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通过综合古代医家对《难经》针刺手法的认识,认为其主要包含有强调手法与得气的关系,根据五行生克配穴补泻,诠释迎随和调气的关系及倡导提插捻转补泻手法等4个方面的内容。  相似文献   

2.
孙学全教授认为补泻是一定的针刺手法作用于机体后的反应,以机体的需要为标准。补泻并非是两种不同的针刺手法,而是针刺手法的目的。文章介绍了孙教授单式针刺手法(包括单刺术、捻转术、提插术、捣针术、刮针术、震颤术、单向捻转术、留针术、摇针术)与复式针刺手法(包括提插捻转术、捣捻术、分段针刺术、刮震术)的实践经验。孙老在研究古代针刺手法的基础上,为了增加刺激量,适应治疗需要,还创新了短促行针法、持续行针法与间歇行针法三种行针手法。  相似文献   

3.
古医者在《金针赋序》中称各种针刺手法乃撮取“飞经走气、补泻手法”。古医家常采用捻转按压,提插等等操作手法,控制针感传导,引导经气运行,使“气至病所”的“调气”手法,现今医家也称之为“行(运)气法”。但是在实际针刺操作过程中,要求针刺经络穴位,达到“调气”使“气至而有效”却是比较困难的。正如《灵枢》所载:“用针之要,在于调气”,故临床上设法激发或诱发“气至而有效”是摆在医者面前的重要问题。今天虽然现代科技已提供了很多的先进仪器和方法,但大量采用仍有难度。下边我只着重结合古医籍的学习和个人临床操作经验,将传统的针…  相似文献   

4.
通过分析《内经》对针刺补泻的记载,以针刺补泻的目的、原则、判断、操作到疗效的思路,勾勒《内经》针刺补泻的完整框架,较翔实反映《内经》针刺补泻的整体风貌。通过研究发现,《内经》针刺补泻以调气为根本目的,以调神为核心内涵;在以补虚泻实为针刺补泻总则的基础上重视先补虚后泻实和据二十五种人不同体质补泻;以脉象虚实,皮肤寒热坚软为判断补泻的依据;记载了迎随补泻等7种补泻手法,为后世补泻手法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重视神心意的变化和调节;以患者感觉、脉象及皮肤温度的变化为针刺补泻施术后的疗效评价标准。  相似文献   

5.
试论《内经》中阴阳理论与针刺手法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自然界一些左右螺旋方向不同,从而产生阴阳属性不同的现象,推论出左侧螺旋和右侧螺旋是中医学对于“阴阳”二气的运动方式和路径的认识和归纳。再结合针刺补泻手法中,左右旋转(捻转)以及在旋转中结合下降、上升(提插)方向的不同,产生了阴、阳两种不同的针剌效应,推导出“左旋向下沉降是阳气的运动方式,右旋向上升浮是阴气的运动方式”的结论。  相似文献   

6.
迎随补泻法是一种原则补泻法,是多种手法的总称,其具体内容及临床运用可概括为三大方面:一为时机迎随补泻法,乃候气而刺也,候卫气之往来,营气之流注时刻及邪气之盛衰,气至而泻,气去而补,强调“逢时”,即针刺的时间性。二为针法迎随补泻,主要以针芒迎随法影响颇大,但在实际运用中尚存在不少问题有待解决。其它捻转、提插、呼吸、深浅等法,亦属迎随之列。三为穴法迎随补泻,以子母补泻法应用较为广泛,分有本经、异经,知  相似文献   

7.
首先透过文献资料整理分析,阐明"迎随"在《黄帝内经》里的真意,举出后世医家著作的引文加以佐证,以充实完善《黄帝内经》针刺调气理论;从针向迎随补泻法的定义、来源等谈起,指出其与《内经》中"迎随"的本意不符,也不能纯粹将其看做是针刺调气补泻手法,而是利用其优点,为针刺调气理论和临床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8.
针刺补泻手法存在与否历来是针灸界争论的焦点。近来拜读张桐卿同志三作:“针刺补泻有否”①;“浅论针刺补泻”②;“微针旨在调气”之后③,受益非浅。但对张氏仅强调“气至有效”的重要性,却否认针刺补泻手法存在的观点不敢苟同。为此提出几点商榷意见。  相似文献   

9.
迎随补泻法考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始论于《灵枢》的迎随补泻刺法经过后世淀绎,已经成为多种纷繁的针刺手法。回顾、归纳历代关于迎随补泻法源流的文献,可条列出13种“迎随补泻”法,即总则迎随、调气迎随、子母迎随、候时迎随、纳支迎随、针向迎随、生成迎随、子午迎随、提插迎随、呼吸迎随、徐疾迎随、穴序迎随、轻重迎随。  相似文献   

10.
井穴皆位于四肢之末端,为经脉之根,脉气所发之处,亦为五腧穴之首。井穴的补泻效应建立在针刺疗法补泻效应的基础之上。井穴上可以运用的补泻手法有迎随补泻法、呼吸补泻法、放血法、艾灸法、开阖法、开周法、指按法等。一般病证,补虚时多采用轻刺激,泻实时多采用重刺激,由于井穴的特殊性,手法上宜灵活掌握,不可拘泥。井穴位于手足指(趾)末端,皮肉浅薄,感觉异常敏锐,提插、捻转、烧山火、透天凉等复杂补泻针刺手法不适用于井穴。  相似文献   

