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miRNA基因作为调控基因,参与了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及复发等多个过程,与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且其在血液和粪便中可保持一定的稳定性和特异性,故miRNA可作为结直肠腺瘤-腺癌临床早期检测及诊断结直肠癌的无创性新型生物标志物。目前已有不少研究在探索血清及粪便中miRNA分子标志物在结直肠腺瘤或结直肠癌筛查中的敏感度和精确度。以患者血清或粪便miRNA表达水平及结合其他实验室指标的动态变化数值作为结直肠癌疗效预测的生物标记物,在临床过程中将患者分层,实施个体化治疗,做到科学、合理、安全的用药,将提高结直肠癌的临床疗效。明确中医不同证型患者血清miRNA表达谱的不同并将miRNA表达水平作为微观辨证的生物标志物,可为中医药个体化治疗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2.
内源的功能性非编码小分子RNA-miRNA,在转录后水平调控目的基因的表达,进而参与调节细胞周期、凋亡、分化、发育以及肿瘤发生等多种生物学过程。miRNA能够调节DNA甲基化修饰,并对许多结直肠癌相关重要信号通路具有调控作用。miRNA表达异常会引起WNT、EGFR通路过度激活,TGFβ信号响应缺失,以及p53等抑癌基因的失活,导致结直肠癌发生。miRNA的甲基化修饰及其与靶基因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NP)是miRNA调控结直肠癌发生的重要分子机理。本文总结了miRNA在结直肠癌发生发展过程中的调控作用及其分子机制,并初步探讨了miRNA表达异常致使肿瘤发生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寻找并鉴定在结直肠癌及癌旁正常组织中差异表达的miRNA,为进一步阐明其在结直肠癌发生、发展机制中的作用奠定实验基础。方法:收集10例新鲜的结直肠癌及癌旁正常组织,抽提总RNA,利用miRNA芯片技术寻找结直肠癌及癌旁正常组织中差异表达的miRNA,并通过real-time PCR技术进行验证。结果:与结直肠癌旁正常组织相比,结直肠癌组织中上调2.3倍以上的miRNA有32个,下调2倍以上的miRNA有10个;real-time PCR结果与miRNA芯片结果较吻合。结论:筛选得到结直肠癌miRNA差异表达谱,其可能与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相关。  相似文献   

4.
任俊 《医学综述》2012,18(8):1170-1173
MicroRNA(miRNA)是一类长度约22 nt的小分子非编码RNA,通过转录后调控机制影响基因表达。miRNA几乎参与了与肿瘤相关的所有过程,包括增殖、分化、凋亡、转移、血管生成、免疫应答等,并且功能研究表明其在肿瘤中起着致癌或者抑癌基因的作用,因此阐明其在肿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实验证明miRNA可能成为影响肿瘤信号通路中关键因子的重要治疗靶点以及肿瘤标志物。现就miRNA的产生、作用机制、研究方法以及常见的几种致癌或者抑癌miRNA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5.
微小RNA(microRNA)是一类细胞内源非编码小分子RNA,通过对靶基因mRNA的降解或翻译抑制作用,广泛参与多种重要生物学进程.研究发现,microRNA(miRNA)表达异常与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及预后存在密切关联.本文总结了血浆与粪便miRNA作为结直肠癌早期诊断生物标记物的突破性研究进展,并分析了miRNA在结直肠癌预后及疗效中的标记物潜能,就miRNA作为新型结直肠癌临床生物标记物的最新研究进行了系统综述.  相似文献   

