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节律与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MT)的关系.方法 90例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均进行24小时动态血压、颈动脉超声检查.根据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结果将全部病例分为两组,夜间血压下降率≥10%为杓型组,<10%为非杓型组.结果 非杓型组夜间收缩压(SBP)、夜间舒张压(DBP)比杓型组明显增高,非杓型组IMT明显大于杓型组,IMT与夜间SBP呈正相关.结论 老年人高血压昼夜节律异常可导致IMT增加.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节律与颈动脉内膜一中膜厚度(IMT)的关系。方法90例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均进行24小时动态血压、颈动脉超声检查。根据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结果将全部病例分为两组,夜间血压下降率≥10%为杓型组,〈10%为非杓型组。结果非杓型组夜间收缩压(SBP)、夜间舒张压(DBP)比杓型组明显增高,非杓型组IMT明显大于杓型组,IMT与夜间SBP呈正相关。结论老年人高血压昼夜节律异常可导致IMT增加。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硝苯地平控释片对老年非杓型高血压患者昼夜节律变化的影响。方法对58例老年非杓型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硝苯地平控释片晨起服药组(n=30)和晚上服药组(n=28)30mg/d,共治疗4周,服药前后进行动态血压监测,观察药物对血压昼夜变异率的影响。结果晚上服药组夜间平均SBP和DBP均较晨起服药组明显下降,对非杓型血压的昼夜节律调节有效率明显高于晨起服药组(SBP:89.29%,DBP92.86%)。结论对于老年非杓型高血压患者,硝苯地平控释片在晚上服用可以较好地纠正夜间的高负荷血压,维持正常的昼夜变化节律。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节律变化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的关系。方法选取原发性高血压患者141例,进行颈动脉彩超和24 h动态血压检查,根据收缩压昼夜差值百分比将患者分为杓型高血压组(48例,34.0%)和非杓型高血压组(93例,66.0%),分析血压节律变化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的关系。结果非杓型组的年龄高于杓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性别、总胆固醇、三酰甘油、空腹血糖水平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d SBP、n SBP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非杓型组IMT高于杓型组(P<0.05),两组间d DBP、n DBP、24h DBP和24h SB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MT与n SBP、24h SBP、SBP昼夜差值百分比相关。结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受血压昼夜节律变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老年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患者的昼夜血压节律。方法连续选择57例老年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患者和64例同期住院的同龄、同病且冠状动脉造影正常患者(对照组),两组对象均在开始治疗前接受了无创便携式(美国AMR4型)动态血压监测仪检查。结果老年高血压合并冠心病组的夜间收缩压下降率、夜间舒张压下降率、收缩压杓型例数和舒张压杓型例数均明显少于对照组,而收缩压非杓型例数和舒张压非杓型例数则明显多于后者(P均〈0.01~0.05)。结论老年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患者存在着明确的异常昼夜血压节律。  相似文献   

6.
王黎  马兰  祝艺虹  韩卫星 《安徽医药》2012,16(12):1818-1821
目的初步探讨妊娠期高血压患者昼夜血压变化的特点,提供临床诊疗依据。方法采用德国mobile-O-graph动态血压监测仪对34例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患者(妊高组)及42例正常单胎妊娠孕妇(正常组)进行24 h动态血压监测(Ambulatory BloodPressure Monitory,ABPM),并于ABPM检查同期测量偶测血压(Causal Blood Pressure,CBP)。结果 (1)妊高组患者的血压昼夜波动节律多异常,出现心率与血压日节律性不同步的特征;(2)正常组昼夜节律以杓型、非杓型为主要表现类型,妊高组则以非杓型、反杓型为主要表现类型;(3)妊高组夜间血压下降率明显低于正常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4)妊高组夜间血压(收缩压及舒张压)负荷值均明显增高,白天舒张压(DBP)血压负荷值高于收缩压(SBP)血压负荷值;(5)妊高组DBP的血压变异性(BPVI)高于正常组,SBP则无此变化。