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探究循证康复干预对盆底功能障碍患者盆底肌肉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14年10月‐2016年10月于该院妇产科治疗的130例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生活干预,观察组给予循证康复干预,对比两组盆底肌肉功能恢复情况及康复效果。结果观察组产后3个月盆底肌力IV级、V级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产后3个月盆底肌电位活动值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产后3个月盆底肌疲劳值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压力性尿失禁(SUI)发生率为4.6%,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盆腔脏器脱垂(POP)0度、I度发生率分别为64.6%、33.8%,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产后3个月高水平性生活质量占69.2%,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给予盆底功能障碍产妇循证康复干预,可有效改善盆底肌肉功能,提高性生活质量,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采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产后患者采用康复治疗仪联合早期盆底功能训练对尿潴留及盆底功能的疗效。方法:选取在我院自然分娩的103例产妇,随机分为对照组51例和观察组52例。对照组采用常规产科干预,观察组实施早期盆底功能训练联合康复治疗仪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后盆底肌张力及产后尿潴留发生率的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后盆底肌张力强度高于对照组(P<0.05),产后尿潴留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早期盆底功能训练联合康复治疗仪的应用可显著降低产后患者尿潴留发生率,改善盆底功能,具有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综合康复治疗改善产妇盆底功能的作用.方法:将1500例产妇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750例,对照组产妇给予常规产后康复治疗,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观察组产妇给予综合康复治疗,包括盆底电刺激治疗和盆底肌训练.治疗后比较两组产妇的盆底肌力,腰部疼痛、压力性尿失禁和盆腔器官脱垂情况.结果:观察组产妇盆底肌力优良率为90.4%(678/750),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产妇压力性尿失禁(3.3%,25/750)、腰部疼痛(16.4%,123/750)和盆腔器官脱垂(32.1%,241/750)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产后综合康复治疗能有效改善产妇的盆底功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产后盆底早期康复干预治疗对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防治疗效。方法:选择2010年2月-2013年2月期间我区产后6~8周随访的产妇进行问卷调查及常规检查。将盆底肌力差确诊为存在PFD的960病例,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80例,观察组进行综合的康复干预治疗,对照组只进行盆底肌肉训练指导。结果:两组分别进行1个疗程观测,进行综合早期康复干预治疗的观察组较对照组在盆底肌力改善上有显著效果,有效率96.2%,在尿失禁、轻中度子宫脱垂的治疗上有明显效果,提高了性生活质量,两组比较有明显统计学差异。结论:产妇产后6~8周早期进行盆底康复干预治疗能改善盆底肌力,防治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早期盆底康复治疗对产后盆底功能障碍的疗效研究。方法:选取收治的100例产妇,随机分为对照组、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产妇采取常规健康宣教。观察组产妇给予早期康复治疗。