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慢性萎缩性胃炎是消化系统难治病之一,属于胃癌前病变,病情多受情志变化影响。李佃贵首创"浊毒理论",认为情志失调,肝气郁结,失于疏泄,横犯脾胃,或肝郁化火、肝胆湿热、肝血不足等均可影响脾胃运化,导致浊毒内蕴而引发慢性萎缩性胃炎,临床治疗以化浊解毒调肝为基本大法,具体根据患者病因病机之不同,以化浊解毒为主,或兼以疏肝理气,或兼以疏肝通腑泄热,或兼以养血柔肝和胃,或兼以抑肝扶脾等灵活遣方用药。临床表明依据本法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浊毒内蕴证,可逆转肠上皮化生、异型增生,截断癌前病变发展过程,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2.
[目的]总结叶丽红教授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经验。[方法]通过临床跟诊,从病因病机、辨证分型、治疗经验三个方面总结叶丽红教授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的经验,并予病案佐证。[结果]叶丽红教授认为慢性萎缩性胃炎可分为脾胃气虚、胃阴不足、脾胃湿热、肝胃不和、胃络血瘀五种证型。根据临床经验,叶师认为脾气虚、胃阴虚是该病发生的根本,湿热蕴结、血瘀胃络是疾病发生发展的重要病理因素,以益气养阴、清热解毒、活血化瘀为治疗大法。所举病例以热瘀互结、胃阴不足为主要病机,治疗以清热化瘀、健脾益胃为主,兼配伍解毒抗癌之品,8个月后复查胃镜提示转为慢性非萎缩性胃炎且不伴有肠上皮化生。[结论]叶丽红教授认为慢性萎缩性胃炎本虚标实,脾胃虚弱贯穿疾病的始终,湿热、瘀血是本病最多见的病理因素,治疗强调标本兼顾,临床疗效显著,能够有效逆转病理性萎缩,防止癌前病变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应用胃康舒宁方与西药联合对患有慢性萎缩性胃炎疾病的患者实施治疗的临床效果进行研究。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168例患有慢性萎缩性胃炎疾病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平均每组84例。采用常规西药对对照组患者实施治疗;采用胃康舒宁方与西药联合对治疗组患者实施治疗。结果:对照组患者胃炎症状消失时间和药物治疗总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慢性萎缩性胃炎疾病药物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应用胃康舒宁方与西药联合对患有慢性萎缩性胃炎疾病的患者实施治疗的临床效果非常明显。  相似文献   

4.
基于慢性萎缩性胃炎炎癌转化的机制,探讨并总结刘华一教授从"痰瘀浊毒"理论论治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经验.刘华一教授认为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炎癌转化阶段,既有脾胃气阴的亏虚,又有瘀血、痰饮、浊毒等内蕴.刘华一教授在治疗本病时,提出慢性萎缩性胃炎防癌治疗三大法则:一当扶正补虚,二当消瘀化痰,三当解毒消癥,予扶正消瘀化浊毒方随证加减,...  相似文献   

5.
标本兼治是中医常用辩证方法,尤其对慢性萎缩性胃炎治疗尤为重要。本虚是指脾阳不振,胃阴不足,脾胃气阴两虚。标实是指湿热、瘀血、气滞、邪毒。通过整理近年来有关文献报道研究,发现标本兼治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可以取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6.
慢性萎缩性胃炎是由慢性胃炎发展而来,病程较长,易从阳化热,受肝郁、湿热、瘀热等病理因素影响,皆可灼伤胃阴,引起胃阴亏虚证,影响脾胃之气,进一步促进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发生、发展。治疗当以甘寒养胃、养阴生津之品恢复胃气,药性以甘、寒、凉、润为主,采用凉润通降法,常用方剂沙参麦冬汤、益胃汤。  相似文献   

7.
慢性萎缩性胃炎是目前临床常见的消化科疾病,主要是由于机体胃黏膜腺体、胃黏膜上皮发生萎缩现象,进而导致机体胃功能降低、胃黏膜变薄等问题,随着病情逐步发展,患者容易诱发胃部炎症,如胃脘痛、胃溃疡等,且其临床症状表现包括食欲不振、嗳气等。慢性萎缩性胃炎具有病程时间长,治疗时间长,而且容易反复发作等特征。相关临床研究表明,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中,约有1.00%患者随着病情进展,会成为胃癌,对其身心健康、生活质量及生存质量均带来严重影响。目前临床以采用常规西医治疗方法为主,包括消除幽门螺杆菌感染,保护机体胃黏膜等,但是其治疗副作用较大。中医角度而言,慢性萎缩性胃炎可归属于"饱胀"、"胃脘痛"、"痞闷"等范畴,该疾病机制包括脾胃气虚、湿热气虚、血瘀气滞等,其病变位于胃部,而且与肝脏、脾脏等均存有密切关系。本文中,就关于健脾益胃汤加减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效果进行相关综述,旨在为临床提供研究依据。  相似文献   

8.
康建华  邹红  章超 《当代医学》2016,(16):153-154
目的:分析二参三草汤在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脾虚湿热证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江慢性萎缩性胃炎脾虚湿热证患者105例。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52例和研究组53例。对照组患者采取西医治疗法进行临床治疗;研究组患者给予二参三草汤的方式进行临床治疗。对比分析研究组与对照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及其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研究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96.23%,明显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78.85%,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77%明显低于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21.1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二参三草汤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脾虚湿热证患者,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主要临床症状,减轻患者的病症痛苦,且患者服药后的不良反应相对较少,值得在临床中推广。  相似文献   