结论妊娠期高血压患者大多数是双期高血压,具有夜间血压不降或增高、舒张压升高较为明显、昼夜血压波动节律呈非杓型和反杓型等特征。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左旋氨氯地平对中青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及血压变异性的影响。方法将96例中青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左旋氨氯地平组和拉西地平组(均n=48),分别口服左旋氨氯地平2.5 mg·d(-1)和拉西地平4 mg·d(-1)和拉西地平4 mg·d(-1),治疗12周,分别于治疗前后对能按规定服药并按时回访的患者行24 h动态血压监测,比较两种药物对患者血压、血压变异性、血压杓形及24 h收缩压(SBP)/24 h舒张压(DBP)平滑指数(SI)的影响。结果治疗12周后,左旋氨氯地平组及拉西地平组各时段SBP及DBP均较治疗前有明显下降,左旋氨氯地平组降压幅度更显著(P<0.01);治疗后两组患者杓形血压百分率明显提高(P<0.05);与拉西地平组比较,左旋氨氯地平组日间平均SBP/DBP变异性、夜间平均SBP/DBP变异性、清晨06:00(-1),治疗12周,分别于治疗前后对能按规定服药并按时回访的患者行24 h动态血压监测,比较两种药物对患者血压、血压变异性、血压杓形及24 h收缩压(SBP)/24 h舒张压(DBP)平滑指数(SI)的影响。结果治疗12周后,左旋氨氯地平组及拉西地平组各时段SBP及DBP均较治疗前有明显下降,左旋氨氯地平组降压幅度更显著(P<0.01);治疗后两组患者杓形血压百分率明显提高(P<0.05);与拉西地平组比较,左旋氨氯地平组日间平均SBP/DBP变异性、夜间平均SBP/DBP变异性、清晨06:0009:00点平均SBP/DBP变异性、夜间23:0009:00点平均SBP/DBP变异性、夜间23:0024:00点平均SBP/DBP变异性均显著改善(P<0.01)。左旋氨氯地平组SI_(SBP)和SI_(DBP)明显高于拉西地平组(P<0.01)。结论左旋氨氯地平能有效地控制中青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改善血压变异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 对比血液透析伴高血压患者与腹膜透析伴高血压患者血压波动的特点,为临床治疗及护理提供指导.方法 收集选取2014年5月至2016年5月于本院规律血液透析伴高血压患者98例,腹膜透析伴高血压者68例.对其行动态血压检测,观察指标两组间24 h平均收缩压(24hSBP)、24 h平均舒张压(24hDBP)、日间平均收缩压(dSBP)、日间平均舒张压(dDBP)、夜间平均收缩压(nSBP)和夜间平均舒张压(nDBP)及其下降率.结果 腹膜透析伴高血压组杓型血压比例明显高于血液透析伴高血压组(P=0.009).血液透析伴高血压组24hSBP、24hDBP、nSBP、nDBP高于腹膜透析组伴高血压组(P<0.05).血液透析伴高血压组夜间SBP下降率、夜间DBP下降率低于腹膜透析伴高血压组(P<0.05).结论 血液透析伴高血压患者比腹膜透析伴高血压患者杓型血压比例较少,夜间SBP下降率、夜间DBP下降率低,昼夜节律不明显.在临床工作中医务人员更应该注意血液透析伴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治疗.  相似文献   

9.
陈波 《现代医药卫生》2014,(12):1768-1771
目的 分析原发性高血压患者24 h动态血压监测(ABPM)变化规律及临床意义。方法 2011年1月至2013年9月对213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进行24 h ABPM,观察其24 h平均收缩压(24 h MSP)、24 h平均舒张压(24 h MDP)、白昼平均收缩压(dMSP)、白昼平均舒张压(dMDP)、夜间平均收缩压(nMSP)、夜间平均舒张压(nMDP)、夜间血压下降率。结果 213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中100例为杓型血压,78例为非杓型血压,35例为反杓型血压。随年龄增长反杓型血压发生率明显升高,其中老年组(≥60岁)患者反杓型血压发生率较中青年组(<60岁)高,而老年组患者杓型血压发生率较中青年组患者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年龄段女性患者反杓型血压发生率较男性高,但二者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平时血压波动情况通过24 h ABPM能更加真实地反映出来。随着年龄的增长,原发性高血压患者24 h动态血压昼夜节律异常发生率不断增高,提示增龄可明确影响到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血压节律变化,应尽早进行干预治疗。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高血压脑卒中患者血压昼夜节律与自主神经功能的关系及对预后的影响。方法:随机选择脑卒中患者109例,随访77例,并全部做24 h动态心电和动态血压同步监测,按昼间均值﹣夜间均值/昼间均值≥10%者定为杓型血压,<10%者定为非杓型血压。结果:杓型血压患者昼夜交感神经活性占优势,又以日间为主[低频/高频(LF/HF)昼>夜,P<0.05)],而夜间LF明显高于日间,并与夜间血压均值和负荷呈正相关[收缩压(SBP)r=0.28,P<0.05,舒张压(DBP)r=0.42,P<0.01)]。日间LF与日间舒张压负荷(r=0.28)舒张压均值(r=0.42)正相关(P<0.05),说明夜间迷走神经受损,交感神经活性增高,血压增高,血压负荷也增高(昼=夜),非杓型血压患者日间交感神经受损,夜间交感神经、迷走神经双重受损,又以夜间迷走神经严重受损,昼间与夜间交感神经活性呈均衡状态为特征(LF/HF昼=夜,P>0.05)导致夜间血压持续增高,负荷加重(昼<夜)。