对比两组产妇护理后盆底康复锻炼依从性以及产妇的康复信念,比较两组产妇护理后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产妇康复训练依从性以及产妇的康复信念整体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产妇不良反应发生率2.00%,明显低于对照组发生率2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盆底康复治疗对产后盆底功能障碍的效果十分理想,大大提高了产妇对医护人员的依从性,增加了产妇的康复信念,不良反应发生率大大降低,提高了产妇的生活质量,针对盆底功能障碍患者采用早期盆底康复的治疗模式,临床上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产后早期盆底康复治疗对女性盆底康复效果的影响.方法 将2015年1月—2016年1月我院收治的260例阴道分娩产妇,按照1:1比例随机分为研究组(早期盆底康复治疗)与对照组(常规产后健康教育),对比2组康复效果.结果 治疗后,研究组盆底肌张力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5%,明显低于对照组的6.2%,差异显著(P<0.05).结论 在阴道分娩产妇治疗过程中实施产后早期盆底康复治疗,能改善康复效果,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用于产后42 d盆底康复评估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4年6月-2015年6月在本院行阴道分娩的196例初产妇,均于产后42 d入院复查,根据是否进行产后早期盆底康复治疗分为对照组(给予常规健康指导和盆底训练,n=98)与观察组(进行早期盆底康复,n=98),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分别于产后42 d、产后3个月对盆底功能进行评估,观察两组康复效果。结果:产后3个月,观察组BND、PUVA-S、PUVA-R及UVJ-M均显著小于产后42 d,而BSD-S显著增大(P0.05),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产后3个月,观察组患者Ⅰ、Ⅱ类肌纤维肌力均显著升高,平均肌电压亦显著增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产后3个月,观察组患者的尿失禁、尿道内口漏斗形成、膀胱膨出、子宫脱垂发生率相比于对照组均显著要低(P0.05);产后3个月,观察组患者下腹酸胀、阴道松弛、尿频、尿急、阴道干涩等症状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产妇产后42 d进行早期盆底康复治疗,通过彩色多普勒超声可观察到盆底功能有效改善,且可有效减少和预防盆腔器官脱垂和尿失禁的发生,具有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盆底超声对产后压力性尿失禁康复治疗评估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本院2018年3月至2019年3月收治的产后6周诊断为压力性尿失禁产妇85例作为观察组,并选取同期产后正常产妇60名作为对照组,两组产妇均于产后6周进行盆底超声检查,观察组产妇接受盆底康复治疗并于产后12周复查盆底超声.比较两组产后6周和观察组产后12周膀胱颈移动度、膀胱尿道后角及尿道内口漏斗形成率.结果 产后6周,观察组产妇膀胱颈移动度、膀胱尿道后角以及尿道内口漏斗形成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产妇产后12周膀胱颈移动度、膀胱尿道后角以及尿道内口漏斗形成率均明显低于产后6周(P<0.05).结论 盆底超声检查可显示膀胱颈位置及活动度,有助于产妇产后压力性尿失禁的早期诊断及盆底康复治疗评估,值得临床推广运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护理干预措施对产后妇女盆底功能康复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于2015年5月至2016年10月,我院产科产后42d筛查发现盆底肌功能低于3级的患者100例,随机分组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措施进行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采用优质护理措施干预措施,比较两组产妇治疗前后盆底综合肌力恢复情况、盆底肌功能障碍疾病的发生率、生活质量。结果:(1)观察组I类、II类肌力3级及以上产妇所占比例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2)对照组盆底肌功能障碍疾病的发生率明显高于观察组,P0.05。(3)观察组生活质量评分低于对照组,数据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优质护理干预措施对盆底肌功能康复的作用显著,能够有效地改善产妇产后的盆底肌功能,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产后早期盆底康复训练对产后压力性尿失禁患者的影响。方法:选取120例产妇作为研究对象,根据产妇产后护理方式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60例,对照组行产后常规康复护理,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产后早期盆底康复训练。