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类风湿关节炎的发病过程中有正虚因素参与。初病多由卫表不顾,感受风寒湿邪,气血痹阻发为痹证。久病致肝肾不足、脾胃亏虚,气血两亏。故疾病不同阶段应酌加扶助正气药物。初期益气固表,病程中顾护脾胃,后期补益气血,调补肝肾。  相似文献   

2.
恶性肿瘤是全身属虚、局部属实之疾病,患者既有六淫邪气、七情内伤、饮食劳倦等毒邪潜伏体内,又表现为精气亏虚、脏腑失调、气血瘀滞等正气不足之象,邪毒先潜伏体内,待正气亏虚时伺机发动,导致肿瘤的发生,甚至出现转移。该文提出"正虚伏毒"是肿瘤发生及转移的病机关键,邪毒内伏是根本原因,正气亏虚是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3.
国医大师刘嘉湘于20世纪70年代创立“扶正治癌“理论,提出正气亏虚为肺癌发病之本,脾胃虚弱乃正气亏虚之源,脾胃损伤伴随肺癌全程。总结刘教授治疗肺癌经验,其辨证论治、处方用药处处体现其顾护脾胃之治疗理念。   相似文献   

4.
《黄帝内经》记载:“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正气不足是脓毒症发生发展的根本内在因素。正气亏虚,感染外邪,身体发生脓毒症,可导致心、肺、肝、肾、胃肠道等多个器官功能受损,从而引发多器官功能衰竭,促使气血阴阳急剧亏虚,精气神迅速衰败。脓毒症的转归与正气盛衰有密切的联系。扶正固本对脓毒症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患者有明显保护作用。临床治疗过程中应重视扶正,补益气血阴阳,注意时时保存正气。  相似文献   

5.
从脾胃论治肺癌的机理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脾胃方面探讨了肺癌致病的机理。认为肺癌的发生多由于正气不足,气血阴阳失衡,脏腑功能紊乱而成,病机可概括为正虚邪实。正虚多由于脾胃气血生化之源不足;邪实多由于脾胃虚弱脾失健运,致痰浊内生,痰瘀互结。故治疗上其一扶正固本,调理脾胃;其二扶助脾胃,化痰湿祛瘀血。  相似文献   

6.
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长 ,多正气耗损、肝肾不足 ,脏腑气血内虚、阴阳失调 ,多患内伤杂病。因此 ,长期给予补肝肾、健脾益气养血、活血除疾治疗能极大提高老年人生存质量 ,强健身体 ,延缓衰老。1 注重补气养血  老年人脑病多发生在脏腑气血内虚基础上。因此 ,在治疗上要多注意补气养血 ,气血亏虚典型临床表现的患者应注重补气养血 ,对一些无典型气血亏虚临床表现的患者也需注意补气养血的治疗 ,临证常用中药 :黄芪、党参、人参、太子参、熟地、白芍、当归、鸡血藤。2 注重调畅气机  根据李东垣脾胃论学说 ,脾胃虚弱则万病丛生 ,脾胃乃后…  相似文献   

7.
中医学认为肝癌多为邪毒耗伤气血,正气大伤,脏腑气血亏虚为本.调理脾胃法在提高中晚期肝癌的综合治疗及减缓放化疗毒副反应等方面取得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因此,对于中晚期肝癌的治疗应以中西医综合疗法为主,调理脾胃贯穿于其中.  相似文献   

8.
《内经》中记载"积之始生,得寒乃生,绝乃成积也",认为大肠癌的发生外因寒邪侵犯损伤脾胃,内因饮食不节、情绪不稳等各种因素引起正气虚弱,内因外因相互搏结成为息肉、溃疡等恶性病灶,正虚抗邪无力,癌毒蕴结,气血失调,脾胃亏虚而成。提出治疗大法为扶正祛邪,早期大肠癌以祛邪为主,晚期大肠癌以扶正顾护脾胃为主。临证应根据患者体质、证候进行辨证施治。  相似文献   

9.
类风湿性关节炎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多属于中医痹证之尫痹。其发病原因外有风、寒、湿、热之邪,内有正气不足、痰瘀互结等复杂病理变化:病程较长,治疗也难用一法概之。现仅从湿邪缠绵,气血亏虚和肝肾亏虚三方面谈谈自己的证治体会。以示尫痹治疗复杂性之一隅。  相似文献   

10.
扶正固本法治疗恶性肿瘤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扶正固本为中医治则之一,中医认为疾病的发生、肿瘤的形成及其演变过程取决于邪正双方的斗争力量,通过扶持正气、坚固根本、增强抗病能力,达到遏制肿瘤的复发、扩散、转移,提高机体免疫功能的目的,控制肿瘤的发展。我们发现恶性肿瘤在发病过程中,大多出现贫血、头晕、饮食欠佳、肢倦乏力等一系列正气亏虚,气血不足,脾胃功能下降等症状。  相似文献   

11.
段海辰教授认为消化性溃疡多因外邪犯胃、饮食伤胃、情志不畅、素体脾虚导致胃中气机阻滞,从而导致瘀血,气血失调是其发生的病理关键。故段海辰教授认为消化性溃疡临证时无论是何型胃痛均应重视调气和血的作用。本病发作初期清热活血行气以促进"内疮"消散,中期化瘀活血行气以敛疮生肌,后期益气活血行气以促进"内疮"愈合,将调和气血法贯穿本病治疗的始终,缩短疗程,减少复发。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慢性胃炎主要病名下的证素分布特点,总结慢性胃炎的发病规律。方法选择慢性胃炎中医诊断为"胃痛"、"胃痞"患者各60例,运用证素辨证方法对其证候表现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胃痛和胃痞主要病位证素相同,为胃、脾、肝;主要病性证素相同,为气滞、阳虚、气虚、湿;证素组合频率较高的有:肝脾胃加气滞加气虚、脾胃气虚、脾胃湿、脾胃阳虚、肝脾胃气滞。结论慢性胃炎的证素特点和发病规律基本相同,病变实质为虚实夹杂,虚证以脾气虚弱、脾阳不足为主,实证以胃气不降、肝气郁滞、湿邪阻滞为主。  相似文献   