随访结果显示非杓型血压组病死率是杓型血压组的4.5倍。结论:高血压脑卒中患者血压昼夜节律与自主神经功能有关,非杓型血压是交感神经功能过度激活、迷走神经功能严重受损的表现,预后差。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老年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血压变异性(BPV)对心脏结构和肾功能损伤影响。方法根据夜间血压下降率将患者分为年龄、性别相匹配的两组,夜间血压下降率〈10%为非杓型组,≥10%为杓型组。应用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和超声心动图方法观察并比较200例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的动态血压节律及心脏结构、肾功能的特点。结果非杓型组24h收缩压、24h舒张压、夜间收缩压、夜间舒张压明显高于杓型组,非杓型组夜间血压变异显著高于杓型组,非杓型组左室重量指数高于杓型组,肾功能尿系列蛋白检出率非杓型组均显著高于杓型组。结论非杓型组高血压病人的血压节律类型较杓型组者更易导致左心室肥厚及肾功能减退。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厄贝沙坦不同时间给药治疗非杓型高血压患者的临床价值。方法88例非杓型高血压患者,依据舍伍德随机算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44例。两组患者均采用厄贝沙坦进行治疗,对照组早晨7:00给药,观察组晚上19:00给药。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诊室收缩压(SBP)、舒张压(DBP),晨峰SBP、DBP与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两组诊室SBP、DBP及晨峰SBP、DBP均较治疗前降低,且观察组诊室SBP(135.87±7.44)mm Hg(1 mm Hg=0.133 kPa)、DBP(86.36±8.75)mm Hg及晨峰SBP(142.11±11.07)mm Hg、DBP(91.43±6.12)mm Hg低于对照组的(138.05±9.21)、(88.21±10.32)、(136.41±10.03)、(86.23±8.12)mm Hg,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97.73%显著高于对照组的31.8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厄贝沙坦治疗非杓型高血压有利于控制夜间血压水平,并且使患者的血压明显降低,后期应用厄贝沙坦可明显纠正非配置性高血压,无明显不良反应,可促进血压节律的恢复,适合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不同服药时间对老年非杓型高血压患者降压疗效及昼夜节律的影响。方法选取60~80岁的原发性非杓型高血压患者46例,随机分A组、B组。 A组予清晨服氨氯地平(压氏达),B组予晚上服氨氯地平(压氏达),每次5 mg共治疗6周;治疗前后皆进行24 h动态血压监测。结果2组治疗后在24 h和白天平均SBP及DBP下降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但A组、B组昼夜节律改变,即夜间收缩压和舒张压夜间变异率分别为43.4%/86.9%、47.8%/82.6%,2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非杓型高血压患者晚上服用降压药,能更好改善血压昼夜节律和达到降压疗效。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慢性肾脏病伴高血压患者的动态血压与心率变异性的特点及临床意义。方法选择34例于2014年3月至2016年3月在我院门诊及病房接受治疗的慢性肾脏病伴高血压患者(HCKD)为观察组,选择同时期接受治疗的34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EH)为对照组,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动态血压与心率变异性(HRV)的特点。结果观察组患者的24h DBP、24h SBP、n DBP、n SBP等各个动态血压参数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SDNN、SDANN、r MSSD、PNN50等HRV时域法指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70.59%的发生非杓型血压比例相比,观察组88.24%的比例明显较高,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CKD患者平均24 h、夜间血压较高,HRV降低幅度较大,血压昼夜节律异常。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老年高血压的动态血压特点。方法 采用无创动态血压仪监测并比较12例正常老年对照组、51例非老年高血压组、52例老年高血压组的ABPM各参数。结果 老年高血压组24h、白天、夜间SBP、DBP均值除白天DBP外,均显著高于老年对照组(P<0.05,P<0.01,P<0.001)。血压负荷值老年高血压组24h、白天、夜间SBP显著增高(P<0.01,P<0.001),DBP无差异。老年高血压组呈现夜间SBP下降率减小(P<0.05)。老年高血压与非老年高血压组比较,前者DBP均值及负荷值明显降低(P<0.01,P<0.001),而SBP两组无差异。各期老年高血压比较除白天SBP负荷值有差异外(P<0.05),余参数均无差异。结论 老年高血压主要表现为收缩期高血压,并伴有夜间血压下降率的减小。  相似文献   

16.