随访3年,比较两组压力性尿失禁发生状况及产妇盆底肌力变化情况。结果:护理后,研究组压力性尿失禁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盆底肌力恢复为3级及以上者明显多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常规康复护理基础上,实施产后早期盆底康复训练可提高产妇的盆底肌力,预防产后压力性尿失禁发生的效果优于单纯常规康复护理效果。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产后盆底康复护理策略在预防阴道分娩产妇盆底功能障碍中的效果。方法:选取进行盆底筛查的240例阴道分娩产妇为研究对象,其中对照组120例,由护理人员指导其进行盆底康复锻炼;观察组120例,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进行盆底肌低频电刺激与生物反馈治疗。比较两组产妇的盆底肌肌力、盆底障碍的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产后6个月的Ⅰ类肌纤维、Ⅱ类肌纤维的肌力高于对照组,阴道最大压力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脏器脱垂及阴道膨出、盆腔痛、压力性尿失禁等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性生活满意度及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产后盆底康复护理策略能够促进阴道分娩产妇产后盆底肌力的恢复,减少盆底功能障碍,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产后盆底康复时间选择对尿失禁及盆底肌的影响,以供临床参考。方法随机选取2015年3月至2016年9月在自然分娩产妇112例纳入本研究,根据随机原则分组。对照组产妇于产后6w接受盆底康复治疗,实验组产妇于产后4w接受盆底康复治疗。治疗后6个月,对比两组产妇在尿失禁发生率、盆底肌肉功能方面的差异性。结果与对照组对比,我们发现实验组尿失禁发生率明显较低,VRP、VSP、T等指标明显较高,组间差异经统计学分析后认为有意义(P0.05)。结论产后早期进行盆底康复治疗有助于尽快恢复盆底肌肉功能,减少或避免发生尿失禁,促进产后恢复进程。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究盆底功能康复治疗对产妇盆底肌肉功能的影响。方法随机选取2013年7月至2014年7月我院收治的98例产妇,按照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49例和观察组49例。对照组给予常规的康复治疗,观察组给予盆底康复训练治疗。对比分析两组产妇盆底肌张力以及尿失禁程度的评分。结果观察组产妇盆底肌张力评分(3.41±0.95)分高于对照组(2.66±0.10)分,尿失禁程度评分(1.41±0.45)低于对照组(2.70±0.64)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盆底功能康复治疗可以显著恢复产妇盆底肌肉功能,有利于产妇在产后的恢复,促进患者康复,减少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发生率,在临床产科中可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产后序贯盆底康复锻炼对经产妇产后盆底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0年1月至2021年10月在金华市中心医院分娩的经产妇98例纳入本研究,根据产妇入组顺序进行编号,单号纳入对照组,双号纳入观察组,每组各49例。对照组产妇行常规产后康复干预,观察组产妇行序贯盆底康复锻炼。两组产妇均持续干预至产后6个月。比较两组产妇产后24h、6周、3个月、6个月的Ⅰ类和Ⅱ类盆底肌肌力、盆腔器官脱垂定量(pelvic organ prolapse quantification,POP-Q)分度和盆腔器官脱垂/尿失禁性生活问卷简表(pelvic organ prolapse/urinary incontinence sexual questionnaire,PISQ-12)评分,记录产后6个月时盆底功能障碍发生情况。结果 产后24h、6周,两组产妇的Ⅰ类、Ⅱ类盆底肌肌力构成、POP-Q分度构成、PISQ-12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产后3个月、6个月,观察组产妇的Ⅰ类、Ⅱ类盆底肌Ⅳ、Ⅴ级肌力占比和0度、Ⅰ度、Ⅱ度的POP-Q分度占比及PISQ-12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产后6个月时,观察组产妇的盆底功能障碍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产后行序贯盆底功能康复锻炼可有效促进经产妇近期Ⅰ、Ⅱ类盆底肌肌力恢复,降低盆底功能障碍发生率,提升产妇康复水平,是经产妇产后康复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5.