6.
MicroRNA(miRNA)是一类约22个核苷酸组成的小分子非编码RNA,主要在转录后水平通过促进靶基因mRNA的降解或抑制其翻译过程而发挥负调控作用.miRNA不但参与生命活动的一些基本过程,如细胞分化、细胞增殖、细胞凋亡和细胞代谢等,而且与人类疾病,尤其与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可作为一类新的癌基因及抑癌基因,在癌症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近年,我们首次在肝癌染色体变异区内发现新的肝癌转移促进因子miR-151并阐明了其分子作用机制,即RhoGDIA是miR-151下游靶基因,介导了miR-151的促肝癌转移功能;miR-151与其宿主基因FAK协同作用,活化Rac,cdc42及Rho GTPase,进而促进肝癌细胞的迁移、侵袭与转移,为阻断肝癌转移提供了新的治疗靶点.研究发现多个用于肝癌诊断及转移、复发、预后预测的miRNA分子标志物,建立了肝癌诊断、转移、复发及预后的miRNA预测模型;鉴定miR-125b为肝癌侯选抑癌基因,主要通过抑制癌基因LIN28B发挥抑癌作用;发现miR-30d为肝癌转移促进基因,转移抑制基因GNAI2为其功能靶基因;另外,发现miRNA不仅与mRNA的3’非翻译区结合,而且能与基因家族的蛋白编码区结合从而调控基因表达,为研究miRNA在肿瘤中的调控机制提供了新的思路;采用实验方法论证了单个基因能同时被多个miRNA所调控,为建立miRNA与mRNA复杂的相互作用调控网络提供了良好的实验基础.  相似文献   

7.
microRNA(miRNA)是在转录后水平调控基因表达的内源性非编码单链小RNA,它调控着细胞的分化、增殖、凋亡等多种生理及病理过程。随着人们对其功能及基因表达研究的逐步深入,发现miRNA的表达具有组织特异性,且有类似于癌基因或者抑癌基因的功能。进一步研究发现,miRNA在外周血中稳定存在且足以被检测出来。在结直肠癌中已发现多种miRNA表达异常,循环miRNAs有望成为一种非侵入性的可以指导结直肠癌诊断、治疗以及预后评估的生物标志物。  相似文献   

8.
环状RNA(circRNA)是由前体mRNA反向剪接而产生的共价闭合RNA分子,在疾病中发挥着重要的调控作用。circRNA有潜力成为新型生物标志物,在肿瘤早期诊断、治疗和预后方面发挥重要作用。circRNA可以作为竞争性内源RNA(ceRNA),通过与miRNA相互作用,进而参与基因的转录后调控。本文重点概述了circRNA作为ceRNA调控结直肠癌发生发展的机制,以求能为结直肠癌的诊断与治疗拓展新视野。  相似文献   

9.
1结直肠癌转移的概况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rcinoma,CRC)是我国最常见的消化道肿瘤之一,其发病率明显上升,死亡率位居恶性肿瘤前列。国外大宗病例统计表明,单纯行根治性手术的患者,术后5年生存率仅有40%~60%,其中最重要的原因之一是肿瘤转移。目前癌细胞转移的确切机制仍未能完全阐明,细胞内参与此过程的基因调控一直是研究的热点。肿瘤转移抑制因子Nm23基因家族是迄今为止研究较多的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circPRKAG2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对结直肠癌细胞恶性表型的影响。方法 利用qRT-PCR检测circPRKAG2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相对表达水平,并分析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利用siRNA干扰结直肠癌细胞中circPRKAG2的表达,通过体外细胞功能实验,分析circPRKAG2对细胞恶性表型的影响。结果 与癌旁非肿瘤组织比较,circPRKAG2在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降低(P<0.001),且与结直肠癌的肿瘤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以及TNM分期等呈负相关(P<0.05)。在结直肠癌细胞中利用siRNA干扰circPRKAG2的表达,体外实验显示,干扰circPRKAG2导致细胞克隆形成、增殖、迁移及侵袭能力显著升高(P<0.05)。结论 circPRKAG2在结直肠癌组织中呈现低表达,其低表达与肿瘤进展相关;靶向抑制circPRKAG2显著促进结直肠癌细胞的增殖、迁移及侵袭能力,提示circPRKAG2可能在结直肠癌中发挥抑癌作用。  相似文献   

11.
microRNA(微小RNA)是一类长度为17-25nt的单链非编码RNA,能够识别特定的目标mRNA,并在转录后水平对基因的表达起负调控作用。血液、粪便及大肠癌组织中的microRNA可以辅助诊断大肠癌和预测疾病复发。特异microRNA的过度表达或沉默与大肠癌的发生、发展有关。组织和血液中特异microRNA的表达不同,提示了其在大肠癌早期发现和筛检中的应用前景。众多研究提示,microRNA与大肠癌的化疗药物敏感性有关。此外,mi-croRNA在大肠癌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表明其可能是重要的基因治疗目标。  相似文献   