《中国药房》2018,(3):393-397
目的:研究替米沙坦联合非那雄胺对非杓型高血压合并前列腺增生(BPH)患者血压节律性的影响。方法:回顾性选取2015年7月-2016年12月哈励逊国际和平医院收治的190例非杓型高血压合并BPH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案分为对照组(n=82)和观察组(n=108)。对照组患者给予替米沙坦分散片40 mg,qd;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非那雄胺片5mg,qd。两组患者均治疗12个月,间隔3个月进行1次随访。统计两组患者血压[24 h平均收缩压(24 h SBP)、24 h平均舒张压(24h DBP)、24 h平均脉压差(24 h PP)、白昼平均收缩压(d SBP)、白昼平均舒张压(d DBP)、白昼平均脉压差(d PP)、夜间平均收缩压(n SBP)、夜间平均舒张压(n DBP)、夜间平均脉压差(n PP)]水平、血压晨峰、前列腺体积、夜尿次数和血压节律变化情况(杓型血压转变率),并观察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血压水平、血压晨峰、前列腺体积和夜尿次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6、12个月后,两组患者血压水平、血压晨峰、前列腺体积、夜尿次数和杓型血压转变率较治疗前均显著降低,且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替米沙坦联合非那雄胺治疗非杓型高血压合并BPH效果显著,可有效降低其血压水平、前列腺体积、夜尿次数,改善血压节律性,安全性较好;且两药联用效果优于替米沙坦单用。  相似文献   

17.
观察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24 h血压动态变化情况,探讨昼夜节律异常与尿钠、尿钾排泄的变化规律。选取2016年10月至2017年10月重庆市第十三人民医院心内科住院的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59例。根据患者24 h动态血压监测的血压波动情况,分为昼夜节律正常组(杓型组)31例和血压昼夜节律消失组(非杓型组)28例,收集患者24 h尿液并分析24 h尿钠和尿钾水平。非杓型组的24 h收缩压、24 h舒张压、夜间收缩压、夜间舒张压及夜间尿钠排泄量均高于杓型组(P<0.05或P<0.01),同时非杓型组24 h尿钾低于杓型组(P<0.05)。血压昼夜节律消失的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尿钠、尿钾排泄呈现明显异常。  相似文献   

18.
范萍  王达理  张伟  陈明  华翠娥 《安徽医药》2015,19(10):1950-1952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节律变化与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及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12月入院治疗的67例原发性高血压合并动脉粥样性脑梗死患者,比较病例组与对照组患者血压昼夜动态变化情况,同时比较不同血压昼夜变化类型的病例组患者,其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检查情况。结果与对照组相比,病例组的24 h 平均收缩压、白天收缩压、夜间收缩压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夜间收缩压下降率、夜间舒张压下降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对照组血压昼夜变化呈杓型的例数均显著高于病例组四种类型的脑梗死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病例组四种类型的脑梗死患者中,血压昼夜变化呈非杓型的患者数均显著高于对照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病例组中非杓型和反杓型患者检查到2级以上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情况明显高于 dipper组和 extreme-dipper 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在杓型组和超杓型组患者中,均未检查到3级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结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昼夜节律变化异常与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以及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节律与靶器官损害的关系.方法入选年龄≥60岁老年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150例,通过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了解其血压昼夜节律变化,根据血压昼夜节律监测结果为非杓型组(夜间平均血压较白昼平均血压下降值<10%)78例,另一对照组为杓型72例.所有入选患者检查:超声心动图、颈动脉超声、肌酐清除率、尿微量白蛋白.结果非杓型组的尿微量白蛋白定量和左心室质量指数均高于杓型组(p<0.01);非杓型组的颈动脉内膜厚度大于杓型组(P<0.05);左室射血分数和肌酐清除率小于杓型组(P<0.05).结论血压昼夜节律消失是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靶器官损害的重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0.
胡常保 《海峡药学》2013,25(1):88-90
目的分析厄贝沙坦对非杓型高血压患者临床疗效。方法选取符合诊断的杓型和非杓型原发型高血压患者各35例,分别予厄贝沙坦150~300mg 1日1次口服,观察患者血压下降及其昼夜变化情况,并检测治疗前后血醛固酮指标。结果两组患者用药后血压(舒张压、收缩压)均有下降,两组患者夜间舒张压及收缩压下降水平相比较有统计学差异,并且非杓型组患者血压出现昼夜节律,血醛固酮水平昼夜差异明显。结论厄贝沙坦对非杓型高血压患者降压效果明显,并能影响患者血压昼夜节律,使其向杓型血压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