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近年来腔内影像学技术突飞猛进,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病理生理演变提供了丰富的信息。既往研究集中于早期检测识别冠状动脉易损斑块,但这些易损斑块对临床事件的阳性预测值很低。现总结近年来在冠状动脉易损斑块领域内的大量临床相关研究,阐述易损斑块对临床事件的预测价值及其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疾病自然进程中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正>冠心病(coronary heart disease,CHD)是由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的心脏器质性疾病。炎症反应是促进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进展的重要因素,使动脉粥样斑块易于破裂、出血,形成血栓,诱发急性心血管事件。研究发现,易损斑块的存在是发生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的主要原因[1]。血管内超声(IVUS)能对粥样硬化斑块进行定性分析,从而判断斑块的稳定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性质与血同型半胱氨酸(Hcy)、血脂水平的相关性。方法选取50岁以上进行颈部血管超声检查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269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检查结果分为颈动脉粥样硬化稳定斑块组(简称稳定斑块组,106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组(简称易损斑块组,163例)。检测比较两组患者的血清Hcy水平、血脂水平;对影响易损斑块发生的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易损斑块组患者的年龄、男性比例、TC、LDL-C、脂蛋白LP(a)、Hcy水平高于稳定斑块组患者,HDL-C水平低于稳定斑块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易损斑块组患者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的比例显著高于稳定斑块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高龄、高Hcy水平、高LP(a)水平是易损斑块发生的危险因素,女性、高HDL-C水平是易损斑块发生的保护因素。结论高龄、高Hcy水平、高LP(a)水平是颈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降低Hcy水平对减缓颈动脉粥样硬化的进程可能具有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血清淀粉样蛋白A(SAA)和高敏C-反应蛋白(hs-CRP)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关系.方法 分析120例患者血清SAA、hs-CRP水平与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结果,比较两种血清炎症因子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与否的相关性.结果 各斑块组血清hs - CRP、SAA 水平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易损斑块组、混合斑块组血清hs - CRP、SAA水平显著高于硬斑块组(P<0.01);而易损斑块组和混合斑块组两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SAA与hs-CRP水平之间显著相关(r=0.725,P<0.01).结论 血清SAA、hs-CRP水平与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的性质相关,可评估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稳定性,预测疾病的发生与转归.  相似文献   

5.
冠状动脉动脉粥样硬化是冠心病的病理基础,以血管壁斑块形成为特征.易损斑块定义为易于导致血栓形成或能迅速发展为罪犯病变的所有斑块,其最常见的组织学亚型具有薄纤维帽(厚度<65μm)、大脂核(脂质池体积>40%)、大量巨噬细胞浸润(显微镜下>25个/0.3mm直径)以及血管正性重构等特点.研究表明,65%~70%的血栓南薄纤维帽粥样硬化斑块引起[1],它的破裂是急性冠脉综合征的发病基础.冠状动脉动脉粥样硬化的各种发病机制均与巨噬细胞和血管平滑肌细胞有紧密关系.在易损斑块中,这两种细胞成分明显有别于稳定斑块以及正常血管,主要表现为:(1)较多巨噬细胞浸润;(2)纤维帽中的血管平滑肌细胞及其分泌的细胞外基质(包括胶原纤维和蛋白多糖等)均明显减少[2].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易损性与这两种细胞密切相关,故深入研究有助于认识易损斑块的发生机制并积极进行预防干预.我们就巨噬细胞和血管平滑肌细胞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的相关性进行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6.
冠状动脉易损斑块的识别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致血栓形成,部分或全部阻塞血管,常可导致心肌梗死、心力衰竭、致死性心律失常甚至死亡等一系列严重后果。“易损斑块”一词,最初用来描述那些易于破损或血栓形成导致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的斑块,即指那些即将破裂并极有可能触发一系列不良心脏事件的斑块。如何在斑块破裂之前即进行早识别、早治疗已成为我们面临的重大挑战。本文将对易损斑块的形成机制、有创及无创影像学检查、血清标记物和治疗等方面,尤其是影像学评价进行论述。一、易损斑块的可能发病机制易损斑块是一个病理学名词,其组织学特征包括薄帽纤维粥样硬化(即有较大的脂质核心、薄纤维帽和  相似文献   