12.
KAI1基因蛋白表达与大肠癌转移及预后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KAI1基因与大肠癌转移及预后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检测 91例大肠癌原发灶及 2 5例淋巴结转移灶的KAI1表达。结果 KAI1在大肠癌原发灶中表达阳性 5 4例 ( 5 9.3 %) ,弱阳性 2 2例 ( 2 4.2 %) ,阴性 15例( 16.5 %)。KAI1在伴淋巴结转移、远隔器官转移的癌组织中表达显著降低 (P <0 .0 1) ;淋巴结转移灶的KAI1表达显著低于原发灶 (P <0 .0 5 ) ;5年生存者的KAI1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死亡者 (P <0 .0 5 ) ;KAI1表达阳性、弱阳性以及阴性患者的 5年生存率 ( 87.0 4%;63 .3 4%;60 %)依次递减 ,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结论 KAI1的表达下调参与了大肠癌的淋巴结转移和远处转移 ,可能是分析大肠癌预后的有效指标  相似文献   

13.
结直肠癌的发病率高居全球各种恶性肿瘤第三位。近年来,我国结直肠癌发病率亦逐年增加,侵袭和转移是导致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肿瘤转移是一个多步骤、多阶段、多基因的复杂过程,包括从肿瘤的原发部位脱离,进入周围的基质,进入循环或淋巴系统,粘附在内皮细胞壁并向血管外迁移及在远处浸润、血管增生,形成新的转移灶。本文从结直肠癌转移相关基因、微RNAs、上皮-间质转化、肿瘤干细胞和肿瘤微环境等几个方面介绍国内外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4.
结直肠癌组织中Tiam1、Fascin-1及HSPB1的表达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丁轶  刘莉  蒋会勇  丁彦青 《广东医学》2008,29(2):230-232
目的探讨结直肠癌组织中Tiam1,Fascin-1及HSPB1的表达及意义。方法制作含100例结直肠癌组织的组织芯片,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结直肠癌组织中Tiam1,Fascin-1及HSPB1的表达。结果组织芯片免疫组化染色后,形态可观测率为96%,并且背景清晰,对比鲜明。Tiam1表达阳性率为74%,Fascin-1表达阳性率为51%,HSPB1表达阳性率为68%,显著高于非肿瘤组织。Tiam1,Fascin-1及HSPB1表达与结直肠癌转移显著相关,伴发转移的结直肠癌组织Tiam1,Fascin-1及HSPB1阳性表达明显高于无转移者。通过相关性统计学分析,发现Tiam1与Fascin-1表达呈正相关(r=0.678,P<0.01),Tiam1与HSPB1表达呈正相关(r=0.650,P<0.01)。结论Tiam1,Fascin-1及HSPB1均与结直肠癌转移有关,Fascin-1和HSPB1的高表达可能与Tiam1的调控有关。  相似文献   