9.
慢性萎缩性胃炎又名萎缩性胃炎,临床主要表现为上腹部胀满疼痛,伴有嗳气,食欲不振,消瘦、贫血等症状,是一种病因病机尚未明确的慢性消化系统疾病,也是一种癌前病变。脾阴学说是以注重脾阴亏损为理论的学说,有着举足轻重的理论价值和临床指导意义。在指导中医诊疗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1]。本文从脾阴学说出发,探讨脾阴学说对于慢性萎缩性胃炎生理功能关系,并参照现代医学关于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认识,提出滋补脾阴法对于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重要作用。以期提高临床医生对脾阴虚在该病发病过程中的重要性,为慢性萎缩性胃炎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王国斌教授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辨属本虚标实,治宜标本兼顾。慢性萎缩性胃炎以脾胃气(阳)虚,阴虚为本,气滞、痰湿、血瘀、食滞为标。同时结合现代药理研究辨病用药的特点,其中包含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与幽门螺杆菌阳性两方面的用药特点,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诊断也进行了介绍,认为舌苔的变化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诊断、治疗和预后有着很大的指导价值,通过观察舌苔变化,可以审视疾病的转归与预后。所选病例反映了王国斌教授在临床上诊断与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全过程,通过验案较详尽地介绍了其辨证疗治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经验。  相似文献   

11.
从病因病机、中医证型分析、治疗等论述慢性萎缩性胃炎。指出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病因为外邪犯胃、内伤饮食、情志失调、脾胃虚弱、痰瘀内阻。把慢性萎缩性胃炎病机概括为脾胃气虚是本病之根本,气滞血瘀胃热乃病理关键,把慢性萎缩性胃炎分为五型,深入浅出的探讨了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中医治疗。  相似文献   

12.
中医认为,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发病多因脾胃虚弱,加之饮食损伤、外邪犯胃、情志不畅、劳倦过度等导致中焦气机不利,脾胃失和.病属本虚标实,本虚以脾胃虚弱、气虚、阴虚为主,标实以寒、热、滞、湿、浊毒、痰、瘀、痈多见.中医药辨证论治慢性萎缩性胃炎,可扶正祛邪,提高免疫力,保护胃黏膜,阻止病情发展.名老中医分别从"阴"伏邪"毒"气机"瘀"痈"等辨证论治,为中医辨治萎缩性胃炎拓展了思路.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证候分布规律,为本病证候规范化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依据。方法对近20年来以中医药为主诊治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文献进行整理,并运用SPSS18.0软件对该病的证候分布规律进行频次统计分析、归纳。结果 131篇文献中慢性萎缩性胃炎病机以脾胃气虚所占比例最大,其次分别为胃阴亏虛、脾胃湿热、肝胃不和、脾胃虛寒、瘀阻胃络、肝郁脾虛、气阴两虛;主要病性、病因类证候要素为气虛、血瘀、气滞、内热、阴虚;病位类证候要素为胃、脾、肝。结论通过对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证候分布规律的研究,为本病的证候规范化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4.
中医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表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孙玉真 《中外医疗》2009,28(28):18-19
目的探讨中医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表现。方法应用健脾益气法、清热化湿法,活血化瘀法、滋阴益胃法来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结果总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结论运用中医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有显著的疗效。  相似文献   

15.
总结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常见四种证型:肝胃郁热、胃阴亏虚、脾胃虚寒、脾虚气滞型,采用清、滋、温、调四法,相应自拟清、滋、温、调四饮,辨证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6.
精索鞘膜积液属中医"水疝"范畴。张吕夫主任认为,本病责之肝脾,是由于脾失健运,水湿不化,湿痰凝聚,留滞肝经,郁结不消所致,或有郁久化热,湿热蕴结所致。其本为脾虚失运,其标为寒湿或湿热蕴结,故治疗以通补兼施为大法,用健脾和胃治其本,行气燥湿、散结通塞消其癥,以达到治本截源、标本同治之功。  相似文献   

17.
董筠教授认为,慢性萎缩性胃炎总属本虚标实之证,证型虚实错杂,临床多从脾胃湿热兼瘀阻、胃阴不足兼郁热辨治;治疗上注重调畅气机、化湿清热、活血通络,兼以补虚扶正.用药轻灵,善用药组,注重配伍.严谨辨证,灵活用药.  相似文献   

18.
慢性萎缩性胃炎是消化系统常见病,如果控制不及时,可进一步演变为肠上皮化生、异型增生、胃癌,对人类健康构成巨大威胁。姚乃礼教授将慢性萎缩性胃炎基本病机概括为“肝郁脾虚,络阻毒损”,主张通过“疏肝健脾化瘀解毒通络法”治疗,临床疗效甚佳。  相似文献   

19.
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基本病机为饮食不节、情志失畅或外邪等致脾胃虚弱,气血津液失于运化,形成痰、湿、瘀、热、毒等蕴结中焦,而致诸症杂生。其病性属本虚标实,本虚分为气虚、阴虚、阳虚,标实则包含气滞、血瘀、湿滞、痰阻、热郁等,治当补通结合。“以通为补”理论深刻认识到了胃腑通畅的重要性,强调以通运胃腑来实现补益的目的。陈伟教授运用该法辨证施治,在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治疗中颇具疗效。  相似文献   

20.
介绍柴可夫教授治疗老年萎缩性胃炎经验,柴师认为脾肾两虚、肝郁气滞、痰瘀阻络是本病的基本病机,采用疏肝健脾、益肾通络之法进行治疗,并强调根据疾病特点予以周到详备的药后调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