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炎症性肠病(IBD)是一种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炎性疾病,其确切病因及发病机制至今仍不清楚。近年来肠道菌群与IBD发病的关系日益受到关注,多项证据表明IBD患者存在肠道菌群紊乱。此文就IBD患者肠道菌群变化及益生菌在IBD中治疗作用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3.
本文简述了肠道菌群与炎症性肠病(IBD)发病和诊治的关系,并展望未来对IBD进行肠道微生态的靶向治疗可能成为一种治疗新途径。 相似文献
4.
肠道菌群与炎症性肠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证据表明,肠道微菌群在炎症性肠病发病机制中具有重要作用,且是IBD患者控制肠道炎症反应和重要辅助因子之一。本文综述对肠道炎症有调节作用的肠道常驻菌群及其疗法。 相似文献
5.
6.
7.
近年来肠道菌群已成为医学领域的研究热点,其数量庞大、种类繁多、功能复杂,在多种消化系统疾病的发生发展中均具有重要作用.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是一种病因复杂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性疾病,肠道菌群在IBD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备受关注.研究发现,肠道菌群与IBD之间存在着密切又复杂... 相似文献
8.
18世纪初.van Leeuwenhoek用自制显微镜观察人类粪便,发现了大量肠道细菌,从此开始了肠道细菌的研究。1885年Pasteur提出了“高级动物如果肠道内没有细菌则无法生存”的学说。迄今为止,肠道细菌学仍是一个值得进行广泛、深入研究的领域。健康成人空腹时.小肠上部细菌数量较少,越接近远端小肠,细菌种类(如乳酸杆菌、葡萄球菌、双歧杆菌等)和数量越多。据微生物学家估计,肠道细菌种类约2700种,而目前能分离培养的仅约500种,也就是说肠道菌群的组成远比目前所知的复杂。 相似文献
9.
10.
郑家驹 《国外医学:消化系疾病分册》2002,22(1):28-30
证据表明,肠道微菌群在炎症性肠病发病机制中具有重要作用,且是IBD患控制肠道炎症反应和重要辅助因子之一。本综述对肠道炎症有调节作用的肠道常驻菌群及其疗法。 相似文献
11.
12.
13.
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IBD)是由免疫、遗传、环境三因素共同作用导致,由于它存在发病早期症状不典型及后期病变多样化的特点,因此在发病早期准确诊断IBD是一个难点,目前诊断依赖于内镜检查和影像学检查,但是患者缺乏依从性.肠道菌群在IBD中的特征性变化提示它可能成为一种新的生物标记物.近年来多项临床研究深入探讨肠道菌群在IBD鉴别诊断、疾病活动度、肠外表现等中的特征性变化,并建立肠道菌群诊断模型,获得了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但由于该模型易受外界因素干扰,仍需进一步完善.本文拟将综述肠道菌群对IBD的诊断价值及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究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IBD)患者血清CC趋化因子配体11(CC chemokine ligand 11,CCL11)、过氧化物还原蛋白1(peroxiredoxin 1,PRDX1)的表达水平与肠道菌群以及肠黏膜屏障功能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19年3月至2022年3月我院收治的168例IBD患者作为IBD组,同期正常健康体检者120名作为对照组;应用qRT-PCR法检测血清中CCL11、PRDX1表达水平;通过半自动微生物鉴定系统进行鉴定,并计算粪便中肠道菌群数量;采用ELISA、鲎试验、可见分光光度法分别检测D-乳酸、内毒素、二胺氧化酶(diamine oxidase, DAO)水平;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血清CCL11、PRDX1表达水平相关性以及二者与肠道菌群数量、肠黏膜屏障功能的相关性。结果 IBD组的血清中CCL11、PRDX1水平、CDAI评分和Mayo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CCL11与PRDX1呈正相关(P<0.05),CCL11、PRDX1与CDAI评分、Mayo评分之间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5.
16.
17.
炎症性肠病(IBD)包括克罗恩病(CD)和溃疡性结肠炎(UC),为一种机制尚不明确、临床处理难度较大的消化科疾病。在对IBD的研究过程中,人们越来越注意到肠道菌群在IBD中的重要作用,大量证据表明益生菌对IBD的治疗有所裨益,益生菌制剂也日益成为IBD药物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此文综述了近年来益生菌治疗IBD的成果,并探讨了益生菌治疗IBD的相关机制。 相似文献
18.
19.
20.
炎症性肠病患者肠道菌丛结构特征的指纹图谱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建立炎症性肠病(IBD)患者和健康人肠道细菌DNA指纹图谱以分析其肠道菌丛的整体差异。方法应用肠杆菌基因间的重复共有序列(ERIC)-PCR技术建立10例IBD患者及10例正常对照者的肠道细菌DNA指纹图谱,分析IBD患者及正常对照者的肠道菌丛的整体差异。结果IBD患者及正常对照者的肠道菌丛存在整体差异,正常对照组ERIC.PCR指纹图谱电泳DNA条带多,主带位置无统一趋势;IBD组ERIC-PCR指纹图谱电泳DNA条带较少,且所有样本主带分布非常一致,均出现在约1.1kb处。结论正常人肠道细菌种类多,IBD患者少。IBD组1.1kb处主带可能为某一种肠道细菌中特有的序列,或为不同序列或几个序列的混合物。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