15.
 口腔鳞状细胞癌(or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OSCC)是口腔颌面部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 其主要的治疗手段是手术、放疗和化疗。研究发现, 微小RNA(microRNA, miRNA)在OSCC的发生发展、侵袭和转移中具有重要作用, 不同种类miRNA调控机制不同, 其中大部分可以为OSCC提供有价值的病因、发生发展过程分析及侵袭转移机制参考。本文就miRNA在OSCC中相关调控机制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评价肿瘤体积与淋巴结转移率(lymph nodes metastasis ratio,LNR)的比值作为Ⅲ期结直肠癌复发、转移指标的临床价值。方法 对2005年6月-2008年6月在本院普通外科行结直肠癌根治术的120例Ⅲ期结直肠癌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分析,依据肿瘤是否复发、转移将120例结直肠癌患者分为无瘤生存组和肿瘤转移组,并进行随访分析。结果 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阳性淋巴结数(P=0.037)、LNR(P=0.002)、N分期(P=0.045)和TN比值(P=0.038)与结直肠癌术后复发、转移具有相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TN比值(P=0.028)、LNR(P=0.029)和N分期(P=0.002)均为影响结直肠癌术后复发、转移的独立相关因素。结论 TN比值具有独立的近期预后作用,可作为Ⅲ期结直肠癌术后肿瘤复发、转移的重要评价指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eIF4E和cyclinD1蛋白表达在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中的临床意义。方法用EnVision二步法检测80例原发性结直肠癌、30例结直肠腺瘤和20例正常结直肠黏膜eIF4E和cyclinD1蛋白表达。结果①eIF4E蛋白在结直肠黏膜、腺瘤和腺癌组中的阳性率分别为10.0%,83.3%,92.5%,腺癌组和腺瘤组阳性率均高于黏膜组(P<0.01)。eIF4E蛋白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与肿瘤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TNM分期和5年生存有显著相关性(P<0.05);②cyclinD1蛋白在结直肠黏膜、腺瘤和腺癌组中的阳性率分别为0、46.7%,55.0%,腺癌组和腺瘤组阳性率均高于黏膜组(P<0.01)。cyclinD1蛋白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与组织学分级(P<0.05)、淋巴结转移和TNM分期(P<0.01)有显著相关性;③结直肠癌组织中eIF4E与cyclinD1蛋白表达呈正相关(r=0.914,P<0.01)。结论①eIF4E蛋白表达上调可发生结直肠癌发展的全过程,提示eIF4E在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eIF4E蛋白高表达的结直肠癌大多浸润深、淋巴结转移较多,患者预后较差,eIF4E可作为临床上结直肠癌的预后评价指标;②结直肠癌中eIF4E与cyclinD1蛋白表达呈正相关,提示两者存在协同关系。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热休克蛋白27(HSP27)表达与大肠癌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68例临床大肠癌组织标本中Hsp27的表达情况.应用RT-PCR、Western blotting和免疫组化方法检测不同转移潜能大肠癌细胞株中Hsp27 mRNA和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 在大肠癌组织中,热休克蛋白27的表达率与年龄、性别、淋巴结转移、临床分期无相关性(χ2test,P>0.05),但其过表达和大肠癌淋巴结转移显著负相关(Fisher's exact test,P=0.035).应用RT-PCR、Western blotting和免疫组化方法检测结果显示Hsp27基因和蛋白在高淋巴结转移潜能的SW620细胞中呈低表达,在低淋巴结转移潜能的SW480细胞中呈高表达.结论 Hsp27和大肠癌肿瘤细胞的转移行为可能为负相关,可能在阻止其转移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术前血清癌胚抗原(CEA)水平与结直肠癌预后的关系及术后CEA水平升高与复发类型的关系。方法对464例结直肠癌根治术后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通过COX比例风险模型得出影响结直肠癌预后的独立预测因素。应用ROC曲线探讨CEA作为结直肠术后复发的预测指标的意义及最佳临界值的划分。结果多因素分析表明,术前血清CEA水平升高是结直肠癌术后复发独立的预测指标(P=0.01);对于ⅢB期患者,术前CEA浓度为4.1μg/L,Youden指数最高,为判断预后的最佳临界值。术后CEA水平升高在局部复发仅占36.6%,单发转移占66.7%,多脏器转移阳性率则高达75.0%。结论术前血清CEA水平升高是影响结直肠癌预后的独立因素。作为影响预后的分层指标,血清CEA的临界值可能与目前临床常用的诊断标准有所不同。术后血清CEA检查有利于结直肠癌复发的早期发现,对于远处转移的提示作用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结直肠癌(CRC)肝转移患者γ-神经突触核蛋白(SNCG)高表达的临床意义。方法:根据术后癌细胞转移情况将219例患者分为肝转移组114例和无肝转移组105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分析SNCG表达水平与CRC患者术后肝转移的关系及其与术后无病生存时间和总生存时间的关系。结果:SNCG阳性率在肝转移组为71.96%,无肝转移组为28.04%。Logistic多因素分析显示,SNCG表达是判断CRC术后是否有肝转移的独立因素(P<0.01)。SNCG阳性表达与阴性表达的肝转移患者术后无病生存时间分别为(48.70±5.40)个月和(78.75±4.23)个月,总生存时间分别为(51.10±5.20)个月和(80.29±4.12)个月,SNCG阴性患者的生存时间均明显长于SNCG阳性患者(P<0.01)。结论:SNCG表达水平越高,CRC患者术后肝转移的风险越高,无病生存期越短。CRC组织中SNCG高表达可以作为预测肝转移的指标,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