例,年龄65~85岁,随机分为硬膜外组(E组)、神经阻滞组(NB组)。NB组又分两个亚组:腰丛联合坐骨神经阻滞组(S+F组)和坐骨神经阻滞联合股神经阻滞组(F+L组),每组22例。S+F组、F+L组应用了神经刺激器定位进行神经阻滞,膝关节以下手术采用坐骨神经加股神经阻滞,髋关节和股骨干部位手术采用坐骨神经加腰丛阻滞。E组于L3,L4间隙穿刺,间断给利多卡因维持麻醉,平面控制在T10。记录各组患者在麻醉前,麻醉后15、306、0 min、术毕无创血压(BP)、心率(HR)及脉搏氧饱和度(SpO2);记录麻醉起效时间(针刺法),术后随访镇痛维持时间,患者运动阻滞时间;观察术中局麻药中毒、低血压的发生情况,及术后尿潴留恶心呕吐等并发症发生率。麻醉效果按“临床麻醉管理与技术规范”神经阻滞评级标准评定。结果:神经阻滞组血液动力学稳定,均顺利完成手术,并术后并发症少,镇痛维持时间长。结论:神经阻滞用于单侧下肢手术,老年患者术中循环功能稳定,阻滞效果完善,术后不良反应较少,术后可以早期活动,术后康复快,是一种安全而经济的麻醉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葛根素对面运动神经元的营养保护作用。方法:将健康成年雌性去势sD大鼠分为葛根素组和生理盐水组,切断右侧面神经主干复制周同性面瘫模型,术后第3、第7及第15天分别取含神经核的脑组织块,采用HE染色和Tunel法检测右面神经核区面运动神经元数量及形态的变化。结果:术后第15天,葛根素组有侧正常面运动神经元数目较生理盐水组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生理盐水组的凋亡指数为(29.14±1.35)%,葛根素组的凋亡指数为(24.57±2.23)%,葛根素组凋亡指数比生理盐水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葛根素对面运动神经元具有营养保护作用,可能促进面运动神经元再生。  相似文献   

17.
目的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外标法测定头孢氨苄干混悬剂中头孢氨苄的含量.方法 采用安捷伦1100色谱系统,色谱柱为C18 ODS柱(250×4.6 mm,5μm),流动相为水-甲醇-3.86%醋酸钠-4%醋酸(742:240:15:3),检测波长为254nm,进样量为15μ1,流速为1ml/min.结果 头孢氨苄...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鞘内注射布比卡因复合舒芬太尼用于老年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TURP)患者腰椎麻醉的效果。方法随机将70例拟行TURP患者分为2组,A组以芬太尼25μg+0.5%布比卡因(0.8 mL)+10%葡萄糖溶液0.3 mL;B组以舒芬太尼5μg+0.5%布比卡因(0.8 mL)+10%葡萄糖溶液0.7 mL,观察并比较两种方法对TURP患者血流动力学及麻醉效果的影响。结果与对照组比较,鞘内注射布比卡因复合舒芬太尼对血流动力学影响较小;感觉阻滞平面消退时间及运动神经阻滞完全恢复时间缩短,痛觉阻滞不全发生率低,不良反应少(P<0.05)。结论鞘内注射布比卡因复合舒芬太尼对老年TURP患者血流动力学影响小,运动神经阻滞恢复快。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对Graves病(GD)患者甲状腺CT值与甲状腺摄131Ⅰ率间关系研究,进一步探讨二者能否在131Ⅰ治疗剂量计算公式中互换。方法:对105例GD患者甲状腺CT值和甲状腺摄131Ⅰ率等相关资料进行分组,计算平均值,行多元方差分析,通过Logit变换、双变量相关分析,推导甲状腺CT值与甲状腺摄131Ⅰ率间关系式,再将此关系式带入GD患者131Ⅰ治疗用药剂量计算公式进行实际应用检验,将计算结果与实际用药量做对照。结果:①甲状腺CT值与甲状腺摄131Ⅰ率和甲状腺重量呈负相关。②多元方差分析甲状腺CT值与摄131Ⅰ率间具有相关性,K-S检验服从正态分布。并经推导获二者关系式:X=exp(a+b×CT值)/[1+exp(a+b×CT值)],a=4.331 8,b=-0.033 6,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F=51.071,P=0〈0.01)。应用检验,其计算结果与实际用药量对比,相对误差绝对值及绝对误差绝对值均〈5%,其误差在允许范围内。结论:二者间存在很好相关性,并在一定范围内可相互替换。  相似文献   

20.
目的:通过观察不同液体用于脓毒性休克早期大鼠复苏,比较其复苏成功率及所用时间、重要脏器心脏和肺脏的病理改变,了解各复苏液的效果.方法:72只成年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9组.(1)正常对照组(n=8);(2)脓毒性休克早期组(n=8),通过颈外静脉注射内毒素(10 mg· kg1)建造脓毒性休克早期大鼠模型,不予任何干预.(3)干预组(n=56),又分为7个亚组,每组n=8:生理盐水组、低分子右旋糖酐组、人血清蛋白组、生理盐水+低分子右旋糖酐组、生理盐水+人血清蛋白组、生理盐水+低分子右旋糖酐+人血清蛋白组(混合组)、低分子右旋糖酐+人血清蛋白组(胶体混合组).造模成功后分别给予上述不同的液体复苏.结果:复苏成功率及复苏时间比较:生理盐水组和混合组复苏成功率最高,分别为87.50%和83.33%;人血清蛋白组和低分子右旋糖酐组效果最差,其复苏成功率分别为16.67%和25.00%,与生理盐水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生理盐水组需要的平均时间最短[(18.50±8.85) min],而低分子右旋糖酐组、人血清蛋白组及低分子右旋糖酐+人血清蛋白组复苏所需的时间相对较长,与生理盐水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光镜及电镜下心脏、肺脏组织病理改变:脓毒性休克早期组病理改变最明显;各液体复苏干预组中,生理盐水组效果最好,其次是生理盐水+人血清蛋白组、生理盐水+低分子右旋糖酐组,而单纯胶体(人血清蛋白、低分子右旋糖酐)及胶体混合组效果最差.结论:脓毒性休克早期液体复苏首选生理盐水,如生理盐水复苏效果不理想,可考虑联合人血清蛋白等胶体进行液体复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