11.
毫针刺法的操作程序一般而言 ,包括了进针、行针、留针和出针 4个方面。但是在临床实际操作中远非那么简单 ,在针刺过程中 ,围绕“气”而出现了得气、候气、催气、辨气、行气、导气、调气、守气等不同概念。如何把握其精髓而恰当地运用于临床是针灸学中的一个难题。得气、辨气、调气、守气贯穿于行针的全过程 ,这一行针过程是决定临床针刺疗效的关键 ,也是在临床中比较难于把握的方面 ,需要有一个认识、理解的过程 ,更需要在临床实践中不断地探索。   相似文献   

12.
针刺手法参数实时采集及教学演示系统的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采用针刺手法参数实时采集及教学演示系统实现针刺手法的数据化处理和分析,以满足针灸教学和科研的需要。方法:通过研制针刺传感器,对针刺手法操作过程中参数的变化进行实时采集和观察。结果:在作针刺提插手法时,针体作匀变速运动,得气时作用力依然存在;在作捻转手法时,捻转次数和弧度的改变可引起阻力矩的变化,且与机体反应有关;在作摇摆手法时,针刺的摆动幅度与作用力、作用点及方向等因素有关。结论:该系统为针刺手法的量化研究以及教学提供了新的手段。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针刺加耳压疗法治疗抑郁症的临床疗效。方法:35例轻中度抑郁症患者均用针刺补法加王不留行籽耳压法治疗。结果:35例,痊愈17例,显著进步14例,进步3例,无效1例,有效率为97.14%.治疗前HAMD平均24.9分,治疗后平均7.6分,平均减分率为70%.结论:针刺加耳压治疗轻中度抑郁症效果较好,可供临床参考。  相似文献   

14.
治神思想包括两方面 ,一是说在针刺过程中 ,医者不能只拘守手部形式 ,关键在于“治神”。治神是医者手法的核心 ,贯穿于整个施治过程中。以神“侯气”、“调气” ,进而“调神”、“调形体”。另一方面病者也须以神御气应针 ,使气随神行。两神相应 ,则正气易复 ,邪气易除。病者神形易调 ,机体阴阳趋向平衡 ,疾病自除。故研究学习针刺手法应注意对《内经》中“治神”思想的重视  相似文献   

15.
损益是古代常用的互相对立而又彼此统一的概念,“损有余补不足”被古人视为“天之道”,其对中医学补虚泻实的治疗思想影响甚深,在针刺治疗中体现尤为明显。经过对出土《脉书》的分析,可知针刺补泻思想经历了一个从损益观念到脉的虚实,再到砭刺补泻,最终形成针刺补泻的逐渐演变过程。  相似文献   

16.
针刺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治疗作用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针刺对糖尿病大鼠周围神经病变的机理.方法用链脲佐菌素造模.设立正常对照组、糖尿病模型组、降糖治疗组、针刺治疗组、药物治疗组.针刺治疗组取脾俞、肾俞、三阴交、足三里穴,隔日针刺1次.各组均于治疗4、8周测定大鼠热痛阈值、坐骨神经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NCV)、坐骨神经血流量并进行对照观察.结果治疗4周,与降糖治疗组比较,针刺治疗组热痛阈值降低,坐骨神经SNCV增加,坐骨神经血流量增加(P<0.05).治疗8周,针刺治疗组和药物治疗组热痛阈值、坐骨神经SNCV与降糖治疗组差异显著(P<0.05或P<0.01),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针刺治疗组坐骨神经血流量与降糖治疗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益气养阴活血针刺治疗改善糖尿病大鼠坐骨神经功能的作用与弥可保相似,但针刺治疗起效迅速,而且能明显增加坐骨神经组织血流量.  相似文献   

17.
针刺手法是影响针灸疗效的重要因素。针刺手法具有较强的实践操作性,现代医家对古籍中针刺手法的记载更有着不同的理解和发挥,故产生了种类多样的针刺手法。捣法、提插法与雀啄法均是以上下进退为主要操作形式的针刺手法,三者操作形式类似,但是,由于针刺幅度和频率不同,在临床治疗中产生的效果亦各不相同。捣法以大幅度的重捣轻提为主要操作特点,体现刺激量大、针感强的特征;提插法以幅度均匀的上提下插为主要操作特点,刺激量与针感因人因病等各异;雀啄法以进针原处的小幅度高频率的提插动作为主要操作特点,侧重于下插,刺激量与针感略小。临床应用中,可以根据病情的需要,运用不同刺激方式,对穴位发挥不同作用,从而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8.
气至与针感     
针灸气至与针感概念有异,"气至"应是指针刺前后的脉象变化,通过检查迎寸口脉的变化来辨别病变是在经筋还是经脉以及确定补泻后"气至"与否.《灵枢?终始》中提出人迎、寸口脉针法,选择五输穴中2个阳经穴和1个阴经穴位进行针刺补泻的操作,使人迎脉与寸口脉的大小趋于相等,可以取得"风之吹云"般的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