13.
秦裕辉教授系湖南省名中医、眼科专家,从医37年,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上睑下垂有先天与后天之分:先天多因禀赋不足,脾肾阳虚,睑肌发育不全而致升举乏力;后天多由脾胃气虚,升阳无力或气血亏虚,风邪客睑所致.秦教授认为胞睑在五轮学说中为肉轮,在脏属脾,脾与胃相表里,故本病多从脾胃论治,同时要将患者眼的局部症状与全身症状及体质特...  相似文献   

14.
非胰岛素依赖性糖尿病针刺辨治探要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非胰岛素依赖性糖悄病的病理改变是当液代谢失调,而脾胃功能失常是重要的致病因素,肾气不足亦不可忽视。辩证分为胃肠实热、脾虚湿阻、肾气不足和肝郁气滞甲型,主要治疗方法有清泻胃肠实热、平调脾胃功能、补益肾气、通调水道、疏肝理气等。  相似文献   

15.
目的:以病机证素为纲,探讨特发性肺纤维化(idiopathic pulmonary fibrosis,IPF)的病机演变规律,为临床治疗提供新思路。方法:通过文献分析、专家咨询等确立IPF的病机证素辨识标准,收集40例IPF患者的病机证素,利用SPSS 19.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在IPF发生发展过程中,各病机证素错综复杂,胶结合和为患。在疾病的急性加重期痰、瘀、湿的比例出现最高,慢性持续期则为气虚、瘀、湿,而到了临床缓解期则变为瘀、气虚、阳虚。急性加重期,痰和中医证候总积分呈正相关,瘀和mMRC呼吸困难分级呈正相关,痰、瘀、气虚和胸部高分辨CT结果呈正相关;慢性持续期,风、寒、阳虚和中医证候总积分呈正相关;临床缓解期,寒、气虚和中医证候总积分呈正相关,瘀、阳虚和mMRC呼吸困难分级呈正相关。结论:IPF患者在不同疾病阶段病机类型亦不相同,瘀贯穿疾病发展过程始终,治疗应将病机证素和临证发展转归相统一,组方配伍中应注重化瘀通络药物的使用。  相似文献   

16.
慢性萎缩性胃炎病理演变过程与中医阴火病机理论存在相通之处。脾胃虚弱,元气不足,产生阴火;脾胃元气亏虚,升降失常,脾气下陷,"阴火"上冲,胃络损伤是慢性萎缩性胃炎发病的病机关键。阴火证治疗原则是益气、升阳、降火,从阴火论治为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治疗提供一条新思路。  相似文献   

17.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心绞痛属于"心痛""胸痹"范畴,病发于心,但与脏腑亏损,气血阴阳失调有关。沈舒文教授提出冠心病心绞痛病机为本虚标实,心气亏损,气血阴阳不足,从而导致气血津液运行输布障碍,气滞、痰浊、血瘀内生为患。治疗当补虚疗脏损与祛邪通心脉相兼顾,在标本虚实的动态变化中重建脏腑气血阴阳之平衡。  相似文献   

18.
强调小儿体质因素是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的主要因素,本病的病机主要是由于脾肺气虚,痰饮内伏。鉴于小儿"脾常不足"之生理特点及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反复运用抗生素和叠用清凉苦寒之剂,脾胃损伤更甚,故在治疗上着重提出治脾法在此病防治中的重要作用,治脾不单单是补脾,补脾之气血阴阳,还在于消食导滞化痰理气,疏导脾胃之壅滞,恢复脾胃之正常生理功效,增强患儿的体质,提高患儿的免疫功能。在临床上归纳出以下四个治疗原则:急则治标,运脾开肺化痰;知常达变,健脾导滞逐痰;正虚邪恋,扶脾开肺托邪;未病防变,补脾益气固本。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析运脾和胃调肝法治疗小儿脾胃病经验。[方法]从小儿脾胃生理、病理特点、病因病机、治疗方法等方面总结用运脾和胃调肝法治疗小儿脾胃病的学术观点和临床经验,并附验案佐证。[结果]小儿脾胃具有生理上"脾常不足",病理上易虚易实、易寒易热的特点。脾胃疾病多由饮食喂养不当、先天不足或久病重病损伤等所致,脾失健运、脾气困惫、脾湿胃燥、脾升胃降、脾化胃纳等功能失调是其主要病机,若脾胃受损,可衍生多种相关疾病。在临床中将此治疗大法归纳为运脾和胃调肝,并可进一步细分为运脾、健脾、补脾、疏肝、柔肝、泻肝、和胃、清胃、降逆等诸多治法,可应用于小儿厌食症、再发性腹痛、泄泻、便秘等疾病的治疗中,并获得验证。[结论]运脾和胃调肝法是治疗小儿时期脾胃疾病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20.
结缔组织病多因机体正气不足,外邪乘机侵袭,从而导致皮肤、肌肉、关节等处的气、血、脉运行失常,痹阻不通,常易通过气血归肺而并发肺部病变,从而导致肺脏机能失常。结缔组织病相关性间质性肺病患者病情多虚实夹杂,气滞、气虚、血瘀、脉阻等并存体内,互为病因,缠绵难愈。故治疗应从气、血、脉的调理入手,重视补气、行气、理气,同时灵活应用活血化瘀、通经活络之法,使气血复运,脉络得畅,肺朝百脉机能得复,则诸症可缓,疾病向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