7.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HD)是目前危害人类健康的最主要疾病之一,研究结果表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破裂,引发血小板聚集、血栓形成及冠状动脉急性闭塞是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发病机制.因此,稳定甚至消退易损斑块,成为防止急性冠状动脉事件发生的重要目标.血脂康是中药红曲提取物,包含有以洛伐他汀为主的多种他汀及不饱和脂肪酸、生物碱、甾醇类及少量黄酮类物质[1],已有研究结果表明血脂康能够降低冠心病患者相关事件的危险性[2],提示其可能具有稳定易损斑块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HD)是目前危害人类健康的最主要疾病之一,研究结果表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破裂,引发血小板聚集、血栓形成及冠状动脉急性闭塞是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发病机制.因此,稳定甚至消退易损斑块,成为防止急性冠状动脉事件发生的重要目标.血脂康是中药红曲提取物,包含有以洛伐他汀为主的多种他汀及不饱和脂肪酸、生物碱、甾醇类及少量黄酮类物质[1],已有研究结果表明血脂康能够降低冠心病患者相关事件的危险性[2],提示其可能具有稳定易损斑块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感染负荷与粥样硬化形成及斑块性质的相关性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感染负荷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及其斑块性质的相关性。方法 2001年12月至2003年10月在本院接受介入检查的患者182例,血管内超声检测确定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及其斑块性质;介入检查前抽静脉血,酶联免疫吸附检测法(ELISA)检测患者血清巨细胞病毒、幽门螺旋菌、肺炎衣原体、EB病毒、B型柯萨奇病毒、A型流感病毒、B型流感病毒、结核杆菌抗体IgG/IgA及乙肝病毒表面抗原。免疫散射比浊法检测高敏C反应蛋白(hs CRP)水平。结果 根据感染负荷将患者分为三组:A组:感染原n≤3种,B组:n=4~5种和C组:n≥6种。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检出率随感染负荷的增加而增加,各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阳性率分别为44. 4%, 70 .6%和76 .7% (P<0 .001);感染负荷与动脉粥样硬化阳性率呈正相关,r=0 .9396。血清hs- CRP水平升高者( >5 .0mg/L)冠状动脉粥样硬化阳性率升高更明显(43 .8%, 70. 0%, 70.8% )比(45 .5%, 63 .7%, 96 .8% )。A、B、C组易损斑块检出率分别为33 .3%、32 .4%、51. 7% (P<0. 05 ),感染原在5种以上者易损斑块检出率明显升高。结论 以往感染微生物数量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率相关,血清hs CRP水平升高者中两者的相关性更明显, 提示二者有协同作用。高水平的感染负荷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易损斑块率相关。  相似文献   

10.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 ACS)是以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或侵袭,继发完全或不完全闭塞性血栓形成为病理基础的一组临床综合征。斑块破裂是引起血栓或栓塞的主要原因,因此,易损斑块的早期检出对于临床预防ACS和减少并发症有重要的意义。笔者对近年来各种影像学方法检查易损斑块性质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旨在为临床及早检出易损斑块,减少急性心血管事件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1.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常常导致严重的心血管事件,而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是绝大多数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发生的原因,因此检测高破裂风险的易损斑块,对筛选和干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具有重要意义。随着研究的不断进展,易损斑块内的一些微观结构如斑块内新生血管、微小钙化、胆固醇结晶,在易损斑块的进展中起到重要的作用。因此,本文以易损斑块内最常见的3种微观结构为重点,综述斑块内微观结构在易损斑块进展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血小板衍化生长因子(PDGF)-D rs7950273位点基因多态性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性质的相关性。方法 237例冠心病(CHD)患者根据冠脉造影及血管内超声检查(IVUS)结果将粥样斑块分为稳定斑块组(65例)、易损斑块组(89例)、混合斑块组(83例),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检测PDGF-D rs7950273基因多态性及测序鉴定,并选择112例正常者为对照。结果 CHD组(62例,26.2%)CC基因型频率显著高于对照组(16例,14.2%),而对照组GG基因(39例,34.8%)高于CHD组(43例,18.1%)。CHD组C等位基因频率(256例,54.1%)明显高于对照组(89例,39.7%)。CHD亚组间基因频率分布特点为稳定斑块组与易损斑块组、混合斑块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 PDGF-D rs7950273位点基因多态性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性质的相关,C等位基因使易损斑块的发生率增加。  相似文献   

13.
脂蛋白相关磷脂酶与冠状动脉易损斑块的相关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05).(3)血清hs-ClIP水平在易损斑块组高于稳定斑块组与对照组,两者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血清Lp-PLA2辅助识别易损斑块特异性高于hs-CRP.结论 与hs-CRP比较血清Lp-PIA2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的IVUS指标相关性更好.血清Lp-PLA2与hs-ClIP联合检测更能反映斑块的不稳定性,可作为临床预测易损斑块的血清学指标.  相似文献   