《中国现代医生》2020,58(21):89-91+95
目的 分析产妇产后尿失禁及盆底肌是否会受到盆底康复时间选择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6年2月~2018年1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90例产妇,经电脑随机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每组45例。观察组产妇在产后48 h进行产后盆底康复训练,产后42 d进行盆底康复治疗,对照组产妇在产后42 d进行产后盆底康复治疗,比较两组产妇的治疗效果。结果 观察组的尿失禁发生率(2.22%)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2.22%,轻度、中度发生率也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Ⅰ类、Ⅱ类肌纤维肌力最大值与平均值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治疗有效率为95.56%,对照组的治疗有效率为82.22%,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产妇产后越早进行盆底康复训练,越有利于修复盆底肌,降低尿失禁的发生率,缓解盆底功能受损情况,提升治疗总有效率,加快疾病恢复,有临床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产后盆底功能障碍Kegel训练结合生物反馈电刺激对患者康复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4月至2021年5月景德镇市妇幼保健院收治的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患者8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各40例。对照组采取生物反馈电刺激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进行健康宣教,并指导患者进行正确Kegel训练。统计分析两组患者的盆底静息、收缩压力、盆底压力分级、阴道肌力、纤维疲劳指数、压力性尿失禁发生情况、盆底器官脱垂症状。结果:治疗组患者治疗后较治疗前的盆底静息、收缩压力升高幅度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患者的盆底压力分级Ⅰ级、Ⅱ级比例均高于对照组(P<0.05),Ⅲ级比例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患者的阴道肌力、Ⅰ级纤维疲劳指数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Ⅱ级纤维疲劳指数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患者治疗后较治疗前的压力性尿失禁发生率、盆底器官脱垂症状Ⅰ度、Ⅱ度比例降低幅度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产后盆底功能障碍Kegel训练结合生物反馈电刺激较单独生物反馈电刺激更能有效促进患者康复。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不同时机盆底康复治疗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90例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5例。对照组产后3个月开展盆底康复治疗,观察组产后1~2个月内开展盆底康复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女性性功能指数(FSFI)自评量表评分、治疗后尿失禁率和器官脱垂率。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3.3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7.7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FSFI评分均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尿失禁率和器官脱垂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产后1~2个月内开展盆底康复治疗,可提高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患者治疗总有效率和FSFI评分,优于产后3个月开展康复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盆底康复护理对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80例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两组患者均进行生物反馈电刺激治疗,对照组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产后盆底康复护理,比较两组患者产后盆底异常检出情况及心理健康状况。结果:随访6个月,观察组产妇在压力性尿失禁,盆腔器官脱垂,Ⅰ类、Ⅱ类肌纤维异常的检出率均低于对照组;护理后,观察组心理健康状况的改善效果优于对照组,以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产后予患者进行盆底康复护理,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盆底功能,缓解产妇焦虑、紧张等负面情绪,安全可靠,具有重要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孕妇产后盆底肌康复治疗采用针对性康复指导对产妇依从性与恢复效果的影响。方法:随机选取我院在2017年2月-2018年2月期间收治的女性盆底功能性障碍疾病30例,均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15例。给予对照组产妇常规康复指导的方法,观察组则采用针对性康复指导的方法,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期间的依从性,以及盆底肌肉张力与尿失禁等康复指标。结果:其中观察组产妇的康复锻炼依从性明显优于对照组;比较产妇盆底肌肉张力3级以上的比例,观察组明显要高于对照组;关于尿失禁与盆腔器官脱垂并发症的发生率,观察组则显著低于对照组,同时性生活满意产妇例数调查比较,观察组要高于对照组;系列的研究结果比较存在可比性(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采用针对性康复指导,可对盆底康复治疗产妇的依从性进行提高,增加盆底肌力量和改善尿失禁,降低盆腔器官脱垂症状的发生率,在临床中具有广泛的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20.
张晓红  周明  吴珊  万琴 《安徽医学》2017,38(7):925-926
目的 探讨产后早期盆底功能训练联合康复治疗仪干预对产后尿潴留的效果.方法 连续选择2015年6~12月在宣城市中心医院进行分娩的153例初产产妇,按数字表法随机分入观察组及对照组,其中对照组产妇75例接受产科常规监护治疗,观察组产妇78例接受产科常规监护治疗及早期盆底功能锻炼+产后康复治疗仪干预,比较两组产妇产后尿潴留的发生情况及产妇首次排尿时间.结果 观察组产妇产后首次排尿时间短于对照组[(231.70±60.14)min vs (298.20±66.10)min, P<0.05)];对照组8例出现尿潴留,发生率为10.67%,观察组2例出现尿潴留,发生率为2.5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产后早期盆底功能训练联合康复治疗仪干预,可有效缩短产妇产后排尿时间和减少尿潴留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