14.
冠状动脉易损斑块定义为具有血栓形成倾向、极有可能快速进展成罪犯斑块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斑块常无临床症状或者仅出现稳定性心绞痛,从稳定斑块进展为易损斑块,常常是炎症反应的结果。因此,在易损斑块出现急性心血管事件之前,循环中能找到可靠识别易损斑块的炎症标记物就显得非常重要,目前临床与基础研究中,发现许多炎症标志物可提供易损斑块的诊断及预后价值。本文就冠状动脉易损斑块的炎症标记物最新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5.
动脉粥样硬化是全身性、慢性炎症性疾病,以局部突出表现为主。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是冠状动脉性心脏病最主要病因,冠状动脉性心脏病患者发生急性冠状动脉事件的后果十分严重,常危及生命,而易损斑块是导致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主要罪犯病变。因此,对易损斑块的早期识别以及积极干预,对于预防急性心血管事件的发生至关重要,具有非常重要的临床意义。现就冠状动脉易损斑块的治疗最新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血清磷脂酶(Lp-PL)A2及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3年5月至2014年5月该院收治的行血管内超声检查(IVUS)并且行冠状动脉造影(CAG)检查的患者160例,分为对照组(n=45)、稳定斑块组(n=69)及易损斑块组(n=46),所有入选者于术前抽取空腹静脉血,检测血清中的Lp-PLA2、hs-CRP水平,并且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稳定斑块组和易损斑块组血清中的Lp-PLA2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t=10.231,11.967,P=0.026,0.019),且易损斑块组与稳定斑块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9.892,P=0.028);易损斑块组血清中hs-CRP水平显著高于稳定斑块组和对照组(t=9.899,11.023,P=0.031,0.024);血清中Lp-PLA2辅助识别易损斑块的特异性高于hs-CRP,两者联合特异度更好。结论血清中Lp-PLA2相比hs-CRP和冠状动脉硬化易损斑块的相关性高,两者联合能更好地检测斑块不稳定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血小板衍化生长因子(PDGF)血清学水平及PDGF-D rs3809021、rs974819位点基因多态性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性质遗传易感性的关系。方法:237例冠心病(CHD)患者根据冠脉造影及血管内超声检查(IVUS)结果将粥样斑块分为稳定斑块组(65例)、易损斑块组(89例)、混合斑块组(83例),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法)检测血清PDGF水平;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检测PDGF-D rs3809021、rs974819基因多态性及测序鉴定,并与112例正常者对照。结果:CHD各亚组PDGF水平均高于对照组;易损斑块组、混合斑块组血清PDGF水平均显著高于稳定斑块组。PDGF-D基因rs3809021位点多态性在CHD组和对照组的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DGF-D基因rs974819位点中,携带C等位基因的基因型(CG+CC)可增加总体CHD发病风险,CHD亚组间基因频率分布特点为稳定斑块组与易损斑块组、混合斑块组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PDGF-D rs974819位点基因多态性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性质的相关,C等位基因使易损斑块的发生率增加,rs974819位点C等位基因可能是CHD的遗传易感基因。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和同型半胱氨酸(Hcy)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关系。方法90例冠心病病人依据斑块性质分为易损斑块组、混合斑块组、硬斑块组(稳定斑块组)各30例及对照组30例,检测各组血清hs-CRP,Hcy的水平,比较各组的差异及其与斑块的关系。结果易损斑块组、混合斑块组hs-CRP,Hcy高于硬斑块组和对照组(P<0.01),冠心病各组均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炎症和Hcy与不稳定斑块破溃发生及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相关,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斑块检查结合血清hs-CRP,Hcy水平检测可作为冠状动脉斑块不稳定性的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骨密度对围绝经期女性发生颈动脉粥样硬化及颈动脉斑块易损性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1年7—10月在河北工程大学附属医院体检中心进行体检的1 000例围绝经期女性,收集受试者临床资料、生化指标、骨密度T值及颈动脉粥样硬化、颈动脉易损斑块发生情况。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围绝经期女性发生颈动脉粥样硬化及颈动脉斑块易损性的影响因素。结果 根据骨密度T值将受试者分为骨量正常组(n=361)、骨量减少组(n=380)和骨质疏松组(n=259)。骨量减少组、骨质疏松组有冠心病史者占比及颈动脉粥样硬化、颈动脉易损斑块发生率高于骨量正常组,骨质疏松组有冠心病史者占比及颈动脉粥样硬化、颈动脉易损斑块发生率高于骨量减少组(P<0.05)。根据是否发生颈动脉粥样硬化将受试者分为颈动脉粥样硬化组(n=667)和无颈动脉粥样硬化组(n=333)。颈动脉粥样硬化组有高血压史、冠心病史者占比高于无颈动脉粥样硬化组,骨密度T值低于无颈动脉粥样硬化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冠心病史和骨密度T值是围绝经期女性发生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独立影响因素(P<0...  相似文献   

20.
人们一直不断探索冠心病发生发展的病理机制,积极探索易损斑块、易损病变、易损患者的识别方法,减少心血管事件。血管内超声虚拟组织学是研究冠状动脉病变特征的简单有效的手段之一。近期对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血管内超声虚拟组织学研究显示薄帽纤维粥样硬化斑块与长期的不良心血管事件相关。冠状动脉不同部位发生易损斑块的概率不同。吸烟、高胆固醇血症与斑块不稳定性相关。他汀类药物可减少斑块容积,但是对斑块成分的影响仍不明确。目前仍无可靠的血清学标志物显示冠状动脉斑块的易损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